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渚關(guān)太山巖畫及相關(guān)遺跡考證
——兼論嬴秦黃金來源
蔡副全
摘 要:甘肅成縣黃渚鎮(zhèn)北雙窯峽發(fā)現(xiàn)一處古巖畫,刻繪一抽象人形,近旁刻“告禺”二字并加雜多處刻畫符號,文字特征明顯,與甲骨文、金文體近。巖畫對面山谷有“V”字型溝壑,開鑿有七十余眼馬蹄形圓孔。雙窯峽既不適于畜牧業(yè),也不適于發(fā)展農(nóng)業(yè),從文字特征與相關(guān)遺跡判斷,這些遺跡應(yīng)該與嬴秦采冶黃金有關(guān)?!癡”型溝壑及所鑿圓孔可能是秦族利用重力淘金的“拉流漕”,兩處巖洞則為礦洞遺址。這也為禮縣秦公大墓所出金器的黃金來源提供了重要參考依據(jù)。
關(guān)鍵詞:黃渚;太山;巖畫;嬴秦;采金
(作 者:蔡副全,隴南師范高等??茖W校美術(shù)與設(shè)計學院教授、副院長。系中國書協(xié)會員、甘肅書協(xié)學員委員會副主任、隴南市書協(xié)副主席。) 一 太山巖畫及相關(guān)遺跡
不久前,在甘肅成縣黃渚鎮(zhèn)太山村雙窯峽發(fā)現(xiàn)一處古巖畫(圖1)。巖畫位于名叫“大崖洞”的巖洞口,縱2.5米,橫3米,占地面積約8平方米。巖畫線條質(zhì)樸、簡勁,刻劃較深,有多次磨刻的痕跡。巖畫內(nèi)容抽象,主體刻繪一人形,無明顯面部特征,頭部如甲骨文之“文”字,右臂持網(wǎng)狀物,左臂與其他刻畫符號相接。右腿前伸,左腿稍曲,作行走狀。人物神態(tài)詭異,所示不明。巖畫空白處加雜多處刻畫符號,似“白”、“仰”等字形(圖2)。其刻畫手法約有兩種,有些是以利器一次刻成,有些則是雙線磨刻。主體巖畫左上1米處,刻有“告禺”二字(圖3),字徑約20厘米,線條寬1厘米,其中“禺”字下部折畫由七個小圓點組成,“禺”頂部橫畫處又有細線圖案與之相連,或另有寓意。 太山巖畫地處甘肅成縣、西和、徽縣、天水四縣區(qū)交匯地帶。這一帶是中國遠古神話人物伏羲、刑天、大禹相關(guān)傳說的流行區(qū),又是羌戎部族的活動區(qū),更是嬴秦崛起之域。因羌戎民族無文字流傳,而黃渚太山距禮縣大堡子山秦公大墓直線距離不足100公里,從巖畫明顯的文字特征判斷,此巖畫極有可能是秦先祖所為。
巖畫“告禺”二字,字形較長,“告”字筆畫圓轉(zhuǎn),“禺”字筆畫方折,二字均有裝飾符。秦系文字直承西周正體文字而來,王國維曾指出,“秦居宗周故地,其文字猶有豐鎬之遺?!庇衢小秲焊栦洝份d:“告者,誥之古文也……今宜以告字改隸口部,而附錄言部之誥?!盵1]高田忠周《古籀篇》謂:“告字本義,當為祭告?!薄柏蓖ā坝怼?。因此“告禺”意即祭告大禹?!妒酚洝で乇炯o》稱“大費與禹平水土”,《尚書·禹貢》說“嶓冢導(dǎo)漾,東流為漢”。出土于“天水西南鄉(xiāng)”(今甘肅禮縣紅河鄉(xiāng))的秦公簋銘文篇首即云:“不顯朕皇且,受天命,鼏宅禹跡。”王國維依秦公敦(簋)銘文“鼏宅禹跡”和齊侯镈鐘銘文“處禹之堵”,都提及禹事,斷定“春秋之世,東西二大國,無不信禹為古之帝王”。[2]綜上所述,祭告大禹當為太山巖畫的主題。
太山巖畫所在的巖洞地勢低矮,不宜人類居住。洞內(nèi)或高或低,或?qū)捇蛘?,深約60米。當?shù)鼐用褚詾閹r畫所繪為藏寶圖,曾進洞覓寶,拾到過陶片及玉管之類的遺物。雙窯峽狹窄幽長,南北二山高聳,巖洞很容易遭到洪水沖灌,因此,在洞口祭告大禹,抑或與防洪有關(guān)。
太山巖畫對面的河道旁有一條長8米,寬0.5米的古道鑿痕。此道位于一塊較平緩的斜面上,過往行人無需鑿?fù)谝部赏ㄟ^,好似專為馱馬開鑿的。距巖洞西北30米的峽谷北山有一條“V”字型溝壑,直貫谷底,常年有小溪流淌,當?shù)厝朔Q之為“馬蹄溝”(圖4)。整個溝壑幾乎是由一塊巨大的青石構(gòu)成,十分光滑。在近100米的凹槽上分布著密密麻麻的圓孔(圖5)。起初以為是流水沖刷形成的天然窪坑,經(jīng)仔細辨認,發(fā)現(xiàn)所有圓孔均系人工開鑿。鑿孔70余眼,第一組位置偏低,近50孔,第二組位置較高,近30孔,鑿孔溝段平均坡度約45°。兩組鑿孔坡段間隔陡峭崖壁。圓孔均鑿于水流通過處,每孔直徑20~25厘米,間距15~50厘米不等?;蛑苯迂Q鑿,或先鑿出馬蹄形平面,再豎鑿圓孔。圓孔上小下大,深度約20厘米。圓孔底部較平整,有些底部另鑿有深5、6厘米,直徑7、8厘米的小坑,或一個,或兩個,沒有規(guī)律。也有零星小孔直接鑿于谷面(圖6)。然而雙窯峽林木茂密,水流遍壑,既不適于畜牧業(yè),也不適于發(fā)展農(nóng)業(yè)。那么此地為何會有先民遺跡呢?筆者以為,這些遺跡應(yīng)該與嬴秦采冶黃金有關(guān)。 二 嬴秦黃金制品及隴南金礦點
二十世紀九十年代初,禮縣大堡子山秦公大墓出土了一批金箔飾片,形制奇特,制作精美、數(shù)量眾多。[3]從金虎中提取的兩件木質(zhì)標本,經(jīng)碳十四測定,分別距今2805±60年和2700±60年,即公元前1085——前791年,時間跨度在商末至西周,至遲為西周晚期的秦人制造。另外,禮縣圓頂山趙坪遺址也曾有金柄劍出土;[4]鳳翔春秋晚期秦公一號大墓在盜掘之余還出土了金帶扣等金器;鳳翔馬家莊春秋中晚期秦宗廟遺址祭祀坑出土金馬具等飾品;[5]寶雞益門村M2春秋晚期秦墓出土金器104件組。[6]嬴秦的黃金制造業(yè)在春秋戰(zhàn)國諸國中表現(xiàn)突出,無論工藝水平還是數(shù)量都達到了相當?shù)母叨?。[7]
關(guān)于禮縣秦公大墓出水的黃金來源問題,韓偉先生認為西周晚期秦地“清水、秦安、天水、西和、禮縣等地。這里并不產(chǎn)黃金”,“這些黃金可能來自黃金產(chǎn)地的河西走廊或阿爾泰地區(qū)”。[8]祝中熹、徐日輝、高天佑等先生認為,秦公大墓所出黃金制品,可能為秦地自產(chǎn),同時不排除外來的可能性。祝中熹說:“如果西垂秦陵的黃金確非當?shù)厮a(chǎn),則四川也是可能性較大的一個來源。”[9]徐日輝言:“西和、禮縣一帶不是不產(chǎn)黃金,而是大量地生產(chǎn)黃金?!薄扒厝说慕鸩椘玫脑暇蛠碜杂诋?shù)氐纳敖?。當然也不排除與河西等地的交往?!盵10]高天佑則主張:“一是來源于西戎戰(zhàn)敗之后的歸降之禮,作為歸順誠服的表達。一是來源于秦地自產(chǎn)?!盵11]
秦封泥有“西采金印”、“西采金丞”等印,《睡虎地秦簡》曰:“左采鐵,右采鐵?!弊⒅^掌冶鐵之官。周曉陸等人以為封泥中“金”字所指尚不肯定,謂“此當為西縣掌治金(銅)之官”。[12]也有人認為是“主冶鐵的部門”。[13]祝中熹先生說:“‘金’字含義尚需斟酌。是時之鐵、銅、金已有明確區(qū)分。封泥中另有‘齊采鐵印’、‘楚采銅’、‘楚采銅丞’、‘臨淄采鐵’等印。銅、鐵二字的使用已表義嚴格,故‘西采金印’之‘金’也有可能指黃金?!盵14]
筆者以為,“西采金印”之“金”確指黃金,已無需質(zhì)疑。翻檢《山海經(jīng)》,書中提到有金和多金的山106處,而“西經(jīng)之山,凡七十七山”,其中20山有出產(chǎn)黃金的記錄,并且金、銀、銅、鐵稱謂分明。 盡管《山海經(jīng)》的成書年代尚存爭議,但大多學者主張為戰(zhàn)國以前著作。顧頡剛先生曾指出:“《禹貢》作者的籍貫同《山海經(jīng)》作者一樣,可能是秦國人,因為他對于陜西、甘肅、四川間的地理最明白,其次是山西、河北、河南?!盵15]袁行霈也認為:“大致可以肯定《山經(jīng)》是戰(zhàn)國初期或中期的作品……如果說《山海經(jīng)》不是中原地區(qū)的產(chǎn)物, 那么最大的可能是產(chǎn)于西方?!盵16]雖然,《山海經(jīng)?西山經(jīng)》所列諸山,我們不能一一對應(yīng)所指,但西垂地區(qū)出產(chǎn)黃金已是不爭的事實。
金礦資源主要分兩大類,一類為脈金,又稱山金或內(nèi)生金,礦床大部分分布于高山地區(qū);另一類為砂金,又稱外生金,是山金風化剝蝕、破碎成金粒、金片、金末,在風、水搬運作用下形成的沖積型、洪積型或海濱型砂金礦床,主要分布在河濱、湖濱和海岸。中國古代早有山金、砂金之分。但山金的含義不僅指脈金礦,而且還包括殘積型、坡積型砂金礦床,意即指山上產(chǎn)的金。[17]隴南境內(nèi),砂金與山金都有廣泛的分布。近年來的礦產(chǎn)地質(zhì)勘查和研究表明,隴南西和、禮縣、成縣、徽縣、文縣等地,不僅出產(chǎn)黃金,而且儲量十分豐富。有人作過統(tǒng)計,隴南黃金產(chǎn)地42處,黃金遠景儲量達300噸。[18]
成縣黃諸關(guān)位于西秦嶺東段,地層厚度大,巖性變化復(fù)雜。梁德超先生通過對1:10萬高精度航磁資料研究,認為徽、成北側(cè)黃渚關(guān)——榆樹壩斷裂不僅僅是其北部禮縣——麻沿河區(qū)域性斷裂伴生的一條次級同沉積斷層,而是一條切割基底的深大斷裂。梁先生所列《黃渚關(guān)地區(qū)礦產(chǎn)分布略圖》表明,黃渚關(guān)——榆樹壩斷裂以南,礦產(chǎn)以鉛鋅和銅礦為主;斷裂以北,則主要分布為金礦(化)點。[19]鄧海軍等人的研究結(jié)果表明,甘肅西成鉛鋅礦集區(qū)的金礦主要在鉛鋅礦床外圍有利的構(gòu)造部位及有巖漿或源熱液活動的部位。成縣的黃渚、廠壩、畢家山恰是鉛鋅礦聚集區(qū),只是鉛鋅礦的勘查熱潮“冷淡”了其余(如銅、鎢、金)礦種的勘查。隴南禮縣、西和、成縣金礦以自然金為主。[20]大多數(shù)為可見金、次顯微金,品位較高,為工業(yè)易選礦石。[21]
三 先秦黃金采冶技術(shù)略述
我國早期黃金制品大體出現(xiàn)于夏家店下層文化和四壩文化,數(shù)量雖然不多, 但考古實證十分明確。商代和西周時期的黃金制品分布愈加廣泛。春秋、戰(zhàn)國時期,黃金制品開始盛行并大量出現(xiàn)。[22]分布在甘肅河西走廊的早期青銅時代遺存,碳十四斷代為公元前1600——前1400年。[23]其中玉門火燒溝墓地“葬俗中發(fā)現(xiàn)以金銀或銅制成的鼻飲,男女都著金耳環(huán)”,其年代大致與夏代同時,相當于齊家文化的后期。[24]此外,民樂東灰山也曾出土一件環(huán)形金耳環(huán),同火燒溝相一致。[25]除此而外,在我國其他地區(qū)尚未發(fā)現(xiàn)夏代黃金制品。1986年,四川廣漢三星堆遺址出土各種黃金制品,一號坑計出4件,二號坑計出61件,另有金箔殘片殘屑等191.29克,還有4件粘貼于青銅人頭像上的金面罩。[26]可謂全國現(xiàn)已發(fā)現(xiàn)的商代遺址中出土黃金制品最為豐富的。
早期人類對于黃金的發(fā)現(xiàn)和使用,主要依賴于自然金的采集或砂金的淘洗。稍后,開始了對原生礦床的開掘與冶煉?!吨芏Y·地官》曰:“石而函金銀者謂之礦,礦或又函于石中,必穿石而后見,煅之以火則金石分焉,而金多產(chǎn)于土中或雜于沙中?!薄豆茏印さ財?shù)》載:“上有丹砂者,下有黃金;上有慈石者,下有銅金?!庇纱苏f明春秋戰(zhàn)國時期,人們已經(jīng)對山金的開采與提煉有了豐富的經(jīng)驗。河北興隆縣西溝莊發(fā)現(xiàn)戰(zhàn)國時期兩處露天開采金礦的坑道。[27]山東招遠境內(nèi)古坑洞也發(fā)現(xiàn)過灼燒殘跡及木炭、鐵鑿、錘、泥碗、黑陶碗等先人采金遺物。[28]文獻資料與考古發(fā)現(xiàn)都證實戰(zhàn)國或更早時期已開始采掘并冶煉山金了。
有關(guān)先秦山金開采和冶煉的詳細方法與步驟,還有待于考古發(fā)掘進一步論證。根據(jù)唐宋以來的史料記載,山金采冶主要由破碎、磨粉、拉流和熔煉四道工序組成。破碎,俗稱破砂,指采集礦石,并將其敲碎為小砂石。磨粉,碎礦石經(jīng)清水攪拌后進行碾磨,使其成粉末狀。拉流,即通過重力沉淀原理,將泥砂與金泥分選出來。熔煉,通過高溫熔煅、分析提取黃金。盧本珊等人曾歸納出更加詳細的脈金選礦流程,[29]可供參考。
《韓非子?金生麗水》載:“荊南之地,麗水之中多生金……金質(zhì)堅硬,遇水既沉?!眰鹘y(tǒng)的拉流方式主要采用木制淘金槽(金溜子)進行。湖北銅綠山古銅礦遺址中不但發(fā)現(xiàn)船形和長方形木斗及木杵臼,同時還出土有一種大型木槽。[30]此為春秋戰(zhàn)國時期楚人用淘金槽采冶脈金的實物見證。陳振中先生的研究表明,混汞提金法可能在先秦時已被人們掌握。[31]秦始皇墓 “以水銀為百川江河大?!保?可見秦人水銀生產(chǎn)量之大。這也為秦族使用混汞法采金,提供了理論依據(jù)。 四 結(jié)論
成縣太山巖畫及相關(guān)遺跡極有可能就是秦族采金所遺留。在黃渚雙窯峽大崖洞東邊另有小崖洞遺存,雙窯峽就是因此得名。文獻記載脈金礦床往往有“伴金石”。宋唐慎微《重修政和經(jīng)史證類備用本草》卷五引《本草拾遺》云:“常見人取金,掘土深丈余,至紛子石,石皆一頭黑焦,石下有金?!鼻缶稄V東新語》卷十五引《始興記》謂:“掘地丈余,見有磊砢紛子石,石褐色,一端黑焦,是為伴金石?!彪p窯峽大崖洞口,這類黑灰色石塊堆積頗多,是否為“伴金石”尚不敢肯定。筆者推測,雙窯峽大小崖洞正是秦族采金的礦洞。對面“V”型漕則為大型的“拉流漕”。礦洞采出的金礦石,經(jīng)過破碎、磨粉之后運送到對面半山腰,然后向“V”型漕中撒入金礦粉,控制好水流量,礦粉順溝漕諸一沖下,因為窪坑上小下大,并且坑中有坑,這樣,泥砂皆被水流沖走,而黃金密度大,自然就留在坑底了。也有可能在坑底小孔中直接放置汞球一次性吸附黃金,不過這樣對水的污染就比較嚴重了。秦族采金“拉流漕”尚且如此,其采金規(guī)??梢娨话?。那么,太山巖畫正是秦族為祈求礦洞不受洪水沖淹而舉行祭祀活動時留下的痕跡。從相關(guān)遺跡看,秦族采金人是一支龐大而專業(yè)的團隊,他們常年生活在黃渚關(guān)雙窖峽一帶,為西垂宮源源不斷地采冶和輸送著黃金等金屬原料。如此規(guī)模巨大而科學的采金活動也只有志存高遠的嬴秦部族想得到,做得出,行得通。
到目前為止,國際上尚未找到利用自然科學給巖畫斷代的方法。因此巖畫上的文字題刻便成了巖畫斷代主要的依據(jù)。《史記·秦本紀》說商末周初,秦祖中潏已“在西戎,保西垂”。2015年夏,早期秦文化聯(lián)合考古隊對禮縣大堡子山遺址進行了新一輪發(fā)掘,清理出兩處墓葬,出土20件陶器??脊艑<诣b定為西周晚期文物。這也是目前在大堡子山遺址中發(fā)現(xiàn)的年代最早的秦人宗族墓葬。從太山巖畫文字特征判斷,巖畫大約鑿刻于商周時期,至遲與大堡子山秦公大墓年代相當。這也為禮縣秦公墓所出金器的黃金來源提供了重要的參考依據(jù)。準確信息的披露,還有待于進一步的考察研究與考古發(fā)掘。
(本文田野考察時曾得到石貴平、白望成、朱金旭等先生協(xié)助,在此一并感謝?。?
[參考文獻]
[1]俞樾《兒笘錄》,《春在堂全書》第二冊,鳳凰出版社,2010年,第595頁。
[2]王國維《古史新證》,清華大學出版社,1994年,第6頁。
[3]韓偉《論甘肅禮縣出土的秦金箔飾片》,《文物》1995年第6期。
[4]甘肅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禮縣博物館《甘肅禮縣圓頂山98LDM2、2000LDM4春秋秦墓》,《文物》2005年第2期,第4—27頁。
[5]陜西省雍城考古隊《鳳翔馬家莊一號建筑遺址發(fā)掘簡報》,《文物》1985年第2期,第23頁。
[6]寶雞市考古工作隊《寶雞市益門村二號春秋墓發(fā)掘簡報》,《文物》1993年第10期,第3頁。
[7]王志友《早期秦文化研究》,西北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07年,第165頁。
[8]韓偉《論甘肅禮縣出土的秦金箔飾片》,《文物》1995年第6期,第11頁。
[9]祝中熹《試論秦先公西垂陵區(qū)的發(fā)現(xiàn)》,《秦俑秦文化研究》,陜西人民出版社,2000年,第466-480頁。
[10]徐日輝《對秦嬴“西垂”及相關(guān)問題的考察》,《陜西歷史博物館館刊》第七輯, 三秦出版社,2000年,第137頁。
[11]高天佑《禮縣大堡子山秦先公墓補說》,《天水師專學報》1995年第2期,第45-48頁。
[12]周曉陸,孫聞博《秦封泥與甘肅古史研究》,《甘肅社會科學》2005年第6期,第117頁。
[13]任隆《秦封泥官印考》,《秦陵秦俑研究動態(tài)》1997年第3期。
[14]祝中熹《陽鳥崇拜與“西”邑歷史地位》,《秦西垂文化論集》,文物出版社,2005年,第227頁。
[15]顧頡剛《禹貢序言》,《中國古代地理名著選讀》,科學出版社,1959年。
[16]袁行霈《山海經(jīng)初探》,《中華文史論叢》1979年第1期。
[17]盧本珊、王根元《中國古代金礦的采選技術(shù)》,《自然科學史研究》1987年3期,第260頁。
[18]尹建權(quán)《崛起的隴上江南》,《大地》2004年第12期。
[19]梁德超《黃渚關(guān)——榆樹壩斷裂的新認識》,《物探與化探》1999年第6期,第452頁。
[20]鄧海軍等《甘肅西成鉛鋅礦集區(qū)金礦成礦條件及找礦方向》,《黃金地質(zhì)》2010年第2期,第19-22頁。
[21]馮建忠,汪東波等《甘肅禮縣李壩大型金礦床成礦地質(zhì)特征及成因》,《礦床地質(zhì)》2003年第3期,第261頁。
[22]安志敏,安家瑗《中國早期黃金制品的考古學研究》,《考古學報》2008年第3期,第291頁。
[23]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中國考古學中碳十四數(shù)據(jù)集(1965——1991)》,文物出版社,1991年,第272頁。
[24]甘肅省博物館《甘肅文物考古工作三十年》,《文物考古工作三十年》,文物出版社,1979年。第139-153頁。
[25]甘肅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民樂東灰山考古——四壩文化墓地的揭示與研究》,文物出版社,1998年,第93頁。
[26]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三星堆祭祀坑》,文物出版社,1999年。
[27]王峰《河北興隆縣發(fā)現(xiàn)戰(zhàn)國金礦遺址》,《考古》1995年第7期,第660頁。
[28]陳菲菲《招遠探金》,《走向世界》2013年第1期,第62頁。
[29]盧本珊,王根元《中國古代金礦的采選技術(shù)》,《自然科學史研究》1987年3期,第271頁。
[30]龔長根等《楚人在銅綠山古銅礦采金考》,《武漢金融》2007年第12期,第32頁。
[31]陳振中《先秦金器生產(chǎn)制作工藝的初步形成》,《中國經(jīng)濟史研究》2007年第1期,第84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