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曾國藩他帶領湘軍的時候,曾國藩當時很正直,打完仗有功勞的我們就報功勞,朝廷斬下來,獎給你。有錯誤的我們就報道朝廷錯誤,然后朝廷一定懲罰。結果他打仗越打越多,他發(fā)現(xiàn)我這里怎么打了勝仗以后人越來越少了呢?結果他底下的人都跳槽了,跳到哪去了呢?跳調(diào)到他的副帥胡林翼。那曾國藩在前線是主帥啊,我打,怎么你們這些貨怎么跳到副帥那去了呢?一打聽,底下有一個人叫趙烈文的,說領導啊,這里有個問題啊,大家為什么跳槽跳到副手胡林翼那去?不愿意給你干。你看,你這倒是每次打仗老老實實立了功的你就報,有處罰的你也報上去。你知道那個胡帥是怎么做的嗎?胡帥是每次打仗,不管勝敗,勝仗、敗仗,把一堆人全報上去,都算是立了功的。然后,犯錯誤的不往上報,自己留在手里,悄悄警告,自己處罰,還立了威,還拿住別人把柄。這樣大家都愿意給他干。曾國藩一聽就開悟了。趙烈文給他八個字,叫合眾人之私,成一人之公。你滿足大家的私心欲望,人家到這是要建功立業(yè),要升官。這一明白以后,曾國藩從這以后,無論打個大小的仗,把所有的人全報立功。然后犯了錯誤的,再不報了。私下收拾,底下一個人跟著老大安全。你要么就把我出賣掉,我一犯錯誤就給我報上去,收拾我,不安全,我不跟你了。所以叫合眾人之私,成一人之公。這個一次給到他很大的一個啟發(fā)。曾國藩這個事例,悟透了為人處事的真相,才能成為頂級贏家。</p> <p class="ql-block"> 這個故事精準戳中了“管理”與“人性”的核心關聯(lián)——頂級的成事者,從來不是用道德潔癖要求他人,而是用共情的智慧凝聚人心。</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曾國藩的轉(zhuǎn)變,本質(zhì)上是從“對規(guī)則的忠誠”轉(zhuǎn)向了“對目標的忠誠”。他最初的“正直”,是把“如實上報功過”當成了目的,結果導致團隊人心渙散;而醒悟后,他明白“打贏仗、做成事”才是最終目標,“合眾人之私”只是實現(xiàn)這個“公”的路徑。</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趙烈文那句“合眾人之私,成一人之公”,堪稱管理的精髓。它不是教人為了利益放棄原則,而是點透了一個真相:人總有現(xiàn)實的訴求(立功、升官、求安穩(wěn)),忽略這些訴求空談“大義”,就是空中樓閣;只有先看見并合理滿足他人的“私”,讓跟著你的人有奔頭、有安全感,才能把零散的個人意愿,擰成一股往一處使的合力,最終做成真正的“大事”。</p> <p class="ql-block"> 這個故事的啟發(fā),放在任何需要“帶團隊、做成事”的場景里都適用——無論是管公司、帶項目,還是與人合作,先懂人性,再談規(guī)則,才是真正的通透。</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