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親愛的媽媽于2016年5月10日逝世,已經(jīng)離開我們一周年了,親愛的爸爸于1992年7月14日逝世,離開我們快25年了,但媽媽爸爸的音容笑貌始終在我的眼前浮現(xiàn)。今天特把我于2009年發(fā)表的《聽媽媽說家史》一文,再從幾百幅爸爸媽媽生前的照片中選出一部分,配上音樂,制作美文,以示紀念并表達對爸爸媽媽深深的懷念。親愛的爸爸媽媽永遠活在我們的心里!愿爸爸媽媽在天之靈護佑你們的子孫后代平安健康幸福!</h3><h3> </h3>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 </b></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br /></b></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聽媽媽說家史</b><br /></h1><b><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謹以此文紀念親愛的媽媽逝世一周年和親愛的爸爸逝世二十五周年)</b></h1></b> <h3>2009年已85歲高齡的媽媽,來杭州我家小住一段時日。在一天吃過晚飯后,我陪媽媽看電視時,她老人家興致很濃地與我提起了家史,說什么至少要記住三 代。她老人家記憶力還好,可能是小的時候、年輕的時候的記憶烙印特別深的緣故吧。</h3> <h3>爺爺、奶奶去世早,我沒有見到過,連他們的照片也沒有看到過,實際上解放前農村哪有照相啊。爺爺、奶奶這一代的親屬都沒有見到過。聽媽媽講,爺爺輩兄弟五個、姐妹兩個,五兄弟從大到小依次是金學習、金學庠 (乳名錦富)、金學士、金學木、金學序(小名小弟)。五兄弟中排行第二叫金學庠、又叫金錦富是我的親爺爺,奶奶周氏。爺爺五十多歲就去世了,那年我爸爸只有11歲。奶奶叫雙蓮,娘家是青塘的,活到六十多。爺爺?shù)钠渌值?,壽命也不長??梢姰斈昱f中國衛(wèi)生條件差、經(jīng)濟落后、缺醫(yī)少藥,鄉(xiāng)村人的壽命普遍短。我想起小時候還跟爸爸到一個叫矮山的小山坡上,在一個長滿雜草的土堆似的墳墓前, 給爺爺、奶奶燒過香、瞌過頭呢。后來因移山造田,爺爺奶奶的墳墓遷到了南馬燈山。</h3> <h3>據(jù)《金氏宗譜》記載,我們這金氏是東漢光武皇帝劉秀的后裔,由于歷經(jīng)戰(zhàn)亂與朝代更替,漢武帝劉秀一支"劉改金"從北遷徙到浙江義烏、 東陽一帶地方安居樂業(yè)。我爸爸是劉秀61代孫,我是62代孫,我兒子是 63代孫。在《坦陽金氏宗譜》中隸屬于光乾春下松分系。爺爺?shù)臓敔斝值軆蓚€,名叫金承枋、金承杺。祖爺金承枋生三子,叫金家成、金家聚、金家足。金家聚過繼給金承杺為嗣。曾祖父金家足生我爺爺兄弟五個姑母兩個,我爺爺金學庠(又名金錦富)過繼金家聚為嗣。</h3> <h3>因家里貧寒,爺爺五兄弟雖然都成過家,可其他四個有的子女幼時夭折、有的夫妻離家出走等原因都沒有留下兒女。爺爺、奶奶生養(yǎng)了爸爸兄弟兩個和他的兩個姐姐共四人。媽媽說,其中一個兄弟被惡霸搶走因家里沒有錢去"贖回",從此骨肉離散,杳無音訊。兩個姐姐中一個從小就送給烏鎮(zhèn)一人家。農村很講究傳宗接代的,從而爺爺五兄弟就爸爸一個"獨子",也算是"單傳",是家族中的命根子。</h3> <h3>由于家庭窮困,菜里沒有肉和油吃,加上沉重的體力勞動,年輕時的爸爸得了"黃胖病",類似現(xiàn)在的黃疸肝炎,有氣無力,身體在很多年一直很虛弱。可能是爺爺輩就爸爸一個兒子的緣故,加上又生過幾次病,幾經(jīng)逃過大難,所以有時媽媽講爸爸是"硬命種"。小時候在老家,我曾聽說爸爸連頭發(fā)也比人家硬些,村里的理發(fā)師傅最怕給他理發(fā)剃頭了。</h3> <h3>爸爸為人忠厚,性格耿直,講話爽快,從不轉彎抹角;壯年時身體好,干農活是一把好手,干活勤勞,做事利索,不怕苦不怕累。我清楚地記得,村里人都夸我爸爸種青菜、甘蔗等莊稼種得好。農村人誰都知道這是多少汗水澆灌的結果。爸爸在解放初期當過農會小干部;在20世紀七十年代初,即"學大寨運動"時期,因有點文化,認識幾個字,主要是為人誠實,推選他擔任生產(chǎn)隊出納等。</h3> <h3>外婆去世也早,我也沒有見到過。外公雖然有點小手藝,制作煤油燈、鐵皮小火爐之類,后來傳給大舅舅了。因媽媽的媽媽去世早和家庭窮的原因,媽媽是童養(yǎng)媳,12歲就算"出嫁"了。媽媽沒有念過書,雖然不識一丁點文化,但可是個家庭好主婦,勤儉持家,會計劃過日子,全家人的衣食住行主要靠她安排和操心。農村婦女也是要下地干活的,那時是作為婦女解放、男女平等的象征。媽媽干活特別細心,講究質量,從不偷工減料。在生活上也非常講究衛(wèi)生,愛清潔,穿的衣服雖然破舊些,但十分干凈,在偌大一個村里也是有名的。85歲的她,還保持愛干凈的生活習慣,一看頭發(fā)梳理和衣服穿著就是愛清潔的人,洗澡時要帶上四條毛巾都派上用場。</h3> <h3>20世紀50年代至60年代初,農村生產(chǎn)力落后低下,我們家里經(jīng)濟非常困難,確切說是十分貧窮,一年到頭吃不到肉,也沒有什么油水。我記得孩提時代,人民公社辦食堂吃大鍋飯時,稀薄的玉米糊當主餐吃,幾歲的我吃了一碗還吵鬧要吃。我八、九歲時,碰上三年自然災害,糧食緊缺, 餓得不肯上學去呢。</h3> <h3>爸爸媽媽為了這個家,是吃盡了苦、受了不少罪的。爸爸媽媽主要是參加生產(chǎn)隊集體勞動,靠工分分紅收入、分糧食維持生活。有幾年,在政策允許時,爸爸媽媽在農閑或利用早晚打草席等副業(yè);有時還去趕集擺個小攤,買香煙、糖果之類,以貼補家庭開支。我清楚的記得,爸爸為了擺個小攤掙點錢,除了東奔西跑幾十里地趕集外,還跟著戲班子到哪個村做戲就趕到哪里設攤,有時一個晚上下來只有幾角錢的收入。</h3> <h3>到了割"資本主義尾巴"的"極左時代",農村擺個小攤都不行了。農村經(jīng)濟落后,生產(chǎn)資料和生活用品都很短缺,農民生活是十分艱難的。因爸爸很長一段時間有病,身體虛弱,參加生產(chǎn)隊勞動掙不了高工分;媽媽只能拿到婦女的工分,有時男人有活、女人不能去干活。我家掙得工分少,經(jīng)常是缺糧戶,就是在按工分分紅除去口糧的錢外,還要另外拿出錢來買基本口糧,超產(chǎn)糧或多余糧也分不到了。說是按勞分配,工分多才能多分糧。像我們家相比較勞動力少人口多的農戶,糧食就不夠吃了,上季接不上下季,要向有余糧的人家或生產(chǎn)隊借糧過日子。我記得,挖野菜、剝樹皮,燒起來充饑。我還記得,野菜和樹皮也沒有了,甚至到山上挖野草根,弄點粗糠充饑。因沒有油水,我連大便都拉不出來,媽媽用鐵絲 一點點鉤出來。那個年代的事情,現(xiàn)在講給兒子聽,有點像天方夜譚似的,認為不可思議了。</h3> <h3>20世紀60年代中期至70年代初,我們兄弟姐妹四個人都在學校讀書,可想而知家庭經(jīng)濟負擔過重了。當年供兄弟姐妹四個人上學讀書的人家,尤其是姐姐妹妹作為女孩子讀那么長的書,在農村是非常少見的,我們村三百多戶人家的大村里,僅此我們一家。就這一點,村子里影響不少了。后來,我們兄弟姐妹四人都受高等教育甚至名牌大學畢業(yè),先后參加了工作,入了黨,當了干部,我們兄弟兩人到了縣團級崗位,鄰近幾個村都有很大名氣了。鄉(xiāng)親們都夸我的爸爸媽媽了不起,有遠見,多少羨慕的眼光投向我們家。這一點爸爸媽媽真是偉大的,是他們給了我們學文化的機會,竭盡全力讓兄弟姐妹四個人上學讀書,寧可自己多吃苦多掙工分多掙錢,也要一個不落的培養(yǎng)我們,這就是偉大的母愛父愛。</h3> <h3>三十年的改革開放政策,國家經(jīng)濟發(fā)展了,人民也富裕起來了。我們嘗到了芝麻開花節(jié)節(jié)高的甜頭,生活條件逐步改善,一年比一年好起來了。可爸爸于1992年76歲時逝世,沒有更多地看到國家快速發(fā)展的情景,也沒有更好地享受到發(fā)展成果和更加幸福的生活。 去年媽媽92歲突然駕鶴仙逝,永遠離開了我們。</h3> <h3>逝者安息,生者奮進?,F(xiàn)在我們兄弟姐妹四個人都早已經(jīng)成家立業(yè),在不同城市生活,在不同行業(yè)工作,在不同崗位干事業(yè),傳承爸爸媽媽勤勞吃苦精神,忠誠老實思想,為國家、為社會、為單位、為家庭的明天更美好,繼續(xù)努力作出新貢獻。讓爸爸媽媽的在天之靈欣慰。</h3><h3><br /></h3> <h3>作者:金正勇</h3><h3>編輯:佳佳</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