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每個人心中都住著一位弘法大師,他們不一定身披袈裟,卻用各自的方式傳遞著“法”的真諦。這個“法”,不是千篇一律的教條,而是每個人在觀照世界、體悟人生中逐漸形成的認知與理論。有人用言語弘法,有人用行動傳道,有人則以靜默感化人心。他們像一盞燈,照亮自己,也溫暖他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小德川流,大德敦化。前者是日日行善、點滴積累的堅持,后者則是根植于內心、潤物無聲的感化。真正的弘法大師,不只是講經說法,而是能順應天道、通達人道、契合地道,以德化人,以道養(yǎng)心。他們如大地般厚重,承載萬物而不爭,滋養(yǎng)眾生而不語,自然功德無量。</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我曾見過一位老人,在村口每日清掃落葉,風雨無阻。旁人問他為何如此,他只說:“地凈了,人心就安了?!蹦且豢?,我忽然明白,他便是我心中的弘法大師。他的“法”,藏在那一把掃帚、那一彎腰的身影里。</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弘法大師不一定要在廟堂之上,也可以在煙火人間。他們以身作則,以心傳心,點亮一盞又一盞的燈。那一盞燈,不只為照亮黑暗,更是為了喚醒人們心中本有的光明。當這盞燈在一代又一代人手中傳遞,家國便有了長明的希望。</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每個人心中都住著一位弘法大師,他們不一定是廟堂高僧,也不一定手持經卷,但他們一定用自己的方式詮釋著“法”的真諦。這個“法”,不是刻板的教條,而是他們觀世界、觀人生后沉淀下來的認知與智慧。有人用言語傳遞,有人用行動書寫,有人則用一生的堅持去踐行。</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真正的弘法,不在高山之巔,而在煙火人間。有人如涓涓細流,潤物無聲,日日行善,點滴積德,是為“小德川流”;有人則如大地般厚重,以一己之德感化四方,化育眾生,是為“大德敦化”。兩者皆是弘法,只是方式不同,境界各異。</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而那至高的弘法者,順天道、行人道、通地道,與自然共呼吸,與人心共悲喜。他們不張揚,卻能感化萬物;不喧嘩,卻能滋養(yǎng)靈魂。他們像大地一樣,包容萬象,孕育生機,不爭功,不求名,卻自成其大,功德無量。</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我常想,弘法大師不一定在經卷中,他們可能就在我們身邊。也許是那位每日清晨清掃落葉的老人,也許是那個在風雨中仍堅持助人的少年。他們心燈不滅,照亮自己,也溫暖他人。這樣的光,雖不耀眼,卻足以點亮人間煙火,照亮家國長明之路。</p><p class="ql-block">(根據(jù)李之揚《日精進》領悟)</p> <p class="ql-block">附:【言之由李】2025年9月2日</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日精進: 《弘法大師》</p><p class="ql-block">◎每個人都是弘法大師,只是每個人的“法”</p><p class="ql-block">不一樣; 這個法是由各自觀世界、觀人生形成的認知而總結出來的理論;</p><p class="ql-block">◎小德川流,大德敦化; “小德川流”強調德行的日常實踐與堅持,“大德敦化”強調德性的根本感化力量;</p><p class="ql-block">◎真正的弘法大師,順天道地道通人道,可以感化萬物,滋養(yǎng)人心,如大地般厚重而化生一切,自然功德無量;</p><p class="ql-block">◎弘法大師心燈永駐,化育蒼生家國長明;</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李之揚</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