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 豆腐元子又叫米元子,我已是好久沒吃過那豆腐元子了,記得上次吃到它已過去三年多了,那味道自然比不上兒時那解放路門店賣的豆腐元子??傁胝覀€機會再去嘗嘗,不知道那賣豆腐元子的大媽和她的小店還在么?<br> 記得好多年前常到解放路吃豆腐元子,印象中大媽的店十分潔凈、衛(wèi)生,前面放一條桌,有很多裝佐料的罐和碗,左邊一煤爐,爐上燉一燒開水的鋁鍋,身后些許盆碗和一大桶米元子。那時米元子一毛錢一碗 。大媽用那鑲藍邊的瓷碗,一排放著好幾個,每碗先打上佐料:有蝦米、紫菜、大頭菜、醬蘿卜丁、胡蘿卜丁、牛肉末、蔥花、姜末、豌豆醬、食鹽、醬油、麻油共一十二樣。然后用撈笈子(漏勺)在桶內(nèi)撈一勺豆腐元子,放在開水鍋里燙一會,等到熱透了就倒在放好佐料的碗里,再加點開水,顧客用調(diào)羹攪一下即食,那味道甚是好!香香的、辣辣的、嫩嫩的,再配上一個油香(面窩),吃的滿頭是汗。只是后來家搬到較遠的地方就再也沒去過。</h1><h3><br></h3> <h1> 據(jù)傳, 唐朝詩人杜甫出川后來到沙市,其弟杜觀也到沙市與他團聚。因生活拮據(jù),哥倆便將石膏(固體生石灰)摻在米漿里,利用石膏(固體生石灰)的功用讓加熱后的米漿落水凝固成團狀,制成米元子,加上各種調(diào)料配成小吃售賣。生意一開張就興隆得不得了。后來,杜甫離開了沙市,可這道美食卻流傳下來。由于米元子起源于杜甫,大家便叫它為“杜甫元子”,時間長了,叫著叫著就叫成了“豆腐元子”。</h1> <h1> 我小時候家里也做過這豆腐元子。記得每次母親先將白蘿卜皮掰下,又將胡蘿卜切成絲,并晾干。白蘿卜皮是要腌制一下的,腌好的白蘿卜皮和大頭菜切成丁,再備上蝦米,紫菜,自家做的豌豆醬等。到晚上將大米倒入桶內(nèi)浸泡,第二天泡好的大米用石磨點水磨成粉,磨好的稀米粉再放點固體生石灰倒入鍋內(nèi)煮,熟后,冷卻,成濃稠糊狀。母親將一鐵盒拿出,鐵盒的一邊有幾排大拇指粗的孔眼,母親將鐵盒放在一個裝有清水的木盆上用洗衣板撐著,一勺一勺的把米粉糊舀進鐵盒里,待鐵盒裝滿后,就用左手擠壓著米粉糊,米粉糊從鐵盒邊部那些孔眼里鉆出,母親右手拿一把湯勺把它們刮到裝有清水的木盆里,木盆里很快就落滿了凝固成拇指大小的團子,豆腐元子就成了。父親、大姐二姐、哥和我圍坐在大方桌邊,母親將那些放好佐料的碗,一一擺放在我們面前,又去那木盆里舀出豆腐元子來,放進鍋里用開水加熱后,往我們面前的碗里一碗一碗的添滿。碗里,那元子像玉般顆顆晶瑩,那湯像冬梅般一片火紅,那細細的胡蘿卜絲、那黑黑的紫菜,那白白的蝦米,那綠綠的蔥花……沒吃呢,先就吞下了一口口水,心里早就急不可耐了。我們大口大口吃著,母親一旁高聲說:“還有,慢點吃”。我們猶如過年般的享用。母親一邊望著我們狼吞虎咽的吃著一邊照顧著我們。那時,我們還太小、不懂事,都不知喊上母親和我們一起吃。我們吃好了,母親總是露出了滿意的微笑自己才去吃一點。逢到年節(jié),家里弄點好吃的,母親都是這樣的?,F(xiàn)在想來,真對不起母親。記憶中母親的豆腐元子那味道好極了,只是家貧沒那牛肉末而已。</h1> <h1> 我與c君相邀同去找尋原汁原味的豆腐元子。<br> 已是嚴冬了,我們冒著嚴寒從勝利街尋到梅臺巷后轉(zhuǎn)到大賽巷,再尋到江漢南路。沒見那豆腐元子鋪。天氣陰霾,風嗖嗖的迎面吹來,冷冷的。走到美佳華旁邊一條小巷發(fā)現(xiàn)一家小吃店有豆腐元子賣,即要了兩碗。店家在一塑料袋內(nèi)倒出一些米元子放在鍋內(nèi)煮。我問店家,為什么元子放在袋里?店家答:“這是送來的貨,都是機制的”。一會,店家將碗里打上佐料,再將煮好的豆腐元子倒入碗內(nèi),端上桌來,白白的元子,紅紅的湯,好看,只是感覺差點什么,c君大呼差油香(面窩),偏尋不見油香(面窩),店家說:“那油香(面窩)因做起來太麻煩,一般也沒人肯做了”。此時,只是吃的沒那時的感覺了。我慢慢品那豆腐元子,入口也還是那么嫩滑,只是感覺味道差一些,那辣味就不正宗。差在哪里呢?我看了一下店家的佐料,點點,共計七樣,遠不如記憶中的一十二樣佐料,自然差了去。那時的豆腐元子,香辣順滑,那豆瓣醬,那牛肉末,那大頭菜末等......回味無窮。這般味道,我還是想去那解放路找尋記憶中的豆腐元子。</h1> <h1> 次日,我約了h君來到解放路。街道有部分的建筑還是過去的,只是有的地方為新建街道讓步,被拆遷了一部分,有的2000年左右改建成了樓房,又新建了沿江路,唯有那兩條一寬一窄、鋪著長長的石板的青蓮巷和潘家巷還在,大多數(shù)老巷已經(jīng)不復存在了,大媽開店的地方已不見蹤跡。進到大媽以前住過的潘家巷找人詢問,得知大媽已走多年,其女兒接班做了幾年而沒做了,真是遺憾。</h1> <h1> 我們順解放路向西走,來到十四中對面,發(fā)現(xiàn)有一石記米元子鋪,店面不大,賣著米元子和炸油條、油餅,當即進到店里,要了兩碗豆腐元子和油餅。與女老板攀談得知,解放路現(xiàn)在只此一家,其豆腐元子是接婆婆的班做下來的,婆家姓石,所以招牌打的“石記米元子”。她接手已賣了快三十年了,其豆腐元子是自己加工而成,佐料一十二樣,一樣不少。端上來的豆腐元子確是原來那模樣,白紅相間,入口嫩嫩滑滑地,一陣辣味順喉而下,我合著油餅慢慢地品著,吃到一半,渾身發(fā)熱,已覺頭上冒汗,那味,那感覺,確像當年那般,只是環(huán)境不太好,店內(nèi)破爛。</h1> <h1> 吃完出得店來,隨手拍下這家小店的門臉,作個留念吧。幾十年過去,在這里又尋到點舊時味道,不知再來時,是否還能看到這家石記,吃到這家傳的好手藝。</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