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2016年12月29日(臘月初一)8時購票進山。景區(qū)的門票加上景區(qū)內(nèi)的大巴車全部票價245元。在景區(qū)大門上旅游大巴,我們直達紫霄宮。</h3> <h3> 紫霄宮,明永樂皇帝封之“紫霄福地”。它位于武當山東南的展旗峰下,始建于北宋宣和年間(公元1119~1125年),是武當山八大宮觀中規(guī)模宏大、保存完整的道教建筑之一。現(xiàn)存有建筑29棟,建筑面積6854平方米。</h3> <h3> 武當山成為祀奉玄武的圣地應該是在《元始天尊說北方真武妙經(jīng)》出現(xiàn)以后。宋徽宗宣和年間(1119~1125年)在武當山大頂之北創(chuàng)建紫霄宮祭祀玄武,可能是武當山上首座以祭祀玄武為主的宮觀。宋元交兵之際,均州也遭兵災,紫霄宮在1260年以后已杳無人跡。1267年元世祖忽必烈定都于燕京,元帝室因而崇奉玄武,1270年在高梁河筑昭應宮以祭祀玄武。道士汪貞常入武當山,于1275年率領徒眾魯大宥等人重建五龍觀。1278年以道法術數(shù)著名于世的道士趙守節(jié),領其徒重修武當佑圣觀。1286年世祖忽必烈命法師葉希真、劉道明、華洞真充任武當山都提點,并屢降御香至武當山祝愿祈福。</h3> <h3> 紫霄宮中軸線上為五級階地,由上而下遞建龍虎殿、碑亭、十方堂、紫霄大殿、圣文母殿,兩側(cè)以配房等建筑分隔為三進院落,構(gòu)成一組殿堂樓宇、鱗次櫛比、主次分明的建筑群。宮的中部兩翼為四合院式的道人居所。宮內(nèi)主體建筑紫霄殿,是武當山最有代表性的木構(gòu)建筑,建在三層石臺基之上,臺基前正中及左右側(cè)均有踏道通向大殿的月臺。</h3> <h3> 紫霄宮景區(qū)需要單獨購買門票,票價15元,看過之后覺得還是值得的。許多國內(nèi)外的武術愛好者,常來紫霄宮學習太極等功夫,在紫霄宮的院落內(nèi),常有太極表演。</h3> <h3> 告別紫霄宮乘車來到南巖。下車登山途中,有一條小道,階梯直上,來到南天門,這里可以看到南巖街道的全景。</h3> <h3> “武當”之名最早出現(xiàn)在《漢書》中,漢末至魏晉隋唐時期,是求仙學道者的棲隱之地。至宋代,道經(jīng)始將傳說中的真武神與武當山聯(lián)系起來。由于對真武的尊崇,武當山被封為“大岳”、“玄岳”,成為“天下第一名山”。</h3> <h3> 從南天門下山,沒走多遠,既能看到一座殿堂,里面有一個烏龜馱著碑刻。這個可能是大碑亭,它的下面還有一口井。</h3> <h3> 南巖宮的大門口左右各有一座碑亭,也是龜馱碑,碑上都是刻著當年皇帝的諭旨。</h3> <h3> 南巖宮始建于元至元二十二年至元至大三年(公元1285~1310年),明永樂十年(公元1412年)擴建。進入南巖宮的時候,首先要進入的大院,看到最大的一座道觀,就是玄帝殿。</h3> <h3> 大殿的邊上就有道教的燈儀,以燈為主要法器的一種儀式。包括:九幽燈儀、北斗燈儀、本命燈儀、血湖燈儀等。燈儀源于中國古代的祭禱儀式,至南北朝時,醮壇執(zhí)事中已有“侍燈”一職,到唐末五代,道教齋醮中就有了完整的禮燈儀。</h3> <h3> 在玄帝殿的后面,就能看到建造懸崖峭壁之上的南巖宮,不由的感嘆當年建造的不易。</h3> <h3> 在進入兩儀殿之前,在巖石壁上有很多碑刻,最大的有一個壽字。</h3> <h3> 這是兩儀殿的大門,從這里上去,就進入到南巖,里面有著名的龍頭香。</h3> <h3> 龍頭香,長3米,寬僅0.33米,橫空挑出,下臨深谷,龍頭上置一小香爐,狀極險峻。據(jù)說以前要獨自走到伸出巖壁之外的龍頭上去燒香,內(nèi)心有鬼的人,會跌落山巖,只有心誠者才能燒香。</h3> <h3> 南巖宮,位于獨陽巖下,山勢飛翥,狀如垂天之翼,以峰戀秀美而著名?,F(xiàn)存建筑21棟,建筑面積3505平方米,占地9萬平方米。</h3> <h3> 主體建筑天乙真慶宮石殿,建于元至大三年(公元1310年)以前,面闊11米,進深6.6米,通高6.8米,梁、柱、門、窗等均以青石雕鑿而成。</h3> <h3> 殿內(nèi)還有抽簽、解簽等。</h3> <h3> 在南巖宮走出來,感覺晚上的南巖很冷,街道上人很少,就在酒店吃了晚飯,早點休息,準備第二天徒步上金頂。</h3> <h3> 第二天,我們選擇從神道徒步上金頂,然后坐纜車下山,這樣雖然辛苦點,但是內(nèi)心還是想“尋古探幽”。早上七點多起床,吃完早飯,便從烏鴉嶺游客中心邊一條道上山。剛開始,其實是一路下山,不過沿途都有很多小店,可以買水買吃的。大約走了0.2公里,便見到一座寺廟,這也是神道途中的第一個景點~榔梅仙祠。</h3> <h3><br></h3><div> 傳說真武大帝到武當山修行。一天,他坐在一棵又高又大的榔樹下歇腳。對面幾丈遠的地方有一棵大梅樹,梅樹開滿了梅花。真武大帝看這梅花,越看越喜歡,忍不住上前折下一枝,插在榔樹上,心里暗暗祈禱:“我若能修行得道,梅技就能在榔樹上生根發(fā)芽,開花結(jié)果;我若不能得道,梅枝就花殘枝枯,與我一齊死掉好了?!?lt;/div><div><br></div> <h3><br></h3><div> 真武大帝坐在榔樹附近的巖屋里修行,整日打坐苦煉。他誠心修行一年,梅樹就發(fā)一條根;他又誠心地修行一年,梅枝兒就發(fā)一瓣芽。他誠心誠意地修行一年又一年,梅枝兒蔥蔥郁郁長出了茂盛的枝葉。他修行成功了,梅枝兒就在榔樹上長成了大樹,結(jié)了香果。因為榔樹上長著梅樹,人們就把這樹叫做榔梅樹,樹果叫做榔梅果。</div> <h3> 祠里的橫匾上寫著“道法自然”,這是我最欣賞的一個哲學理論?!暗婪ㄗ匀弧币徽Z出自老子《道德經(jīng)》第二十五章,“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边@里的“自然”是自然而然的自然,即“無狀之狀”的自然。其意思是,人受制于地,地受制于天,天受制于規(guī)則,規(guī)則受制于自然。從這里可以看出老子的法的意識里,就是自然法。</h3><div><br></div> <h3><br></h3><div> 出了榔梅仙祠,便是一條很舒服的小道,沿途都是石刻和碑文。從這里之后,才是開始上坡的路。</div> <h3><br></h3><div> 在路邊上看到了四座塔,據(jù)說是道士飛升塔,應該就是道士的墓地。</div> <h3><br></h3><div> 這是一座古石橋,橋頭還有一尊石雕的神像??上Ф具@里的溪水早已干涸,顯示不出這座古橋的韻味。</div> <h3><br></h3><div> 這是我們在古道上初入臺階,看起來有些長,其實比起后面的臺階,才會發(fā)現(xiàn)這完全不足為道。</div><div><br></div> <h3> 登上臺階,有一座涼亭,可以稍事休息。在此只要一抬頭,就會看到亭子上方的四塊匾額。其中上書“天下馳名”四個大字,而另幾塊則寫著中藥如何服用,治什么病等等。</h3> <h3> 涼亭邊上還有一個小寺廟,上面寫著“神之最靈”,門口有一個古井,邊上還有一個龍頭的泉水。</h3> <h3> 寺廟屋頂上,龍頭飛檐雖然是新建的,不過看起來頗有古時的特色。過了這個小寺廟,繼續(xù)前行,左手邊便有一處上山的小道,過了轉(zhuǎn)彎處,便能看到山門,這就是黃龍洞。</h3> <h3><br></h3><div> 黃龍洞實際上是一個天然的巖屋,經(jīng)歷代修建,這里有了黃龍殿、真武閣、藥王殿、神泉亭等建筑。黃龍洞里有一泓泉水,四季不竭。傳說有一條黃龍在此得道升天,黃龍為謝此地的養(yǎng)育之恩,留下一顆仙丹。仙丹使這里的水清洌甘甜,能治愈百病。明代醫(yī)學家李時珍到武當山采藥時曾在此居住,他還在黃龍洞中修改《本草鋼目》,并將武當山名貴藥材800多種載入書中。</div><div><br></div> <h3><br></h3><div> 在紫蓋峰懸崖之中,有一個洞,是歷代修煉之士向往之地,便是黃龍洞。邊上的巖石上,還鑲嵌著一個神龕,里面供奉著神像。武當山歷來有“十道九醫(yī)”之說,這和他們長期探尋長生之術有關。</div> <h3><br></h3><div> 從黃龍洞出來,還得順著原路返回。沒多久,就開始了一段長長的上山石階,比起剛才那段要辛苦很多。</div><div><br></div> <h3><br></h3><div> 上了臺階,便看到一座寺廟。這就是有名的朝天宮。從榔梅祠到這里要走2.7公里。在朝山進香的人眼里,這里是和天庭的分界線,到朝天宮是走進了天界。道教認為這里是神仙云游觀視人間的最低界線,也是凡人登臨的最高境地。修道成仙者,將在這里洗浴更衣,在天兵天將接引下,過三座天門再入南天門覲見真武大帝。因真武大帝任“九天游奕使,三界大都督”,所以各路神仙也經(jīng)常聚集在這里,而后一起去朝拜真武。</div> <h3><br></h3><div> 朝天宮里供奉有眾多神仙的塑像,意寓這里已是天界。朝天宮元代已有建筑,明永樂十年又大規(guī)模擴建。朝天宮是攀登金頂?shù)谋亟?jīng)之地,這里也是一個分岔路口。左邊一條稱為清代神道,是采樵者行道,過去一般為打柴送貨人上金頂所走的路,上金頂路程遠點,但是坡緩,沒那么辛苦。而從朝天宮右邊上山,是明代神道,路程陡峭,是朝山進香的人走的線路。</div><div><br></div> <h3> 再看看這條上山路,雖然修建了十分整齊的石階,但是真長,即使我們這些徒步的人走起來,都有點氣喘,看來燒香走這里,是需要磨礪的,非虔誠能及。</h3> <h3><br></h3><div> 走上石階,接著再上一段石階,終于看見了一天門。在攀登武當山金頂?shù)拿鞔派竦郎?,建有三座天門。均為明永樂十年在元代舊址上敕建,磚石結(jié)構(gòu),歇山頂式,下層為石雕須彌座,石雕的水盤檐為仿木結(jié)構(gòu)。三座天門氣勢恢宏,依次屹立在數(shù)千級飾欄石階之間,古人贊曰:“云梯萬級,掛懸空之霽虹,逼霄漢于咫尺”。</div> <h3><br></h3><div> 經(jīng)過一天門后,有一段平緩的路,經(jīng)過會仙橋,建于明代的會仙橋也叫摘星橋,從此處前往金頂朝拜,還要行走幾百級天梯,便能見到神仙。休息片刻,喝了點水,從南巖到這里,已經(jīng)走了接近兩個小時。但是還沒來得及喘口氣,便又見到這讓人膽怯的長長階梯,這是神道中最長的階梯,被稱之為“天梯”。</div> <h3> 雖然是冬天,都渾身是汗。階梯僅容一人通過。據(jù)說有人數(shù)過,這段階梯有318個臺階。</h3><div><br></div> <h3> 看見二天門了,建筑格局與一天門幾乎一樣。</h3><div><br></div> <h3> 接著就是三天門??偹闶巧系蒙絹怼?lt;/h3> <h3> 在三天門終于看到了云海,對面的山隱隱約約,猶如登臨仙境一般。</h3> <h3> 朝圣門,看到了這個,我們就算是到了大頂了。終于松了一口氣。</h3> <h3> 大岳太和宮建在眾峰拱擁、直插云霄的武當山最高峰——天柱峰的頂上。明嘉靖年間擴建之后,以金頂城墻為界,墻外面的稱為“太和宮”,墻里面叫“紫金城”,又叫“金殿”。而事實上,它們原本就是一個整體。</h3><div> 武當山原來叫太和山,“太和就是能升華萬物的這樣一個條件,屬于陰陽二氣和合,然后產(chǎn)生和氣,和氣才能產(chǎn)生萬物,萬物都生于太和之氣。”天與地和諧,人與自然和諧,人與人和諧,以及自我的和諧。</div> <h3>轉(zhuǎn)運殿,是我國現(xiàn)存最早的銅鑄建筑物,距今已有700多年,環(huán)繞古銅殿轉(zhuǎn)一圈可轉(zhuǎn)運得福。</h3> <h3>原以為金殿就在這里,可沒想到,還要繼續(xù)爬一段才能到的。金頂門票是27元。</h3> <h3> 終于看到金頂了。</h3> <h3> 站在金頂回頭再看太和宮。</h3> <h3> 從金殿的后面是下山的路,可以和紫金城的城墻親密接觸,感受一下歷史的厚重。</h3> <h3> 在金頂結(jié)識一位來自馬來西亞的香客,他說他是專程來金頂朝拜并取點香灰?guī)Щ厝?。說他們當?shù)睾芏嘈欧钫嫖涞鄣摹?lt;/h3> <h3> 告別金頂。我們覺得體力還行,就放棄了乘纜車下山的計劃。從清朝道下山,這樣明清兩條道都走了,也免得留下遺憾。</h3> <h3> 清道上確實沒見到什么景點。僅看見兩塊中華民國時期捐修神道的紀念碑。到南巖乘旅游車直奔太子坡。</h3> <h3> 在去太子坡的路上,路過逍遙谷。逍遙谷并沒有什么宮觀,話說尹喜在武當山歸隱悟道后,與老子在武當山青羊橋相見,隨后一同仙去不知所蹤。</h3> <h3> 到太子坡住下,洗了個熱水澡,休息好準備明天的旅程。</h3> <h3> 太子坡宮殿群形狀很特別,建筑按照山的走勢而建,“一里四道門”、“九曲黃河墻”,宮殿墻面七彎八拐的,匠心獨運。這個地方是真武大帝還是凈樂國太子時認真學習修煉的地方。</h3><div> 什么叫把故事融于山水,古代人的智慧真是讓人欽佩,道教是有一整套完整的故事的,這一整套故事都巧妙的結(jié)合在武當山上,來敘述真武大帝是如何從一個太子羽化升仙變成神仙的,他的每一步重大轉(zhuǎn)折,都有某個景點來紀念,道教其他的故事也有相關的地方說明。</div> <h3> 從山門到太子坡的路上,會路過一個景點叫磨針觀。這便是太子在漫長的問道生涯中,太子也曾灰心沮喪想要放棄,有了下山離去的念頭,就在這時,他在磨針澗遇到了道教神靈“紫氣元君”的化身在磨礪鐵棒,然后他問她:你磨鐵棒干嘛?老人家告訴他,我家里面需要有一個繡花針,但是現(xiàn)在沒有,所以我只好把它磨成一個繡花針。他說這么大一個鐵杵怎么能磨成繡花針呢?她說只要鍥而不舍,就能把它磨成繡花針。經(jīng)神靈點化,終又回頭。穿過復真橋,太子腳步堅定,再次回到太子坡。因此,太子坡又名“復真觀”。通過九曲黃河墻、照壁、龍虎殿等建筑,在第二重院落突起一高臺,高臺上就是復真觀。</h3> <h3> 游完太子坡,又乘旅游大巴來到了瓊臺中觀。</h3> <h3> 據(jù)資料記載,瓊臺觀分為上觀、中觀和下觀三個建筑單元,是武當山三十六觀中最大的道觀之一。瓊臺三觀各有非常好聽的名字,上觀叫“白玉龜臺”,中觀叫“紫岳瓊臺”,下觀叫“玉樂霄臺”。三觀之間借山勢起伏修建有24座道院,道院之間由亭橋相聯(lián),故有在三觀之間走動“出門不見天,下雨不濕鞋”的說法,可見歷史上瓊臺觀的建筑是宏大而奇妙的。</h3> <h3> 在中觀還保存著一座完全用青石構(gòu)造的元代石殿,里面供奉的也是用青石雕塑的玄武圣像。</h3> <h3> 瓊臺中觀始建于元代,明清時曾修茸擴建,有廟房數(shù)百間。因年久失修,僅存元代石殿和清代重建的正殿和配房14間,建筑面積僅剩479平方米。1998年開始,復修了“三清殿”、“配殿”、“道房”、“道人丹房”等中觀古建筑群,面積達2500多平方米。</h3> <h3> 在瓊臺三清殿遇到了在這里修行的李道長,他向我們介紹了他出家到這里修行的經(jīng)過,并講述了他對修行的感悟。使我們受益良多。他將我們送到大門外,就這樣,我們結(jié)束了三天的武當山之行。</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