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前479年4月11日),名丘,字仲尼,春秋時期魯國陬邑(今山東省曲阜市)人,祖籍宋國栗邑。孔子是中國古代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學派創(chuàng)始人。儒家學說是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孔子三歲喪父,家道中落。少好禮,自幼熟悉傳統(tǒng)禮制。青年時便以廣博的禮樂知識聞名于魯,做過管糧倉、管放牧的小官。中年聚徒講學,從事教育活動。從事儒者之業(yè),以辦理喪祭之禮為生。年五十,擔任魯國司寇,攝行相職。不久棄官,偕弟子周游列國。晚年回到魯國,致力教育事業(yè),整理《詩》《書》、刪修《春秋》,以傳述六藝為志業(yè)。</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孔子弟子眾多,通六藝者七十余人。他奔走呼號,敢批當世權貴,在哲學、社會學、倫理學、教育學、政治學等諸多領域均有建樹,對后世影響深遠。</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魯哀公十六年二月十一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孔子患病不愈而卒,終年七十三歲,葬于魯城北泗水岸邊。</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孔子的政治思想核心內(nèi)容是“禮”與“仁”,在治國的方略上,他主張“為政以德”,用道德和禮教來治理國家是最高尚的治國之道。這種治國方略也叫“德治”或“禮治”。</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孔子的最高政治理想是建立“天下為公”的大同社會?!按笸鄙鐣幕咎攸c是:大道暢行,“天下為公”,因而能“選賢與能,講信修睦”,“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矜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yǎng)”。</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孔子主張的較低政治目標是小康社會。小康社會的基本特點是:大道隱沒,“天下為家”,“各親其親,各子其子,貨力為己”,與這種貧富不均、貴賤不等相適應,產(chǎn)生了一系列的典章制度、倫理道德,“以正君臣,以篤父子,以睦兄弟,以和夫婦”,“以立田里,以賢勇知”,相應地還要設“城郭溝池以為固”。這種社會顯然沒有“大同”世界那樣完美,但有正常秩序,有禮、仁、信、義,所以稱為小康。這種社會實際上描述了“私有制”產(chǎn)生后的階級社會的“盛世”。</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孔子的經(jīng)濟思想最主要的是重義輕利、“見利思義”的義利觀與“富民”思想。這也是儒家經(jīng)濟思想的主要內(nèi)容,對后世有較大的影響。</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孔子在中國歷史上最早提出人的天賦素質(zhì)相近,個性差異主要是因為后天教育與社會環(huán)境影響(“性相近也,習相遠也”)。他提倡“有教無類”,創(chuàng)辦私學,廣招學生,打破了奴隸主貴族對學校教育的壟斷,把受教育的范圍擴大到平民,順應了當時社會發(fā)展的趨勢。</p><p class="ql-block">孔子道德教育的主要內(nèi)容是“禮”和“仁”?!皩W而知之”是孔子教學的主導思想。其中“禮”為道德規(guī)范,“仁”為最高道德準則?!岸Y”是“仁”的形式,“仁”是“禮”的內(nèi)容,有了“仁”的精神,“禮”才真正充實。在道德修養(yǎng)方面,他提出樹立志向、克己、踐履躬行、內(nèi)省、勇于改過等方法。</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孔子治史思想的一個重要主張就是“直”,即研究歷史要實事求是,不但要重視根據(jù),而且要“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為政》)。</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孔子的美學思想核心為“美”和“善”的統(tǒng)一,也是形式與內(nèi)容的統(tǒng)一??鬃犹岢霸娊獭?,即把文學藝術和政治道德結合起來,把文學藝術當作改變社會和政治的手段,陶冶情操的重要方式??鬃拥拿缹W思想對后世的文藝理論影響巨大。</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孔子的言論主要記錄在《論語》中。《論語》與《大學》《中庸》《孟子》在南宋后并稱“四書”?!墩撜Z》是儒家學派的經(jīng)典著作之一,語言簡潔精煉,含義深刻,其中有許多言論至今仍被世人視為“微言大義”。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傳弟子編撰而成。它以語錄體和對話文體為主,記錄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集中體現(xiàn)了孔子的政治主張、倫理思想、道德觀念及教育原則等。</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