97人人操人人叉|色五月婷婷俺也去|久热福利在线视频|国产一区在线资源|日本无遮挡一区三区|操碰免费在线播放|国内A片成人网站|黄片无码大尺度免费看|欧美亚洲一二三区|8090碰人人操

騎行國道318川藏線——獻給自己六十歲的禮物

山里人

<h1><b>  318國道的起始點為上海,途經浙江、安徽、湖北、重慶、四川,終點為西藏與尼泊爾邊界的友誼橋,全長5476公里。</b></h1><h1><b> 川藏南線,即318國道成都至拉薩段,全長2140公里,是這條景觀大道中最美、最精彩的一段。主要途經城鎮(zhèn):成都→雅安→康定→新都橋→理塘→巴塘→芒康→左貢→八宿→波密→林芝→拉薩,沿途風景千變萬化,多姿多彩,行走其中,可以體驗“隔山不同天,一天有四季”的奇妙感覺。它又被公認為是中國路況最險峻、通行難度最大的公路,它所穿越的青藏高原東部橫斷山脈地區(qū)是世界上地形最復雜和最獨特的高山峽谷地區(qū)。</b></h1><h1><b> 這是一條世界上最讓人向往的道路,每個來到這里的人,都將把這里的一切銘記一生!</b><br></h1> <h1><b>  這是川藏南線沙盤圖</b></h1> <h1><b>  這是川藏南線的海拔標高和里程圖</b></h1> <h1><b>  騎行國道318川藏線,是騎行人的夢想!</b></h1><h1><b> 騎行圈內有種說法,不騎318川藏線,車就算是白騎了!</b></h1><h1><b> 德興銅礦一幫騎友,從二零一六年開始就在準備實現這一夢想。</b></h1><h1><b> 我從二零一六年四月入群開始騎車,騎行過千島湖、環(huán)鄱陽湖和環(huán)海南島,感覺良好。平時還有婺源、德興、三清山、懷玉山、橫峰葛源、樂平歷居山……都不在話下。為進一步挑戰(zhàn)自己的體能,飽覽川藏線美麗的風景,給自己六十年的生涯(還有五個月退休)再添上精彩的一筆,我也報名組隊了。</b></h1><h1><b> 這可讓家人為我擔心!</b></h1><h1><b> 因此,我必須承諾: 能騎則騎,不能騎就搭車;能堅持就堅持,不能堅持就終止回家。</b></h1><h1><b> 這也不違背我騎車的初衷:</b></h1><h1><b> 為了健康和快樂!</b></h1> <h1><b>  這次組隊的十二位騎友,二零一七年四月二十八日從德興銅礦出發(fā),在南昌乘火車,二十九日下午到達成都(海拔512米),在德邦物流提車組裝,三十日正式開始騎行。</b></h1><h1><b> </b></h1><h1><b> D1、四月三十日上午,在成都市內游覽寬窄巷、杜甫草堂、古琴臺、武侯祠等景點。</b></h1> <h1><b>  當天下午,騎行到達邛崍市(海拔601米)宿營。</b></h1> <h1><b>  邛崍古稱臨邛,系西漢著名才女卓文君的故里。</b></h1><h1><b> 卓文君(公元前175年—公元前121年),原名文后,西漢時期蜀郡臨邛(今四川省成都市邛崍市)人,既是中國古代四大才女之一,也是蜀中四大才女之一。</b></h1><h1><b> 卓文君為蜀郡臨邛的冶鐵巨商卓王孫之女,姿色嬌美,精通音律,善彈琴,有文名。卓文君與漢代著名文人司馬相如的一段愛情佳話至今被人津津樂道。她也有不少佳作,如《白頭吟》,詩中“愿得一心人,白頭不相離”堪稱經典佳句。</b></h1><h1><b> </b></h1><h1><b> 只是我們要趕路,沒有進城游覽。</b></h1><h1><b> </b></h1><h1><b> 邛崍市,還是“中國最大白酒原酒基地”。</b></h1><h1><b> 難怪一接近市區(qū),就飄來一陣陣的酒香……</b></h1> <h1><b>  D2、五月一日,在住宿旅館吃過早飯即往雅安市騎行。</b></h1><h1><b> 這是路過四川邛崍的中國酒村。</b></h1><h1><b> 沿路看到金六福、水井坊等名酒廠。</b></h1> <h1><b>  下午四點多到達雅安市(海拔641米)。</b></h1> <h1><b>  雅安,四川省地級市,原為西康省省會,1955年隨西康撤省并入四川,設雅安地區(qū),2000年12月經國務院批準撤地設市。位于四川盆地西緣、邛崍山東麓,東靠成都、西連甘孜、南界涼山、北接阿壩,距成都僅115公里。素有“川西咽喉”、“西藏門戶”、“民族走廊”之稱。</b><br></h1> <h1><b>  雅安有“三雅”: 雅雨、雅魚、雅女。<br></b><b> 雅雨,是雅安特定的地理位置(盆地與高原的過渡帶)而導致的降雨多,且大多是晚上降雨;<br></b><b> 雅魚,其主要生長在雅安的周公河、青衣江中,屬亞冷水性魚,生長緩慢,對水質、水溫、溶氧要求高,純正的雅魚體形秀美修長,鱗鰭細亮鮮艷,肉質緊密細嫩,口感爽滑,營養(yǎng)豐富,久吃不膩; </b></h1><h1><b> 雅女,雅安藏漢雜居,雅安的女子便融合了藏漢兩族的特征,容貌比藏族女子柔和而又比漢族女子多了幾分立體感,身材比藏族女子苗條而妖嬈、健康而陽光,給人以風韻萬千的感覺。雅女,因為雅雨的滋潤,雅魚的營養(yǎng),所以雅安的女子一個個如出浴的蓮花,或如帶露的玫瑰,不僅秀麗清純,而且溫雅良善。</b></h1> <h1><b>  雅安夜景</b></h1> <h1><b>  民國時期,原西康省主席劉文輝的題字。</b></h1> <h1><b>  D3、五月二日,從雅安騎行到天全縣的新溝村(海拔1330米)。</b></h1><h1><b> 這是西出雅安,在雅安通往藏區(qū)的茶馬古道邊留影。</b></h1> <h1><b>  “茶馬古道”是云南、四川與西藏之間的古代貿易通道,由于是用川、滇的茶葉與西藏的馬匹、藥材交易,以馬幫運輸,故稱“茶馬古道”?!安桉R古道”連接川滇藏,延伸入不丹、錫金、尼泊爾、印度境內,直到抵達西亞、西非紅海岸。 <br></b><b> 茶馬古道的主要線路有兩條: <br></b><b> 一是從云南的普洱茶原產地(今西雙版納、思茅等地)出發(fā)經大理、麗江、中甸、奔子欄、德欽到西藏的左貢、邦達、然烏、察隅或昌都、洛隆、邊壩、嘉黎、工布江達、拉薩,再經由江孜、亞東分別到緬甸、尼泊爾、印度; <br></b><b> 一條是從四川的雅安出發(fā),經瀘定、康定、理塘、巴塘、昌都(或從康定到甘孜德格、昌都),與上述線路重合,到拉薩,再到尼泊爾、印度,或經阿里西行克什米爾。<br></b><b> 在兩條主線沿途,還有無數大大小小的支線蛛網般密布在這一地帶的各個角落,將滇、藏、川“大三角”區(qū)域息息相關地聯絡在一起。</b></h1> <h1><b>  前往天全縣(海拔848米)的路上休息,山西一家自駕游的朋友停車要與我們的騎友合影留念。</b></h1><h1><b> 還有內蒙的騎友也與我們一起合影留念。</b></h1> <h1><b>  318川藏線已經開始進入旅游旺季,路上徒步的、騎自行車的、騎摩托車的、自駕游的絡繹不絕。</b></h1> <h1><b>  這是在通往二郎山的茶馬古道邊留影。</b></h1> <h1><b>  在我右邊的老者騎友今年79歲,從沈陽一直騎車過來,還要騎行到拉薩去(有保障車跟隨)。</b></h1> <h1><b>  D4、五月三日,從新溝村出來就開始爬坡翻越二郎山。天空下著零星小雨,氣溫變得寒冷。</b></h1><h1><b> 二郎山在天全縣境內,距成都172公里,是青衣江、大渡河的分水嶺。</b></h1><h1><b> 沿途,峰巒疊翠,林海茫茫,峽谷幽深。</b></h1> <h1><b>  從照片中就可以看出當年修筑這條公路的艱難程度!</b></h1><h1><b> 以陡峭險峻、氣候惡劣聞名于全國的二郎山,是千里川藏線上的第一道咽喉險關,被人們稱為“天塹”。</b></h1><h1><b> 不由得讓人想起了那首催人奮發(fā)的歌:二呀嘛二郎山,高呀嘛高萬丈……</b></h1> <h1><b>  騎行上山直達隧道口</b></h1> <h1><b>  二郎山隧道(海拔2170米)</b></h1><h1><b> 到達隧道口,涼風颼颼,趕緊添衣保暖。</b></h1> <h1><b>  穿過隧道,氣溫立馬升高幾度,大風一陣一陣的刮來,騎車都有一種飄的感覺。</b></h1><h1><b> 放眼望去,西部的景象盡收眼底:山高、嶺禿、谷深、水長……</b></h1> <h1><b>  左邊谷底就是瀘定縣(海拔1330米)</b></h1> <h1><b>  看著這景象,就會想到現代交通工具的重要性,如果靠兩條腿走路,效率就太低了。<br></b><b> 這也更讓我敬佩當年紅軍搶奪瀘定橋的英勇壯舉!</b></h1> <h1><b>  今天,終于踏上了向往已久的英雄橋——瀘定橋</b></h1><h1><b> ……大渡橋橫鐵索寒……</b></h1><h1><b> 狹路相逢勇者勝,在這里體現的淋漓盡致。</b></h1><h1><b> 向勇士們致敬!</b></h1> <h1><b>  瀘定橋始建于清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翌年四月合龍告竣。橋身由十三根鐵鏈(9根作底鏈,4根分兩側作扶手)錨固于大渡河兩岸而成,長一百零一點六七米,寬三米。橋體造型古樸,結構獨特。</b></h1><h1><b> 瀘定橋自清以來,為四川入藏的重要通道和軍事要津。1935年5月29日,中國工農紅軍長征途經這里,以22位勇士為先導的突擊隊,冒著敵人的槍林彈雨,鐵索橋上匍匐前進,一舉消滅橋頭守衛(wèi)?!帮w奪瀘定橋”,打開了紅軍長征北上抗日的通道,譜寫了中國革命史上和世界軍史上“驚、險、奇、絕”的戰(zhàn)爭奇跡,使之成為中國共產黨重要的歷史紀念地。</b></h1> <h1><b>  瀘定水果——櫻桃</b></h1> <h1><b>  瀘定至康定一帶,盛產櫻桃和枇杷,個大味正。沿318國道兩側隨處可見。</b></h1> <h1><b>  D5、五月四日,包車游覽瀘定縣海螺溝。</b></h1><h1><b> 海螺溝位于四川省瀘定縣磨西鎮(zhèn),貢嘎山東坡,是青藏高原東緣的極高山地。海螺溝位于貢嘎雪峰腳下,以低海拔現代冰川著稱于世。晶瑩的現代冰川從高峻的山谷鋪瀉而下;巨大的冰洞、險峻的冰橋,使人如入神話中的水晶宮。特別是舉世無雙的大冰瀑布,高達1000多米,寬約1100米,比著名的黃果樹瀑布大出十余倍,瑰麗非凡。</b></h1> <h1><b>  可是今天天公不作美,大霧彌漫,無法欣賞到海螺溝的冰川美景。<br></b><b> 也許,這就是遺憾的魅力……</b></h1> <h1><b>  D6、五月五日,從瀘定出發(fā),騎行到折多塘村(海拔3222米),行程70公里,爬升2000米(高強度,破紀錄)。</b></h1><h1><b>  途中路過康定城(海拔2395米)??刀ㄊ莻€名副其實的山城,真可謂地無三尺平,城中的路都是有坡度的。</b></h1><h1><b> 因為全天路程都是上坡,騎友們擔心中午騎不到康定,中途又找不到餐館,所以早上大家都準備好了干糧。</b></h1><h1><b> 沒想到大家干勁十足,一個上午就騎行到了康定城。不過時間已是下午一點多了,大家就在路邊一家賓館的門口休息,用過早上準備好的大餅,還買了一些枇杷品嘗。</b></h1><h1><b><br></b></h1><h1><b> 這是進入康定城的大門和城中的道路</b></h1> <h1><b>  康定城原本叫“打箭爐”,相傳,三國時期蜀漢軍師諸葛亮率大軍南征孟獲途經雅安,曾遣一名叫“郭達”的將軍,到今天的康定城一帶為軍隊造箭。據說郭達將軍一人每天能造箭數千支,當地百姓感到驚奇,將其視為神靈供奉,并將郭達造箭之地叫做“打箭爐”。</b><br></h1><h1><b> 康定是我國西部地區(qū)重要的歷史名城。古為羌地;三國蜀漢稱“打箭爐”,唐宋屬吐蕃;元置宣撫司;明置宣慰司;清雍正七年(1729年)置大箭爐廳,光緒三十四年(1908年)改設康定府;一九三九年建西康省,設省會于康定;一九五0年三月康定解放,為甘孜藏族自治州政府駐地于今。</b></h1><h1><b> 這是在康定城的郭達將軍塑像前留影。</b></h1> <h1><b>  游覽完康定城,繼續(xù)向折多塘村爬坡騎行,出城不到五公里,老天就下起雨來了,本來就是爬坡,穿著雨衣騎行就更吃力了。到達折多塘村,山上已是白雪一片,人也筋疲力盡了。</b></h1> <h1><b>  這是57318在折多塘的驛站——人多車擠</b></h1> <h1><b>  D7、五月六日,一早起來天空還零星飄著雪花,吃過早飯,大家還是決定繼續(xù)前進。</b></h1> <h1><b>  幸運的是,這時老天開眼了??磥硎谴蠹业臎Q心感動了上蒼!</b></h1> <h1><b>   向折多山埡口騎行</b></h1><h1><b> 山上白雪皚皚,路上暗冰浮動。</b></h1> <h1><b>  虔誠的徒步者</b></h1><h1><b> 越往上走,云霧越濃,氧氣越稀……</b></h1> <h1><b>  川藏線上第一座海拔4000米以上的高山埡口——折多山(海拔4298米),也是成都至拉薩最難騎的一座山——彎多坡陡海拔上升高(從折多塘村至埡口21公里的路程,海拔上升1000多米),盡管有些高反,我還是騎著自行車上來了。</b></h1><h1><b> 登頂不久,埡口天空驟變,雨、雪、冰雹、雷聲接踵而來,騎友們趕緊添衣保暖,穿好防雨鞋和雨衣騎車下山。</b></h1><h1><b> 騎在路濕彎多坡陡的下山路上,風帶著雪子打在臉上,還真是倍感刺激!</b></h1><h1><b> 好在滑行四五公里就脫離了這險境!??????</b></h1><h1><b><br></b></h1><h1><b> 這是在折多山埡口拍照留念</b></h1> <h1><b>  從折多山埡口下坡,一直到新都橋景區(qū),坡長路平(20公里),真是爽歪歪!但速度也不敢太快,因為從高海拔迅速下降到低海拔會發(fā)生醉氧昏迷事故!在我們到達的前幾天,就有一位小伙子在這段下坡途中發(fā)生醉氧昏迷倒地摔傷的事故。</b></h1><h1><b> 在快到瓦澤鄉(xiāng)的時候,又是雷雨交加,直到57318驛站住下,才結束了這一天艱難的考驗。</b></h1><h1><b> 新都橋(海拔3630米),攝影家的天堂。</b></h1><h1><b> 可是我們來的時候不對,草和樹葉都還處在蘇醒的狀態(tài),沒有那種燦爛的景象。</b></h1> <h1><b>  D8、五月七日,早上起來臉有些浮腫,昨天翻越折多山帶來的高反從體型上反映出來了。天氣預報今天還是有雨。為安全起見,同時也是恢復體力,我決定跟隨另四位騎友搭車前往下一站。</b></h1><h1><b> </b></h1><h1><b> 這是路過剪子彎山天路十八彎和卡子拉山留影</b></h1> <h1><b> 到達海拔4014米的理塘縣城</b></h1> <h1><b>  理塘是一個風景秀麗、人杰地靈的地方,這里是七世達賴、十世達賴和第七、八、九世帕巴拉呼圖克圖的故鄉(xiāng),也是蒙古國師三世哲布尊丹巴等高僧大師的出生地。地處四川省西部,甘孜州西南部,享有“世界高城、雪域圣地、草原明珠”的美稱。<br></b><b> 我們騎著自行車在縣城游覽景點,這也是逐步適應高原環(huán)境的方式。</b></h1> <h1><b>  白塔公園、長青春科爾寺、中心廣場</b></h1> <h1><b>  幾處景點游覽下來,感覺還好。</b></h1> <h1><b>  D9、五月八日,早上起來,五位騎友商量,今天這一站(理塘至巴塘)168公里,路程長,且要翻越海子山(海拔4685米),為保險起見,還是再搭一程車。</b></h1><h1><b> 這是路過海子山姊妹湖留影。</b></h1><h1><b> </b><b>下一張照片靠右側的路,是從姊妹湖一直下坡通往巴塘縣的318國道。</b></h1> <h1><b>  在繁忙國道伸向的遠方,兩處碧藍澄澈的的高原湖泊緊緊相依,在一呼一吸之間,散發(fā)著讓人沉醉的恬美。</b></h1> <h1><b>  巴塘縣(海拔2580米),一個小縣城(巴掌大),號稱是玄子故鄉(xiāng)。</b></h1> <h1><b>  弦子,是藏族人民十分喜愛的一種民間歌舞。在藏區(qū),一提起弦子,都會不由自主地想到巴塘,因為巴塘自古以來就被人們譽為"弦子的故鄉(xiāng)"。2000年5月,國家文化部將巴塘縣正式命名為"中國民間藝術(弦子)之鄉(xiāng)"。</b></h1> <h1><b>  D10、五月九日,今天要從巴塘騎行到芒康(行程104公里),正式西進入藏。<br></b><b> 這是巴塘縣的巴楚河(右邊)與金沙江(左邊)的匯合處,清黃合流。</b></h1><h1><b> 看著這條江,不禁想起毛主席《長征》里面的詩句:金沙水拍云崖暖……但此處并不是渡江口。</b></h1> <h1><b>  自駕游者蹭照</b></h1><h1><b> 過金沙江大橋</b></h1> <h1><b>  四川與西藏在此以金沙江為界,在橋中間雙方都豎了界牌。</b></h1><h1><b> 只是初次西進入藏的人充滿“英雄”情結,不少人在西藏的界牌上留下了印記……我們,留個影就滿足了!????</b></h1> <h1><b>  正式入藏,進入芒康地界,沿著海通溝從海拔2481米的金沙江邊爬升到4150米的宗拉山埡口,然后9公里的急下坡到達芒康縣城(海拔3875米)。</b></h1> <h1><b>  沿途塌方比較多,路況較差。好在老天照顧沒有下雨,如果下雨騎行可就慘了!??????</b></h1> <h1><b>  中途沒有村莊及飯店,午餐我們只好找了一個有樹蔭的山溪旁吃干糧。</b></h1> <h1><b>  宗拉山埡口(海拔4150米)</b></h1> <h1><b>  到達芒康縣57318驛站宿營</b></h1> <h1><b>  芒康縣位于西藏自治區(qū)東南部,昌都市的最東部,地處川、滇、藏三省區(qū)交匯處。東與四川省巴塘縣,南與云南省德欽縣毗鄰,西與左貢縣接壤,北與貢覺、察雅縣相接。平均海拔4317米,橫斷山脈由北向南縱貫縣境。</b></h1><h1><b> 214國道與318國道在此匯合,重疊往西。</b></h1> <h1><b>  D11、五月十日,今天要從芒康騎行到覺巴山村。翻越海拔4376米的拉烏山,下坡35公里到如美鎮(zhèn)(海拔2600米),跨過瀾滄江爬坡騎行到海拔3100米的覺巴村宿營。</b></h1><h1><b> 這是翻越拉烏山途中的路碑。</b></h1> <h1><b>  拉烏山埡口(海拔4376米)</b></h1> <h1><b>  拉烏山埡口至如美鎮(zhèn)35公里的長下坡。</b></h1><h1><b> 這是途中的風景</b></h1> <h1><b>  這一帶藏民居顯得古樸</b></h1> <h1><b>  如美鎮(zhèn)瀾滄江大橋(海拔2640米)</b></h1> <h1><b>  站在瀾滄江大橋上拍的瀾滄江</b></h1> <h1><b>  覺巴村57318宿營地(海拔3100米)</b></h1><h1><b> 晚上驛站老板厚道,做了一個土雞燉土豆給我們改善生活。</b></h1> <h1><b>  覺巴山盤山公路,一直盤到山頂。</b></h1> <h1><b>  D12、五月十一日,昨晚上搜尋天氣預報,今天路上有雨雪,騎友們商量決定搭車前往左貢縣。</b></h1> <h1><b>  一路上果然是雨雪交加,到了東達山埡口(海拔5130米),大雪紛飛,白茫茫一片。</b></h1> <h1><b>  進入左貢縣城(海拔3877米),雨停轉多云。</b></h1><h1><b> 找不到標志性建筑,只好在政府機關大門口留個影。</b></h1> <h1><b>  D13、五月十二日,今天要騎行到八宿縣的邦達鎮(zhèn),行程103公里的起伏路,海拔在3900——4100之間。</b></h1> <h1><b>  這一路本來風景很美,沿著玉曲河兩邊是大片的早場,藍天白云下牛羊成群……可惜,來早了,草場還未綠。</b></h1> <h1><b>  路邊的藏民居</b></h1> <h1><b>  由于前幾天的適應和調理,高反現象基本消除,所以今天的騎行感覺不錯,盡管整個下午是逆風騎行。</b></h1><h1><b> </b></h1><h1><b> 這是途中在田妥村吃午飯。</b></h1> <h1><b>  下午六點鐘到達邦達鎮(zhèn)</b></h1><h1><b> 邦達鎮(zhèn)是個三叉路口,是屬于因路而興的地方。214國道在此與318國道分離往北去昌都,318國道繼續(xù)往西去八宿。</b></h1><h1><b> 但這里驛站的衛(wèi)生實在是太差了,連澡都沒法洗。</b></h1> <h1><b>  D14、五月十三日,今天要騎行到八宿縣,行程95公里。</b></h1><h1><b> 先是翻越海拔4658米的業(yè)拉山,緊接著連續(xù)44公里72道拐的下坡,直達怒江邊。</b></h1><h1><b> 國道318怒江大橋屬軍事設施,不許停留、拍照。</b></h1> <h1><b>  業(yè)拉山埡口觀景臺留影</b></h1> <h1><b>  上觀景臺是收費的,但對騎行人卻是開放的,可見當地人對騎行人的敬重。</b></h1> <h1><b>  72道拐險峻壯觀</b></h1><h1><b> 筑路英雄們,永垂不朽!</b></h1> <h1><b>  這是騎友們騎行下山的瞬間</b></h1> <h1><b>  怒江邊上留個影</b></h1> <h1><b>  八宿縣又是個小縣城(海拔3260米),在城里轉了一圈,也沒找到標志性建筑,本想在政府機關大門口拍個照,可是城管來了說:不允許!(后來我們了解到,西藏的政府機關大門口是拍照的禁區(qū)。)我們只好騎車到城外的多拉神山游覽。</b></h1><h1><b> 這是當地一位老者在逗白塔邊的三只小狗。</b></h1> <h1><b>  D15、五月十四日,一大早老天就在下雨,騎友們決定不雨騎搭車前往然烏鎮(zhèn)。</b></h1><h1><b> 這是路途中一塊很有特點的路碑。</b></h1> <h1><b>  其實這段路并不難騎,都沒爬什么坡就到安久拉山埡口了(海拔4475米)。</b></h1> <h1><b>  一個上午就到達然烏鎮(zhèn)了(海拔3960米)。在然烏鎮(zhèn)57318驛站住下,吃過午飯休息了一下便前往然烏湖(上湖)游覽。</b></h1><h1><b> 然烏湖緊鄰川藏公路,是200年前由山體滑坡和泥石流堵塞河道而形成的堰塞湖,也是雅魯藏布江的支流帕隆藏布江的源頭。隨季節(jié)的不同,湖水呈現出或碧藍或青綠等數種顏色。</b></h1><h1><b> 我們今天看到的是青綠色的湖水。</b></h1> <h1><b>  青綠深遂的然烏湖水恍若天空滑下的一滴眼淚,在湖邊雪山的映稱下,寂靜得沒有絲毫聲息,猶如被久遠時光凝固的女子,心頭再也泛不起漣漪。她不食人間煙火,依然保留了世界難覓的原始美……</b></h1> <h1><b>  然烏湖邊(上湖)留個影</b></h1> <h1><b>  這是在然烏鎮(zhèn)藏民居前與藏族老阿媽合影</b></h1><h1><b> 老阿媽說,牙齒都掉完了!</b></h1> <h1><b>  D16、五月十五日,今天騎行到波密縣(海拔2725米),行程132公里,以下坡為主,但也有起伏上坡。前半程風景不錯,道路基本是沿著帕隆臧布江順流而下;后半程盡管在森林里穿行,但由于道路翻修坑坑洼洼,塵土飛揚。</b></h1><h1><b> </b></h1><h1><b> 這是在然烏湖(中湖)邊留影</b></h1> <h1><b>  這是在然烏湖(下湖)的出水口邊留影</b></h1> <h1><b>  路邊吃草的牦牛,脊背一圈是白毛。真像一幅油畫,美呆了!</b></h1> <h1><b> 路過“中國最美冰川——米堆冰川”和“盔甲山”景區(qū)</b></h1> <h1><b>  下午到達波密縣時間已是六點半。</b></h1> <h1><b>  波密縣是西藏第一代藏王聶赤贊普的故鄉(xiāng)??h城規(guī)劃整齊,街道寬敞漂亮。</b></h1> <h1><b>  D17、五月十六日,在波密縣休整一天。驛站老板建議我們到離縣城不遠的崗村去看看風景。我們一行七位騎友包了一輛車前往,道路狹窄,會車困難,但村莊的風景確實美!<br></b><b> </b></h1><h1><b> 這是在帕隆江邊的留影</b></h1> <h1><b>  村莊一角</b></h1> <h1><b>  D18、五月十七日,今天的騎行任務是到達通麥。</b></h1><h1><b> 這是騎友們吃過早飯向西出城前往通麥。</b></h1> <h1><b>  帕隆藏布江邊的318國道和村莊</b></h1> <h1><b>  波密縣至通麥實際行程是92公里,但驛站老板告訴我們說只有70多公里。為此,騎友們鼓足干勁往前騎,想用半天時間騎完這段路程。下午一點到達通麥,一看行程記錄是92公里,吃過午飯便在驛站住下休息。</b></h1> <h1><b>  D19、五月十八日,一早起來天又在下雨。大家商定還是搭車,一次性到達林芝市。</b></h1><h1><b> 這是迫龍溝特大橋,通往林芝市的咽喉橋梁。</b></h1> <h1><b> 魯朗風景</b></h1> <h1><b>  色季拉山埡口(海拔4720米)</b></h1> <h1><b>  搭車就是快,一個上午就到達林芝市首府所在地八一鎮(zhèn)。</b></h1> <h1><b>  八一鎮(zhèn),是林芝地區(qū)政治、經濟和文化中心,海拔2900米,位于尼洋河畔,距雅魯藏布江與尼洋河交匯處30余公里,距拉薩市420公里。最初這里只有寺廟和幾十戶人家,原名“拉日嘎”,1951年西藏和平解放時人民解放軍開始在此建設,故得名——八一鎮(zhèn)。 <br></b><b> 鎮(zhèn)區(qū)面積約8平方公里,現有常住人口近四萬人。這里環(huán)境氣候秀麗文靜,類似皖北旅游集散地。</b></h1> <h1><b>  在驛站住下,午飯過后集體游覽卡定溝和“西藏民俗第一村”。</b></h1> <h1><b>  D20、五月十九日,今天只要騎到巴河鎮(zhèn)(海拔3215米)就休息,行程83公里。</b></h1><h1><b> 原本計劃騎到工布江達縣,由于林芝市至米拉山都是上坡,騎友們說為了不至于太累,把每天的行程縮短一些。</b></h1><h1><b> </b></h1><h1><b> 這是途中拍到的林拉(林芝—拉薩)快速公路照片——順光和逆光各拍一張</b></h1> <h1><b>  藏族人的豬是放養(yǎng)的</b></h1> <h1><b>  路過格薩爾古堡景區(qū)</b></h1> <h1><b>  到達巴河鎮(zhèn),住在一家藏族青年老板開的賓館,晚上老板應邀為我們演唱藏族歌曲。</b></h1> <h1><b>  D21、五月二十日,今天從巴河鎮(zhèn)騎行到金達,行程111公里,但早上出發(fā)不久就下雨,只好冒雨前進。好在下了不久,雨就停了。</b></h1><h1><b> 這是途中路過的一個村口</b></h1> <h1><b>  路邊不知名的鮮花</b></h1> <h1><b>  路經工布江達縣(海拔3330米)<br></b><b> 工布江達,藏語意為“凹地大谷口”。縣境地處藏南谷地向藏東高山峽谷區(qū)過渡地帶,呈深切割的高山河谷地貌,平均海拔3600米。</b></h1><h1><b> 工布江達縣隸屬西藏自治區(qū)林芝市,位于西藏自治區(qū)東南部,林芝市西北部。</b></h1><h1><b> 午飯在這里用過</b></h1> <h1><b>  從工布江達縣出發(fā)不久,就騎行到了中流砥柱景點。</b></h1><h1><b> 因為沿途在修建林拉快速公路,河里的水都變濁了。原本河水是清澈的。</b></h1> <h1><b>  下午4點半到達金達鎮(zhèn)</b></h1><h1><b> 前面就是金達鎮(zhèn)</b></h1> <h1><b>  D22、五月二十一日,今天從金達騎行到松多,行程54公里。主要是為明天翻越米拉山做準備。</b></h1><h1><b> <br></b><b> 這就是松多鎮(zhèn)(海拔4288米)<br></b><b> </b></h1> <h1><b>  D23、五月二十二日,今天要騎車翻越海拔5013米的米拉山。大家的心情都非常激動,干勁十足。不久就騎行到了米拉山腳。</b></h1><h1><b> </b></h1><h1><b> 這是正在修建的林拉快速公路隧道——米拉山隧道。據說,今年7月1日要全程通車,但看工程進度有點懸。</b></h1> <h1><b>  騎行翻越米拉山</b></h1> <h1><b>  一直騎到埡口的石碑前拍照</b></h1> <h1><b>  大家在埡口添衣吃過干糧后,下坡向墨竹工卡縣騎行,但道路坑坑洼洼實在難騎,好在是下坡,能夠省點力氣。<br></b><b> 下午到達墨竹工卡縣(海拔3830米)已是五點多了,行程146公里。<br></b><b> 西藏巨龍銅業(yè)的丁萬魚副總安排住宿并設宴款待我們。</b></h1><h1><b> 感謝巨龍銅業(yè)采礦場的周礦長、選礦廠的曹廠長、武廠長、程主任和林主任、華師傅的熱情作陪!讓我們在遠離家鄉(xiāng)的西藏,感受到了親人的溫暖!</b></h1> <h1><b>  D24、五月二十三日,今天是最后一天的騎行,從墨竹工卡縣到拉薩市。早上大家都早早的準備好行裝,好作最后的沖刺。</b></h1><h1><b> 巨龍銅業(yè)選礦廠的武廠長和辦公室程主任陪我們用過早餐,并應邀與騎友們合影留念。</b></h1> <h1><b>  路過松贊干布的出生地——甲瑪景區(qū)大門口</b></h1> <h1><b>  虔誠的朝圣者</b></h1> <h1><b>  美麗的拉薩河</b></h1> <h1><b>  騎行到拉薩布達拉宮廣場</b></h1> <h1><b>  拉薩市57318驛站,為見證我們的壯舉,為騎友們每人頒發(fā)一枚紀念牌。</b></h1> <h1><b>  晚上,西藏巨龍銅業(yè)洪建華常務副總從百忙之中趕到拉薩市,在“億頭?!笈H怏w驗館”宴請我們七位騎友。大家都非常開心!</b></h1><h1><b> </b></h1><h1><b> 在此,感謝洪建華常務副總、丁萬魚副總和羅總工程師對我們的熱情款待!</b></h1><h1><b> 感謝騎友潘巧心的大哥在成都為我們的壯行!</b></h1><h1><b> 還要感謝一直關注、關心并給予我們支持和鼓勵的親友們!你們的支持,為我們平安到達拉薩鼓舞了士氣、增添了信心!</b></h1> <h1><b><font color="#57a7ff">不知哪位智者說過:</font><font color="#ed2308"><br></font></b><b style="color: rgb(237, 35, 8);"> 人,最先衰老的不是容顏,而是那份不顧一切的闖勁!<br></b><b style="color: rgb(237, 35, 8);"> 有時候,要敢于背上超出自己預料的包袱,經歷一段努力后,發(fā)現自己比想象的優(yōu)秀很多!</b></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