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7人人操人人叉|色五月婷婷俺也去|久热福利在线视频|国产一区在线资源|日本无遮挡一区三区|操碰免费在线播放|国内A片成人网站|黄片无码大尺度免费看|欧美亚洲一二三区|8090碰人人操

蒙古行思錄第49集 北庭都護府

阿沃亞斯

本集,我們走的是一條很多人都走過的經(jīng)典線路,從甘肅往西,過星星峽進入新疆。先到哈密(上圖,哈密附近的戈壁),然后往北穿過天山到巴里坤草原,再西行經(jīng)過奇臺、吉木薩爾、昌吉州、到達烏魯木齊。<div> 返程再從烏魯木齊走天山南,到吐魯番、到哈密、東出星星峽到甘肅。所以,本集我們講的是包括烏魯木齊在內(nèi)的四個地區(qū),另外三個就是哈密、吐魯番、昌吉。</div> 為什么本集的名字叫北庭都護府呢?因為我們介紹的這四個地區(qū),過去都是屬于大唐帝國北庭都護府的。請看上圖,整個西域在大唐的時候故事最多、對后世影響最大,所以是我的興趣重點。<div> 西域在大唐時期,屬于隴右道(盛唐以后的行政區(qū)劃),由兩個大軍區(qū)管轄——安西都護府管天山南部包括阿富汗和中亞,北庭都護府管天山北路從阿爾泰山直到咸海(上圖紅色區(qū)域),但是北庭都護府的核心區(qū)域就是上圖的藍色地區(qū)——現(xiàn)在的烏魯木齊、吐魯番、哈密、昌吉,這里由漢人移民、軍屯、農(nóng)墾、建城、設(shè)縣、經(jīng)商,而其他地區(qū)則是游牧民的天下,臣服大唐但沒有唐人長期居住生活。</div> 大唐從公元640年太宗時期控制西域,設(shè)立安西都護府,到702年武則天設(shè)置北庭都護府加強管理,最后在791年被吐蕃攻陷(很快落入突厥人葛羅祿和回鶻人手中),經(jīng)營西域151年,。西域再回中原王朝是在1758年乾隆時期,間隔了967年。<div> 上圖,北庭都護府核心區(qū)域就是上面的三個州:西州(吐魯番)、伊州(哈密)、庭州(昌吉),三支駐軍就是伊吾軍、瀚海軍、天山軍,著名的三個縣就是天山縣、金滿縣、輪臺縣,算是非常健全的大唐體制內(nèi)的區(qū)域了。(當時的烏魯木齊市附近,因為靠近天山和突厥人,沒有建城,只是有幾個邊防哨所(守捉))</div> <h3><font color="#010101"> 這是從哈密市區(qū)東邊往北,穿過的天山。這里屬于天山山脈的最東端,已經(jīng)是比較低矮的山體了。山中植被較好,相比南部的哈密一帶的戈壁荒漠,這里算是綠樹成蔭了。</font></h3> 翻過天山,到了山陰,北麓,就是巴里坤草原,這是東部新疆唯一的一片草原。上圖就是巴里坤市區(qū)周圍,這一段的天山在古代叫做折羅漫山,這片草原在唐朝時候,是沙陀突厥人的牧場。沙陀人被吐蕃和回鶻擠壓東遷后(五代十國建立了三代呢,后唐后漢后晉),這里就是回鶻人的牧場,直到后來被蒙古人占領(lǐng)。<div> 清末民初,蒙古人逐漸同化、遷移,這片草原被中亞來的哈薩克人占有。</div> 上圖,天山東端往南流的河水,由于南部特別干旱,這里的水量就很少了。<div> 整個哈密地區(qū)地廣人稀,將近14萬平方公里的土地,只有60萬人口。其中,維吾爾族10萬,哈薩克族5萬,回族2萬,蒙古族2000多人,其余大部分是漢族。</div> 哈密地區(qū),在秦漢到隋唐之間,原住民不多,只有一個小國叫蒲類國,就在蒲類海(上圖)旁邊,也即是現(xiàn)在的巴里坤。<div> 漢唐時期,中原王朝到這里開發(fā)建設(shè),都是叫伊州或伊吾郡。</div><div> 南宋淳祜十一年(1251),早已屬于蒙古的哈密地區(qū),蒙古大汗蒙哥在西州回鶻處,建別失八里行省,此地改稱哈密力。(早在1209年,這里的西州回鶻就已經(jīng)歸順了成吉思汗)</div> 至元十六年(1279年),忽必烈滅南宋,建都大都(今北京),任命察合臺曾孫阿只吉鎮(zhèn)守別失八里,兼轄天山南路畏吾兒哈喇火者(即高昌、現(xiàn)在的吐魯番)及哈密力等處。<div> 至元十八年(1281年),大元帝國設(shè)甘肅行省,哈密隸甘肅行省管轄。</div><div> 元末,察合臺后裔兀納失里據(jù)哈密,為威武王。元覆亡后,兀納失里割據(jù)自立,稱哈密國。(上圖,天山北麓的巴里坤草原) </div> <div> 大明永樂十二年,吏部司員外郎陳誠出使西域,歸國后著《西域番國志》,說到哈密稱:“蒙古、回回雜處于此,衣服禮俗各有不同”。這里的回回,應(yīng)該不是現(xiàn)在的回族人,而是回鶻的后裔維吾爾人。維吾爾人的血統(tǒng)里,主要是突厥回鶻人,后來混血了蒲類國原住民塞人(白人)、蒙古人,甚至少量漢人,形成了現(xiàn)在的維吾爾。<br></div><div> 上圖,巴里坤湖漁業(yè)發(fā)達,打魚的人特別多,各族人民都有。</div><div> </div> 1209年,哈密地區(qū)的西州回鶻歸附蒙古,<div> 1251年,蒙哥大汗設(shè)立哈密力,回鶻蒙古并存,</div><div> 1279年,察合臺的后代開始受封統(tǒng)領(lǐng)哈密地區(qū),形成了蒙古人為統(tǒng)治者、回鶻人為主體的情況(此類情況當時遍及中亞西亞東歐),</div><div> 1368年,北元開始,察合臺后裔兀納失里自稱哈密王。</div><div> 上圖,巴里坤草原</div> 1439年,哈密的蒙古人和回鶻人開始混血,哈密國王名字叫哈力蘇丹,說明已經(jīng)受到伊斯蘭影響,但是他后來又重修佛寺,形成佛教和伊斯蘭教并存局面;<div> 1514-1545,哈密被吐魯番吞并,哈密地區(qū)開始伊斯蘭化,部分信仰佛教的回鶻人和蒙古人東遷甘肅,其余信仰伊斯蘭教的回鶻人和蒙古人留在當?shù)?,形成維吾爾人;</div><div> 明末,17世紀初期,哈密地區(qū)徹底伊斯蘭化;</div><div> 1696年,哈密維吾爾人首領(lǐng)歸附大清,被康熙封為一世哈密回王(這位首領(lǐng)的名字叫:達爾罕伯克·歐拜杜拉,用現(xiàn)在的譯文就是:達爾罕布赫·阿卜杜拉,前面是標準的蒙古名字,后面是標準的阿拉伯文名字,這是典型的回鶻和蒙古人的后裔)</div><div> 上圖,巴里坤湖邊的哈薩克人漁民、牧民帳篷,他們從事的行業(yè)很多。</div> 哈密回王是“哈密札薩克和碩親王”的通稱,清代哈密地方維吾爾族的封建領(lǐng)主,自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額貝都拉受封起,至民國19年(1930年)末代回王沙木胡索特逝世止,共傳9世,長達233年。<div> 我們下面再詳細看看哈密地區(qū)和回鶻蒙古人如何接受了伊斯蘭教的過程,這種過程在中亞、西亞都是有代表性的現(xiàn)象,對于理解伊斯蘭世界的形成,很有幫助。(上圖,蒲類海)</div> 第一種說法是戰(zhàn)爭改變了哈密人的宗教信仰<div> 傳說17世紀,阿拉伯的伊斯蘭領(lǐng)導(dǎo)人第三次派出先驅(qū)者(前兩次都失敗了)率領(lǐng)維吾爾族教兵,在哈密同當時的蒙古族統(tǒng)治者進行了多次戰(zhàn)爭。最后,伊斯蘭教士兵擊斃蒙古頭目,蒙古兵一部分投降,一部分逃往西藏。投降的蒙古人舉行集會,歡迎木罕買提夏和加,皈依伊斯蘭教。擁護木罕買提夏和加為哈密的“阿奇木伯克”。(上圖,蒲類海漁船碼頭)</div> 第二種說法是哈密回王家族自己的記錄,大家是自愿、和平的接受了伊斯蘭教:<div> 木罕買提夏和加是禿黑魯·帖木爾(成吉思汗的第七世孫,察合臺汗國王,是第一位信奉伊斯蘭教的蒙古汗王)的第七世孫。17世紀,也就是明末清初的時候,他從伊犁來到哈密后,受到當?shù)鼐S吾爾的擁戴,成為該地的首領(lǐng)。</div><div> 在木罕買提夏和加執(zhí)政期間,哈密屬于葉爾羌汗國的統(tǒng)治,葉爾羌汗阿布杜拉曾遣使向清朝進貢。但是準噶爾蒙古勢力強盛,經(jīng)常派兵侵掠哈密。木罕買提夏和加率領(lǐng)哈密人同準噶爾部進行戰(zhàn)斗。公元1668年,木罕買提夏病逝,其子額貝都拉繼位,成為這一家族的第二位首領(lǐng),也是哈密回王家族的第一代的回王。</div> 1678年,葉爾羌汗國被準噶爾汗國所滅,哈密地區(qū)轉(zhuǎn)屬于準噶爾汗國所統(tǒng)治。當時入主中原地區(qū)的清朝還未能統(tǒng)一全國,新疆還處于準噶爾汗國的統(tǒng)治之下,這兩大勢力之間已經(jīng)開始沖突。<div> 1696年的昭莫多大戰(zhàn),準噶爾的噶爾丹大敗,清朝的實力開始強過準噶爾蒙古。這時候,額貝都拉見噶爾丹已勢窮力竭,行將敗亡,審時度勢,決定倒向清朝。</div> <div> 清康熙三十六年(公元1697年)初,噶爾丹食物斷絕,派遣其子塞卜騰巴爾珠爾擄掠巴里坤,額貝都拉派遣長子郭帕白克帶領(lǐng)三百兵生擒噶爾丹之子,押送北京。</div><div> 康熙對此大為高興,認為是“天之所賜”。但此時,額貝都拉的哈密受到了準噶爾的策妄阿拉布坦的威脅與壓力,為此,額貝都拉上書請求大清保護,并移部眾到甘肅躲避準噶爾人。</div><div> 清廷授予額貝都拉為哈密地方的“”札薩克一等達爾汗,對于移駐甘肅的請求也答應(yīng)了。</div><div> 額貝都拉家族在哈密地方的世襲統(tǒng)治地位正式確立后,所管轄的領(lǐng)地東起星星峽,北至伊吾,西到瞭墩,在此范圍內(nèi)的維吾爾成為額貝都拉家族的屬民,其家族對管轄內(nèi)的人有使用甚至販賣的權(quán)力,成為哈密地方的封建領(lǐng)主。其家族統(tǒng)領(lǐng)哈密233年的基業(yè)從此開創(chuàng),所以習(xí)慣上一般稱他為第一代哈密王。(上圖,巴里坤市區(qū)里面重建的清代建筑)</div> 上圖,巴里坤各族雜居的村落,巴里坤現(xiàn)在只有純蒙古族人不足1000人。<div> 哈密地區(qū)的歷史,從蒙古帝國、大元,到北元初期的將近200年里,都是比較清晰的,是蒙古統(tǒng)治者統(tǒng)治回鶻為主體的民眾的時期,是宗教自由的時期,摩尼教、佛教等宗教都在這里并存。</div><div> 16-17世紀是吐魯番、哈密地區(qū)伊斯蘭化的時期,其主要原因就是瓦剌和韃靼的東西蒙古之爭,在這100多年里,漠西蒙古被漠南蒙古打到了阿爾泰山北部,失去了對哈密和吐魯番的蒙古統(tǒng)治者的支持,而漠南蒙古本身也輕視了這一地區(qū),他們的重心一直在統(tǒng)一漠北和漠西蒙古。</div><div> 失去了蒙古本部實力依靠的哈密和吐魯番蒙古統(tǒng)治者,自然就沒有力量抵御來自更西邊的、已經(jīng)皈依伊斯蘭教的察合臺汗國后裔、以及葉爾羌汗國等伊斯蘭國家的東進和影響,通過戰(zhàn)爭、和談,總之,他們最后選擇了伊斯蘭教為依靠,如同中亞、西亞的蒙古同胞,融入了當?shù)孛褡瀹斨校ㄉ倭孔铗\的佛教徒選擇到了西藏和甘肅)</div> 第三代哈密王額敏繼位后四年,即康熙五十四年(公元1715年),哈密與臨近的準噶爾蒙古之間因清朝力量的鉗制而形成的十多年間相安無事的平靜局面被打破。<div> 是年四月,準噶爾大汗策妄阿拉布坦派兵掠占哈密回城。在額敏及其屬下的維吾爾人的支援下,清軍擊敗了蒙古人。清朝拿出大量白銀賞賜眾回人。<div> 此后,清朝改變守勢,增加在哈密的駐軍,準備對付準噶爾汗國,并在哈密屯田。額敏率所屬的維吾爾人積極響應(yīng),為清軍提供軍糧。因為額敏屯田有功,清政府晉封額敏為鎮(zhèn)國公。(上圖,巴里坤清代古城墻)</div></div> 雍正十年(公元1732年),準噶爾蒙古再侵哈密,清軍反擊,額敏又立功受獎。<div> 此時清朝對哈密王家族并非完全信任,雍正帝說:“哈密回子之不可信,由來已久,亦當諒其苦情。蓋其力量微弱,遭準噶爾之凌虐……我軍固不可不留意提防”。</div><div> 其實雙方都是一種利用的關(guān)系,哈密利用清朝的力量來保全自己不受準噶爾蒙古的威脅和侵略,而清朝則利用哈密作為基地來反擊準噶爾并統(tǒng)一新疆。但是哈密在額貝都拉家族的領(lǐng)導(dǎo)下,雖然幾經(jīng)艱難,卻始終倚重清朝,也可說清朝對哈密維吾爾人所采取的政策是很成功的。(上圖,巴里坤街景)</div> <div> 乾隆二十二年(公元1757年),新疆地區(qū)爆發(fā)了大小和卓的叛亂,清軍進軍南疆。當時的哈密王玉素甫積極參戰(zhàn),在庫車攻戰(zhàn)中表現(xiàn)出色,再次立功受獎,乾隆皇帝賞給郡王品級。</div><div> 后來,玉素甫被派往喀什噶爾,授為參贊大臣。乾隆帝對玉素甫非常信任,認為“玉素甫,乃朕舊仆,且現(xiàn)為參贊大臣,非他人可比,理應(yīng)會同辦理……嗣后一切事件,俱會同辦理,無庸回避”。</div><div> 對玉素甫,清政府給以很高的評價,并繪像紫光閣,列五十功臣中。此后,歷代哈密王都受到大清的恩寵。(上圖,清代中期在巴里坤修建的鎮(zhèn)西滿城,駐防滿族士兵)</div> 道光年間,新疆發(fā)生張格爾叛亂,清廷又開始在新疆用兵。當時的哈密王再次效仿其先輩,積極組織人力車馬為清軍運送軍用物資,并派人隨清軍效力,得到了道光帝的諭旨嘉獎。<div> 三年后,浩罕國入侵南疆,哈密王聞知消息,請求自己帶領(lǐng)三百回民赴清軍大營效力。考慮到前方兵力充足,加上哈密到喀什噶爾路途遙遠,所以清廷沒有批準他的請求。但是伯錫爾還是積極籌備了一千輛牛馬車送至吐魯番供清軍使用。</div> 1864年新疆各族大起義。為防止起義軍攻打哈密,哈密王命令所屬各城臺吉、伯克等,“竭力報效,殺賊立功”。<div> 1864年十月,起義軍攻破烏魯木齊滿城和瑪納斯城后,哈密地區(qū)的漢回族人“乘勢變亂,將關(guān)廂等處焚掠”。清政府駐哈密官員和哈密王迅速行動,派清軍和回兵鎮(zhèn)壓起義。<div> 1865年,烏魯木齊的妥明起義軍進攻哈密,同哈密的漢回族人緊密配合,一舉攻下哈密,哈密王出逃。此后雖有收復(fù)哈密,但哈密王還是兵敗被俘。起義軍以《古蘭經(jīng)》、同為穆斯林誘降伯錫爾,但他不為所動,罵賊不屈而死。清廷聞知上下甚為哀慟,在哈密為他立祀建陵。(上圖,巴里坤縣城)</div></div> 上圖,巴里坤特產(chǎn)——驢奶。<div> 1873年,白彥虎率起義軍攻打哈密,城中堅守不住遂告失守。哈密王的福晉和小王爺被俘,但是也是打死不降,忠于大清國。</div><div> 哈密地區(qū)在經(jīng)過起義浪潮的席卷之后,經(jīng)濟衰退,人民生活困苦。90%的維吾爾農(nóng)民和奴隸逃亡,成為自由人。</div><div> 哈密王歷經(jīng)艱辛終于回到哈密重掌權(quán)力后,恢復(fù)生產(chǎn)、興修水利、減輕剝削、救濟災(zāi)民等,這些措施起到了一定的效果,哈密地區(qū)的經(jīng)濟得到了恢復(fù)。</div> 歷代哈密王對清政府可謂忠心耿耿,1911年底,當時清政府已經(jīng)是風(fēng)雨飄零、大廈將傾之際,哈密王還上書要求去北京朝覲,對他這份忠心,行將滅亡的清廷已是無力接受,只好以道路不暢為由拒絕所請。<div> 中華民國政府成立,哈密王仍然保持對中央政府統(tǒng)治權(quán)的接受,又開始積極效忠袁世凱,還于1915年親自去北京朝覲。1930年,九世哈密王沙木胡索特病重死去。至此,額貝都拉家族自清冊封以來233年在哈密地區(qū)的統(tǒng)治歷史,隨著最后一位回王的死去而終結(jié)。(上圖,天山北麓草原)</div> 末代哈密王死后,新疆主席金樹仁為了增收,決定在哈密改土歸流。金樹仁為了安置他老家甘肅河州的難民,將維吾爾人的土地當作荒地分給漢民,強令維吾爾人將農(nóng)具、牲畜無償借給移民使用。在征稅問題上,對維吾爾人自1929年起征,加征一年,而對漢民卻免稅三年。這種處理激化了民族矛盾。<div> 同時,政府派出的官員對維吾爾人窮兇極惡,肆意欺壓,還踐踏維吾爾人的風(fēng)俗習(xí)慣,并揚言要民漢通婚,取消宗教,使得維吾爾人無法忍受?;赝跬醺呐f官吏們利用維吾爾族人對政府的不滿,趁機挑撥唆使,新的起義醞釀形成。</div><div> 上圖,哈密地區(qū),天山北麓的烽燧。</div> <div> 駐扎哈密的漢族排長張國琥強娶維吾爾族女子為妻,導(dǎo)致維族人起義,當晚消滅稽查局和哨卡的士兵,并將漢族移民120多人全部殺死。起義在哈密山區(qū)全面爆發(fā)。</div><div> 起義爆發(fā)后,末代哈密王的孫子白錫爾見有機可乘,妄圖利用起義恢復(fù)回王家族的封建統(tǒng)治,便向起義隊伍捐獻大批金錢,王府舊官吏堯樂博斯也給起義隊伍秘密送去軍用物資。在官軍的鎮(zhèn)壓下,起義隊伍擔心抵抗不助,便邀請甘肅一帶回族起義軍馬仲英部進入新疆協(xié)助攻打哈密,金樹仁數(shù)次在哈密用兵均告失敗。</div> 哈密起義作為導(dǎo)火索,引發(fā)了全疆的政治經(jīng)濟、生活的大波動,金樹仁政權(quán)無力應(yīng)付復(fù)雜的局勢,一籌莫展。<div> 1933年,新疆爆發(fā)了政變。東北抗日義勇軍與日本侵略者轉(zhuǎn)戰(zhàn)失利后,于1933年假道蘇聯(lián)進入新疆??谷樟x勇軍協(xié)助盛世才打敗了馬仲英部,從而使盛世才在新疆站穩(wěn)了腳根,攫取了新疆的最高權(quán)力。金樹仁被趕下臺,結(jié)束了其在新疆的統(tǒng)治。</div><div> 但是,雖然金樹仁倒臺了,被金政權(quán)所廢除的哈密回王的世襲統(tǒng)治卻再也難以恢復(fù)了。至此,哈密回王二百多年來的統(tǒng)治喪失了最后的恢復(fù)希望,徹底覆滅。(上圖,新疆沿途都有的美味抓飯)</div> 離開哈密地區(qū),從巴里坤往西走,進入昌吉回族州,我們的目的地是北庭故城遺址。<div> 北庭,位于吉木薩爾縣,吉木薩爾蒙語意為“沙礫灘河”,起源于1759年,大清滅了準噶爾之后,開始設(shè)置的濟木薩巡檢(一個行政機構(gòu))。上圖,通往北庭的小路。</div> 北庭,最早記錄是公元前60年,西漢時期,是車師后國的首都,叫金滿城。<div> 公元74年,東漢政府在此正式駐軍屯田,漢人開始在這里生活,直到曹操的魏國時期,也就是三世紀,這期間有近200年時間,屬于中原王朝控制下的藩屬國。</div><div> 西晉開始,經(jīng)歷16國和南北朝、隋,300多年時間里,中原與這里失去控制和聯(lián)系,當?shù)貒易灾位虺挤谄渌苓叴髧r卑、柔然、高昌等)</div> 640年,唐太宗派侯君集滅了當時新疆東部的大國高昌國,順便征服車師等附屬小國,占領(lǐng)了這一帶,建立行政區(qū)域——庭州,下轄金滿等四縣,后來有設(shè)立瑤池都督府、金山都護府等,管理天山北麓和吐魯番等地。<div> 702年,武則天升級行政規(guī)格,設(shè)立北庭大都護府,管轄從天山北麓到里海的特大區(qū)域;</div><div> 733年,唐玄宗設(shè)北庭節(jié)度使(大軍區(qū)),加強軍事占領(lǐng)。)上圖,北庭遺址)</div> 840年,西遷的一部分回鶻人定居北庭故城,并逐步發(fā)展為主要根據(jù)地。866年,高昌回鶻政權(quán)建立后,北庭仍為其政治中心之一(稱陪都或稱夏都)。<div> 唐末,吐蕃占據(jù)了天山南部的新疆地區(qū),包括哈密吐魯番,隔天山與回鶻對峙,而北庭則是在天山北面。<br><div> 924年,契丹王耶律阿保機遷兵逾流沙撥浮圖城(北庭故城),與各族進行貿(mào)易往來。</div><div> 1122年,耶律大石廢延禧自立為主,率眾西走,駐于北庭,力圖復(fù)興事,回鶻王臣服之。</div></div> 我們再梳理一下:<div> 東漢之前,西域絕大部分主體的居民和生活方式,都是塞人(斯基泰人、雅利安白種人的一支)和農(nóng)商為主,主體語言、文化和文明接近中亞,甚至波斯、羅馬、希臘等<br><div> 74-260年,漢朝在北庭近200年,對當?shù)氐奈幕a(chǎn)生了一定的影響,但并沒有改變當?shù)鼐用竦恼Z言、習(xí)俗、人種等;</div><div> 260-640年,近400年時間,北庭的主體還是高昌、車師等西域國家,這期間,佛教是主流,發(fā)展的非常好;</div><div> 640-840年,大唐控制下,文化、貿(mào)易交流頻繁,應(yīng)該是有一定的胡漢混血,但是比例不會太大,居民主體還是車師、高昌人;</div><div> 840-現(xiàn)在,從蒙古草原遷來的回鶻人是絕對主體,而且他們非常開放,完全和車師、高昌人通婚混血,形成了畏兀兒——維吾爾人,期間,回鶻人很少再打仗了,他們和車師、高昌人學(xué)習(xí)經(jīng)商、種田,從游牧民改成了綠洲城邦居民和農(nóng)民,先后臣服過契丹、西遼、蒙古、大清,直到后來接受民國、共和國。</div></div> 1206年開始,北庭接受蒙古統(tǒng)治,稱為別失八里<div> 明初,察合臺后裔統(tǒng)治別失八里,并在此建國,1412年之后,因為內(nèi)斗而西遷伊犁,稱為亦力把里,北庭城在此時因為戰(zhàn)火而毀,廢棄至今,共存在700年左右。</div><div> 上圖,北庭佛寺——西寺,遺址上建的博物館</div><div> 西寺是北庭都護府的附屬建筑之一,是唐、宋、元時期的一座佛寺遺址,高昌回鶻的王室寺院。明初,察合臺汗和高昌王進行圣戰(zhàn),強迫宗教更替,西佛寺被毀。</div> 佛教在西域存在并流行了1000多年,最后在失去強大武力后盾的支持下,被伊斯蘭教取代。這個強大的武力后盾不是中原王朝的漢人,而是蒙古人。<div> 最后關(guān)鍵的時間段,就是15-16世紀瓦剌和韃靼互相戰(zhàn)爭,爭奪蒙古大汗和統(tǒng)一蒙古的時期。等到阿拉坦汗與達賴互相冊封,整個蒙古再次和藏傳佛教緊密聯(lián)系在一起的時候,南疆地區(qū)的畏兀兒民眾已經(jīng)完全成為伊斯蘭教的忠實信徒了(這里面還有一個因素就是民族和語言,畏兀兒作為突厥后裔,與中亞的突厥后裔有著相同的語言和民族成分,他們更容易接受來自中亞的伊斯蘭教傳播)。</div> <div> 昌吉州最東面的一個縣是木壘哈薩克自治縣,人口10萬左右,我們在這里的吃農(nóng)家樂,休息一下。</div> 木壘一詞系匈奴語“蒲類”的轉(zhuǎn)音,古為蒲類后國,唐代設(shè)蒲類縣。也有人說木壘接近蒙古語,蒙語里的“馬”、"彎曲的河“等詞,都發(fā)這個音。其實匈奴本就是蒙古祖先,匈奴語和現(xiàn)在的蒙古語非常接近,木壘這個發(fā)音,說是蒙語的”馬“,非??赡堋? 和北部新疆大部分地區(qū)一樣,木壘也是經(jīng)歷了西域古國原住民、回鶻人、畏兀兒人、蒙古人的過程,到了20世紀,又被遷來的哈薩克人成為主體民族,但是現(xiàn)在,人口占多數(shù)的還是近幾十年來移民到此的漢族人。(南疆哈薩克人和漢族很少,絕大多數(shù)是維族)<div> 在木壘開農(nóng)家樂的大部分是漢人,但是口味受到哈薩克維吾爾的影響很大,上圖,這個獨特的烤爐非常霸氣吧?</div> 再看看這一大盤的羊肉、土豆和胡蘿卜,這就是著名的坑烤羊肉,實在是超級霸氣無敵,味道好到極點了。<div> 離開哈密和昌吉,下面,我們馬上進入烏魯木齊。</div> <h3><font color="#010101"> 從昌吉往西,進入烏魯木齊下面的阜康市,這里天山天池所在地,新疆最著名的景區(qū)之一,對于最不喜歡游覽開發(fā)好的著名景區(qū)的我,無奈也陪著大家過來看看。</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天山天池湖面海拔1910米,南北長3.5公里,東西寬0.8~1.5公里,最深處103米。當然是非常漂亮了。</font></h3> 天池的背后,就是5445米高的天山的博格達峰。新疆西部的托木爾峰是天山山脈的最高峰,海拔7443.8米。<div> 天山全長2500多公里,是世界7大著名山系之一,對于新疆的影響非常巨大,其面積也占新疆的三分之一。</div> <h3><font color="#010101"> 游覽一個天池,花了幾百元的門票和車票,光是景區(qū)內(nèi)的各種交通工具就換了四次。游客就像是趕鴨子一樣,不停地排隊、上車、下車、排隊、拍照、檢票、人擠人人挨人,除了留下一組照片外,什么印象都沒有,一點地理知識都沒學(xué)到。</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2013年,新疆天山成功申請成為自然遺產(chǎn),成為中國第44處世界遺產(chǎn)。列入世界自然遺產(chǎn)的“新疆天山”指中國境內(nèi)天山的托木爾、喀拉峻-庫爾德寧、巴音布魯克、博格達4個片區(qū),長達1760公里,總面積5759平方公里,占天山總長度的3/4以上,橫亙新疆全境,跨越了喀什、阿克蘇、伊犁、博爾塔拉、巴音郭楞、昌吉、烏魯木齊、吐魯番、哈密9個地州市。</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天山在武俠小說里是大大的有名,梁羽生的白發(fā)魔女傳里,練霓裳和卓一航、晦明禪師最后都選擇到天山隱居,分占幾個高峰。卓一航后來都在守護著天山的優(yōu)曇仙花盛開,為了讓練霓裳的頭發(fā)從白變黑,故事感人至深。此后,晦明禪師(岳鳴珂)的徒弟們又上演了七劍下天山的故事。</font></h3> <div> 金庸的書劍恩仇錄里,就有更多的新疆、天山等的內(nèi)容了,陳家洛的師傅天池怪俠袁士宵、天山雙鷹夫婦就是上圖這個地方的。后來紅花會群雄豹隱回疆,根據(jù)飛狐外傳的描述,就是隱居在天山之中(當時新疆已被大清征服,城市和鄉(xiāng)村都不適合隱藏他們這些幫派分子)</div> 書劍恩仇錄里的木卓倫、霍阿伊父子,木卓倫的原型即是小和卓,本名叫霍集占。所以金庸才給他的一雙兒女起名霍阿伊和霍青桐(事實上,小和卓霍集占沒有子女,大和卓才有)。<div> 大小和卓的故事我們前面伊犁那集詳細講過,究竟是反清斗士、民族英雄、宗教領(lǐng)袖還是叛國者、造反者、暴徒,大家要全面分析再下結(jié)論。我提個建議,人物的評價應(yīng)該主要參考他在自己本族人、本地區(qū)人中是如何看待的?是反動派、造反者、還是領(lǐng)袖、偉人,不能一概而論。(上圖,天池下的農(nóng)家餐廳,葡萄架下)</div> 香香公主其實不是霍青桐的妹妹,她叫法蒂瑪,是小和卓的妻子之一,也就是霍青桐的小媽、小姨啥的。小和卓兵敗后,她被俘到北京當了乾隆的容妃。<div> 上圖,葡萄架下的美食,新疆的物產(chǎn)豐富,原材料非常好,隨便做出的菜都很好吃。</div> <h3><font color="#010101"> 終于進入烏魯木齊了,作為一個特別愛馬的人,我選擇住在野馬主題酒店。這是新疆的野馬集團開發(fā)的綜合項目,有一個大型的新疆文化為主的公園、一個汗血寶馬馴養(yǎng)基地、還有一個是集住宿、餐飲、沙龍、美術(shù)館、藝術(shù)館為一體的綜合建筑。</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這個是新疆特產(chǎn)——硅化木,野馬集團收集了不少,價值不菲。當然了,擺在公園里的都是假的。</font></h3> 這是新疆的另外一個文物,也就是我們在內(nèi)蒙和新疆看到的突厥石人、鹿石。這些應(yīng)該也是仿造品,只是一個展示而已。也是啊,既然是仿造品,也就沒什么好講的了。我們繼續(xù)逛這個野馬園區(qū),順便還是繼續(xù)講講歷史吧。<div> 我用極簡的文字,把亞洲古代的三個宗教的歷史和內(nèi)容梳理一下,這三個宗教在中國、內(nèi)陸歐亞游牧民中都有很長時間的傳播和影響,它們就是——景教、摩尼教、祆教。</div> 祆教——真名是:瑣羅亞斯德教,是在基督教誕生之前中東最有影響的宗教,是古代波斯帝國的國教,是摩尼教之源,曾被伊斯蘭教徒稱為“拜火教”,在中國稱為“祆(xiān)教”。<div> 瑣羅亞斯德教的教義一般認為是神學(xué)上的一神論和哲學(xué)上的二元論?,嵙_亞斯德教的經(jīng)典主要是《阿維斯塔》,意為知識、諭令、或經(jīng)典,通稱《波斯古經(jīng)》。(上圖,西域佛教壁畫,歐洲人風(fēng)格明顯)</div> 祆教比其他兩個宗教早800年以上,創(chuàng)始人是伊朗人瑣羅亞斯德,又譯查拉圖斯特拉(前628年~前551年,尼采有個著名的哲學(xué)著作叫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就是指他),出身于米底王國(古伊朗王國)的一個貴族家庭。<div> 他20歲時棄家隱居,30歲時受到神的啟示,改革傳統(tǒng)的多神教,創(chuàng)立瑣羅亞斯德教,但受到傳統(tǒng)教祭司的迫害,直到42歲時,大夏國(即巴克特里亞,今阿富汗一帶)的宰相娶他女兒為妻,將他引見國王,此后,瑣羅亞斯德教才在大夏迅速傳播。77歲時,在一次戰(zhàn)爭中,在神廟里被殺身亡。(上圖,野馬文化園里的唐三彩工藝品)</div> 公元前20世紀,印歐民族的祖先,也就是雅利安人,從歐亞交接的烏克蘭俄羅斯南部開始四處遷移。向西形成了凱爾特人、日耳曼人、拉丁人、斯拉夫人;向南形成了波斯人、亞美尼亞人、腓尼基人(阿拉伯人不是和他們同源的);向東形成了印度人的白人血統(tǒng)部分、塞種人(中亞粟特人、阿富汗人、西域諸國人、烏孫月氏人)。<div> 這些雅利安人帶來了對于原始和自然的崇拜,其核心就是火神。</div> 上圖,野馬園區(qū)收藏的各式馬鞭。<div> 公元前598年,祆教創(chuàng)立,其核心教義就是世上只有一個主神——光明神阿胡拉·馬自達,世間萬物是他創(chuàng)造的,人們要虔誠的信仰他。世界是二元論的世界,一個是善一個是惡,善惡根據(jù)人的意志選擇,不斷爭斗,最終都是善會取得勝利。</div><div> 這個宗教從前522年波斯大流士時期被確立為波斯國教地位,在波斯薩珊王朝時期興盛在伊朗和中亞全部地區(qū),到8世紀的時候,隨著波斯亡于阿拉伯,所有伊朗人和中亞人被強制改信了伊斯蘭教,存在1300多年。</div> 上圖,著名的普氏野馬,從歐洲動物園引進回來的本已在亞洲絕種的野馬,目前在蒙古國和新疆進行野化訓(xùn)練和繁殖,全球包括動物園里的,數(shù)量大概有近2000匹。<div> 祆教對于基督教、猶太教、伊斯蘭教、摩尼教的產(chǎn)生都有本質(zhì)的影響,其核心就是一神論、二元論。至今世界上只有伊朗有2萬人,印度有10萬人生活的犄角旮旯的人還在信奉祆教。</div> 上圖,汗血馬訓(xùn)練場。<div> 祆教在516年傳入中國,當時到了北魏和南梁都有傳播。從北魏開始到北齊北周隋唐,雖然沒有在中國人里面普遍傳播,但是中央朝廷都比較支持。因為畢竟波斯和粟特國家是我們重要的國際貿(mào)易伙伴。</div><div> 隋唐開始在鴻臚寺(國家外交部)專門為祆教設(shè)立祀官,從四品到七品官不等,統(tǒng)稱薩寶府官,首領(lǐng)叫大薩寶。長安等地都建有祆祠。后來到宋代時期,逐漸消失。</div><div> 西域(新疆)在公元前就已經(jīng)有祆教傳入,但是都是在民間農(nóng)村小范圍傳播,存在很久,但不是國家主流宗教。</div> 上圖,汗血寶馬,體型完美、太漂亮了。不論歷史記錄如何,現(xiàn)在最純種的汗血馬目前都出自土庫曼斯坦,學(xué)名叫阿哈爾捷金馬,是土庫曼的國寶。<div> 當今世界上有3種純種馬:汗血馬、阿拉伯馬和英國馬。其中汗血馬是最純的馬種,阿拉伯馬和英國馬都有汗血馬的血統(tǒng)和基因。</div><div> 汗血馬目前全世界有3000多匹,其中2000多在土庫曼,中國據(jù)說只有11匹,大部分都在這個野馬園區(qū)。更多的汗血馬是產(chǎn)自哈薩克斯坦,有部分混血成分。</div> 再說摩尼教,也就是我們熟悉的明教、魔教、日月神教。<div> 公元3世紀,一個伊朗人叫摩尼,志向偉大,自稱是釋迦摩尼、耶穌、瑣羅亞斯德(祆教)的繼承者,是世界上最后一個先知,他創(chuàng)立了一個超越一切宗教、解決一切問題的全新宗教——摩尼教。</div><div> 摩尼教反對猶太教,認為是猶太教代表黑暗,其教義借鑒祆教、佛教和基督教,倡導(dǎo)二元(祆教的善惡)、三際(佛教的過去未來現(xiàn)在),追求靈魂解脫,要求教眾禁欲、素食。</div> 摩尼草創(chuàng)摩尼教之初,即發(fā)下宏誓大愿,要將其教傳播于世界各地,成為世界宗教。本世紀初在吐魯番考古發(fā)現(xiàn)的中古波斯文摩尼教殘片,記載下了摩尼欲傳教于世界的豪言壯語:“我已選擇的宗教要比以往的任何宗教勝十籌。其一,以往的宗教局限于一個國家和一種語言,而我的宗教則不同,它將流行于每個國家,它將采用所有的語言,它將傳及天涯海角。”  <div> 對于實現(xiàn)這一理想所采取的策略,一是盡可能利用其他已經(jīng)流傳深遠的宗教的教義、儀式和稱謂;二是將摩尼教經(jīng)卷翻譯成世界各種文字,為廣大民眾所接受;三是盡量向統(tǒng)治階層傳教,以期獲得合法地位。</div><div> 從其龐雜的教義來看,摩尼教是一種典型的混和宗教。它的善惡二元思想,來源于祆教;其神祇比如耶穌與經(jīng)卷中人物亞當、夏娃來源于基督教自不待言,而其光明占有三個方位及黑暗居于一個方位等概念則來自基督教諾斯替派;其苦行持齋不殺生的戒律主要受印度、中亞佛教影響。</div><div> 摩尼教經(jīng)典先后由敘利亞文譯成拉丁、希臘、科普特、亞美尼亞、中古波斯、帕提亞、突厥、粟特、漢、大夏、回鶻阿拉伯等十余種文字,其影響西起北非沙漠,東達中國東南沿海。在西方基督教統(tǒng)治地區(qū),它被視為基督教異端,而在東方誤解其為佛教一支,足可見其傳播手段的靈活多樣。 </div> 摩尼教從巴比倫開始傳播,經(jīng)過伊朗、中亞、新疆,都被當?shù)氐撵旖獭⒎鸾痰扰艛D,沒有發(fā)展起來。直到安史之亂后,一個摩尼教的傳教士在洛陽認識了回鶻可汗,兩個人特別投緣,相見恨晚,一拍即合?;佞X可汗把摩尼教帶回蒙古草原,成為回鶻的國教。同時逼著大唐在中原和江淮地區(qū)推廣摩尼教。<div> 大唐當時借兵回鶻平定安史之亂,處處看回鶻臉色行事,于是就在768年開始,在洛陽建了大云光明寺,在其他地方也大力推動摩尼教。</div> 進入中土,摩尼教也和本土宗教道教逐漸溶合。“三際”觀點也體現(xiàn)出了道教三清的概念中。當然摩尼教與道教關(guān)系最重要的物證還數(shù)法國學(xué)者伯希和(Pelliot),本世紀初在敦煌發(fā)現(xiàn)的佚失已久的《老子化胡經(jīng)》之一的《老子西升化胡經(jīng)》講述老子化摩尼的情況:“我乘自然光明道氣,從真寂境飛入西那玉界,蘇鄰國中,降誕王室,出為太子,舍家入道,號末摩尼,轉(zhuǎn)大法輪,說經(jīng)誡律定慧等法,乃至三際及二宗門,教化天人,令知本際。上至明界,下及幽涂,所有眾生,皆由此度。摩尼之后,年垂五九,金氣將興,我法當盛,西方圣像,衣彩自然,來入中洲,是效也。當此之時,黃白氣合,三教混齊,同歸于我。”<div> 上圖,中國泉州摩尼草庵里的明尊</div> 公元845年,回鶻當時被其他草原部落擊敗,大唐就不理回鶻了。唐武宗下令禁止一切宗教傳播,包括佛教、道教等等全部,此后摩尼教改為地下組織的秘密宗教。后來逐漸與道教和中國民間信仰結(jié)合,被稱為明教,尊摩尼為明尊,崇拜日月。教義歸結(jié)為簡單的八個字:清靜、光明、大力、智慧。<div> 宋代,教徒方臘起兵,在安徽歙縣的云心寺建光明王國明教總壇。元末明初的各地起義,大部分都是明教教徒,朱元璋稱帝后,宣布明教和其衍生的白蓮教為左道邪術(shù),逐步禁止,明教漸漸消失。(上圖,世界上唯一存在的明教寺廟,泉州摩尼教草庵)</div> 最后看景教:<div> 428-431,一個敘利亞人叫聶斯脫里擔任了君士坦丁堡的基督教的正教(東正教)的主教,他對基督教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不承認瑪利亞為天主之母。不用偶像,但保留十字架。不承認羅馬教派的煉獄。但崇拜祖先。反對化體說。食素,教務(wù)人員不吃肉。教務(wù)總管,由選舉產(chǎn)生。</div><div> 于是,他被其他大主教反對迫害,客死埃及。但是他的這個教派通過弟子們流傳下來,叫做基督教聶斯脫里教派。(上圖,景教標志)</div> 上圖,汗血寶馬會有一些顏色很艷麗的特殊馬種,也許這就是它的神奇所在。<div> 聶派的人先是在伊朗混了一段時間,后來干不過祆教和摩尼教,于是到了伊拉克,開始混的挺好,后來估計是伊斯蘭教起來了,他們也混不下去了,于是往東走,到中亞和西域、中國方向。但是祆教、佛教、早就在這些地方扎根了,也沒怎么能發(fā)展。</div><div> 北魏時期,到了中國,稱為波斯經(jīng)教或者大秦教,后來再稱為景教(也是有光明的意思)</div> 635年,一些景教的傳教士到了長安,唐太宗本著海納百川,民族宗教大團結(jié)的原則收容了他們,并允許他們在義寧坊建立寺廟(教堂)叫做波斯寺。<div> 安史之亂的時候,波斯寺的胡人主教伊斯(波斯人或者吐火羅人)協(xié)助郭子儀平亂,出力不少,立功受獎,波斯寺終于被正名叫做大秦寺(也即是說來源于羅馬的基督教,而不是來自伊朗波斯的)。781年,景教發(fā)展的有點起色,伊斯在大秦寺刻了一個碑,上圖,大秦景教流行中國碑,記錄了景教流傳中國的事情。</div> 845年唐武宗會昌法難,景教跟著一起倒霉,受到重創(chuàng)。后來,回鶻人南遷之后,摩尼教勢力跟隨南下,蒙古高原上的各部突厥后裔出現(xiàn)了宗教真空階段,此時,景教的傳教士在遼金時期,趁機到那里傳教,后來,景教居然在克列、汪古、乃蠻三大部中流行起來。<div> 蒙古統(tǒng)一各部之后,宗教開放自由,大量的景教傳教士和信徒跟隨克列乃蠻汪古等部眾進入中國,大元時期,景教在中國再度廣泛傳播,尤其是以福建泉州為中心。后來,隨著蒙古人的離去,明朝的時候就越來越少人信了,景教最終在16世紀絕跡于中國。</div> 再看一下美麗絕倫的汗血寶馬,總結(jié)一下:<div> 祆教、摩尼教、景教是波斯的三大教、當時在唐朝被稱為三夷教。這三個宗教最牛的肯定是祆教,畢竟人家是基督教之前就有的宗教,在基督教和伊斯蘭教之前,是中亞和西亞占據(jù)絕對統(tǒng)治地位的宗教,可惜后來完敗于伊斯蘭教。</div><div> 摩尼教是個多面綜合體,算是個混成型的宗教,有點忽悠和扯犢子。說得再通俗一點,就是萬能百變金剛,走到哪就借鑒那里得神仙和觀點,除了回鶻人信了一段時間后(回鶻人后來改信佛教,又改伊斯蘭教),在中國發(fā)展得最壯大最時間長,所以才有日月神教這些典故出來。</div><div> 景教不管怎么說,還是屬于基督教,雖然有流行中國碑,但是并不算成功。景教的成功就是在草原上起家,但是后來因為蒙古人選擇了佛教,景教最終沒有傳播下去。</div> <h3><font color="#010101"> 說是烏魯木齊,我還是真不熟悉,畢竟烏魯木齊的歷史很短,乾隆的時候才開始的。上圖,著名的大巴扎。</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民國的時候,有不少人寫過一些新疆的考察記、回憶錄,當時的新疆經(jīng)歷了楊增新、金樹仁和盛世才三個軍閥統(tǒng)治。其實,前兩個也不一定算是軍閥。我的總體看法,民國的新疆相比中國整體發(fā)展狀況,應(yīng)該是中等水平,甚至偏上的。</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維吾爾族老人,典型的歐亞混血人種。</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內(nèi)陸歐亞的研究,在100年前開始隨著探險家的腳步而流行世界,后來又隨著美蘇冷戰(zhàn)而因為戰(zhàn)略重要性而受到重視。隨著蘇聯(lián)解體、內(nèi)陸歐亞和游牧民的歷史越來越無人問津,真希望有更多的人對此產(chǎn)生興趣,因為我一直認為,處理和解決民族問題、宗教問題不一定要靠戰(zhàn)爭和禁令,從根源上了解對方,從思想上改變對方,使得大家最終融合成包容開放的大家庭,可能是個更好的辦法。</font></h3> 離開烏魯木齊,我們前往吐魯番。吐魯番歷史上最早是姑師國,他們在距今2000-2300年前就在這里修建了交河故城。從人種上上看,考古發(fā)現(xiàn),說是具有高加索和蒙古人種的特征,但應(yīng)該屬于雅利安人的。<div><br></div> 漢武帝的時候,中原王朝開始與匈奴爭奪西域。公元前108年漢將趙破奴滅了姑師國,將其一分為八,吐魯番地區(qū)叫車師前國,天山北邊現(xiàn)在的吉木薩爾一帶叫車師后國,天山北面還有山北六國。<div> 漢武帝到漢宣帝,五爭車師,在這里多次大戰(zhàn),最后終于拿下。</div><div> 此后,車師人先后臣服于魏、晉、16國的幾個涼國、柔然人,最后并入高昌。</div> 高昌王國一度很興盛,控制范圍不小,和大唐干了幾仗后被滅了。后來回鶻人遷了過來,并且正式定居在這里,一住就是1000多年,直到現(xiàn)在。<div> 回鶻人建立的國家叫做高昌回鶻汗國,首都就是吐魯番,也叫西州回鶻。上圖,交河故城。</div> <h3><font color="#010101"> 吐魯番的干旱少雨,使交河故城保存得非常完整,建筑全部由夯土版筑而成,形制布局則與唐代長安城相仿。城內(nèi)市井、官署、佛寺、佛塔、街巷,以及作坊、民居、演兵場、藏兵壕、寺院佛龕中的泥菩薩都還可以找到。寺院占地5000平方米,有汲水井一口。佛塔群有佛塔101座。從空中俯視,交河故城像一片大柳葉。</font></h3> 高昌回鶻臣服于大遼、西遼直到1209年成吉思汗時期,看到蒙古兵力強大,殺了西遼派去的監(jiān)國官員,投降了蒙古。蒙古依舊讓他們沿用高昌回鶻國的稱號。<div> 1275-1347年,吐魯番和哈密在察合臺汗國和大元帝國之間反復(fù)爭奪,戰(zhàn)斗激烈。元末,吐魯番分為柳城、火州、吐魯番三部,皆設(shè)萬戶府達魯花赤,吐魯番地名第一次出現(xiàn)。</div><div> 1347年,東察合臺汗國攻占吐魯番、火州、柳城。吐魯番、火州、柳城臣屬東察合臺汗國。</div> 上圖,吐魯番維族人家里的床,擺在院子里坐著特別舒服。<div> 明朝時期,吐魯番和哈密這些地方,包括整個新疆南部和西部的歷史特別復(fù)雜。由于明史把蒙古人的名字都用貶義的漢字記錄,比如布赫或者布和,是結(jié)實的意思,明史都記作“不花”,所以有很多脫脫不花、也先不花,很容易混淆。</div><div> 很多中文把蒙古語最常見的人名,鐵,翻譯成鐵木爾,帖木兒,特木爾,通睦爾,土牧爾等十幾種漢字,造成很多研究歷史的把同一個人猜想成了不同的人,費勁心思的研究證明,實在是浪費時間。</div> 明朝時期,吐魯番和新疆的最主要的主線還是東察合臺汗國,這個國家是蒙古人當統(tǒng)治者、維吾爾等民族為主體的。經(jīng)常發(fā)生分裂、宗教戰(zhàn)爭等等,葉爾羌汗國、吐魯番汗國,輪番成立。<div> 到了清初,瓦剌強大起來,蒙古人建立了準噶爾汗國,新疆全部被準噶爾汗國統(tǒng)治。</div> 康熙五十九年(1720年),清軍西征準噶爾部,進軍至吐魯番,當?shù)鼐S族伊斯蘭教首領(lǐng)額敏和卓脫離準噶爾部,率眾歸順清朝。<div> 雍正十年(1732年),為了躲避準噶爾部的報復(fù),他率眾東遷甘肅。</div><div> 乾隆二十年(1755年),在隨清軍西征準噶爾后,于乾隆二十三年(1758年),又隨清軍平定大小和卓叛亂,由于立功極多,被封為郡王,就是第一代吐魯番郡王,也是世襲的扎薩克,共傳9代,159年。。</div> 額敏和卓(上圖)晚年安居在家時,時時緬懷朝廷的恩德。他深知自己一生高官厚祿、主政一方,都有賴于清朝皇帝的恩賜和祖國的統(tǒng)一,于是就萌發(fā)了建塔的念頭,以表示自己萬世不渝的念頭?;ㄙM白銀7000兩修建。塔建成以后,額敏和卓父子在塔下立了一塊石碑。石碑兩面分別用漢文和維吾爾文刻下了碑記,表達他們對真主安拉和乾隆皇帝的感激之情。<div> 上圖就是額敏和這個塔,也叫蘇公塔。</div> 吐魯番郡王全稱吐魯番回部札薩克多羅郡王,俗稱吐魯番回王,是清代新疆吐魯番的維吾爾世襲貴族。<div> 最后一任吐魯番回王于1933年接任,1951年,木汗買·沙以提(吐魯番回王,俗稱沙親王)以反革命罪被吐魯番鄯善縣人民法院判處死刑并執(zhí)行槍決。縣法院存有當年的判決書,具體罪名是:“解放后,吸引惡霸地主于其周圍,待機而動,詐騙公有財產(chǎn),分散土地財物,抗拒政府法令政策,五一年,收買一位叫艾沙布丁的人在(新疆)省干(部培訓(xùn))班施放毒藥?!?lt;/div><div> 1987年,新疆維吾爾自治區(qū)政府給沙親王正式平反,稱所謂“投毒”純屬子虛烏有,沙親王的兒子尼牙孜也收到了“起義人員家屬證書”‘。</div> <h3><font color="#010101"> 吐魯番的水都是循環(huán)利用的,葡萄好吃到了極點。</font></h3> 2009年末,吐魯番地區(qū)總?cè)丝?1萬人。維、漢、回民族占總?cè)丝诘谋戎胤謩e為71.0%、22.42和6.27%。<div> 伊斯蘭教是吐魯番市最大的宗教,為維吾爾、回、哈薩克等7個民族所信仰,人口總數(shù)467040人,約占地區(qū)總?cè)丝诘?4.98%。吐魯番市共有清真寺956座,其中維吾爾族寺900座,回族寺56座。</div> 上圖,美味的新疆拌面<div> </div> <h3><font color="#010101"> 吐魯番的手抓羊肉,味道特別贊。</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葡萄溝里的新疆小伙特別靦腆,非常老實,一直不敢面對鏡頭。</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吐魯番葡萄溝這里,其實是個非常休閑的地方。大家不一定要去景區(qū),住那些有名的地方。在整個葡萄溝周圍地區(qū),隨便找個農(nóng)家樂就行都是維族人,非常熱情,飯菜又好吃。</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就是這樣的農(nóng)家樂,非常多。維族人是農(nóng)業(yè)為主的民族,種地種葡萄,生活習(xí)慣接近漢族,大部分人都會漢語。</font></h3> 看一眼著名的火焰山,告別吐魯番。吐魯番還有高昌故城、千佛洞等等很多值得去的地方,留個遺憾,期待再去。<div> 本集結(jié)束,謝謝大家。</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