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a href="http://www.h-ceramic.com.cn/5fxv1a41" target="_blank">葉升龍畫論·第四章《詩畫論》4.04(7)</a></p><p class="ql-block">【??】</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四、語言文字是所有藝術(shù)的基石(8)</b></p><p class="ql-block"> 漢代揚雄說:“言,心聲也;書,心畫也;聲畫形,君子小人見矣?!?[20]揚雄指出,說出的話是心中的聲音即人的心意,寫出的字是人心意的形體,發(fā)的聲音(語言 )或?qū)懙奈淖侄伎梢姵龃苏f者或?qū)懻叩娜似穪怼?lt;/p><p class="ql-block"> 揚雄沒有把說的話和寫的字分為兩種不同的內(nèi)容。前者為語言,后者為文字,語言就是文字,不過語言要由耳去聽,文字要由眼去看,結(jié)果其所得內(nèi)容都表現(xiàn)了說者或?qū)懻叩娜烁袢似?。所以善惡美丑既在語言中同時也在文字中,并非在說話的方法和寫字的方法之中。</p><p class="ql-block"> 而魏晉之后,尤其到唐朝,書法論就十分風(fēng)行,造成了許多曲解。如唐書論大家張懷瓘的一段話,就造成了后人極大的誤解。他說:“深識書者惟觀神形,不見字形?!ぁぁぁぁぁの膭t數(shù)言乃成其意,書則一字已見其心,可謂簡易之道?!?[21]</p><p class="ql-block"> 他的這些話,若從字面上看,可以說全部已拋棄了文字內(nèi)容,而專從形式著眼,意從形式中見出作者的人品了??赡軉幔窟@句話對后人造成的曲解是非常嚴重的。所以如今就有人提出拋棄文字的書法。這種主張的錯誤根源就在張懷瓘的上述理論之中。</p><p class="ql-block"> 寫字也和人間所有的事一樣,辦一件事,各人有各人不同的辦法。由于各人各自有自己的經(jīng)驗,辦法雖然大同小異,但始終不可能完全相同。辦相同的一件事,甲做得令人百分之百滿意,而乙做得有些缺點,丙就缺點更多,丁以失敗告終。這也就顯示出這四個人的水平和個性來了。</p><p class="ql-block"> 書法也一樣,各人的性格在書法中的表現(xiàn)當(dāng)然各自不同。問題是,書寫的方法難有好壞之分,因各有所長,各有所短。而且觀者也由于個性的不同,你喜歡的是甲,他喜歡的是乙,所以無法有一個鮮明的標準。</p><p class="ql-block"> 這方面,我國宋代蘇東坡早就提出了這個問題,他在談褚遂良的字時,很有感慨地說,單論字是得不出明確結(jié)論的,非得兼論其人不可:“古之論者兼論其生平!茍非其人,雖工不貴也?!?[22]</p><p class="ql-block"> 根據(jù)蘇東坡這句話再看張懷瓘的理論,可以獲知張懷瓘上述說的 “書則一字已見其心” 并非指普通書法家所寫的字,而是針對張懷瓘所知的書法名家而言的。</p><p class="ql-block"> 關(guān)于這一點,與本書 “典型論” 中提到的關(guān)于 “肖像畫問題” 的論述是同一個道理。張懷瓘已知某些名家的其人其字,所以才一見其字便見其心,這樣理解才合于實際。</p> <p class="ql-block"><b>【注】</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20] [漢]揚雄:《揚子法言譯注》卷4《問神》,2003年1月黑龍江人民出版社出版。</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21] [唐]張彥遠:《法書要錄》卷4張懷瓘《文字論》,1998年3月遼寧教育出版社出版。</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22] 《鄭板橋詩詞文選》之《論書》第290頁,1997年5月作家出版社出版。</span></p> <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a href="http://www.h-ceramic.com.cn/5fznd97e" target="_blank">葉升龍畫論·第四章《詩畫論》4.04(9)</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