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昵稱:冬日暖陽(王寧香)</p><p class="ql-block"> 美篇號:2590721</p><p class="ql-block"> 圖片:王寧香</p><p class="ql-block"> 音樂:網(wǎng)絡</p> <p class="ql-block"> 人生中有許多緣遇,而我最幸運的,是遇到了她——我亦師亦友姨婆的楊錦繡老師。</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我和婆婆近照</p> <p class="ql-block"> 初識她時,我剛考入縣一中,她是我們班的語文老師。記得八十年代的一中,她給我們上第一堂語文課時的樣子:一件洗得發(fā)白的淡藍色確良襯衫,袖口挽得整整齊齊,黑色長褲,樸素卻整潔。她講課不照本宣科,常從課文引申開去,講歷史典故,談人生哲理。最讓我難忘的是她批改作文時總會在文末寫一段長長的評語,不是簡單評判好壞,而是與文字背后的那個靈魂對話。我的作文本上,至今還保留著她娟秀的字跡:“觀察很細膩,若能再多些勇氣表達真實想法,會更好?!薄 ?lt;/p><p class="ql-block"> 沒想到十年后命運兜轉(zhuǎn),我竟嫁給了她的兒子。我暗自敬仰的楊錦繡老師竟成了我的婆婆,這份緣分讓我珍視至今。</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溫馨一刻</p> <p class="ql-block"> 回想起第一次以準兒媳身份登門拜訪,我緊張得手心冒汗。她卻拉著我的手笑道:“從前看你作文,就知道你是個真誠的孩子。沒想到這份真誠,終究把我們變成了一家人?!币痪湓捇饬怂袑擂巍?lt;/p><p class="ql-block"> 成為婆媳后,我才真正領(lǐng)略到她的智慧。我們同住一個屋檐下,她卻從不越界。記得剛結(jié)婚時,我做飯不是咸了就是淡了,丈夫偶爾會嘀咕兩句。婆婆卻總是先嘗一口,然后說:“比我剛結(jié)婚時強多了。”私下里她才悄悄告訴我:“你爸爸口味偏淡,下次少放半勺鹽試試?!辈皇侵肛煟莻魇?。</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病床前的守護</p> <p class="ql-block"> 她對孫輩的教育更見功力。我的兒子小時候調(diào)皮,我有時忍不住要發(fā)火,婆婆總會遞給我一杯水,輕輕說:“急什么?孩子就像小樹,長得直不直,看的是大氣候,不是每一天的風吹草動?!彼o導孫子作業(yè)時,從不直接說對錯答案,而是引導他自己思考。這何嘗不是當年那個語文老師的教學方法?</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我給婆婆理發(fā)</p> <p class="ql-block"> 最讓我感佩的是她對待衰老的態(tài)度。八十歲后,她的腿腳不再利索,卻堅持自己的事情盡量自己做。她說:“老了不是變成嬰兒,而是成為更有經(jīng)驗的自己?!彼龑W習使用智能手機,說:“不能與世界失聯(lián)”;她每天讀書看報,說“頭腦不用會生銹”。甚至悄悄告訴我,她在寫回憶錄,“不是為自己,是想留給孩子們看看,人是怎樣一步一步走過來的?!?lt;/p><p class="ql-block"> 前幾天整理舊物,翻出我中學時的作文本,還有婆婆這些年給我寫的便條——有時是夾在書里的讀書筆記,有時是食譜,有時只是幾句暖心的話。我突然明白,她幾十年如一日地在做一件事:教育。從前在講臺上教育學生,后來在家庭中教育子女。而最重要的教育,從來不是說教,是身教。</p><p class="ql-block"> 如今我也到了當年初識她時的年紀,常常有人羨慕我們婆媳關(guān)系融洽。我總會想起她說過的話:“好的關(guān)系,都是教學相長。我教你生活經(jīng)驗,你教我新的視角?!痹瓉恚詈玫钠畔敝?,不過是兩個女人互相欣賞、互相成全,如溪流匯入江河,共同奔向更廣闊的生命海洋。如今她已八十有余,銀發(fā)如雪,卻依然目光清澈,腰背挺直,言談舉止間仍可見當年站在講臺上的風采。</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謹記婆婆教誨:愛心傳遞</p> <p class="ql-block"> 她用八十年的人生告訴我:師者,所以傳道授業(yè)解惑也;母者,所以生養(yǎng)撫育庇佑也。而她,是我的師娘婆婆,以師者之心為母,以母者之心為師。這般“亦師亦母亦友”的緣分,世間罕有,我何其有幸,得遇如此。在第四十一個教室節(jié)來臨之際,祝我的婆婆老師節(jié)日快樂!健康長壽!</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