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1969年曾經(jīng)有一幫四川的學生抱團,來到山西清徐縣楊房公社新營大隊…,留下一些珍貴的照片。</h3> <h3><br /></h3><h3>自己動手,有了自己的窩</h3> <h3><br /></h3><h3>遠看新房</h3> <h3><br /></h3><h3>新房門前留個影</h3> <h3>。</h3> <h3><br /></h3><h3>逗貓咪</h3> <h3>收工啦</h3> <h3><br /></h3><h3>燒火做飯</h3> <h3>“鋼絲面”一大碗<br /></h3><h3><br /></h3> <h3><br /></h3><h3>河邊洗衣服</h3> <h3><br /></h3><h3>合奏“莫斯科的郊外”</h3> <h3><br /></h3><h3>滑冰</h3> <h3>小英第一次騎矮馬</h3> <h3> 《年輕時,我們這樣走過……》非常感人。</h3><h3>來自成都的37位知青69年2月10日到山西清徐孟封新營村插隊落戶。他們最大的22歲,最小的只有15歲。他們父母的祖藉都是山西人,都是南下干部。文革中都被打成了走資派。他們這37個黑幫子弟為了逃避被監(jiān)督打壓的命運,自己組合,通過父親老戰(zhàn)友的女兒落戶到了新營村。他們按照毛主席的知識青年在廣闊的天地大有作為,不但自覺過了勞動觀,而且為村里開展了副業(yè),種果樹、栽葡萄,還幫村里買來了第一輛拖拉機,農(nóng)閑時跑業(yè)務(wù),使村里的工分從一個工只有8分錢提高了工分。他們讀馬列,讀名著,唱蘇聯(lián)歌曲,吹拉彈唱組織了農(nóng)里的宣傳隊,出墻報、寫大標語,極大地豐富了農(nóng)民的業(yè)余生活,他們辦學校,在那個年代不只教毛著,按文革前的課本教學生,使孩子們大開了眼界。成都的造反派曾找到公社要把他們抓回去批判,被縣里保護了下來,根本就沒讓造反派進村。農(nóng)民說,孩子們已經(jīng)成了農(nóng)民,還要怎地!?他們敢來抓人,我們就把他們打出去!這37個知青在村里和農(nóng)民一起熬鹽堿,打井,他們自己蓋房子,把城市的生活方式帶到了農(nóng)村。使村里農(nóng)民接受了不少的新鮮事物。自己也得到了從靈魂到肉體的脫胎換骨。他們和村里人結(jié)下了深厚的友誼,直至現(xiàn)在。我讀的知青著作不少,但象這37個自稱為"69210軍事共產(chǎn)主義莊園"的知青事跡不多見。他們自覺接受貧下中農(nóng)的再教育,積極向上對待知青生活。所以他們在廣闊天地的確大有作為。直至如今,村里還在吃著他們栽種的水果和葡萄。</h3><div> 他們和習近平主席一樣,主動與農(nóng)民結(jié)合,所作的貢獻是大的。比起那些抱著消極心態(tài)下鄉(xiāng)插隊的知青們,很不一樣。這本書使我深受感動。</div><div> (讀者感言)</div> <h3> 看完有許多熟悉的場景,勾起對往事的回憶,也有許多陌生的場景,是我所沒經(jīng)歷過的。但是情感上是相通的,都是那個年代的知青,有相同的處境,亦有相同的歡樂、苦悶和煩惱,還有相同的追求和抱負??傊⌒⌒聽I反映的是知青一代人當年的生活狀態(tài)和主流的精神面貌。不過,感覺這些來自西南局的子弟們更活的自在灑脫一些。文字描寫樸實生動,人物形象栩栩如生,讀后留下深刻印象。這一類的回憶文章在知青史研究上都是不可多得的一手資料,彌足珍貴。?? ?? ?? ???? ???? ???? </h3><h3> (讀者感言)</h3><h3><br></h3> <h3> 新營村的成都知青傳遞友誼,傳遞正能量。</h3><h3>真棒!</h3><h3> (讀者感言)</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