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 align="center"><font color="#ed2308">第四篇 千古流芳</font></h1> <h1 align="center"><font color="#ff8a00">開春行鄉(xiāng)祭英靈</font></h1> <h1> 每年元宵節(jié)過后,林浦都要舉行南宋君臣“行鄉(xiāng)”活動,把南宋的君臣請出宮殿,讓鄉(xiāng)民供奉,以紀念宋末最后一場以林浦為起點的保家衛(wèi)國,反抗侵略的民族戰(zhàn)爭,場面熱鬧,動人心弦。這一活動始于明朝,已延續(xù)了五、六百年。元宵節(jié)當天晚上,林浦各姓,各房代表齊集泰山宮大殿,舉行“問杯”儀式,以確定“行鄉(xiāng)”日期?!靶朽l(xiāng)”期間,林浦到處懸燈結(jié)彩,喜氣洋洋,沉浸在節(jié)日氣氛中?!靶朽l(xiāng)”活動第一天,家家戶戶都擺出供桌,桌上擺著各式供品。入夜,舉行“出宮”儀式。泰山宮廣場上人山人海,四里八鄉(xiāng)來觀看的人潮把廣場擠的水泄不通。吉時一到,平山頂一聲炮響,南宋君臣從各自的宮殿同時起駕。等到陳宜中的輦轎從東轅門(廣場西)沖向出轅門(廣場東),再從西轅門折回,經(jīng)過大王殿大門后,張世杰、文天祥、陸秀夫的輦轎迅速跟出,四位大臣在宮前一字擺開,趙構(gòu)的輦轎早已等在門亭的高臺上。頓時擺在宮前廣場上的火樹銀花一起點燃,只見人潮涌動,吶喊聲、花炮聲震天駭?shù)?,震耳欲聾,響徹云霄出宮儀式進入高潮。隨后,在林浦安南伬樂隊的引導下,開始“行鄉(xiāng)”。過去,南宋君臣出宮后,沿街挨家挨戶接受村民供奉,俗稱“吃宴”。最后到“大祠堂”觀看戲劇演出后,回宮?,F(xiàn)在已簡化,出宮后,直接到“大祠堂”接受村民集中供奉。<br> 作為最后一場抗元斗爭起點的林浦,以“行鄉(xiāng)”的方式來祭奠英靈,成為人們用各種方式,寄托無限哀思的一個組成部分。因此,林浦“行鄉(xiāng)”絕對不同于其他地方的“游神”,它以福州“游神”活動的傳統(tǒng)形式為載體,寄托著一個民族不屈不撓,抗擊野蠻入侵的深刻歷史文化內(nèi)涵。它是對一頁用鮮紅熱血染成的歷史篇章的重溫;是對一段無數(shù)仁人志士用生命譜寫的可歌可泣,悲壯歷史的憑吊;是一曲用貞烈忠魂譜就的愛國主義英雄贊歌的回揍;是一項我們祖先留下的不多見的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對增強民族凝聚力,反抗侵略,弘揚愛國主義精神具有深刻的歷史和現(xiàn)實意義。<br></h1> <h1 align="center"><font color="#ff8a00">為趕班難為轎夫</font></h1> <h1> “出宮”儀式要求四位大臣必須同時起駕,同時達到泰山宮前排班就位,與等在泰山宮門亭上的趙構(gòu)一起觀看村民演出和焰火。原來四位大臣同供在大王殿,同起,同到毫無困難。自從陳宜中移供太尉殿后,路程相差二里多,同起,同到就成為問題。于是出宮就增加了“釀轎”與“跑太尉”兩個環(huán)節(jié),頗為奇特,動人,給出宮增添不少趣味。時刻一到,平山頂一聲炮響,四位大臣同時起轎。大王殿的三位大臣起轎后,轎前,轎后由多人簇擁著,作前擁后擋,使得轎夫無法前行,只好在原地做進退踏步,前后晃動,大伙齊聲吶喊,聲勢極為壯觀,稱為“釀轎”。在此同時,遠在二里之遙的陳宜中,要與大王殿的三位大臣同時出宮,又要按時到達,就只有“跑”了。于是便出現(xiàn)了獨一無二的景象,四名身強力壯的小伙子單臂高舉陳宜中的神像,在村中路窄彎多的小路上飛快奔跑,不能停留或減速,旁邊還有另外四個小伙護著,隨時準備替下氣力不濟者,前面兩人舉著火把開路。這一習俗稱為“跑太尉”,一直延續(xù)的上世紀四十年代末。據(jù)說,曾經(jīng)有人因為“跑太尉"用力過度而吐血的。由于難度太大,現(xiàn)在已改單臂高舉為肩抬,快跑也變成快走。據(jù)說陳宜中神像過泰山宮時,人們會用一把“涼傘”把神像遮住。這樣做的原因有一種說法是因為擔心陳宜中因臣節(jié)有虧羞于見趙構(gòu)與趙昰、趙咼。</h1> <h1 align="center"><font color="#ff8a00">尚書祖孫吟詩章</font></h1> <h1> 宋末行朝從林浦到崖山,一路點燃抗元護國的熊熊烈火。愛國將領(lǐng)們,行己有恥,不甘屈膝受辱;士民工商們,掙扎求存,不愿任人宰割、奴役。為了自由的信念,為了民族的尊嚴,他們結(jié)成一體,誓死抵抗蒙元軍隊的野蠻入侵,用自己的生命與熱血書寫了一頁驚天地、泣鬼神的壯麗歷史篇章。最終,英雄之身與海浮沉,長埋深底;中華神州四海動蕩,風起云涌,英雄輩出。許多懷才不遇,煢煢孑立的士人、報國無門,郁郁寡歡的武人、沉淪世俗、默默無聞的凡人,在紛紜的亂世中粉墨登場,或以忠義、或以氣節(jié)、或以行事、或以詩章,盡情展示著獨特的人格魅力。豪杰之事感天動地,史冊留芳??乖獨v史,豪杰事跡以故事、詩歌形式世代流傳。林浦作為這場斗爭的起點,也有許多故事和詩歌。林翰祖孫所作的《平山懷古》及《和平山懷古》深深表達了對那場斗爭的懷念。<br> 林瀚,成化二年(1466年)進士。弘治十三年(1500年)拜南京吏部尚書,同林俊、章懋、張敷華等人被譽稱為“留都四君子”。正德元年(1506年)改任南京兵部尚書。他反對專制,因此得罪朝中奸佞權(quán)貴,被列入“黑名單”,慘受迫害,直到劉瑾被誅,才復官。但這時林瀚已年老,退休返鄉(xiāng),受福州地方官撫慰,“歲時存問”,稱“天下第一厚德者”。他精通文學,曾改編《隋唐兩朝志傳》,并有《文安公集》傳世。林瀚在致仕回鄉(xiāng)期間,常散步于泰山宮前濂江邊,對宋末發(fā)生在林浦的那段歷史深感懷念,曾譜《平山懷古》一詩,詩中感懷道:</h1><h1>《平山懷古》<br>翠輦金輿載恨游,豈緣南越覓丹邱。<br>鐘聲落日孤村寺,海色西風萬里舟。<br>王氣銷沉天地老,胡塵溟漠古今愁。<br>傷心最是濂江水,還繞行宮山下流。</h1><h1> 林炫,林翰孫,正德九年(1514年)進士,歷官禮部主事、員外、郎中、南京通政使司參議等。讀祖父《平山懷古》詩后,也深有感觸,和詩一首:</h1><h1>《和平山懷古》:<br>聚景湖山作意游,誰知閩海有平邱。<br>百年廟社三春夢,萬里風濤一葉舟。<br>落日鼓鼙寒不起,中原草木慘多愁。<br>至今遺恨江心水,石激潮聲夜夜流。<br></h1> <h1 align="center"><font color="#ff8a00">宮廷音樂世代傳</font></h1> <h1> 在林浦村附近,流傳著一首民謠:“安南鼓,響叮當,金玉滿堂谷滿倉……”,形象地描述了安南伬作為當?shù)孛癖娤猜剺芬姷拿耖g藝術(shù)形式,參加當?shù)貞c豐收、迎佳賓,歡度節(jié)日以及各類祭祀活動。安南伬,舊稱安南鼓,是以戰(zhàn)鼓(高音鼓)為指揮的快節(jié)奏的音樂。相傳大唐盛世時,古越南國(古時稱為安南國)使者到長安進貢禮品,總是一路吹打著這種音樂,后來便為宮廷樂師所收納。宋末行朝在林浦期間,宮廷樂師把這種“吹吹打打”的異國音樂傳授給了林浦的民間藝人。民間藝人代代相傳,并不斷吸收許多當?shù)貞騽∫魳?,增強管弦樂部分的演奏效果,演變?yōu)楝F(xiàn)在的“安南伬”。<br> 安南伬樂隊常用的樂器分三大類,打擊樂部分有:戰(zhàn)鼓、高音鼓、大鈸、小鈸、桐鈴、木魚、清鼓、檀板以及大鑼、小鑼、云鑼等;管樂部分有“笛子、拱簫、高低音嗩吶、低音逗管及拗拗(巴烏)笙等;弦樂部分有:大胡(低音胡)、中胡、二胡、椰胡、板胡、梅快(高音胡)等;彈撥樂有雙清、月琴、三弦等樂器。演奏分坐臺演奏和行進演奏兩種。演奏時由掌鼓作為樂隊指揮,一陣高亢嘹亮的鑼鼓序曲之后,再由高低嗩吶吹奏,配以三弦、椰胡、梅快、逗管等樂器吹奏烘托,并先后加入其他管弦樂器,時而分部,時而齊奏,有分有合,自慢轉(zhuǎn)快形成獨特悅耳的旋律,給人耳目一新的感覺。<br> 安南伬以節(jié)奏歡快、輕松自如為群眾所喜愛。1990年,安南伬列入《福州市民族民間器樂曲集成分卷》,成為歷史悠久的民間器樂曲的一部分?,F(xiàn)在安南伬已列入福建省級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永久流傳。每當這種音樂在林浦上空回蕩,人們就會回想起大宋最后王朝在林浦那段難忘的歷史,激起深厚的愛國情懷,成為永久的懷念。<br></h1> <h3><p>(全篇結(jié)束)</p><p><br></p></h3> <h3><p align="right">作者 林長川 于上海陽城花園</p></h3><h3 align="right">丁酉 春分</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