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開篇前言:</p><p class="ql-block"> 今日,我為奶奶點起一盞長明燈,以高原的習俗,將紙錢投入躍動的火焰中。看紙灰如黑蝶般乘風而起,此時我仿佛看見您蹲在灶前烙饃時花白的發(fā)梢。奶奶,您烙的饃饃香氣還在記憶里縈繞,焦脆的外皮,柔軟的內(nèi)里,每一個都盛著您手心的溫度。您說的"做人要心善"的教誨,就像這饃饃的麥香,早已揉進我的骨血里。奶奶愿您在天堂望見最遼闊的云天,聞到最清甜的麥香。若您真能尋著這煙火歸來,請嘗嘗我為您新烙的饃和炒的菜,可還像您當年教的那般酥軟香甜。</p> <p class="ql-block"> 中元的燈,照見生死</p><p class="ql-block"> 文/王華</p><p class="ql-block"> 中元節(jié)的暮色總帶著水墨的氤氳。街角燃起的火光如沉睡的蝶,在青石板路上投下明明滅滅的影子。有人匆匆掩面而過,仿佛這夜真游蕩著可怖的幽靈。而我知道,這一夜,中國人以最溫柔的方式,與逝者共享一輪明月。</p><p class="ql-block"> 人的一生有三次死亡。心跳停止,是生物學上的告別;葬禮終了,是社會關(guān)系的終結(jié);而當世間最后一個記得你的人將你遺忘,那才是真正的終極死亡。中元節(jié)的深邃,恰在于它是對抗終極死亡的一場莊嚴儀式。</p><p class="ql-block"> 這個節(jié)日背負太多誤解。人們只道它是“鬼節(jié)”,卻鮮少知曉它與除夕、清明、重陽并稱四大祭祖節(jié),更不解其中蘊藏的天地智慧。中國人從不以恐懼看待死亡,我們以香火延續(xù)思念,用儀式溝通陰陽。據(jù)古老傳說,此夜黃泉之路洞開,已故親人可重返人間,再嘗一口家常菜,再看一眼牽掛的人。于是我們放河燈、擺供桌、焚紙衣,不是為了驅(qū)散什么,而是為歸來的魂魄溫柔引路。</p><p class="ql-block"> 中元的浪漫,藏在每一盞蓮花燈搖曳的燭光里。那順流而去的燈船,載著生者未及說出口的想念,漂往來世今生。白居易寫“上窮碧落下黃泉,兩處茫茫皆不見”,是我們的求而不得;但“但教心似金鈿堅,天上人間會相見”,卻是我們的信仰堅持。死亡從不是永別,遺忘才是。中元節(jié)就是一場關(guān)于“不忘”的盛大儀式。</p><p class="ql-block"> 這個節(jié)日更藏著悲憫眾生的胸懷。除了祭祀先人,人們也會為無主孤魂焚香施食。這種對陌生亡靈的照拂,體現(xiàn)的是中國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的推己及人。中元的月光不僅照亮歸家的路,也溫暖那些漂泊的魂。</p><p class="ql-block"> 中元亦與佛教盂蘭盆節(jié)、道教地官赦罪之說交融。它既是宗教的,也是世俗的;既是集體的,也是私人的。在這一天,儒家的慎終追遠、道教的陰陽調(diào)和、佛教的普度眾生,都融合成中國人獨特的生死觀。</p><p class="ql-block">望著河面上星星點點的燈火,我突然明白:每縷光都是一個跨越生死的擁抱。它們告訴我們,只要還有人記得,還有人思念,愛的人就永遠不會走遠。中元的智慧,教我們敬畏天地,感懷先人,更珍惜當下。</p><p class="ql-block"> 愿天上親人清凈安息,愿世間眾生溫柔相待。當中元的月光灑滿人間,生死不再是對立的兩岸,而是被思念連接的此岸與彼岸。那滿河蓮燈照亮的,不僅是回家的路,更是中國人對生命最深刻的理解:死亡能終結(jié)生命,但無法終結(jié)愛與記憶。</p> <p class="ql-block"> 作者:王華 網(wǎng)名:丹頂鶴、系中華詩詞學會會員、青海詩詞學會副會長、中華當代文學學會會員、陜西省散曲學會會員、西北城際都市頭條青海片區(qū)編輯</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