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天安門城樓上,中俄朝三國領導人歷史性的同框畫面,已然超越了閱兵場上那些鐵甲銅戈,成為此番紀念活動中最具沖擊力的視覺符號。這畫面無聲,卻向世界有力地宣告著一個正在成形的新格局。</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金正恩的專列于九月二日下午抵京,打破了長達六年的外交沉寂。這位被稱為“八零后”的朝鮮領導人,選擇了中國抗日戰(zhàn)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zhàn)爭勝利八十周年紀念活動,作為他重返多邊外交舞臺的起點。與他并肩而立的,是俄羅斯總統(tǒng)普京。三國領袖首度在國際場合共同亮相,歷史與現(xiàn)實于此交織,傳遞出遠超閱兵本身的豐富地緣政治訊息。</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此番訪華,實是金正恩自二零一九年一月以來首次踏上中國土地,更是朝鮮最高領導人六十六年來頭一遭參與中國閱兵式。朝鮮歷任領導者素來傾向一對一的外交會晤,此番金正恩的北京之行,無疑標志著顯著的政策轉變。他在出發(fā)前日接見在俄陣亡士兵家屬,簽署增加軍費的法案,看似國內(nèi)事務,實則對外釋放戰(zhàn)略信號:朝鮮已非昔日的唯唯諾諾之邦,而是一個有軍力、有盟友、有地緣縱深的“戰(zhàn)術參與者”。</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二零二五年是中國人民抗日戰(zhàn)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zhàn)爭勝利八十周年,亦是朝鮮祖國解放八十周年。中朝兩國在二戰(zhàn)日本侵略者的炮火中有著共同的記憶。朝鮮建國主席金日成曾在吉林市讀中學,并于中國參與抗日游擊斗爭,這段歷史充分體現(xiàn)了當時兩國的緊密合作。抗日非中國一家的獨戲,朝鮮半島在日據(jù)時期亦有大量武裝與民間抵抗。將朝鮮置于紀念那段歷史的席位上,邏輯上是有根有據(jù)的。邀請朝鮮最高領導人出席,使這場紀念活動的意義從“國內(nèi)回顧”升華為“地區(qū)共同記憶”的象征,將抗戰(zhàn)勝利的意義講得更寬闊、更具共鳴。</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近年來,俄朝在安全與軍事層面互動頻仍,中俄關系亦保持緊密。三國領導人一同出現(xiàn)在慶典現(xiàn)場,將“一起抗擊侵略的歷史”從教科書拉回到現(xiàn)實舞臺。對俄羅斯而言,朝鮮從未如此重要。自二零二四年簽署《全面戰(zhàn)略伙伴關系條約》以來,俄朝關系已躍升至“全天候同盟”級別。俄方不僅認可朝鮮士兵在烏克蘭戰(zhàn)場上的實際作戰(zhàn)角色,還主動提供包括衛(wèi)星技術在內(nèi)的多項援助。</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而朝鮮,亦在這場聯(lián)動中尋得了突破口。既然西方制裁封死了所有可能的外交出口,那便轉身投入到中俄主導的“邊緣戰(zhàn)略軸心”中去。從圖們江公路橋的重啟談判,到能源管道項目的推進,再到朝鮮導彈基地的擴建計劃,所有動作皆指向一個目標——融入中俄經(jīng)濟與安全體系,擺脫長期孤立狀態(tài)。</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中俄朝三方的同臺亮相,無疑是對美日韓發(fā)出的明確信號。這三個國家都有一個共同特點:皆是美國的潛在或直接對手。特朗普政府最擔心的事情正在變成現(xiàn)實。對韓國來說,這無疑是一種戰(zhàn)略失衡的體現(xiàn)。李在明政府本想以溫和政策緩解南北關系,但朝鮮方面的回應只有冷漠與諷刺。金與正一句“韓國是永遠的敵人”,直接將李在明的對朝政策釘上了失敗的恥辱柱。更扎心的是,韓國即便派出國會議長禹元植作為代表參加閱兵,仍未能獲得與金正恩任何形式的接觸。韓方對此“并不抱期待”的表態(tài),反倒像是一種事先認輸?shù)耐饨蛔员!?lt;/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金正恩選擇不出席今年上半年的俄羅斯閱兵,卻決定“破例”出席北京的紀念活動,背后邏輯不難理解:北京是平臺,普京是盟友,而中國則是朝鮮重新定義自身國際角色的窗口。在這里,他不僅能展示“國際存在感”,還能借助中俄的共同加持,形成對美韓陣營的實際牽制。對于金正恩來說,此次訪問將進一步提升朝鮮的外交地位,使平壤方面有機會與世界上一些最具影響力的領導人進行對話。</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此次九三閱兵并非只有俄朝兩國領導人參與,總計有二十六國領導人出席,其中多數(shù)是遭受美國壓迫的國家。除了普京和金正恩,名單還包括柬埔寨國王西哈莫尼、越南國家主席梁強、老撾人民革命黨中央委員會總書記通倫、印度尼西亞總統(tǒng)普拉博沃等重要人物。當西方媒體還在炒作“中國孤立論”時,北京用二十六國領導人的集體亮相作出了最有力的回應。這份名單就像一面多棱鏡,折射出中國外交的三個關鍵維度:與俄羅斯、朝鮮等國的戰(zhàn)略協(xié)作關系,同東南亞鄰國的命運共同體建設,以及在發(fā)展中國家群體中的影響力投射。</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金正恩的專列不僅駛入了北京站,更駛入了一個全新的多極世界秩序。普京四天長訪,金正恩的罕見亮相,加上中國的高規(guī)格接待,共同構成了一個現(xiàn)實的畫面:中俄朝的戰(zhàn)略綁定,正在從象征性的友好走向機制化的合作。</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接下來國際社會將關注的是,這場互動能否從“閱兵之后”繼續(xù)延伸。有跡象顯示,俄羅斯正在籌備年內(nèi)的第二輪俄朝峰會,中方則可能在年底前推動“中俄朝三邊戰(zhàn)略對話機制”的創(chuàng)建。世界在變,格局在變,而這一次,東亞的地緣政治棋局,已然重新洗牌。</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