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font color="#010101"> 隨著掘港3號街區(qū)的拆遷啟動,目前僅存的一點有著幾百年歷史的掘港老街行將消失。不久的將來,想再看老街,也許只能從影像資料里尋找了。雖然大半個掘港老街早已不復(fù)存在,尤其是精華部分在2000年后的建設(shè)三元世紀城、文峰財富廣場等項目時拆除殆盡。但仍有不少攝影愛好者、曾經(jīng)生活在老街或者與老街有淵源的人們紛紛回到老街,重走石板路,踏著兒時足跡,回憶曾經(jīng)的過往,為老街留影畫像,探訪老街的歷史淵源。</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我喜歡一個城市的歷史厚重,喜歡不同時代的優(yōu)秀建筑、街巷所承載的文化脈絡(luò),喜歡每一個城鄉(xiāng)風(fēng)格迥異的人文氣息和風(fēng)土人情,因為個性,才有傳承,才有我們這個世界的多姿多彩。我雖然不是老街出生成長的人,也和所有老街人一樣,對老街有著天然的喜愛。最近,看到網(wǎng)上很多關(guān)于老街的貼子、文章、照片,非常感人,頓時萌生了拍點照片、寫點文字的念想,算是對老街變遷的記錄。</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我記憶中的掘港老街還停留在上世紀七、八十年代,那時的老街是充滿神韻的,也是農(nóng)村孩子向往的天堂。尤其是從關(guān)西橋向東到磚橋口一段的正街(也叫北街、西街)和豎街,街兩邊基本是商鋪,門是木板的,可以任意拆卸其中的一塊。雖然是計劃經(jīng)濟時代,購物要用票券,但諸如百貨商店、照相館、日用雜貨店、書店、葷館也是俱全的,都在兩條街上。無論是開店還是自家居住,臨街的白天都把門御下來,屋頂有天窗,廳堂顯得寬敞明亮。做飯有煤球爐、煤油爐,燒水有老虎灶,照明有電燈泡。過去一分錢可以作許多種消費的,如看小人書(連環(huán)畫)、喝茶、沖開水。小朋友撿到一分錢還要交到警察叔叔手里邊的,現(xiàn)有還有誰在用一分錢,五毛錢掉地上拾起來的都不多。我對老街的認知和印象就是童年時期隨父親到掘港來辦事,因為離掘港近,家里也有輛自行車,來街上就多些。來了,就可以在小人書攤看連環(huán)畫,偶爾的也奢侈一下,在包子鋪買一只熱呼呼、香噴噴的肉包子,張嘴一咬,滿口流油,唇齒留香,是不是丁普照的包子,不得而知,只曉得好吃。</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現(xiàn)在的老街,也就是老磚橋口以東(現(xiàn)人民路)的北街、南街東段及周邊地區(qū),面積很小了,這部分老街實際上只是掘港老街的一小部分。當我漫步在石板街上,真切的感覺,老街是真的老了。古老、堅硬的石板路依然是那么熟悉,兩側(cè)的青磚墨瓦早已失去了往日的光澤,白色墻壁上的石灰已經(jīng)成塊脫落,如同老人斑一樣,給城市刻下印痕。過去熙攘、喧鬧的店鋪靜悄悄的退出歷史舞臺,曾經(jīng)的大門堂、牌樓等特色建筑難覓蹤影。映入眼簾的是宣傳拆遷的紅色橫幅和招貼畫,走街串巷的多半是征收辦工作人員和一些淘寶的文物販子。評估好了房子,噴上了刺眼的“拆”、“已評估”等字樣,與老街的歷史凝重有著強烈的沖突。</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據(jù)史料記載,200多年前,吳永瑞、汪席儒等富商捐購石板,累計用石板16225塊,鋪就了平坦整齊的石板街?,F(xiàn)存的石板街只有北街(東段)、南街(東段)以及蔣家橋巷、武廟巷等四條街巷,長度只有九十年代前的一半不到吧。當年在石板表面鐫刻著各種花紋圖案,如古錢、瓦、鹿、蝙蝠等,既美化了街道,寄寓了美好的祝愿,更起了一個防滑作用,且圖案線條簡潔、樸實,饒有古風(fēng)。歷經(jīng)歲月打磨,石板上的花紋已經(jīng)模糊不清。趕上下雨,經(jīng)過雨水沖刷,花紋才顯露出來并清晰可辨,也只有此時才能欣賞到精美的圖案,所以我特意選在一個下雨天去拍石板上的花紋。見我在拍石板花紋,一熱心老居民拉我去看在武廟巷北端石板上刻的螃蟹,還指點著蟹身、蟹螯,一一細數(shù)腿的數(shù)量,吸引了不少旁觀者。不像現(xiàn)在的城市步道,全是幾何圖案,既不美觀,也不實用,一下雨,踩上去弄一腳泥漿。隨著歲月的流轉(zhuǎn),石板已經(jīng)破損,甚至殘缺,凹凸不平,但依舊結(jié)實耐用,不會因為下雨而弄臟鞋子。</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北街,掘港曾經(jīng)的商業(yè)重地,繁華所在。因沒有適時維修保護,在時代大潮的沖擊下,沒有了熙熙攘攘的人流,風(fēng)光也已不再,幾乎被人遺忘。只有幾家老字號、老街坊還在堅守。在現(xiàn)存北街的最西端,八十年風(fēng)光無限的葷館“小樂酒家”,早已是人去樓空,有些衰敗。老布店、布鞋店、鐘表修理店、理發(fā)店、陸家茶館等,每天仍有不少附近的老街坊光臨,理個發(fā),吃吃茶,港港嗙(pǎng,掘港人讀pà),交流天南海北的時政新聞、東家常李家短的八卦趣事,消磨閑散時光。江海義工聯(lián)合會開辦的北街咖啡,也已停業(yè)。曾經(jīng)的吳家老虎灶早因沒有了市場,改為住家,晴好天氣,老太太們每天在門前曬曬太陽。鐘表修理店也拆遷,陳師傅說,他已經(jīng)在南市的群立幼兒園邊上新租了個店面房,繼續(xù)他的鐘表修理生涯。北街東頭的洪師傅,可能是老街上最后的手藝人,每天仍在敲、錘、剪,叮叮當當?shù)慕?jīng)營著他的白鐵鋪。我經(jīng)過時,他正在給一只打井水的白鐵皮吊桶換底兒。過去人們衣服、物件壞了,修修補補再用,現(xiàn)在人們觀念不一樣了,壞了就直接換,即使不壞,感覺老了、看了不順眼也換,婚姻關(guān)系也變的如此簡單,不合也換,所以離婚率也居高不下。號稱祖?zhèn)魉忝拿と斯⑾壬?,也是每天在他人的協(xié)助下,來到他的店中,為人打卦算命合婚看喜日子,期中不乏年輕人。</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要說百年老店,尚有遺存的就是東永升店的古井了。它位于北街圈門橫巷,為掘港老字號永升店的生產(chǎn)和生活用井,建于清代。據(jù)史實記載,掘港永升店為山西高平縣候莊趙氏家族趙永生所開,已有400余年歷史。主營糟方,正常釀制白酒、黃酒和制作醬醋。以前掘港有俗諺曰“先有趙永生,后有掘港鎮(zhèn)”,永升店分為東永升和西永升兩個分店,西永升店在西街上,早已在拆遷造城中毀滅了。東永升的房子也成了民居,只有這口古井還在原東永升店內(nèi),石質(zhì)井欄,井欄外圈為八角形,內(nèi)圈為圓形。永升店釀酒制醬,井水質(zhì)量應(yīng)當不錯,井邊還有取水工具,應(yīng)當仍在使用。</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南街要相對冷清了許多,街道兩側(cè)大多是住家。最西端的蛋糕店,雖然沒有新式烘焙、糕點店洋氣清爽,有些老舊,仍然天天生意興隆,顧客不斷。人總是念舊的,吃慣了,就喜歡上這一口老味道吧。閑暇時,老板也會躺椅子上,玩手機。蛋糕店東邊隔條巷子有家小雜貨店,經(jīng)營小店的是位90高齡的顧先生,臉色紅潤,非常健談,行走健步如飛,一點也看不出是位90歲老人,說起老街頭頭是道,簡直是老街的活地圖,故事匯。</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說了石板街,肯定也離不開老街上的房子和巷子。據(jù)資料介紹,掘港老街上的房子建筑風(fēng)格既有徽派建筑以牌坊、祠堂為代表的淡雅、細膩,又有吳地建筑的精細與靈秀,還有蘇州古園林式的小巧柔和、曲致清幽。同時還有結(jié)合了本地氣候地理因素而建成的具有地方特色的鹽署風(fēng)格建筑。因時代變遷,真正有價值的老建筑已不多,據(jù)文保部門認定掛牌的保護文物也還有幾處。</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萍香堂,位于掘港鎮(zhèn)北街57號。門牌被遮擋著,詢問對門的老鄰居,他們混然不知有萍香堂一說。老房子在街南面,從兩棟房子之間凹進去2米多的小門進去。萍香堂為清嘉慶年間掘港鹽商捐建,清代詩人江干曾在此授課?,F(xiàn)存座西向東,南北并列兩棟房,均為磚木結(jié)構(gòu)平房。在南側(cè)房門前有一口古井,石質(zhì)井欄,六角形。五年前曾到過,今天再訪,景象大不相同,有些散亂,居住的老人正在收拾家具物品搬家。門前的老井還在,原來的井攔可能太低矮吧,后人在外面加了個現(xiàn)代版的水泥井欄蓋在上面,居住在里面老人用他涮衣洗菜。開春了,在墻邊種上扁豆、絲瓜,任由藤蔓攀爬,自種自吃,外帶觀花賞葉,蠻是悠閑。只是門窗屋梁雕刻不算精美,其正屋建筑座西朝東,也是我在老街看到的古建筑里唯一一戶這個朝向的。</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位于混堂巷4號的束氏老宅,外表平淡無奇,漆黑的大門、紅色春聯(lián),唯有外墻上的文物保護標牌,告訴人們這是一座老宅。幾次路過,均是無人。碰巧在一個周日的傍晚路過,拆遷辦的工作人員和房主對接,院門開了,趕緊用手機拍下幾張照片。主人非常熱情,打開大門,介紹歷史。房子保存還好,中間過堂處用了個透空雕花的四扇木門,不知道是從哪里移過來的,時間緊,也沒來得及詢問。正屋中央是八扇木門,上部是傳統(tǒng)木質(zhì)透空花格圖案,而且全部可以打開,只是堂屋門廊加了個現(xiàn)代鋁合金門,有些不匹配。</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在南街68號,也有一棟古民居,房子在街面房后面,現(xiàn)在東西兩側(cè)均開有巷子出入,有門廊和紅色廊柱,柱子頂端有木雕,座北向南,磚木結(jié)構(gòu)平房,門前有青石板鋪地。</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南街的三彎巷5號是王氏老宅,據(jù)資料記載,現(xiàn)存南北共兩進,均為磚木結(jié)構(gòu),座北向南,保存也相對完好。去了幾次,大門緊鎖,沒能拍照。</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在南街71號,也是一座老宅子,布局為南通地區(qū)少有的四合院格局,廂房分列東西,門向北,朝街面開的,門臉非常普通。據(jù)鄰居說,房子主人姓邰,長年在外地居住。屋子為青磚砌就,頂覆黛瓦,磚瓦保存完好,算是老街上裸露外墻最好的房子,青磚上有古錢圖案,大概是寓意財源茂盛吧。文物專家曾經(jīng)作過鑒定,說有二、三百年歷史了。雖然無法進入院內(nèi),好在后面有棟居民樓,可以登高望遠。由于角度問題,只能從空中看到部分院落景觀。夏秋季節(jié),伸出院墻外的枇杷樹,果實累累,顯示無限生機。</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位于郡廟巷13號的民居,同樣是一座老宅子,東鄰為南街71號的四合院,相互間隔了條郡廟巷,也是青磚黛瓦,外觀保存完好,兩相呼應(yīng),也很美觀,好多人在郡廟巷拍照留念。院內(nèi)西墻上還有竹編的簾子掛著,東臥室還有一張老式床放在里面(無法開門,手機伸進去拍的,畫面構(gòu)圖不美),據(jù)說客廳地面磚為金磚(不是金子的,是古建筑的一種地磚,皇宮里地面也用的),文物販子想花大價錢購買。無奈屬于保護文物,不能出售。主體建筑為座南向北,不多見。 </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清末狀元、民族實業(yè)家張謇1916年創(chuàng)辦大豫墾殖公司時,曾在掘港設(shè)辦事處,辦事處位于人民北路14號,也就是在廣隆商場對面工商銀行后側(cè)。房子為磚木結(jié)構(gòu),過去內(nèi)部裝修也是非常講究的,全木墻地板以及吊頂,只是年久失修,現(xiàn)在已非常破敗,部分屋頂已經(jīng)坍塌。</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據(jù)說,老掘港有個城隍廟,城隍廟里有個娘娘殿,明代建筑。南通博物苑專家專門做過鑒定,現(xiàn)建筑系明代建筑,清代重修。娘娘殿在郡廟巷南端,巷子里沒有保護標牌,幾次踏訪也是無人,唯有院子后面的銀杏(白果)樹仍然生機勃勃,還有香火供奉。南通市綠化辦的保護標識告訴我,這棵銀杏樹已經(jīng)有415年樹齡,子孫樹,老壽星。</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如果要我說老街上建筑雕刻最美的老宅,當仁不讓的是位于南街82號院內(nèi)的古民居,座北向南,磚木結(jié)構(gòu)平房。美在木雕,堂屋前立面全部是木頭做成,上面大半部分門窗均為透雕,圖案非常工整對稱細膩精美,門下方為吉祥如意圖案的花瓶和如意、毛筆、元寶、戟等物,有文有武,大概寄寓了幸福期盼與美好祝愿吧。藍天白云下,陽光穿過雕花,照射在地面,坐在堂內(nèi)硬木椅子上,悠閑的喝喝茶,看看書,是不是件很美妙的享受?下雨天,觀賞絲絲雨線,聽屋檐下滴答雨聲,等等(接接)天水,玩玩花草,發(fā)發(fā)呆,何償不是人間樂事。</font></h3> <h3><br></h3> <h3><font color="#010101"> 在武廟塞巷最里頭,有個小木樓,兩層的,據(jù)說也有兩百年歷史了,居然沒有倒,可能是加了個水泥臺階吧,沒有什么文化價值,沒有掛牌保護。因沒有門牌號碼,我向居住在此的繆姓老太詢問,老太說有啊,急忙指門牌給我看,也是沒找到,老太也納悶,頭天還在的門牌怎么就沒了呢,也許是有人收藏了吧。 </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在一不知名的巷子里還有一棟小房子,門也挺美的。院內(nèi)還有花草,房主也該也是一位愛生活的人。</font></h3> <h3> 生活中不缺乏美,變換一個角度,你總能發(fā)現(xiàn)美。老街里眾多尋常街巷,站在不同的位置欣賞,你同樣發(fā)現(xiàn)有不一樣的美。</h3> <h3><font color="#010101"> 如東老人喜歡吃天水茶,就象現(xiàn)在年輕人喜歡咖啡、奶茶一樣上隱。因為靠海,河水帶咸味,有的井水也是帶咸的,天然雨水不咸,所以家家都有接天水的天水缸、存天水的洋壇子。屋檐下有固定或者臨時的接天水的水槽,有用半片粗毛竹管做的,也有是白鐵皮做的。等下過一陣子雨,把瓦上的泥沙雜物沖涮干凈了,水槽就開始把屋檐流下來的雨水引入水缸,水缸滿了,再將水沉淀一段時間弄進擺放在陰涼處的天水壇里,蓋上蓋子,可以長期保存,隨吃隨取。放外面,會生水孑孓的。</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老虎灶,則是適應(yīng)街上人家生活出現(xiàn)的,方便快捷,省事。打水時,各式水壺、茶銚子、湯焐子、茶瓶齊動員,可記賬消費,也可買水籌兒消費,水籌兒都是各家做的,樣式不同,有竹子的、紙質(zhì)的。街坊鄰居在等待的功夫,說說笑笑,聊聊家長里短,不知不覺間水灌好了,聊天結(jié)束又各自回家。隨著社會進步,東街上的吳家老虎灶早就停止服務(wù),改為住家,晴朗的天,老太太在門前曬曬太陽,當年熱鬧的老虎灶也就成為老掘港人揮之不去的溫馨記憶。</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對門不遠的陸家茶館則又是另一番景象,快拆遷了,還在堅持著,時不時的開門迎客。習(xí)慣了慢生活老街上的人們,閑適了,就三三兩兩的來到茶館吃茶。茶館也不太講究,不像現(xiàn)在茶館裝修考究,也沒功夫茶那種茶藝表演,就是簡陋的八仙桌,長條櫈,吃的當然是天水茶。過去是搪瓷缸子,再早可能是用的瓷缸子或者茶碗吧,現(xiàn)在改用的不銹鋼缸子。茶客們圍坐桌前,飲茶說嗙?,F(xiàn)在還來吃茶的也是些老人,泡泡老茶館,不失為老人們的一種休閑方式。</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幽靜的街巷,斑駁的粉墻,銹蝕的青磚,屋頂?shù)牟?,墻腳的花,院子里的樹,無不地向你訴說著歷史。人們說,建筑是凝固的歷史,每一塊青磚、每一塊條石,每一棵樹,何嘗沒有他無盡的故事。</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歲月經(jīng)年,曾經(jīng)的粉墻黛瓦,已經(jīng)破碎斑駁。曾經(jīng)的青磚門樓和百年老宅,也因為歲月的滄桑,而搖搖欲墜。由于缺少管理和規(guī)劃,不少人家在老街區(qū)蓋起了水泥小樓,還用上了紅瓦彩鋼板,登高俯瞰,非常突兀,非常不和諧。許多老屋子,因為年久失修,長年無人居住,已經(jīng)破舊不堪,有的屋頂見天,瀕臨倒塌。唯有各家宅院里的銀杏樹、柿子樹、枇杷樹,到處可見又象征多子多福的天竺子,依然生機勃勃,記錄著老街的歷史??罩锌蠢辖?,對照片作技術(shù)處理,另有一種水墨畫的意境。 </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老街人的生活是慢的,一切按步就班。聊聊天,打打牌,串串門,曬曬太陽,做做美食。過年了,也不忘記在老房子上貼上春聯(lián)和喜箋。紅艷艷,金燦燦,與老房子很般配。磨剪刀師傅仍在走街串巷,為老街坊們服務(wù)。拆遷臨近了,不少人家已經(jīng)在整理老屋子,有的已經(jīng)開始搬家,有的已經(jīng)人去屋空。曾經(jīng)繁華的掘港老街區(qū),雖然風(fēng)光不再,唯有依然堅固的石板街還在,延續(xù)了兩代人,跨越了近半個世紀方才筑就并承載著古鎮(zhèn)文化傳承的標志性建筑群還在。他們的未來是什么,是保留還是徹底拆除,我不清楚。 </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別了,老街。別了,曾經(jīng)的故事。別了,曾經(jīng)的街巷。別了,曾經(jīng)耳熟能詳?shù)慕窒锩焯孟?、蔣家橋巷、鮑家橋巷、郡廟巷、三彎巷、武廟巷、嚴家巷、楊家塞巷、牌樓巷、圈門巷、殷家巷、麻油巷、牌樓巷、朱家園巷、唐家巷、繩索巷……,拆遷之后,他們還會保留嗎?</font></h3> <h1><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span><span style="color:rgb(87, 167, 255);">謹以此文和照片獻給掘港老街的人們,感謝老街被保護文物建筑房主的熱情接待,感謝圖中人物的積極支持,部分歷史資料來自縣文物部門。</span></h1><h1><span style="color:rgb(87, 167, 255);"> </span><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補記:2017年3月20日,文物保護委員會委托征收辦保護性挖走石板街上7塊雕刻有精美紋飾的石板,22日動工拆除老工人文化宮,標志著老街拆遷改造正式開始。</span></h1><h1><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文字:海風(fēng)</span></h1><h1><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攝影:海風(fēng)(陸家茶館拼圖下邊一幅照片來自網(wǎng)絡(luò),其余均為海風(fēng)拍攝),如有使用文中照片,請注明作者。</span></h1><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拍攝時間:2012年夏,2017年春</span></p> <h3><a href="https://mp.weixin.qq.com/s/R7SW6wuNwdxTSnpL704XCw"target="_blank" class="link"><i class="iconfont icon-iconfontlink"></i>如東公安微警務(wù)</a></h3> <h3><a href="https://mp.weixin.qq.com/s/0aUDOMgbc5zTPVFbxeIdGQ"target="_blank" class="link"><i class="iconfont icon-iconfontlink"></i>如東網(wǎng)</a></h3> <h3>《老街》視頻來自優(yōu)酷,非本人拍攝制作</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