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37, 35, 8); font-size: 20px;"> 2017年4月15日至20日原軍委工程兵五十一師一一五團暨警通連戰(zhàn)友聚會在陜西西安舉行,與會全體戰(zhàn)友及家屬借此機會先后瀏覽了陜西省著名旅游勝地華清池、秦始皇陵、武則天墓地、革命圣地延安、西岳華山以及西安市區(qū)的回民一條街和大雁塔、鐘樓等名勝,特制作此相冊以作紀念。</b></p> <p class="ql-block"><b>參加聚會的全體戰(zhàn)友留影</b></p><p class="ql-block"><b>分別是:從左至右</b></p><p class="ql-block"><b>第一排:</b></p><p class="ql-block"><b> 陳萬林、劉永貴、簡軍清、杜定海、蔡立華、王潤元、李仲池、蔡清泉、閏建昌。</b></p><p class="ql-block"><b>第二排:</b></p><p class="ql-block"><b> 張進生、高亮深、繆永漢、戴應(yīng)玄、王興全、何朝柱、楊炳朕、郭永坤、劉懿輝、梁勝憲、孔志文、肖 輝、湯福云、王文健。</b></p><p class="ql-block"><b>第三排:</b></p><p class="ql-block"><b> 楊建華、鄒吉文、李繼旭、周秋生、樊寶善、陰奮禮、佘運芝、張品琪、喻偉清、劉佑新、李光貴、黃世民、秦志忠。</b></p><p class="ql-block"><b>第四排:</b></p><p class="ql-block"><b> 古道蜀、梁牛里、廖小生、高萬鎖、唐應(yīng)坤(子)、唐應(yīng)坤、喻命橋、張秀琪、韓繼明、賈志強。</b></p> <h3><b> 不同年代入伍并在一排呆過的與會戰(zhàn)友留影。</b></h3> <h3><b> </b><b>不同年代入伍并在二排呆過的與會戰(zhàn)友留影</b></h3> <h3><b>聚會發(fā)起人和組織者之一王文健戰(zhàn)友主持會議。</b></h3> <h3><b> 座談會在西安市故鄉(xiāng)沃頓酒店會議室舉行。戰(zhàn)友們發(fā)言熱烈,暢所欲言,分別介紹了復(fù)員、轉(zhuǎn)業(yè)以來各自生活、工作的情況。</b></h3> <h3><b>由左至右為戴應(yīng)玄、鄒吉文、王興全戰(zhàn)友。</b></h3> <h3><b>由左至右為一排長孔志文、連長王興全、二排長王文健戰(zhàn)友</b></h3> <h3><b>不同年代入伍并在三班(測繪班)呆過的戰(zhàn)友留影。</b></h3> <h3><b>與會戰(zhàn)友家屬留影。</b></h3> <h3><b> 華清池,亦名華清宮,位于陜西省西安市臨潼區(qū)驪山北麓,西距西安30公里,南依驪山,北臨渭水,是以溫泉湯池著稱的中國古代離宮,周、秦、漢、隋、唐歷代統(tǒng)治者,都視這塊風(fēng)水寶地為他們游宴享樂的行宮別苑,或砌石起宇,興建驪山湯,或周筑羅城,大興溫泉宮。白居易、杜牧等詩人在詩作中均有提及。</b></h3><h3><b><br /></b></h3><h3><b> 歷史文獻及考古發(fā)掘的資料證明,華清池具有6000年溫泉利用史和3000年的皇家園林建筑史。1982年,華清池被列為全國第一批重點風(fēng)景名勝區(qū),2007年5月8日,華清池景區(qū)被批準為國家5A級旅游景區(qū)。2015年1月,與"驪山"兩大景區(qū)合并升級為"華清宮"。</b></h3> <h3><b>部分戰(zhàn)友在華清池門前留影紀念</b></h3> <h3><b>王文健、賈志強及家屬留影。</b></h3> <h3><b>參加戰(zhàn)友聚會的部分戰(zhàn)友留影。</b></h3> <h3><b> 兵諫亭位于陜西省西安市臨潼區(qū)驪山風(fēng)景區(qū),西安事變時楊虎城和張學(xué)良兩位將軍在此將蔣介石抓獲,以諫停止內(nèi)戰(zhàn),一致抗日。</b></h3><h3><b> 該亭建于1946年3月,由胡宗南發(fā)起,黃埔軍校七分校全體士官募捐而成,名曰"正氣亭",解放后,該亭更名為"捉蔣亭",1986年12月在紀念"西安事變"50周年前夕,為了緩和兩岸關(guān)系,再次易名為"兵諫亭"。</b><br /></h3> <h3><b>三班長(測繪班)韓繼明及家屬</b></h3> <h3><b>戰(zhàn)友賈志強、王文健、黃世明、古道蜀在華清宮門前留影。</b></h3> <h3><b>閑庭信步</b></h3> <h3><b>孔志文戰(zhàn)友在華清池留影</b></h3> <h3><b> 華山(亦稱太華山,華通花),又稱西岳,為五岳之一,海拔2154.9米,位于中國陜西省渭南市華陰市城南,西距西安市120公里,秦、晉、豫黃河三角洲交匯處,南接秦嶺,北瞰黃河,扼西北進出中原之門戶。華山山體倚天拔地,四面如削,更有千尺幢、百尺峽、蒼龍嶺、鷂子翻身、長空棧道等十分險峻之地,被譽為"奇險天下第一山"。憑藉大自然風(fēng)云變換的裝扮,華山的千姿萬態(tài)被有聲有色的勾畫出來,是國家級風(fēng)景名勝區(qū)。</b></h3> <h3><b> 北峰海拔1614.9米,為華山主峰之一,因位置居北得名。北峰四面懸絕,上冠景云,下通地脈,巍然獨秀,有若云臺,因此又名云臺峰。唐朝詩人李白《西岳云臺歌送丹丘子》詩曾寫到:"三峰卻立如欲摧,翠崖丹谷高掌。白帝金精運元氣,石作蓮花云作臺。"峰北臨白云峰,東近量掌山,上通東西南三峰,下接溝幢峽危道,峰頭是由幾組巨石拼接,渾然天成。絕頂處有平臺,原建有倚云亭,現(xiàn)留有遺址,是南望華山三峰的好地方。峰腰樹木蔥郁,秀氣充盈,是攀登華山絕頂途中理想的休息場所,1996年開通的登山纜車上站,即在峰之東壁。</b></h3> <h3><b> 中峰又稱玉女峰。春秋時有一年青人名蕭史,善吹洞簫,引來秦穆公之女弄玉的愛慕。弄玉拋棄榮華富貴,與夫君同來華山隱居,玉女峰由此得名。玉女峰形如鳥頭,上豐下縮。峰頂有一巨大的石梁,形狀像龜,后人為了紀念不慕榮華的弄玉在龜背上建有玉女祠,祠前有石臼5個,傳為弄玉洗頭盆。旁邊有石馬一匹,相傳是弄玉進山所乘駿馬的化身。玉女祠后又有品簫臺、引鳳亭,是蕭史吹洞簫引來鳳凰的地方,所有著一切構(gòu)成一個美麗動人的愛情傳說。中峰山崖上有獨松一棵,不見根,松枝凌空招展,樹干無鱗有光,名曰舍身樹。</b></h3> <h3><b>與四川朋友華山留影</b></h3> <h3><b> 長空棧道位于華山南峰東側(cè)山腰,是華山派第一代宗師元代高道賀志真為遠離塵世靜修成仙,在萬仞絕壁上鑲嵌石釘搭木椽而筑。 棧道上下皆是懸崖絕壁,鐵索橫懸,由條石搭成尺許路面,下由石柱固定,游人至此,面壁貼腹,屏氣挪步,被譽為"華山第一天險"。</b></h3> <h3><b> 西峰海拔2082米,華山主峰之一,因位置居西得名。又因峰巔 有巨石形狀好似蓮花瓣,古代文人多稱其為蓮花峰、芙蓉峰。袁宏道在他的《華山永》中記述:"石葉上覆而橫裂";徐霞客《游太華山日記》中也記述:"峰上石聳起,有石片覆其上,如荷花。"李白詩中有"石作蓮花云作臺"句,也當指此石。</b></h3><h3><b> 西峰為一塊完整巨石,渾然天成。西北絕崖千丈,似刀削鋸截,其陡峭巍峨、陽剛挺拔之勢是華山山形之代表,因此古人常把華山叫蓮花山。<br /></b></h3><h3><b> 西峰南崖有山脊與南峰相連,脊長300余米,石色蒼黛,形態(tài)好像一條屈縮的巨龍,人稱為屈嶺,也稱小蒼龍嶺,是華山著名的險道之一。西峰上景觀比比皆是,有翠云宮、蓮花洞、巨靈足、斧劈石、舍身崖等,并伴有許多美麗的神話傳說,其中尤為沉香劈山救母的故事流傳最廣。峰上崖壁題刻遍布,工草隸篆,琳瑯滿目。峰北絕頂叫西石樓峰,峰上楊公塔為楊虎城將軍所建,塔上有楊虎城將軍親筆題辭。塔下巖石上有"枕破鴻蒙"題刻,是書法家王鐸手跡。 特別是蓮花洞,也叫蓮花石,太乙蓮臺,此石頭如蓮花瓣覆蓋石上,頂上的松樹在氣象站沒有剁去一半前,就象蓮花的蓮蓬一樣,很有意思。西峰奇景之一!</b></h3> <h3><b>戰(zhàn)友賈志強、古道蜀在華山小憩。</b></h3> <h3><b> 同心鎖是華山一景。據(jù)傳,相愛的戀人,只要在一個充滿靈氣的地方結(jié)一把刻有雙方姓名的同心鎖,就能心心相犀,相愛到老。這是一個美麗的寓言,一個虔誠的祈禱,更是一個永恒的承諾。 傳說是美麗的,浪漫的故事卻也代代相傳,直到今天在華山依然能夠?qū)ひ挼酵逆i的浪漫故事。</b></h3> <h3><b>華山遠眺,無限遐想。</b></h3><h3><br /></h3> <h3><b> 東峰,海拔2096.2米,是華山主峰之一,因位置居?xùn)|得名。峰頂有一平臺,居高臨險,視野開闊,是著名的觀日出的地方,人稱朝陽臺,東峰也因之被稱為朝陽峰。</b></h3><h3><b> 東峰由一主三仆四個峰頭組成,朝陽臺所在的峰頭最高,玉女峰在西、石樓峰居?xùn)|,博臺偏南,賓主有序,各呈千秋。古人稱華山三峰,指的是東西南三峰,玉女峰則是東峰的一個組成部分。今人將玉女峰稱為中峰,使其亦作為華山主峰單獨存在。東峰有景觀數(shù)十余處,位于東石樓峰側(cè)的崖壁上有天然石紋,象一巨型掌印,這就是被列為關(guān)中八景之首的華岳仙掌,巨靈神開山導(dǎo)河的故事就源于此;朝陽臺北有楊公塔,與西峰楊公塔遙遙相望,為楊虎城將軍所建,塔上有楊虎城將軍親筆所題"萬象森羅"四字。此外,東峰還有青龍?zhí)?、甘露池、三芧洞、清虛洞、八景宮、太極東元門等。</b><br /></h3> <h3><b>與峰比高,其樂無窮。</b></h3> <h3><b> 華山除了道路險峻、懸崖陡峭外,還有挺拔蒼翠的松柏,一般樹齡均達到百年以上,五六百年也不足為奇。</b></h3> <h3><b> 南峰海拔2154.9米,是華山最高主峰,也是五岳最高峰,古人尊稱它是"華山元首"。登上南峰絕頂,頓感天近咫尺,星斗可摘。舉目環(huán)視,但見群山起伏,蒼蒼莽莽,黃河渭水如絲如縷,漠漠平原如帛如綿,盡收眼底,使人真正領(lǐng)略華山高峻雄偉的博大氣勢,享受如臨天界,如履浮云的神奇情趣。峰南側(cè)是千丈絕壁,直立如削,下臨一斷層深壑,同三公山、三鳳山隔絕。南峰由一峰二頂組成,東側(cè)一頂叫松檜峰,西側(cè)一頂叫落雁峰,也有說南峰由三頂組成,把落雁峰之西的孝子峰也算在其內(nèi)。這樣一來,落雁峰最高居中,松檜峰居?xùn)|,孝子峰居西,整體形象一把圈椅,三個峰頂恰似一尊面北而坐的巨人。明朝人袁宏道在他的《華山記》一書中記述南峰形象說:"如人危坐而引雙膝。"落雁峰名稱的來由,傳說是因為回歸大雁常在這里落下歇息。峰頂最高處就是華山極頂,登山人都以能攀上絕頂而引以為豪。歷代的文人們往往這里豪情大發(fā),賦詩揮毫,不一而足,因此留給后世詩文記述頗多。</b></h3> <h3><b> 秦始皇陵是中國歷史上第一位皇帝嬴政(前259—前210年)的陵寢,中國第一批世界文化遺產(chǎn)、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第一批國家AAAA級旅游景區(qū),位于陜西省西安市臨潼區(qū)城東5公里處的驪山北麓。 </b></h3><h3><b><br /></b></h3><h3><b> 秦始皇陵建于秦王政元年(前247年)至秦二世二年(前208年),歷時39年,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座規(guī)模龐大,設(shè)計完善的帝王陵寢。</b></h3> <h3><b>部分戰(zhàn)友和家屬在秦始皇陵博物館前留影。</b></h3> <h3><b> 圖一為秦始皇陵兵馬俑一號坑局部;圖二為秦始皇陵兵馬俑一號坑全景。</b></h3> <h3><b> 武則天墓,即乾陵,唐高宗李治和武則天合葬墓地,位于陜西咸陽的乾縣。</b></h3><h3><b><br /></b></h3><h3><b> 建成于唐光宅元年(684年),神龍二年(706年)加蓋,采用"因山為陵"的建造方式,陵區(qū)仿京師長安城建制。除主墓外,乾陵還有十七個小型陪葬墓,葬有其他皇室成員與功臣。</b></h3> <h3><b>與會戰(zhàn)友及家屬在唐高宗乾陵廣場留影</b></h3> <h3><b> 上圖為武則天墓地氣勢雄偉的入墓大道。下圖為武則天墓前無字碑,她留給后世無限的遐想。</b></h3> <h3><b>延安,陜西省地級市。椐史料記載,夏,今延安市屬雍州。商,屬鬼方。西周,為犬戎與獫狁領(lǐng)土。春秋時,本境為白翟部族所居。戰(zhàn)國初期,中部和北部屬魏,南部屬秦,后全部為秦。1996年11月15日經(jīng)國務(wù)院批準,撤銷延安地區(qū),設(shè)立地級延安市。</b></h3><h3><b><br /></b></h3><h3><b>延安市位于陜西省北部,地處黃河中游,轄1區(qū)12縣,土地總面積3.7萬平方公里,總?cè)丝?19萬。是國務(wù)院首批公布的歷史文化名城,全國優(yōu)秀旅游城市和愛國主義、革命傳統(tǒng)、延安精神三大教育基地。</b></h3> <h3><b>參觀革命圣地延安的部分戰(zhàn)友留影。</b></h3> <h3><b> 大雁塔廣場始建于公元589年的大雁塔是西安的標志性建筑之一,唐代高僧玄奘曾在此譯經(jīng)。大雁塔廣場就位于舉世文明的佛教圣地大雁塔腳下,它是亞洲最大的唐主題文化廣場,已經(jīng)成為西安百姓宜賞宜聚、觀光休閑的一處文化旅游勝景。國學(xué)大師霍松林教授游覽后欣然題詩:"水木清華樓殿新,繁花似錦草如茵。廣場兼具園林美,覽勝休閑樂萬民。</b></h3> <h3><b>游玩大雁塔部分戰(zhàn)友和家屬留影。</b></h3> <h3><b> 法門寺,又稱法云寺,位于中國陜西省寶雞市扶風(fēng)縣法門鎮(zhèn),有"關(guān)中塔廟始祖之稱"。據(jù)傳法門寺始建于東漢明帝十一年(68年),周魏以前原名也叫"阿育王寺",隋改稱"成實道場",唐初改名"法門寺",被譽為"皇家寺廟",因安置釋迦牟尼佛指骨舍利而成為舉國仰望的佛教圣地。</b></h3> <h3><b>法門寺內(nèi)牡丹園留影</b></h3> <h3><b>由左至右戰(zhàn)友賈志強、古道蜀、杜定海、黃世明,在陜西法門寺留影。</b></h3> <h3><b> 舍利俗稱舍利子,原指佛教祖師釋迦牟尼火化后留下的遺骨和珠狀寶石樣生成物,因而又稱佛骨、佛舍利。其后亦指高僧死后焚燒所遺之骨。此舍利子為法門寺地宮出土。</b></h3> <h3><b> 西安,古稱"長安",是舉世聞名的世界四大文明古都之一,居中國古都之首,是中國歷史上建都時間最長、建都朝代最多、影響力最大的都城,是中華民族的搖籃、中華文明的發(fā)祥地、中華文化的代表。</b></h3> <h3><b> 你認識這個字嗎?字典上沒有這個字,它是西安民間自創(chuàng)的。拼音為biang ,吃面發(fā)出的聲音,戲稱biangbiang面,在西安這個字還有一個順口溜:一點飛上天,黃河兩道彎。八字大張口,言字往里走。 左一扭,右一扭,你也長,我也長,中間夾個馬大王,心字底,月字旁,彎個勾勾掛麻糖,坐上車車逛咸陽。</b></h3>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37, 35, 8);"> 五天聚會瞬間即逝,戰(zhàn)友情誼天長日久。在此我們首先要感謝為籌辦這次戰(zhàn)友聚會的籌備組成員,是你們的不辭辛勞,忘我工作,才使這次聚集規(guī)模大、人員分布廣、年齡結(jié)構(gòu)相差較大的盛會圓滿的成功,你們辛苦了。其次要感謝無私奉獻的梁勝憲女士(原一一五團衛(wèi)生院護士),有了你的辛勞付出,才使這次聚會中各項工作的開展有條不紊。無論是食住、還是游玩都得到了與會全體戰(zhàn)友的一致好評,感謝你。最后祝愿全體與會戰(zhàn)友和因各種原因沒有參加這次聚會的戰(zhàn)友經(jīng)常保持聯(lián)系,在各自的居住地健康、快樂的生活。</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37, 35, 8); font-size: 20px;"> 以上照片由王興全、黃世明、古道蜀、張進生等戰(zhàn)友提供。</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