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如果不是親所眼見,我是無論如何也不會相信:這位其貌不揚、看上去再普通不過的農(nóng)村婦女,竟能如此嫻熟、輕巧地操作著一堆小棒槌兒,根據(jù)圖樣,借助數(shù)十枚大頭別針,小棒槌兒飛舞之間便織出圖案生動、豐富多變的花邊。在蓬萊市大辛店集貿(mào)市場一間普通的門市房里,我有幸觀賞了蓬萊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傳承人韓學芬的這場精彩的“棒槌生花兒”技藝展演。</h3> <h3><font color="#ed2308">農(nóng)閑時節(jié)民間創(chuàng)收副業(yè)</font></h3><div> 58歲的韓學芬出生在大辛店鎮(zhèn)翟家莊村一位普通農(nóng)家,上世紀六十年代開始,上小學的她就跟著家里的老人學習棒槌花邊的編織,成為周圍村莊小有名氣的巧手姑娘。中學畢業(yè)后,她跟村里的嬸子大媽和姐姐嫂子們一樣,利用農(nóng)活閑暇時間,領取棉線進行花樣編織。“當時公社里有多種經(jīng)營辦公室,負責分派棉線(主要是縫紉用的線和可拆股的繡花線)和圖樣,限定日期交貨,圖樣多是花鳥魚蟲,以蝴蝶居多。記得當時加工出來驗收合格,領一桄棉線可以凈賺兩三塊錢,折算下來,相當于0.7個日工,這在當時是相當不錯的副業(yè)了。村里的大姑娘、小媳婦兒、老太太,多會干這個營生。當然,加工時要注意周圍環(huán)境、講好個人衛(wèi)生,不能在浮塵或者油煙較多的地方做,編織前必須把雙洗干凈了。這活計看起來輕生,實際也不簡單--有的人手拙,編出的花邊要么松緊不一,要么厚薄不均,整體不周正,圖案走了樣,或者沾染了油灰、留有指紋印等都不合格。這樣的貨品上交時,往往被驗收人員當場用剪刀絞毀,直接成了廢品。編織花邊需要靜坐,除了手指手腕來回活動,身體其它部位長時間保持一個姿勢,其實也挺累人的。但為了增加收入,大家還是樂此不疲,當時我們周圍的村子,經(jīng)常能見到三兩人扎堆在屋里編織棒槌花邊兒的。好在我那時年輕不覺得累,關鍵是編的花邊從來沒出一件殘次品”。韓學芬的話語中透著驕傲。</div><div> 在韓學芬看來,編織棒槌花邊的工具非常簡單,除了小棒槌(一般長約10厘米、直徑約10毫米)、墊子和大頭別針以外,還有繞線機、格子紙和剪刀。制作工序主要分五個步驟。一是把花邊圖紙置于圓盤形墊子上(墊子多為糊有幾層報紙的由高梁秸桿串制的箅子),二是將大頭別針扎刺在圖案的節(jié)點部位,用來固定編線的位置和方向,三是在小棒槌上端纏以棉線,將線頭拉出,固定在圖紙的一定部位(棒槌的數(shù)量根據(jù)產(chǎn)品的規(guī)格和圖案來確定,少則十多個,多則上百),四是手執(zhí)小棒槌,根據(jù)圖案形狀,以大頭別針為支點,將棉線進行扭絞、纏結,編織成花邊,五是拔去大頭別針,將花邊從墊子上取下來,經(jīng)過整理熨燙,便成花邊單片。需要說明的是,不同的圖案要運用平織、隔織、稀織、密織等編織技法,密織里又細化為密龍、介花、方結、稀布、密布、雙稀、介花關針、燈籠扣、葦豎花、六對抄等,以手指操縱眾多棒槌,使其左右翻滾,上下跳躍,循序漸進,不斷變換位置,從而編織出各種圖案,而關系成品質量的力道、速度、角度等,則完全靠個人的悟性來把控。</div> <h3><font color="#ed2308">棒槌花邊原是泊來技藝</font></h3><div> 有資料顯示,棒槌花邊原是歐洲傳統(tǒng)的手工花邊,是由編結工藝發(fā)展而來的。古代歐洲民間曾以魚骨為別針,扎在墊子上,然后以羊腳骨為繞線管,所制成的花邊稱為骨花邊,后來又稱繞線管花邊。16世紀歐洲繞線管花邊有所發(fā)展。17世紀比利時布魯塞爾是繞線管花邊生產(chǎn)中心。意大利熱那亞的繞線管花邊也較著名。18世紀繞線管花邊幾乎遍及歐洲,品種大多為內(nèi)衣或手帕、衣袖的鑲邊等。19世紀末歐洲繞線管花邊工藝傳入中國山東省。清光緒二十一年(1895),煙臺婦女開始學習用繞線管制作花邊。由于繞線管在當?shù)厮追Q棒槌,所以中國人將其稱為棒槌花邊。20世紀40年代以前,棒槌花邊主要品種是花邊單片, 用于裝飾手帕、服裝、枕套、被單、窗簾等的小件,消費者買回家自行鑲拼于服裝或臺布上,也有各種圓墊、盤布等,當時稱為件貨。1950年以后,除生產(chǎn)件貨外,還拼綴成臺布、床罩、被套、枕套、盤墊、鋼琴罩、沙發(fā)套等產(chǎn)品,圖案以裝飾性花卉為主。實際上,中國人對傳統(tǒng)的歐洲技藝進行了創(chuàng)新發(fā)展,形成了具有鮮明民族和地方特色的棒槌花邊風格。</div><div> 關于棒槌花邊在蓬萊的發(fā)展,1996年版《蓬萊縣志》及2012年版《蓬萊市志》都有明確記載。其中,2012年版《蓬萊市志》提到,1997年更名為蓬萊鑫宏繡花集體公司的蓬萊縣繡花廠,自1963年成立蓬萊縣繡花合作社開始,就組織棒槌花邊生產(chǎn),曾經(jīng)創(chuàng)下年生產(chǎn)包括棒槌花邊、梭子花邊、手繡鑲拼等家居飾品、床上用品、工藝休閑服裝、時裝、睡衣等在內(nèi)的近百萬件套的佳績,當年城鄉(xiāng)加工人員達到兩萬五千多人。</div> <h3><font color="#ed2308">文化遺產(chǎn)面臨失傳窘境</font></h3><div> 20世紀以來,棒槌花邊在歐美各國已衰落,而在中國都有所發(fā)展,主要集中于山東煙臺和濰坊地區(qū)。然而,隨著時代的發(fā)展,棒槌花邊面臨技藝失傳、后繼乏人的窘境。</div><div> “上世80年代農(nóng)村實行家庭聯(lián)產(chǎn)承包責任制后,隨著機械化批量生產(chǎn)程度的提高,盛極一時的棒槌花邊編織技藝沒有了用武之地,發(fā)展開始走下坡路,因為相對收入不高,少有人愿意再從事棒槌花邊編織,加上官方的組織體系撤并、流通渠道不暢,棒槌花邊逐漸自消自滅,到2000年后基本很難見到加工棒槌花邊的場景。像我八十年代結婚后就再也沒有接手棒槌花邊的活計,只偶爾編幾個自家使用或者送給親朋,許多九十年代出生的人根本沒有見過這種手藝,年輕人大多對它不感興趣,像我這樣年近花甲的都算是年輕的了。為了防止棒槌花邊技藝失傳,在蓬萊市文化部門的支持下,前兩年我申報了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目前列入蓬萊市級保護項目,不圖別的,我要力求通過圖片、影像等多種方式,來留存這份豐厚的文化遺產(chǎn),以期能在合適的條件下得以傳承發(fā)揚”。</div><div> 看得出來,韓學芬把這份技藝的傳承,當成了生命的重要組成部分,那種專注的真摯情感,難免不令人感慨!</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