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7人人操人人叉|色五月婷婷俺也去|久热福利在线视频|国产一区在线资源|日本无遮挡一区三区|操碰免费在线播放|国内A片成人网站|黄片无码大尺度免费看|欧美亚洲一二三区|8090碰人人操

年味

碧水清流

<h3><font color="#010101"><br> 年,總是在提早的盼望中,如期而至;又在未盡的滿足里,悄然而去。<br> 這是走過又一輪365個日子的小結(jié),也是迎接并走向新的四季的開端。在每個中國人的內(nèi)心深處,年都是一個隆重的儀式,是一種溫熱的情節(jié),是無論天涯、縱使風雪都無法阻擋的那份對團圓和幸福的守望,是天南地北祖國大家與千家萬戶無數(shù)小家喜慶和歡樂的凝聚,是植根于心、融化于血的文化傳統(tǒng)與生命符號。<br> 如今,伴隨著物質(zhì)的豐富和文化的多樣,人們過年的形式也更加多樣,但傳統(tǒng)年俗的儀式感和濃濃的年味,從未在我們的文化記憶中失落。我的家在河北省邢臺縣山區(qū)的一個小村落,村里的年,延續(xù)著輩輩相傳的樸素傳統(tǒng),也經(jīng)歷著時代變遷帶來的新變化。今年依然是在家過年,這個年,依然年味十足。<br><br></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年味之——烤官火<br><br> 每到年三十的那天,村里都會有大人自發(fā)帶頭,挨家挨戶收干樹疙瘩。所謂“收”,其實就是要,因為這并不是買賣,都是義務(wù)的。收來的干疙瘩,集中堆到大街中間的空地上,用來烤官火。<br> 孩子們總是熱情高漲地跟著一起收,到誰家門外就喊:“收疙瘩!”誰都知道這個傳統(tǒng),也都提早準備好了家里最大的疙瘩,沒有大的,小的就多準備一些。前些年,用排子車拉,現(xiàn)在用拖拉機拉,大家把收來的疙瘩一起抬到車上,拉到大街里。由于去年夏天發(fā)洪水,河岡上有不少樹被沖毀,剩下半干的樹疙瘩,鄉(xiāng)親們專門開著拖拉機去拉。<br> 天還不黑,就已經(jīng)有人來到街里,把幾個樹疙瘩攢起來,點著,紅紅的官火著了起來,一下子感覺,真的過年啦!吃過年夜飯,村里的男女老少,幾乎家家戶戶都陸陸續(xù)續(xù)地來到官火旁,圍成一大圈烤火。<br> 這是一年到頭最能閑下來的時候了,也只有這個時候,才能全村人共同圍坐在火堆旁。老人們講著老輩的事兒,在外打工的人們說著外面的新鮮事兒,女人們談著一年的收成和高興的事兒,孩子們在火堆旁跑著、鬧著或放炮,會敲鑼鼓家伙的人們早早把家伙搬出來,“咚嘣咚嘣鏘”地敲起來……<br> 紅紅火火,熱熱鬧鬧,每一個人都喜笑顏開。小山村的年,沉浸在一片歡樂和祥和中……<br></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年味之——粘花吊、貼春聯(lián)<br><br> “二十八,貼花花”。這是過年必不可少的元素。<br> 臘月二十八九的時候,村里都會提前買來紅黃藍不同顏色的紙,由巧手的老人剪出一只只精致的花花吊?;ɑǖ鯇嶋H由兩部分組成,一部分是紙身,剪成比較大的長方形,另一部分很關(guān)鍵,是在紙身上貼的腿兒,要剪出一粗一細連著的兩條長腿兒,粗的腿兒上還要剪出鋸齒狀的花來。然后,是用漿糊把腿兒粘到紙身的下邊沿上,尤其要注意的是,紙身的顏色和腿兒的顏色一定要區(qū)分開,腿兒與腿兒的顏色也不能一樣,這樣做出的花花吊才夠花夠漂亮。<br> 接著,由村里寫毛筆字好的人在一副副花花吊上寫上新一年的祝福和期盼。寫好的花花吊被一一晾開,待墨跡干后,打落好,除每家每戶分一副外,其他的都用繩子拉起來,掛滿整條街。頓時,年的氣氛一下子就濃了起來。<br> 近些年,從商店直接買回來的布花花吊,開始替代傳統(tǒng)的紙花花吊。雖然這些花花吊上沒有了字,但對年的色彩和裝扮,仍然亮麗而斑斕。<br> 貼春聯(lián)當然也是必不能少的。以前多是買幾張大紅紙,剪成長條,找人寫上對聯(lián),貼在門框或兩邊的墻上;現(xiàn)在許多人開始買春聯(lián)。其實,無論哪種形式,年的主題是不變的。“喜鵲登枝春邁步,金雞唱曉福敲門”、“同心共筑中國夢,不忘初心譜新篇”……一副副春聯(lián)里,寄寓著鄉(xiāng)親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對新的一年希望的期盼,對國富民強和民族夢圓的祝福。</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br> 年味之——敲鑼打鼓<br><br> 過年敲鑼打鼓,我們稱為敲家伙,一是為了過年的喜慶和熱鬧,二是俗稱過年打更。這一習俗不知是從哪年延續(xù)到現(xiàn)在,已經(jīng)成為這個小山村過年的必備內(nèi)容。<br> 前幾年村里剛置辦了一套新家伙,有三只鼓,有大小鐃、大小镲、大小鑼等。敲家伙是有好幾首固定曲調(diào)的,這些都是上輩人自創(chuàng)的,比較常敲的有“老得勝”、“長調(diào)”、“打鼓梢”等,每一樣敲法都不一樣,但總的特點都是敲起來震天動地、熱鬧喜慶,讓人激動、興奮。<br> 村里三十往上的人基本都會敲,年紀稍大的敲得更好。從年三十的晚上開始,人們圍坐在官火旁,拿起家伙敲起來,而且越敲越起勁,越敲越興奮。十一點左右,好敲的人們,開始挨家挨戶滿村轉(zhuǎn),哪家聽到鑼鼓聲到自己家門口了,都會開門迎進來,發(fā)煙、發(fā)糖,在家里好好敲上一陣。這家結(jié)束,下一家開始,一直會轉(zhuǎn)到大年初一凌晨四五點。<br> 小山村在熱熱鬧鬧的鑼鼓聲中,迎來了新的一年。<br></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br> 年味之——放鞭炮<br><br> 鞭炮聲聲賀新年。年的特點在于喜慶,在于熱鬧,而鞭炮則是必須要有的。陣陣鞭炮聲中,傳遞的是新年的祝福,是吉祥吉利,是辭舊迎新,是歡天喜地……<br> 年三十的中午開飯前,家家戶戶都要拉上一掛大地紅鞭,以示一年的結(jié)束和過年的隆重。<br> 最值得期待的是跨年之夜。村里早早準備好幾捆兩響炮(二踢腳),等到近零點的時候,等待已久的年輕人們開始分炮,在大街當中散布開來,只等跨年的時刻一到,便同時點火。“嘣、叭、砰”……頓時,清脆、響亮、密集的炮聲響徹新年的夜空。一聲聲炮響中,新的一年來了。此刻,整個小山村的燈火是通亮的,無論是守在電視機前看春晚的人們,還是圍坐官火旁徹夜不眠的人們,這一刻的心情都是一樣的。<br> 大年初一早上的炮聲是最響亮的。每家每戶都準備了一掛長長的大地紅,凌晨五點多開始,便聽到兩響炮和大地紅的鞭炮聲清晰密集地傳來,此起彼伏,小山村熱鬧了起來。<br> 新年,在這一串串的鞭炮聲中隆重而來……<br></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br> 年味之——拜年<br><br> 村里的拜年,就是大年初一早上去給長輩們磕頭,祝新年大吉大利,一切都好。<br> 孩子們總會早早地起來,激動地換上新衣服新鞋,把臉洗得干干凈凈,跑到長輩家,磕頭,掙了鞭炮、瓜子和糖果,顧不上拍下膝蓋上的土,就匆匆趕往下一家。<br> 大人們眼中的拜年,其實是對長輩的一種問候、一份祝福,磕過頭,總要坐下來,抽<br>支煙,跟長輩聊上幾句,說上幾句新年的祝福話。<br> 拜年,是對新年的美好祝愿。<br></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年味之——做美食<br><br> 過年了,吃好飯,穿新衣。這是在物質(zhì)生活匱乏時候人們對過年最樸實的愿望。雖然現(xiàn)在生活好了,但做豐富多樣的美食,仍是過年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br> 年根將至,每家每戶都會為過年準備充足好吃的,蒸棗花饅頭、蒸包子、攤煎餅、炸麻糖、打年糕、燉肉等等。大家都在喜悅中忙碌著,在忙碌中迎接年的到來。<br> 年三十的上午,每家每戶都在家包餃子。家鄉(xiāng)的餃子最好吃的是白蘿卜餡的,頭一天晚上調(diào)好餡兒,第二天全家齊上陣,一上午,把三十和初一的餃子都包足了。中午做的是餃子菜,這也是我們的特色,就是在煮餃子的鍋里,再放上豆腐、海帶、粉條和提前燉好的熟肉片,加上佐料,一出鍋,真叫一個香呀。<br> 這些美食的味道,也正是年的味道,飄在家家戶戶的灶爐旁,美在鄉(xiāng)親們的心坎里。<br></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br> 年味之——走親訪友<br><br> 正月初二開始,便是正式走親戚的時候了。嫁出去的閨女帶著孩子、拎著東西要回娘家,晚輩們要到長輩們家去串門走親戚,關(guān)系不錯的朋友們要到一起聚一聚。<br> 以前走親戚,離得比較近的都是走路或騎自行車去。記得前些年去姑姑家,都是步行走著去,大姑家比較遠,要走十幾里的山路?,F(xiàn)在交通便利了,生活條件好了,大家出門串親戚不是汽車就是摩托車,更方便也更快捷了。<br> 大家平時各有各的生活,各有各的忙碌。新一年開始了,相互見見面,坐一坐,吃頓飯,喝杯酒,說說一年的工作,談?wù)勔荒甑氖粘?,聊聊孩子的成長和學業(yè),講講新一年的打算……<br> 在這來來往往中,無論親情與友情,都變得更濃也更近了。<br></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期待中的年,在數(shù)著日子的盼望里隆重而來,又在新一年忙碌的腳步中漸漸平靜。但家鄉(xiāng)這一年一年的年味,確實讓人醉其濃、樂其中,難以忘懷。對于生于斯、長于斯的鄉(xiāng)親們來說,年味,源于對這些傳統(tǒng)習俗和文化的傳承,它展現(xiàn)于一副副寄寓祝福的春聯(lián)上,豐富于一張張紅紅綠綠的花花吊里,響徹于一串串清脆震耳的鞭炮聲中,跳躍在一簇簇紅紅火火的官火里,更幸福在年初一一鍋鍋翻滾的餃子中……<br> 近些年,常聽到有人說年味越來越淡了,不像以前有意思了。過年過年,“過”意味著莊嚴,“年”代表著主題。過得太隨意,胡吃海喝,過得太前衛(wèi),沉迷于手機網(wǎng)絡(luò),都會失去過年的氛圍。正如一篇文章里所說,今天我們能夠在春節(jié)里像古人那樣,感受“莫笑農(nóng)家臘酒渾,豐年留客足雞豚”的喜悅,舒展“柏綠椒紅事事新,隔籬燈影賀年人”的豪情,體味“千門萬戶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的意境,原因就在于文化傳統(tǒng)的一脈相承、代代相傳。<br> 告別了娛樂匱乏和物質(zhì)貧瘠的年代,年味,更在于精神和文化的富足。歷久彌新的文化傳統(tǒng),永遠是我們的精神原鄉(xiāng)。只有在傳承與創(chuàng)新中,讓文化生活和精神情感豐富起來,我們才能進一步告別靈魂信仰的困乏,才能讓年味越來越濃,才能讓內(nèi)心對年的期待和幸福感年復一年。<br><br></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br> 2017年2月6日凌晨0點58分</font></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