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站我來到了福建的湄洲島。久聞惠安女、蟳浦女和湄洲女并稱福建省三大漁女。這次的旅途自然會見見島上的漁女。
湄洲島位于福建省莆田市東南42公里,距大陸僅1.82海里,是莆田市的第二大島,素有“南國蓬萊”美稱,國家5A級景區(qū)。到這里需要擺渡過去,有給游人的快艇和供擺渡車的大船,每小時一班。 湄洲島上最負盛名的就是媽祖祖廟。由于有2億媽祖信徒供奉,每年農歷三月二十三媽祖誕辰日和九月初九媽祖升天日期間,朝圣旅游盛況空前,被譽為“東方麥加”。
而且據(jù)聞湄洲女已經不如惠安女和蟳浦女那樣平日穿著民族服裝,只有在上述兩個大型祭祖慶典活動中才會穿著具有湄洲女特色的服裝。所以對這次的旅行中最沒有底氣的就是湄洲島,只能是腳踩香蕉皮,滑到哪兒是哪兒了。
一進島就能看到指示很明確,我直奔媽祖廟而來。沒想到自己會被眼前這些身著盛裝的大家族給震驚了!
通過打聽知道這是郭姓家族的百年聚會。浩浩蕩蕩的隊伍,至少有五六百人。由于留在本島的村民人數(shù)不多,整個家族便約定在2015年11月初到月底舉行為期一個月的祭祀慶典儀式。而那天11月25日則是整個儀式上最為隆重的祭典儀式。全族成員從全國各地奔赴而來,為的就是這百年相約的一聚。
關于媽祖,據(jù)說她生于宋建隆元年三月二十三日(公元960),逝于宋雍熙四年九月初九(公元987年)生前蘭心蕙質、聰明好學,8歲能誦經,10歲能釋文,13歲學道,16歲踩浪渡海,懂醫(yī)術,識氣象,通航海,在她短暫的一生中,為鄰里和過往的海上商賈漁民做了很多好事,經常在海上搶救遇險漁民。在她28歲時,辭別家人,在湄洲島嶼峰歸化升天。人們敬仰她的行善積德、救苦救難的精神,當年就在湄洲峰“升天古跡”旁立廟奉祀。因此可以想象,在當?shù)孛癖娦哪恐?,媽祖時永恒的海神,和平的象征。 我非常好奇那些女人的發(fā)型,設計得很獨特,于是打聽了一下。原來這叫梳篷形髻,也叫做帆船發(fā)髻。因為湄洲島習慣男人出海捕魚,女人在家理事。朝夕祈祝媽祖保佑出海人平安。湄洲島婦女特別是中、老年婦女,頭頂發(fā)型都是船帆狀的。即在頭的中后部,梳成一個別高出10多厘米,成半孤型豎起的類似船帆的發(fā)髻,也叫“媽祖髻”。梳法是先把頭發(fā)分成左、中、右3部分,再把中間部分頭發(fā)梳成發(fā)髻,再梳左右鬢發(fā)。然后統(tǒng)一固定起來梳成船帆一樣的髻。有時還在摞髻上插上一根大的縫衣針或銀針,針上墜著一條紅線,使發(fā)型更好看。
據(jù)湄洲島漁民介紹,媽祖生前也是梳成這種船帆發(fā)式的,后人為了仿效媽祖,而形成習俗。梳成這種船帆發(fā)髻,除了表明自己是湄洲島居民外,也希望得到媽祖的庇護。 每個大家族中都會有家族的族長。這對老夫婦就是整個郭姓家族中年齡最大、德高望重的族長。那天他們是整個家族的中心。盡管已經年近九旬,老人家身體健康,互相攙扶,與兒孫們并肩前行,無不洋溢著喜慶祥和之氣氛。 每個人手里都會拿有一支綠枝,像桂花枝,帶有幽幽香氣,據(jù)說可以辟邪消災,保佑平安。只見有的老婦人把綠枝戴在發(fā)髻上,有的男人把它插在衣襟上。 給龐大的家族拍張合格的全家福對于每位攝影師來說都是不易之舉。
只見已婚女人們統(tǒng)一身著大紅色翻領外套,里面藍色錦衣,下面穿著大紅色長褲,腳蹬一雙暗紅色平底鞋。未婚的女孩們都穿著暗紅色校服以示區(qū)別。
已婚男人們著藍色絲綢馬褂。有的外面加上一件棕色絲綢馬甲以示他們是族內郭姓嫡親的男子。男孩們則和女孩一樣穿著校服。
站在頭一排頭上戴著發(fā)飾脖子掛著金鎖腰間系著長絲帶腿上纏著紅色布條的八個孩子最吸引眼球。經過打聽,原來挑選了這八個孩子扮成八仙的模樣,應了那句“八仙過海,各顯神通”的典故,預示著整個家族后繼有人,平安幸福。 祭典儀式開始了。只見這六百來人如潮水般涌入媽祖廟,點香,許愿。祭典由主祭一人、與祭若干人、司儀、司香、等各一人主持。 媽祖祭品較奇特,一般除了常用的食物外,還備用面粉制作的“水族朝圣”36盤,其中有魚蝦、蟹、蚌等36種。有的租祭祀時要掛天文圖,造船圖,排海螺殼,有的祖祠祀時,要安放帆船模型。這些奇怪的祭品,都與海有關,所以說祭拜媽祖,實際上也是祭海。 大家輪流虔誠地上香,行三跪九叩大禮。大殿中香煙繚繞,雍容肅靜,瑞氣氤氳。 等大伙兒都祭拜完了媽祖后,此時鑼鼓喧天,原來家族請了部隊女子儀仗隊打頭陣。他們開始從媽祖廟返回自己的村子里進行巡游儀式了。 媽祖"出游"(或"出巡")時,有"鑾駕"和"鹵簿"等兩者兼而有之的執(zhí)事和儀仗隊。所謂"鑾駕",就是媽祖"出游"時所坐的神輿。所謂"鹵簿",就是儀仗隊。 除了邀約的部隊儀仗隊外,還有舉著龍頭杖、大鑼、長管銅號、銅鏡、紅燈、彩旗、"天上圣母"街牌、"肅靜"牌、"回避"牌,以及玉斧、大刀、畫戟、驅妖牌、斬怪刀等器械儀仗;有由人裝扮的開路神、八班、御林軍等神曹;還有吹笙、車鼓、十音、八樂、馬隊、妝閣等隊伍;最后是香亭、"鱟扇"和涼傘等擁護著媽祖的神輿。 "鹵簿"的緣由有兩種說法。一是說:"鹵",就是大盾。"出游"時兵衛(wèi)以大盾為前導,其余儀仗隊排列的次序,都記在簿籍里,故叫"鹵簿"。一是說:"出游"時以鹵水灑道,使路面不會馬上干,可以清除塵埃。 回到村子后,這家族的所有成員必須從每一郭姓家族門口路過。整個過程持續(xù)了近兩個小時。每戶郭姓人家都按當?shù)亓曀自陂T口用石塊壘起半個爐子燃燒著木頭,以示消災辟邪。 祭典儀式的最后就是邀約上村子里的人們一起到特地請來臨時搭建的戲臺子去看一場莆仙戲。莆仙戲是福建古老漢族戲曲劇種之一,至今有一千多年的歷史。2006年被列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盡管最后我還依戀著這個地方的祭典儀式以及人們樸實歡樂的笑容,隨著夕陽的最后一道光芒漸漸隱沒在海上,我不得不和湄洲島告別,但是這百年一遇的參與感將深深留在我的記憶中。
謝謝大家的支持,歡迎各位的指正!
未完待續(xù),期待著下次啟航的福建第五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