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1, 1, 1);"> 【楔子】:已經(jīng)記不清自己夢里多少次翻過昆侖山,穿越妥爾久山和念青唐古拉山;多少次掠過納木錯圣湖的碧波,沐浴著楚瑪爾河、通天河、沱沱河的浪花;多少次聆聽可可西里和那曲草原的風聲,期待自己如藏羚羊般任性地奔走在“天路”上。金秋九月,哥幾個終于抖擻精神,不顧人過中年古來稀,不懼血壓血脂高萊兮,用生命丈量海拔,用勇氣挑戰(zhàn)極限,向著西藏——圓夢而來!</b></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1, 1, 1);">一、初到拉薩</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經(jīng)過六小時的飛行,抵達日光之城拉薩(海拔3650m)已近正午時分。走下飛機的那一刻,或許是心理作用,或許是真的高反,腳下輕飄飄的,仿佛走在白云之間。步出機場,碧藍的天空觸手可及,艷陽晃過,眼前不禁出現(xiàn)種種幻覺-——雪峰、圣湖,白云朵朵;草甸、牦牛,溪流淙淙;藏銀天珠、瑪尼堆、轉(zhuǎn)經(jīng)筒;朝圣的信徒、五彩的經(jīng)幡、紅衣的喇嘛;陽光下莊嚴的紅墻,酥油燈掩映的經(jīng)堂……這就是我魂牽夢縈的那片神秘凈土?這就是那離天最近、離眾神最近、離香巴拉最近的圣地西藏?哦——西藏?西藏!我來了!</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1, 1, 1);">二、布達拉宮</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休整一夜后我們直奔雪域之都的象征:布達拉宮。布達拉宮座落在拉薩市中心的瑪布日山(紅山)之顛,整個宮城主體部分分為白宮和紅宮。</span>沿“之”字形山道拾級而上,高大的內(nèi)宮門樓繪制有護法天王壁畫,色彩濃重艷麗,陡然增添了一種威嚴。與門樓相連的宮墻厚達三米,里外用石塊壘砌,中間填充堅實的夯土。宮墻上開有內(nèi)寬外窄的了望窗,俯瞰的視野極為開闊。宮殿內(nèi)座落著五世至十三世(除六世)喇嘛的靈塔,塔身均為黃金或白銀包裹,裝飾著各種寶石、珠玉,顯得莊嚴而又金碧輝煌。穿行在幽暗狹窄的樓梯,閃爍的酥油燈、裊裊的藏香、厚重的圍幔、靜臥的經(jīng)書、古樸精美的唐卡、高高在上的法座、無處不在的佛像、以及誦經(jīng)的紅衣喇嘛,使整個布達拉宮給人一種森嚴、神圣、神秘以至壓抑之感,似乎人的整個身心都被包裹其間了,難怪倉央嘉措的不朽情詩寫得那般的凄婉悲情。在白宮的門廊南側(cè)墻壁上有一小塊被玻璃罩單獨保護起來,原來整個墻壁上寫有五世喇嘛在晚年封他的弟子桑杰嘉措為執(zhí)政(第斯)的文告,因為當時五世喇嘛尚未圓寂,恐僧眾不服,故特意在文告上按下了自己的紅手印,而今無疑已成為無比珍貴的歷史文物了。而在作為十三世喇嘛起居宮的“東日光殿”里珍藏著藏傳佛教最重要的兩部佛經(jīng)――《甘珠爾》和《丹珠爾》,它們用黃綾包裹,靜靜地躺在佛堂的壁格里,像是在苦苦等待它遠去的主人歸來,又像是一段塵封的歷史,默默注視著人世間的酸甜冷暖。布達拉宮中的堆廓拉康(時輪壇城殿)令人印象深刻,在此殿內(nèi)有一座銅質(zhì)鎦金的立體時輪壇城,據(jù)稱它是密宗佛神們聚集做法的道場。藏傳佛教認為在古印度的北方有個叫香巴拉的地方,那是西方極樂世界,通過修時輪金剛密法就可以進入香巴拉天國。因此,高僧活圓寂之后安放于佛靈塔內(nèi)的的肉身均為面朝北方凈土之地。就連普通信眾也希望在六世輪回中能夠達到半人半仙的阿修羅界。在藏人看來,每個人的內(nèi)心總存有蛇的狡詐、雞的懶惰和豬的貪婪,而在六世輪回中的下三界將受盡饑餓、灼燒等種種苦難,但在上三界中雖衣食無憂卻又極度空虛無聊,只有半人半仙的阿修羅界才是最為理想的境界。我想,在當今物質(zhì)世界極大豐富多彩的今天,我們除了在追求舒適安逸的生活之外是否也應該時時經(jīng)歷一些筋骨之勞、身心之苦,并更加注重人間親情,以豐滿我們的精神世界呢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1, 1, 1);">三、大昭寺</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大昭寺是公元七世紀吐蕃王朝締造者松贊干布為他的尼婆羅(尼泊爾)王妃尺尊公主修建的,后經(jīng)歷代擴建形成現(xiàn)在這樣龐大的規(guī)模。在這里供奉著文成公主自大唐帶來的釋家牟尼12歲等身金像,據(jù)稱這尊造像由釋迦牟尼親自開光,藏人認為見到他就如同見到了佛祖本人。進入寺內(nèi),殿內(nèi)酥油燈閃閃爍爍,一排排金身黃衣的佛像威嚴而神秘,表情莊重地接受佛徒信眾的頂禮膜拜。為酥油燈里添油的藏人目不斜視,默默地來默默地去,并不時用額頭輕觸佛臺和神柱,如同在與神祖對話。大殿的正后則一小間的佛龕里便供奉著彌足珍貴的釋家牟尼12歲等身金像,造像用明黃的絲綢服飾周身層層包裹,藏人信眾還為其裝扮了鑲有千年天珠、綠松石、紅珊瑚等名貴珠寶的頭冠,尤其是那顆老天珠在昏黃的燈影中如神之明眸,閃動著深邃的幽光,不論是游客還是藏人信眾皆紛紛擠搡著上前一睹尊容,企冀能夠沐浴到佛祖的圣光。值得一提的是,此處難得開放,且一般非藏民游客不得駐足,只能邊走邊看快速通過,沒想到哥幾個除我長得細皮嫩肉之外(偷笑),還真的長得像藏民一般粗狂,于是乎得以享受藏民待遇,近距離感受了一把佛恩,連美女導游都連聲稱奇,讓這幫小子嘚瑟了好一陣子。</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依順時針方向緩緩而行,在大昭寺里除了強巴佛、菩薩等佛像以外,還供奉著藏傳佛教中各派的創(chuàng)始人及杰出人物的塑像,如薩迦派的“薩迦五祖”、白教的米拉日巴、藏醫(yī)藥創(chuàng)始人唐東結(jié)布、格魯派(黃教)創(chuàng)始人宗喀巴及八大弟子、以及為唐蕃結(jié)盟而迎娶文成公主立下汗馬功勞的松贊干布的大臣祿東贊等等,它們都被尊為“佛”或“菩薩”的化身。在大殿南側(cè)的昏暗佛堂內(nèi)供奉著幾尊“歡喜佛”,按照藏傳佛教,特別是寧瑪派(紅教)教理,修持的高僧在某一階段需要“男女雙修”(既“交合”)才能達到“無上瑜伽”的境界,這在內(nèi)地的眾多佛教寺院里是未所見聞的,從這種原始的“生殖崇拜”的遺痕中也可以看出“寧瑪派”的古老與悠久,這也許是青藏高原這一特殊地域和環(huán)境所造就的吧。</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大殿里一些出自公元七世紀的檀木門框和立柱至今仍保留完好,上面雕刻著的精美的宗教紋飾雖然已經(jīng)被香火熏染成黯黑色,卻更顯出一種滄桑與厚重,望著它,如同望著家鄉(xiāng)的老宅,親切而溫暖。在檀木立柱上有一些白色的顆粒,導游告訴我們:那是人的牙齒。虔誠的藏人從遙遠的地方三步一拜地用身體丈量著高原的土地,也丈量著與佛祖、與天界的距離,他們或許要這樣走上許多年,經(jīng)受過無盡的風雨霜雪和難以想象的磨難才能到達拉薩,有一些人因此而中途夭亡,他的同伴會取下他的一顆牙齒帶在身上,如同攜帶者他的肉身繼續(xù)接下來的道路直至他們心中的圣地,當?shù)诌_大昭寺后,那顆牙齒便會如他的靈魂被嵌入這些立柱上,以圓滿隕亡者的今生功德和后世輪回。我被藏民族的這種如牦牛般的執(zhí)著而震撼著,他們?yōu)榱诵闹械睦硐氩恍傅刈非螅谑澜缰畮p與嚴寒酷日為鄰、與孤苦寂寞做伴、與星月虔誠同行,風餐露宿、茹毛飲血,甚至不惜附出生命的代價而無悔,這一切對于那些在信仰的廢墟上無方向無目標的“精神乞丐”們難道不具有深刻的教益嗎?</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登上大昭寺的金頂,碧天闊闊,白云朵朵,艷陽下的法輪金光燦燦,似昭示、似神詆……</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1, 1, 1);">四、圣湖“納木措”</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納木措是藏傳佛教的三大圣湖之一,也是其中被公認為最美的一個?!按搿奔床卣Z的“湖”,納木措意為“天湖”,位于念青唐古拉山的北麓,為第三紀末第四季初喜馬拉雅山造山運動形成的高原堰塞湖,湖面海拔4718米,面積1900多平方公里,是我國海拔最高的咸水湖也是第二大咸水湖。相傳這里是密宗本尊勝樂金剛的道場,18世紀末,達隆嘎平派創(chuàng)始人達隆塘、巴扎西貝等高僧在這里修習密宗要法,信徒們傳說,每到羊年、豬年,菩薩、護法神會在這里開壇設(shè)法,大興法會,如此時前往朝拜轉(zhuǎn)湖念經(jīng)則會其福無限,勝過平日轉(zhuǎn)湖念經(jīng)10萬次,每到藏歷羊年4月15日這一活動達到高潮。</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一大早我們便開車向著納木措進發(fā)。車窗外,左邊是草山和更遠處的念青唐古拉雪山;右邊是開闊的草原,薄霧輕攏之中綠草如氈、溪流潺潺,散布其間的羊群和牦牛如天上的星子,此情此景宛若畫夢。</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車過當雄縣城向左駛出國道進入通往山區(qū)的道路,這里已經(jīng)是海拔4500米以上,人明顯感到呼吸發(fā)窘,到達那根拉山口時赫然發(fā)現(xiàn)山口海拔已是5190米,我所經(jīng)歷的人生第一高度!下車站在山口四顧,左右兩邊山巖突兀嶙峋;后邊山谷逼仄,公路逶迤而上;而在山口的前方卻令人頓生一覽眾山小之感,遠處藍天白云下納木措湖的一角,如草原上靜臥的一面巨大的明鏡,如此浩渺又如此安詳,湖水的碧藍與草的褐綠,構(gòu)成一幅絕美的高原圖景。我被這美景陶醉,全然忘記了高反的可怕,上躥下跳,恨不得將這里的一山一石統(tǒng)統(tǒng)攝入鏡頭。以至于當我們從納木措折返時,高反到幾乎暈厥,頭痛欲裂而無法咽下午飯,此為后話。</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從山口下行約30多公里便是納木措的扎西半島,在這里,湖水更加深邃地藍著,湖底卵石上的斑紋清晰可見,湖岸劃出一道優(yōu)美的弧線向遠方伸展,水天相接處如天地的折痕,亦如天書的兩面,湖岸的山巖上經(jīng)幡交織浩繁,鷗鳥低迴間應和著波涌岸灘,似乎令整個天地間都彌漫著神性的箴言,需要你用整個身心去慢慢品讀,慢慢體味。清冽的湖水一波波涌來,蕩漾出純澈的浪花,那是風的腳步,那是來自遠古的神詆,引領(lǐng)著我的思緒隨高原的風、隨潔白的云飄飄蕩蕩,使整個身心如嬰孩般浸潤在一種簡約與至純、至凈當中……</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如果說念青唐古拉山是一名威猛的武士,那么納木措就像是一位與他緊緊相依相偎的鐘情戀人,不分晝夜、不離不棄,在這世紀的高原共同演繹著一曲愛的千古絕唱。短暫的觀覽,看不夠的草原景、親不夠的圣湖水,我一次次地將它們攝入鏡頭,似乎每一波浪涌、每一片云朵,每一絲清風、每一縷空氣中都寫滿了經(jīng)文,引領(lǐng)著我步向靈魂的最深處。我真愿就此在她的懷抱里沉沉睡去,不再醒來。我知道作為過客我終是要走的,但我相信,那木錯那神性的高貴與純粹將是給我最珍貴的賜予,將永遠昭示著我、攜領(lǐng)著我走完余生……</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1, 1, 1);">五、林芝,西藏江南</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在人們的固有印象中,西藏的土地必定都被草原、雪山所覆蓋,一派“風吹草低現(xiàn)牛羊”的蒼茫景象,我亦不例外。但是,當我到達林芝地區(qū)之后這一觀念被徹底顛覆了。林芝地區(qū)山青水美,自然條件非常優(yōu)越,不僅是巴松措,在嘎定溝、在柏樹林、在尼洋河沿途…你會誤以為自己已經(jīng)置身于內(nèi)地的某個風景名勝之中了。</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整個西藏地區(qū)分為牧區(qū)(如那曲地區(qū))、農(nóng)區(qū)(如拉薩地區(qū))和以林芝地區(qū)為代表的林區(qū)。沿拉薩河向東逆流而行,沿途經(jīng)過松贊干布出生之地的墨竹工卡。七世紀初,西藏雅隆部落首領(lǐng)朗日松贊成為整個吉曲(拉薩)河流域的主宰,他在甲馬崗這條南北走向的山溝里構(gòu)筑宮堡,他的兒子、吐蕃王朝的締造者松贊干布于公元167年在這里出生。這位少年王子征戰(zhàn)路過“吉雪沃塘“時發(fā)現(xiàn)這里地勢開闊、水源豐沛,而且北通青海、西連象雄,南靠山南、東通多康,實為雪域中樞,遂決定將都城遷往這里。如此算來,拉薩的歷史應該至少有1300多年了。</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公路進入高山峽谷區(qū)后,兩邊裸露的山巒漸漸被綠色所取代。翻過海拔5013米的米拉山口進入林芝地區(qū)。米拉山是拉薩河和尼洋河的發(fā)源地,但兩條河流卻向東、西兩個方向相背而流,如一母之子各自懷揣遠大的理想離別家鄉(xiāng),堅定地向著不可預知的遠方勇敢地去開辟屬于自己的新天地。沿途綠色植被越來越多,雖然大多為灌木和青草,只有少量的高大喬木,但在青藏高原之上這樣的景色也足以令人賞心悅目車窗外深谷對面的隨便一處地貌,就像是一幅優(yōu)美的水墨畫。那是一處山水長期沖刷坡面形成的水蝕地帶。也許是生來愚鈍,我沒有從中發(fā)現(xiàn)畫幅之美,只見原本綠色滿目的山坡被一道道水流撕扯得傷痕累累,綠意盎然的山坡只有一層厚不過20公分的土層,裸露出的礫巖碎石面目猙獰,毫無生命跡象,顯示出高原生態(tài)的脆弱。看來,要保護好這世界上最后的唯一的一塊未被污染的土地真的任重而道遠。</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我們的車與尼洋河一路同行。尼洋河在傳說中是神山流出的眼淚,它是雅魯藏布江北測最大的支流,也是雅魯藏布江流域的五大支流之一。水中生長著許多灌木和喬木,山拗間紅綠屋頂?shù)牟厥矫窬优c藍天白云、與青青山巒相得益彰。這些民居與西藏其他地區(qū)有所不同,因林芝地區(qū)海拔和緯度均位于西藏的最低點,平均海拔只有3000米,是西藏的“綠色寶庫”,含氧量達到80%以上,尤其是受到印度洋季風的影響,氣候溫和、降雨豐沛,因此,民居均采用“人”字形屋頂。據(jù)介紹,國家先后召開四次西藏工作會議,決定由內(nèi)地發(fā)達省市對口幫扶,我們在沿途看到的“阿沛新村”(國家人大原副委員長阿沛?阿旺晉美出生地)就是由福建省援建的。新村內(nèi)一色磚石結(jié)構(gòu)的兩層藏式樓房整齊漂亮沿公路北側(cè)一字排開;窗楣和大門上的彩繪古樸而艷麗,家家戶戶的窗臺上都養(yǎng)植著盆花;村內(nèi)道理整潔平坦,房前屋后種植著各種花草,顯示出生活的安寧與幸福,這樣的狀況在西藏其他地方也很普遍。</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1, 1, 1);">六、魯朗林海</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魯朗林海是我們西藏之旅的最后一站。她位于距林芝地區(qū)八一鎮(zhèn)80公里左右的川藏公路上,樹木以青岡為主,林中有大量鳥類棲息,色季山的杜鵑海也為林芝著名景觀。魯朗林海海拔3700米,是一片典型高原山地草甸狹長地帶,兩側(cè)青山由低往高分別由灌木叢和茂密的云杉、松樹組成魯朗林海。中間是整齊劃一的草甸。草甸中,溪流蜿蜒,成千上萬種野花競相開放。木籬笆、木板屋和農(nóng)牧民的村落星羅棋布,山間的云霧時聚時散,雪山、林海、田園勾畫了一幅恬靜、優(yōu)美的“山居圖”。</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魯朗林海云蒸霞蔚、大氣磅礴、風光優(yōu)美,遠處的雪山、冰川與近處的原始森林、藏民村落、河流交相輝映。色季拉山的杜鵲花海也為林芝著名景觀,每年4月中旬到6月初,這里是杜鵑花的季節(jié),各色杜鵑盡情綻放,是一片鳥語花香、神仙居住的地方。尉藍的天空中,白云飄飄,時而象奔馳的駿馬,時而又恰似高原上的牦牛;時而呼嘯而去,時而又閑庭信步,象少女婀娜多姿,象小伙熱情奔放。而魯朗的石鍋雞配上松茸菇菌,更是讓你流連忘返,垂涎欲滴…… </span></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1, 1, 1);"> 【尾聲】 西藏,一個古老而圣潔的地方。她總是與神秘連在一起,與莊嚴連在一起,與仰望連在一起,與感動連在一起。這里是離天最近的地方,離靈魂最近的地方。西藏,是異鄉(xiāng)也是故土。在這里,我們都是人類的原初之子。面對西藏,似有些東西正離我們遠去,又有些東西正朝我們走來。西藏,我以一種朝圣般的虔誠一步步靠近你,仿佛一枝稚嫩的草芽,怯怯地體悟你寬厚胸膛的溫暖,感知著你的蒼茫與深邃、遼遠與醇厚、寧靜與孤獨。那遠比陽光更加耀眼的金頂直刺我尋夢的眸子,灼烤著我激蕩的內(nèi)心。西藏,我愿做你額頂?shù)囊黄?,做你肩頭的一縷風,做你懷中的一粒沙,做你山巔風口上雪浸霜蝕的一枚瑪尼石。我愿用自己的生命,去感受你的威儀,丈量你的海拔……</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