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紅山后遺址,位于內(nèi)蒙古自治區(qū)赤峰市紅山, 是紅山文化重要的發(fā)現(xiàn)地, 也是紅山文化的命名地。</p><p class="ql-block"><b>紅山文化是距今約6500至5000年中國北方重要的新石器時代考古學(xué)文化</b>, 分布于<b>遼寧省</b>西部、<b>內(nèi)蒙古</b>自治區(qū)東南部以及<b>河北省</b>北部地區(qū), <b>面積約20萬平方公里。</b></p><p class="ql-block">紅山文化發(fā)展到距今約<b>5500年</b>左右,出現(xiàn)了以"<b>壇、廟、冢"</b>為代表的禮制建筑,形成了以<b>玉龍為代表的玉禮器系統(tǒng)</b>,進入到精神信仰體系化和社會結(jié)構(gòu)復(fù)雜化階段, 成為中國<b>最早邁入古國文明</b>的代表性考古學(xué)文化, 是中華文明的重要源頭之一;被譽為中華文化的"直根系"。</p> <p class="ql-block"><b>"C"形玉龍——中華第一龍</b></p><p class="ql-block">紅山文化 (距今約6500-5000年)</p><p class="ql-block">故宮博物院藏</p> <p class="ql-block"><b>玦形玉龍</b></p><p class="ql-block">紅山文化 (距今約6500-5000年)</p><p class="ql-block">1984年遼寧建平牛河梁遺址第二地點一號冢4號墓出土</p><p class="ql-block">遼寧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藏</p><p class="ql-block">這件玉龍以<b>淡綠色玉</b>雕琢而成, 微泛黃。通體精磨, 光澤圓潤。背及底部有<b>紅褐色沁色</b>,背面沁色面積較大, 顏色尤重, 且不夠光滑, 可能是河磨玉的皮殼部分。龍體卷曲如環(huán),頭尾切開又似玦。 中心環(huán)孔由兩側(cè)對鉆, 邊緣磨光。背上部鉆單孔, 孔緣不規(guī)則。龍首呈<b>獸首形</b>,雙耳直立,短而寬肥, 兩耳之間從額中到頭頂起短棱脊。雙目圓而稍鼓, <b>吻部前突</b>, 有鼻孔,口略張開。</p><p class="ql-block"><b>這是首次考古發(fā)掘出土的玦形玉龍。這類玉龍是紅山文化中最具特征的玉器之一。</b></p> <p class="ql-block">紅山文化的動物形玉器, 大都十分<b>抽象</b>, 探求其原型是一大難題。玦形玉龍的嘴上有多道皺紋,另有一件玉龍甚至表現(xiàn)出獠牙, 這些特征與野豬相似;因此有學(xué)者們認為其原型為豬,稱為"<b>玉豬龍</b>"。后來通過考古發(fā)現(xiàn)了多數(shù)量、多類型的<b>熊題材,</b> 如女神廟出土的泥塑熊下頜殘件,牛河梁第二地點積石冢出土的熊下顎骨,還有最新在河北宣化鄭家溝遺址一號積石冢發(fā)現(xiàn)的彩繪熊首浮雕等。這些實例說明紅山人有著祭祀熊、崇拜熊的習(xí)俗。學(xué)者們又將豬與熊的特征作進一步的細部對比: 豬耳寬扁,耳頂端尖; 熊耳短而肥厚,耳頂端圓或尖圓。豬眼為梭形; 熊眼為圓形。因此,也有學(xué)者們稱其為"<b>熊龍</b>"。目前, 對這類玉龍原型的研究還<b>未有明確結(jié)論</b>,因此將其統(tǒng)稱為"<b>玦形玉龍”</b>。</p> <p class="ql-block"><b>第一單元:龍出遼河</b></p><p class="ql-block"><b>紅山文化興起于西遼河流域</b>, 地處銜接?xùn)|北平原、華北平原和蒙古高原的三角地帶。距今8000至5000年, 遼河流域氣候暖濕、環(huán)境適宜, 溫帶森林與草原交接,成為東北漁獵文化與中原農(nóng)耕文化交匯的前沿地帶。特殊的自然和人文環(huán)境塑造了紅山社會<b>以漁獵為本、農(nóng)業(yè)逐步發(fā)展的經(jīng)濟形態(tài)</b>。紅山文化大量繼承了本地區(qū)文化傳統(tǒng), 吸收了來自東北地區(qū)與中原地區(qū)文化因素, 交流融合,兼收并蓄,形成了地域特征鮮明的文化特色, 推動了紅山社會的復(fù)雜化進程。</p> <p class="ql-block"><b>龍興</b></p><p class="ql-block">西遼河流域有近萬年的文化史, 先后孕育了小河西文化、<b>興隆洼文化、趙寶溝文化</b>、富河文化、<b>紅山文化</b>、小河沿文化等。紅山文化時期, 生產(chǎn)力水平顯著提升, 以種植粟和黍為代表的<b>旱作農(nóng)業(yè)</b>逐漸占據(jù)重要地位, 聚落數(shù)量和規(guī)模遠超以往。早期的紅山文化吸收了本地區(qū)文化傳統(tǒng),繼承和發(fā)展了以<b>筒形陶罐</b>為代表的器物類型和<b>壓印"之"字紋為代表</b>的紋飾系統(tǒng),延續(xù)了以自然和生物崇拜為重要內(nèi)容的信仰體系, 將龍崇拜推向成熟。</p> <p class="ql-block"><b>筒形陶罐</b></p><p class="ql-block"><b>興隆洼文化</b> (距今約8000-7000年)</p><p class="ql-block">1986-1994 年遼寧阜新查海遺址46號房址出土</p><p class="ql-block">遼寧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藏</p> <p class="ql-block"><b>龍紋陶片</b></p><p class="ql-block">興隆洼文化 (距今約8000-7000年)</p><p class="ql-block">1986-1994 年遼寧阜新查海遺址23號房址出土</p><p class="ql-block">遼寧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藏</p> <p class="ql-block"><b>"之"字紋筒形陶罐</b></p><p class="ql-block">紅山文化 (距今約6500-5000年)</p><p class="ql-block">2005年遼寧阜新哈達梁遺址4號灰坑出土</p><p class="ql-block">遼寧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藏</p> <p class="ql-block"><b>鹿紋陶尊</b></p><p class="ql-block"><b>趙寶溝文化</b> (距今7200-6500年)</p><p class="ql-block">1983年內(nèi)蒙古敖漢旗南臺地遺址出土</p><p class="ql-block">內(nèi)蒙古博物院藏</p> <p class="ql-block"><b>彩陶筒形罐</b></p><p class="ql-block">紅山文化 (距今約6500-5000年)</p><p class="ql-block">1974年內(nèi)蒙古阿魯科爾沁旗巴彥塔拉蘇木出土</p><p class="ql-block">阿魯科爾沁旗博物館藏</p><p class="ql-block">這件陶罐<b>匯聚了中、西亞大陸的菱形方格紋、仰韶文化的玫瑰花紋及紅山文化的龍鱗紋</b>,印證了五千年前, 亞洲東西和中國南北幾種古文化在遼西地區(qū)的交流融匯。</p><p class="ql-block">考古分期研究證明, <b>仰韶文化與紅山文化的發(fā)展階段大致平行</b>, 它們之間的關(guān)系從距今6500年前就已開始。越往后越趨頻繁,其過程是以<b>紅山文化吸收仰韶文化先進因素如彩陶為主</b>。在紅山文化早期遺存中已出現(xiàn)具有仰韶文化特征的泥質(zhì)紅陶和繪有簡單條帶的彩陶缽等。到中晚期, 彩陶在紅山文化大量使用, 題材也很多樣。這件彩陶罐的紋飾有三大類: <b>勾連花卉紋、龍鱗紋和幾何形紋</b>。</p> <p class="ql-block"><b>拓展閱讀</b></p><p class="ql-block">大家還可以觀看展板上的"<b>仰韶文化與紅山文化交匯路線示意圖</b>"。</p><p class="ql-block">1985年,中國著名考古學(xué)家<b>蘇秉琦</b>先生提出"從關(guān)中西部起,由渭河入黃河;經(jīng)汾水通過山西全境,在晉北,向西與內(nèi)蒙古河套地區(qū)連接,向東北經(jīng)桑干河與冀西北,</p><p class="ql-block">再向東北與遼寧老哈河、大凌河流域連接, 形成<b>Y'字形的文化帶</b>?!彼谥袊幕飞显且粋€活躍的<b>民族大熔爐</b>,距今六千年到四五千年間中華大地如滿天星斗的諸文明火花,這里是升起最早也是最光亮的地帶, 所以,它也是<b>中國文化</b>總根系中一個<b>最重要的直根系</b>。</p><p class="ql-block"><b>距今5000年前</b>,由華山腳下沿渭水和汾河北上的<b>仰韶文化人群</b>,與由大凌河越燕山南下的<b>紅山文化人群</b>,在<b>河北省張家口地區(qū)桑干河上游對接碰撞</b>。紅山文化的祭壇、女神廟和積石冢群等可以看作是兩個不同文化傳統(tǒng)的共同體結(jié)合到一起;從而進發(fā)出文明"火花”。</p> <p class="ql-block"><b>彩陶是黃河中游地區(qū)仰韶文化廟底溝類型最具代表性的器物, </b>在中國境內(nèi)東到大海, 西達甘青, 南至長江, 北抵陰山的廣袤區(qū)域均有發(fā)現(xiàn)。<b>紅山文化</b>彩陶代表性的<b>花卉紋</b>就是在<b>黃河流域彩陶影響下產(chǎn)生的</b>。這是彩陶及其承載文化在中國歷史上第一次大融合的生動體現(xiàn)。</p> <p class="ql-block">紅山文化常見彩陶圖案</p> <p class="ql-block"><b>彩陶尊</b></p><p class="ql-block">紅山文化 (距今約6500-5000年)</p><p class="ql-block">內(nèi)蒙古翁牛特旗敖漢營子遺址采集</p><p class="ql-block">翁牛特旗博物館 (翁牛特旗文物保護中心) 藏</p> <p class="ql-block">上面的圖案是<b>龍鱗紋</b></p><p class="ql-block">龍鱗紋是紅山人吸收仰韶文化彩陶技法,創(chuàng)造出的具有本文化特點的彩陶花紋。</p> <p class="ql-block"><b>彩陶缽</b></p><p class="ql-block">紅山文化 (距今約6500-5000年)</p> <p class="ql-block">勾連花卉紋</p><p class="ql-block">勾連花卉紋是受仰韶文化玫瑰花卉紋直接影響的簡化形式。</p> <p class="ql-block"><b>幾何形花紋</b></p><p class="ql-block">多呈棋盤式分布,這類花紋的圖案和風(fēng)格與<b>西亞彩陶相近</b>,分布于內(nèi)蒙古中南部的海生不浪文化也常有這類幾何紋彩陶出土,可能說明紅山文化這類幾何紋彩陶與西亞有較多聯(lián)系。</p> <p class="ql-block"><b>蚌龍</b></p><p class="ql-block">紅山文化 (距今約6500-5000年)</p><p class="ql-block">2023年內(nèi)蒙古赤峰彩陶坡遺址出土</p><p class="ql-block">內(nèi)蒙古自治區(qū)文物考古研究院藏</p> <p class="ql-block"><b>玦形石龍</b></p><p class="ql-block">左家山下層文化 (距今約 7000-6000 年)</p><p class="ql-block">1985年吉林農(nóng)安左家山遺址出土</p><p class="ql-block">中國國家博物館藏</p><p class="ql-block">這件石龍以<b>灰白色霏細巖</b>雕刻而成, 周身光滑無紋。龍身蜷曲, 首尾銜接呈玦形, 銜接處雕出未斷開的缺口, 龍首部雕出雙耳、吻部等輪廓, 背部有一穿孔用于系掛。</p><p class="ql-block">盡管它的面部刻畫相對模糊, 但仍可見立耳和圓眼, 其形制風(fēng)格與紅山文化玦形玉龍接近。有研究顯示,紅山文化玦形玉龍的演變規(guī)律是"首尾開口較小、內(nèi)側(cè)連接向首尾開口較大、不相連接演變", 因此學(xué)者們判斷<b>此件石龍出現(xiàn)的年代和形態(tài)特征均早于紅山文化的玦形玉龍</b>。</p><p class="ql-block">這件玉龍所屬的<b>左家山下層文化與紅山文化并行發(fā)展過一段時期</b>。根據(jù)出土陶器對比研究, 左家山下層文化在受到來自遼西地區(qū)文化影響的同時, 很可能也把自身的影響輸出到了遼西地區(qū)的紅山文化中。而<b>玦形玉龍</b>在紅山文化中一出現(xiàn)便呈現(xiàn)出成熟的狀態(tài), 因此判斷它<b>是在繼承左家山下層文化"石龍"的基礎(chǔ)上發(fā)展起來的。</b></p> <p class="ql-block"><b>石鏃</b></p><p class="ql-block">紅山文化 (距今約6500-5000年)</p><p class="ql-block">2021-2022年遼寧建平馬鞍橋山遺址出土</p><p class="ql-block">遼寧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藏</p> <p class="ql-block"><b>馬鞍橋山遺址</b>位于遼寧省朝陽市建平縣, 是<b>紅山文化早期聚落</b>, 由精心規(guī)劃的<b>居住區(qū)和祭祀?yún)^(qū)組成</b>。居住區(qū)外圍有環(huán)壕圍繞, 內(nèi)部以4座大型房址為中心, 大房址周圍分布小型房屋和灰坑。祭祀?yún)^(qū)內(nèi)發(fā)現(xiàn)14處祭祀遺跡,其中一個祭祀坑中發(fā)現(xiàn)<b>成套生產(chǎn)工具</b>, 包括石斧、石、石刀、石磨盤、石磨棒等, <b>石耜上有涂朱現(xiàn)象</b>, 體現(xiàn)紅山先民崇拜天地自然、祈求農(nóng)業(yè)豐收。</p> <p class="ql-block"><b>涂朱石耜</b></p><p class="ql-block">紅山文化 (距今約6500-5000年)</p><p class="ql-block">2022年遼寧建平馬鞍橋山遺址1號祭祀坑出土</p><p class="ql-block">遼寧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藏</p> <p class="ql-block"><b>陶斜口器</b></p><p class="ql-block">紅山文化 (距今約6500-5000年)</p><p class="ql-block">2022年遼寧建平馬鞍橋山遺址1號祭祀坑出土</p><p class="ql-block">遼寧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藏</p> <p class="ql-block"><b>彩陶器座,彩陶雙耳罐</b></p><p class="ql-block">紅山文化 (距今約6500-5000年)</p><p class="ql-block">遼寧建平馬鞍橋山遺址1號祭祀坑出土</p><p class="ql-block">遼寧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藏</p> <p class="ql-block"><b>魏家窩鋪遺址, 是目前發(fā)現(xiàn)規(guī)模最大的紅山文化聚落遺址</b>。遺址內(nèi)清理出房址114座,發(fā)現(xiàn)帶有<b>深坑灶</b>與<b>淺盤灶</b>的兩種房址。前者出土以<b>平底筒形罐</b>為代表的器物組合,具有濃郁的本地區(qū)文化特色;后者出士以<b>圜底釜</b>為代表的器物組合, 具有明顯的<b>黃河流域文化特色</b>。</p> <p class="ql-block"><b>之"字紋筒形陶罐</b></p><p class="ql-block">紅山文化 (距今約6500-5000年)</p><p class="ql-block">2008年內(nèi)蒙古赤峰魏家窩鋪造址11號灰坑出土</p><p class="ql-block">內(nèi)蒙古自治區(qū)文物考古研究院藏</p><p class="ql-block"><b>具有濃郁的本地區(qū)文化特色</b></p> <p class="ql-block">紅山文化與周邊考古學(xué)文化保持著長期交流關(guān)系。對周邊文化因素的吸收與利用, 促進了文化發(fā)展, 擴展了陶器種類, 豐富了器物制作和表現(xiàn)方式。<b>圜底釜</b>、器座和彩陶的器物造型、制作技術(shù)均<b>源自黃河流域,最終被紅山文化吸收, 成為文化交流的典型例證</b>。紅山文化中顯示了<b>南北文化交流</b>, 不同文化因素共存共融, 孕育出新技術(shù)與新觀念,為紅山社會增添了新的活力。</p> <p class="ql-block"><b>第二單元:龍行紅山</b></p><p class="ql-block"><b>距今約5500年, 紅山文化進入晚期階段</b>,社會發(fā)展進一步加速, 聚落等級和功能產(chǎn)生分化,出現(xiàn)了遠離居址 不同規(guī)模的禮儀場所, <b>形成了由神廟、祭壇 、積石冢構(gòu)成的祭祀體系 </b>,體現(xiàn)了以祭祖和祭天為主要內(nèi)容的祭祀文化, <b>標(biāo)志著紅山社會邁入文明階段。</b> 大型禮儀中心<b>牛河梁遺址</b>群的規(guī)劃、設(shè)計、 營建, 是紅山古國生產(chǎn)力水平和文明成就的集中反映。</p> <p class="ql-block"><b>石人像</b></p><p class="ql-block">興隆洼文化 (距今約8000-7000年)</p><p class="ql-block">2016年內(nèi)蒙古翁牛特旗南灣子北遺址4號房址出土</p><p class="ql-block">赤峰學(xué)院博物館藏</p> <p class="ql-block"><b>石雕女神像</b></p><p class="ql-block">趙寶溝文化 (距今約7200-6500年)</p><p class="ql-block">1983年河北灤平后臺子遺址出土</p><p class="ql-block">灤平縣博物館藏</p> <p class="ql-block"><b>石雕神人像</b></p><p class="ql-block">興隆洼文化 (距今約8000-7000年)</p><p class="ql-block">2015年遼寧阜蒙塔尺營子遺址出土</p><p class="ql-block">遼寧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藏</p><p class="ql-block">這件神人像以<b>灰色燧石</b>雕刻而成, 磨制光滑。正面上部中心有陰刻的<b>人面圖案</b>, 圓眼,長彎眉, 山形鼻,窄平口, 口的兩側(cè)有上下交錯的<b>獠牙</b>, 并有向外的<b>放射狀長尖齒突</b>。雙目兩側(cè)各有三個近蛇形的<b>"S"紋</b>, 其下為<b>八行排列整齊的倒三角紋</b>。下部刻有一道<b>橫線</b>。</p><p class="ql-block">這個神面像瞪著大眼, 齜出獠牙,其恐怖之態(tài)令人惶恐。這是史前人制作的神靈的簡化圖形, 它不只表示一個頭面, 而是以此<b>代表神靈的本體</b>。目前已知新石器時代人面像的出土數(shù)量和種類有很多,學(xué)者們將人面像是否帶有獠牙作為一個區(qū)分依據(jù): <b>帶獠牙的稱為神面像, 不帶獠牙的稱為人面像</b>。而通過對神面像的傳播及發(fā)展的進一步研究, 學(xué)者們認為這是目前已知<b>最早的神面像</b>。</p> <p class="ql-block"><b>石雕人面</b></p><p class="ql-block">興隆洼文化 (距今約8000-7000年)</p><p class="ql-block">1988-1991年內(nèi)蒙古林西白音長汗遺址出土</p><p class="ql-block">內(nèi)蒙古自治區(qū)文物考古研究院藏</p> <p class="ql-block"><b>古國時代</b></p><p class="ql-block">2023年,"中華文明探源工程"研究成果表明, 在距今5800年至3500年, 中華大地上各個區(qū)域相繼出現(xiàn)較為明顯的社會分化,進入了文明起源的加速階段,可以劃分為古國時代和王朝時代兩個時代。<b>古國時代可細分為三個階段:</b></p> <p class="ql-block">古國時代第一階段——牛河梁遺址</p><p class="ql-block"><b>廟-壇-冢三位一體</b></p> <p class="ql-block"><b>彩陶塔形器</b></p><p class="ql-block">紅山文化 (距今約6500-5000年)</p><p class="ql-block">1996年遼寧建平牛河梁遺址第二地點二號冢出土</p><p class="ql-block">遼寧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藏</p><p class="ql-block">這件陶器為<b>泥質(zhì)紅陶</b>,有紅陶衣。雙口上端殘缺,可見口下起一凸棱。頸部呈橢圓形,頸筒壁下部并聯(lián)。腹部較鼓,呈覆缽狀,腹下部內(nèi)收,腹面滿壓<b>窩點紋</b>,再施掛<b>黑彩</b>。腹下出寬裙邊,以與束腰相接。束腰以中部方棱為界, 分為上、下兩部分,各有<b>4個鏤孔</b>,上部鏤孔近倒梯形,頂邊外弧,下部鏤孔為豎長方形。方棱在與鏤孔相間部位飾4個小泥餅,餅面壓劃十字裝飾。</p> <p class="ql-block">覆缽狀底座的座面繪有<b>4組以平行橫線相間的黑彩勾連渦紋帶</b>。</p> <p class="ql-block">這件塔形器的殘片多發(fā)現(xiàn)于冢體北墻中段處,是此類器物中唯一近于通體復(fù)原的一件。塔形器一般位于冢體上,從發(fā)掘結(jié)果看,<b>一個冢體一般只有一件,</b> 學(xué)者們推測其<b>原位應(yīng)在冢體頂部</b>。</p> <p class="ql-block"><b>拓展閱讀</b></p><p class="ql-block">牛河梁遺址紅山文化彩陶可分為<b>有底彩陶器和無底彩陶器</b>兩大系統(tǒng)。<b>有底彩陶器可分為盆、缽、壺、器蓋四類</b>。<b>無底彩陶器主要有筒形器、缽形器、塔形器和豆形器四類</b>,其中無底筒形器數(shù)量最多。從出土位置來看,筒形器大都出于積石冢的冢體之上,緊貼著內(nèi)界墻,這種做法似乎表明這幾道內(nèi)界墻是專為框定筒形器而設(shè)置的。關(guān)于<b>筒形器的功能</b>,結(jié)合其無底的特征,<b>學(xué)者們認為它有上下貫通之意,應(yīng)是一種祭器</b>,是冢內(nèi)逝去的祖神溝通天神的法器和通道。</p><p class="ql-block"><b>塔形器</b>在每座積石冢中發(fā)現(xiàn)的<b>數(shù)量很少</b>,形制也遠較筒形器復(fù)雜。根據(jù)幾個積石冢所發(fā)現(xiàn)的塔形器資料分析,它應(yīng)該擺放在冢的四個正方向的中部及<b>冢頂?shù)闹行?lt;/b>部位, 這說明與筒形器相比, <b>塔形器的地位更為重要</b>。值得注意的是在女神廟也有一件這種器類的殘片。女神廟和各地點積石冢所見人體塑像都為女性,學(xué)者們根據(jù)塔形器的造型和出土地點判斷,它應(yīng)是廟內(nèi)及諸積石冢中與女神塑像并存的男性崇拜物。由此推測,當(dāng)時可能有"女神與男祖"的區(qū)別。</p> <p class="ql-block"><b>崇祖</b></p><p class="ql-block"><b>祖先崇拜</b>在西遼河流域有深厚的文化根基,是紅山文化信仰體系的重要內(nèi)容。紅山先民將祖先作為偶像崇拜,所制人像材質(zhì)多樣、工藝精湛、大小有別, 不僅出現(xiàn)在居住區(qū)的房址內(nèi),也供奉于神廟、祭壇等禮儀場所。位于<b>牛河梁遺址第一地點的"女神廟"</b>,坐落在規(guī)模宏大的人工堆砌臺基之上,遺址中發(fā)現(xiàn)的大規(guī)模群像,為其他遺址所未見。"女神廟" 神像地位崇高, 由紅山社會共有, 代表了紅山先民共同崇拜的遠祖。</p> <p class="ql-block"><b>陶器蓋</b></p><p class="ql-block">紅山文化 (距今約6500-5000年)</p><p class="ql-block">1983-1985年遼寧凌源牛河梁遺址第一地點"<b>女神廟"出土</b></p><p class="ql-block">遼寧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藏</p> <p class="ql-block"><b>女神像</b>發(fā)現(xiàn)于1983年, 出土于"女神廟"主室西側(cè), 由<b>草拌泥塑成</b>,<b>大小接近真人,</b> 頭頂殘缺, 額頂和鬢角塑有箍、帶類飾物,<b>雙眼以釘狀玉石鑲嵌</b>,上唇以下齒部有蚌殼質(zhì)貼物痕跡, 左耳殘部可見穿孔, 背面殘跡顯示神像應(yīng)貼于墻壁上。考古學(xué)家蘇秉琦稱其為"<b>紅山人的女祖</b>”,<b>也就是中華民族的 “共祖”</b>。</p><p class="ql-block">與女神像一起出土的還有多件泥塑人像殘塊,它們都是全身人像的塑件,基本都接近真人尺寸。學(xué)者判斷它們屬于大型塑像群體。頭像所象征的女神是群神中的一個。在當(dāng)時塑造這類大型人體全身像難度甚大??梢? 雕塑技術(shù)已形成一定的規(guī)范化特點,<b>可能出自專業(yè)藝匠之手。</b></p> <p class="ql-block"><b>女神像及共出的塑像,應(yīng)是與祖先崇拜有關(guān)的偶像。</b></p><p class="ql-block"><b>原始社會的宗教崇拜,大都經(jīng)歷了自然崇拜、圖騰崇拜和祖先崇拜</b>。牛河梁"<b>女神廟"</b>從祭祀對象看既有神化了的人的塑像,也有神化了的動物塑像,但<b>以人形偶</b></p><p class="ql-block"><b>像一一女神為祭祀的主要對象</b>,動物是附屬于人的。因此, 學(xué)者們判斷女神是神化了的祖先的形象。從祭祀場所的規(guī)模看,牛河梁的廟址已遠遠超出家庭祭祀和氏族祭祀。紅山先民在遠離住地的位置專門營建獨立的廟宇;周圍還建有附屬建筑物,形成了一個<b>規(guī)模宏大的祭祀中心場所。</b>因此,學(xué)者們判斷這是紅山先民祭祀共同祖先的圣地。 由此推斷距今五千年以前的紅山文化,已經(jīng)進入祖先崇拜的歷史階段。紅山文化<b>龍形玉器</b>及有關(guān)成組玉器的出現(xiàn),象征著當(dāng)時社會已存在某種等級、權(quán)力的觀念,具有<b>"禮"的雛形</b>,顯示出紅山文化已經(jīng)有了<b>社會分工和社會分化</b>。而牛河梁大型"女神廟"和相應(yīng)的大規(guī)模祭祀活動進一步表明各種神職人員以及專業(yè)化藝術(shù)匠人已經(jīng)作為<b>特殊階層出現(xiàn)</b>。又值得注意的是已出土的人像上臂塑件空腔內(nèi)帶有肢骨,因遭火焚多成灰渣,有可能是人骨。聯(lián)系中亞曾有在人頭骨上涂泥成像的崇拜形式,這一現(xiàn)象或許說明, <b>牛河梁女神像有的是以現(xiàn)實中的人物為依據(jù)塑造出來的</b>。</p> <p class="ql-block"><b>陶塑孕婦小像</b></p><p class="ql-block">紅山文化 (距今約6500-5000年)</p><p class="ql-block">1982年遼寧喀左東山嘴遺址出土</p><p class="ql-block">遼寧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藏</p><p class="ql-block">這件孕婦裸體立像為<b>泥質(zhì)紅陶</b>,通體打磨光滑, 似涂有紅衣。頭部及右臂殘缺, 腹部凸起, 臀部肥大, 左臂彎曲,左手貼于上腹, 可見五指, 有<b>表現(xiàn)陰部的記號</b>, 下肢稍彎曲, 雙足殘缺。</p><p class="ql-block">1979年, 考古工作者在<b>東山嘴遺址</b>發(fā)現(xiàn)了一處紅山文化時期的大型祭祀遺址, 1982年春進行了第二次發(fā)掘。其中出土有二十余件陶塑像殘塊。這些塑像可分為兩類: <b>一類是裸體的"小型孕婦塑像"; 一類是著衣的"大型人物坐像"</b>。</p><p class="ql-block">在<b>歐洲舊石器時代晚期和西亞新石器時代</b>文化中也發(fā)現(xiàn)了大量的女性裸體造型。在造型上,它們與紅山文化出土的小型孕婦塑像有著許多<b>相似之處:個體小,裸體、鼓臀、凸腹,陰部刻有符號,多呈立姿。</b>顯然,這些裸體小雕像應(yīng)當(dāng)具有共同的或類似的性質(zhì)。在中國,小型孕婦像見于更早的興隆洼文化遺址(林西縣白音長汗和西山遺址)和趙寶溝文化遺址(河北灤平后臺子遺址)以及與紅山文化晚期同時期的仰韶文化遺址 (陜西扶風(fēng)案板遺址)。</p><p class="ql-block">結(jié)合國內(nèi)外考古資料和民族學(xué)資料,學(xué)者們認為這些小雕像應(yīng)是<b>史前人類實行巫術(shù)的"道具"</b>,目的在于謀取土地和人類本身的雙重豐產(chǎn)。而<b>大型人物坐像或許是祖先崇拜的偶像</b>,它們雖然和小型裸體孕婦塑像同出于祭壇,但卻不具有巫術(shù)的意義,<b>它們與牛河梁女神廟的出現(xiàn), 正是紅山文化開啟文明歷程的表現(xiàn)。</b></p> <p class="ql-block"><b>陶塑男俑</b></p><p class="ql-block">紅山文化 (距今約6500-5000年)</p><p class="ql-block">2024年河北平泉東山頭遺址出土</p><p class="ql-block">河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藏</p> <p class="ql-block"><b>陶塑人頭像</b></p><p class="ql-block">紅山文化 (距今約6500-5000年)</p><p class="ql-block">2014-2016年遼寧朝陽半拉山墓地出土</p><p class="ql-block">遼寧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藏</p> <p class="ql-block"><b>石雕人面</b></p><p class="ql-block">紅山文化 (距今約6500-5000年)</p><p class="ql-block">內(nèi)蒙古敖漢旗七家村出士</p><p class="ql-block">赤峰博物院藏</p> <p class="ql-block"><b>石雕人頭像</b></p><p class="ql-block">紅山文化 (距今約6500-5000年)</p><p class="ql-block">2014-2016年遼寧朝陽半拉山墓地出土</p><p class="ql-block">遼寧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藏</p> <p class="ql-block"><b>石雕人頭像</b></p><p class="ql-block">紅山文化 (距今約6500-5000年)</p><p class="ql-block">2014-2016年遼寧朝陽半拉山墓地41號墓出土</p><p class="ql-block">遼寧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藏</p> <p class="ql-block"><b>石雕人像</b></p><p class="ql-block">紅山文化 (距今約6500-5000年)</p><p class="ql-block">2001年內(nèi)蒙古敖漢旗草帽山遺址出土</p><p class="ql-block">敖漢博物館 (敖漢旗文物保護中心) 藏</p> <p class="ql-block"><b>石雕女神坐像</b></p><p class="ql-block">紅山文化(距令約6500-5000年)</p><p class="ql-block">內(nèi)蒙古赤峰出土</p><p class="ql-block">赤峰博物院藏</p> <p class="ql-block"><b>紅陶女神像</b></p><p class="ql-block">紅山文化 (距今約6500-5000))</p><p class="ql-block">2001年內(nèi)蒙古赤峰松山區(qū)征集</p><p class="ql-block">內(nèi)蒙古博物院藏</p> <p class="ql-block"><b>玉坐人像</b></p><p class="ql-block">紅山文化 (距今約6500-5000年)</p><p class="ql-block">故宮博物院藏</p> <p class="ql-block"><b>巫覡xi像</b></p><p class="ql-block">紅山文化 (距今約6500-5000年)</p><p class="ql-block">1982年內(nèi)蒙古巴林右旗那日斯臺遺址出土</p><p class="ql-block">巴林右旗博物館藏</p><p class="ql-block">這件巫覡像為<b>灰石質(zhì)地</b>,通體磨光。他的<b>頭頂有三重圓餅狀裝飾</b>,頂部平齊。<b>頭部近菱形</b>, 面部造型十分<b>抽象</b>, 巨鼻呈三角形,眉、眼極度下斜呈"八"字形, 嘴部無明顯飾痕。上身挺直, 兩手合于胸腹之前, 束腰,跪坐,臀部壓在雙腳之上。</p><p class="ql-block">紅山文化有好幾處非常典型的中國北方史前文化祭祀遺址, 這些遺址出土的女神雕塑像、玉神器以及非實用性陶器, 還有遺址內(nèi)留下的祭祀痕跡,都表明紅山人的神靈信仰觀念已得到普遍發(fā)展。而<b>管理這些宏大的祭祀建筑設(shè)施,主持大規(guī)模祭祀活動的正是巫覡</b>。紅山文化的巫覡像有一個突出特征,就是對巫覡動態(tài)儀式行為的捕捉和刻畫。正如這件石雕巫覡像好似正在<b>虔誠祈禱</b>。</p> <p class="ql-block"><b>人形陶壺</b></p><p class="ql-block">小河沿文化 (距今約 5000-4000 年)</p><p class="ql-block">2008年內(nèi)蒙古扎魯特旗南寶力皋吐遺址出土</p><p class="ql-block">內(nèi)蒙古自治區(qū)文物考古研究院藏</p> <p class="ql-block">對比紅山文化石像和興隆洼石像,技術(shù)突飛猛進, 甚至看到了漢俑和唐力士像的雛形。</p> <p class="ql-block"><b>尊王</b></p><p class="ql-block"><b>積石冢是紅山文化特有的埋葬形式</b>。大冢建于山岡之巔,<b>層層疊起,</b> 如同后世</p><p class="ql-block">"山陵"景觀。積石冢群、單個冢和冢墓葬排列有序, 等級分明, 秩序儼然, 反映紅山社會<b>金字塔式分層結(jié)構(gòu)</b>。每個積石冢中心大墓與周圍中、小墓葬<b>等級分化明顯</b>,凸顯了中心大墓主人"獨尊"的王者地位。</p> <p class="ql-block"><b>元寶山遺址集墓葬與祭祀建筑為一體</b>,積石冢整體布局北圓南方, 冢體殘存0.4~2米,外砌7層圓形石墻以臺階狀層層內(nèi)收,位于中心的15號墓采用多重階臺式土壙結(jié)構(gòu),墓室以花崗巖條石砌鎖。</p> <p class="ql-block"><b>玦形玉龍</b></p><p class="ql-block">紅山文化 (距今約6500-5000年)</p><p class="ql-block">2024年內(nèi)蒙古敖漢旗元寶山積石冢遺址15號墓出土</p><p class="ql-block">內(nèi)蒙古自治區(qū)文物考古研究院藏</p> <p class="ql-block"><b>玉冠飾</b></p><p class="ql-block">紅山文化 (距今約6500-5000年)</p><p class="ql-block">2024年內(nèi)蒙古敖漢旗元寶山積石冢遺址15號墓出土</p><p class="ql-block">內(nèi)蒙古自治區(qū)文物考古研究院藏</p> <p class="ql-block">與1400公里以外凌家灘文化的“介”字玉冠飾驚人相似</p> <p class="ql-block"><b>斜口筒形玉器</b></p><p class="ql-block">紅山文化 (距今約6500-5000年)</p><p class="ql-block">2024年內(nèi)蒙古敖漢旗元寶山積石冢遺址15號墓出土</p><p class="ql-block">內(nèi)蒙古自治區(qū)文物考古研究院藏</p><p class="ql-block"><b>關(guān)于筒形器的制作及用途,在第三單元“龍衍九州”會有詳細說明。</b></p> <p class="ql-block"><b>石鉞、玉獸首端飾</b></p><p class="ql-block">紅山文化 (距今約6500-5000年)</p><p class="ql-block">2014-2016年遼寧朝陽半拉山墓地12號墓出土</p><p class="ql-block">遼寧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藏</p> <p class="ql-block"><b>玉璧</b></p><p class="ql-block">紅山文化 (距今約6500-5000年)</p><p class="ql-block">2014-2016年遼寧朝陽半拉山墓地12號墓出土</p><p class="ql-block">遼寧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藏</p> <p class="ql-block"><b>玉人</b></p><p class="ql-block">紅山文化 (距今約6500-5000年)</p><p class="ql-block">2002年遼寧凌源牛河梁遺址第十六地點4號墓出土</p><p class="ql-block">遼寧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藏</p> <p class="ql-block"><b>玉鳳</b></p><p class="ql-block">紅山文化 (距今約6500-5000年)</p><p class="ql-block">2002年遼寧凌源牛河梁遺址第十六地點4號墓出土</p><p class="ql-block">遼寧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藏</p> <p class="ql-block"><b>彩陶罍</b></p><p class="ql-block">紅山文化 (距今約6500-5000年)</p><p class="ql-block">1993年遼寧建平牛河梁遺址第二地點4號冢6號墓出土</p><p class="ql-block">遼寧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藏</p> <p class="ql-block"><b>牛河梁遺址第五地點位于遺址區(qū)中心地帶</b>, 東北距"女神廟"約2千米, 分布3座積</p><p class="ql-block">石冢。<b>一號冢中心大墓1號墓</b>主體為大型土壙, 四壁分設(shè)臺階, 石棺以長條形石板平砌構(gòu)建, 棺壁每側(cè)疊砌六至七層石板,頂部以大塊石板疊搭為蓋, 蓋板上方覆封石。</p> <p class="ql-block"><b>玉鱉</b></p><p class="ql-block">紅山文化 (距今約6500-5000年)</p><p class="ql-block">1987年遼寧凌源牛河梁遺址第五號地點一號冢1號墓出土</p><p class="ql-block">遼寧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藏</p><p class="ql-block">這兩件玉鱉分別出土于<b>墓主的左、右手部位,</b> 呈黃綠色。頭部形狀近于三角形,以起地陽紋和短陰線技法雕出眼睛和嘴巴,紋路較淺,隱約可見。頸部微縮,屈</p><p class="ql-block">肢, 有尾, 四肢以較細的陰線雕出, 背稍凸起。</p> <p class="ql-block"><b>紅山文化的積石冢, 主要集中在牛河梁女神廟周圍的各個山網(wǎng)上</b>, 其積石冢的營建過程, 一般是先平整山頭并墊土, 然后用石塊砌筑冢的四周。冢內(nèi)挖有墓壙,壙底砌成石棺。主墓安葬后,在墓頂先封土, 后積石,層層疊起, 形成半圓形或覆斗形的高大墳丘。積石冢有一個顯著的特點,就是墓葬內(nèi)一般只隨葬玉器,極少和基本不隨葬陶器和石器, 即"<b>唯玉為葬</b>"。<b>陶器一般都置于家外石階之上</b>。學(xué)者們認為, "唯玉為葬"的積石冢應(yīng)是當(dāng)時的社會上層人物, 凸顯了中心大墓主人"<b>一人獨尊"的等級制度</b>。</p> <p class="ql-block"><b>玉龜</b></p><p class="ql-block">紅山文化 (距今約6500-5000年)</p><p class="ql-block">1973年遼寧阜新胡頭溝遺址1號墓出土</p><p class="ql-block">遼寧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遼寧省博物館藏</p> <p class="ql-block"><b>玉鸮</b></p><p class="ql-block">紅山文化 (距今約6500-5000年)</p><p class="ql-block">1973年遼寧阜新胡頭溝遺址1號墓出土</p><p class="ql-block">遼寧省博物館藏</p><p class="ql-block">這件玉鸮呈<b>淡綠色</b>,質(zhì)地溫潤細膩部分區(qū)域可見白沁或自然沁色,表面呈現(xiàn)啞光或油質(zhì)光澤。玉鸮呈<b>展翅飛翔狀</b>,雙翅展開,表現(xiàn)出動態(tài)張力。這種造型可能模仿了鸮類(貓頭鷹) 捕獵時的姿態(tài), 反映了紅山先民對自然生物的細致觀察。 相較于其他紅山玉鳥(如牛河梁遺址的玉鳳) 的造型,它的翅膀比例較窄且線條簡練, 體現(xiàn)了紅山玉器"以形寫神"的抽象化表現(xiàn)手法。這可能與當(dāng)時玉料切割工藝或圖騰象征需求相關(guān)。<b>鸮的尾部作扇形展開,與翅膀形成平衡構(gòu)圖</b>,增強了視覺穩(wěn)定感。</p> <p class="ql-block"><b>鸮在紅山文化中被視為溝通天地的媒介,玉鸮多出土于高等級墓葬,暗示其與薩滿教儀式的關(guān)聯(lián)</b>。還可能與 《山海經(jīng)》中"鴟鸮司夜"的神話觀念存在淵源。同墓地僅少數(shù)墓葬隨葬玉鸮,表明持有者具有特殊社會地位或為部落祭司階層成員。這件玉鸮的考古價值不僅在于其藝術(shù)成就,更揭示了紅山文化玉禮器系統(tǒng)的早期形態(tài), 為研究中國北方地區(qū)史前社會復(fù)雜化進程提供了重要物證。</p> <p class="ql-block">紅山文化發(fā)現(xiàn)了多種形式的祭壇遺址, 尤以<b>牛河梁遺址第二地點發(fā)現(xiàn)的祭壇最具代表性</b>, <b>三層圓臺式結(jié)構(gòu)</b>開同類建筑之先河, 是<b>研究中國古代祭祀系統(tǒng)與祭祀建筑制度起源的重要實物資料</b>。</p> <p class="ql-block">牛河梁遺址第二地點祭壇設(shè)在山崗坡地,修建時先以墊土平整地面,再以柱狀安山巖石料為樁,砌筑<b>外、中、內(nèi)三圈</b>, 層層疊起, 內(nèi)圈以內(nèi)以石塊堆筑封頂。在內(nèi)圈石樁與壇頂封石之間, 并排立置<b>陶筒形器群</b>,封頂石中還發(fā)現(xiàn)了<b>塔形器</b>的殘片。</p> <p class="ql-block">祭壇內(nèi)、中、外三層圓臺的<b>直徑分別為11米、15.6米和22米</b>, 相鄰圓形的直徑之比為根號2,<b>對應(yīng)了蓋天觀念下夏至、 春秋分、 冬至的太陽在天穹上的運行軌跡。</b></p> <p class="ql-block">直徑22米,15.6米.11米的三重同心圓,<b>天圓地方</b>的遠古宇宙觀在此凝固。</p><p class="ql-block">三重同心圓式的布局,<b>最終在明清天壇的漢白玉石階上產(chǎn)生回響。</b></p> <p class="ql-block"><b>敬天</b></p><p class="ql-block">天地崇拜觀念與紅山文化旱作農(nóng)業(yè)文明走向成熟密切相關(guān)。紅山文化先民為祈求風(fēng)調(diào)雨順和農(nóng)業(yè)豐收, 筑壇祭祀天地,通過觀測天象, 掌握自然規(guī)律, 獲得天文知識, 形成系統(tǒng)的天地崇拜觀念, 遵循相同的祭祀禮儀規(guī)范。紅山文化先民將"<b>天圓地方</b>"的理念融入祭壇的規(guī)劃設(shè)計之中,夯筑土丘作為祭壇基礎(chǔ),<b>外圍包砌石墻和彩陶筒形器</b>, 各遺址祭壇樣式和規(guī)模的差異體現(xiàn)出禮儀活動的層級化。</p> <p class="ql-block"><b>彩陶筒形器是紅山文化特有器物</b>,均為泥制紅陶,<b>中空無底,上下貫通</b>,通常半面施有<b>彩繪</b>。這類器物<b>見于祭壇與積石冢</b>,成排豎立, 是<b>特殊的祭祀禮器,具有貫通天地的功能。</b></p> <p class="ql-block"><b>彩陶筒形器</b></p><p class="ql-block">紅山文化 (距今約6500-5000年)</p><p class="ql-block">遼寧建平牛河梁遺址第二地點四號冢出土</p><p class="ql-block">遼寧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藏</p> <p class="ql-block"><b>扁缽式彩陶筒形器</b></p><p class="ql-block">紅山文化 (距今約6500-5000年)</p><p class="ql-block">2024年內(nèi)蒙古敖漢旗元寶山積石冢遺址出土</p><p class="ql-block">內(nèi)蒙古自治區(qū)文物考古研究院藏</p> <p class="ql-block"><b>彩陶筒形器</b></p><p class="ql-block">紅山文化 (距今約6500-5000年)</p><p class="ql-block">2024年內(nèi)蒙古敖漢旗元寶山積石冢遺址出土</p><p class="ql-block">內(nèi)蒙古自治區(qū)文物考古研究院藏</p> <p class="ql-block">下一篇章將介紹紅山文化以“<b>玉龍、勾云形玉器、斜口筒形玉器</b>”為代表的玉禮器系統(tǒng),精彩繼續(xù)!</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