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7人人操人人叉|色五月婷婷俺也去|久热福利在线视频|国产一区在线资源|日本无遮挡一区三区|操碰免费在线播放|国内A片成人网站|黄片无码大尺度免费看|欧美亚洲一二三区|8090碰人人操

封“唐”何在?“晉”從何來? --解析晉國初封的“唐”與“晉”

金來@中華人物

<p class="ql-block">封“唐”何在?“晉”從何來? --解析晉國初封的“唐”與“晉”</p><p class="ql-block">作者:盧長信</p><p class="ql-block"> 晉國是周分封的一個姬姓諸侯國。初封為“唐”后改為“晉”,故史稱唐叔虞?!妒酚洝x世家》:“晉唐叔虞者,周武王子而成王弟。初,武王與叔虞母會時,夢天謂武王曰:‘余命汝生子,名虞,余與之唐?!吧?文在其手曰‘虞”,故遂因命之虞?!边€有一則“桐葉封弟”故事:“成王與叔虞戲,削桐葉為珪以與叔虞,曰:‘以此封若?!坟蛘垞袢樟⑹逵?。成王曰:‘吾與之戲耳。'史佚曰:‘天子無戲言。言則史書之,禮成之,樂歌之?!谑撬旆馐逵萦谔??!?lt;/p><p class="ql-block"> 武王死后,成王年幼,由武王的弟弟周公攝政。適逢唐地發(fā)生叛亂,周公滅唐后,把唐這個地方分封給了叔虞?!妒酚洝贩Q,“唐在河汾之東,方百里”?!蹲髠鳌ざü哪辍份d,周成王“分唐叔以大路、密須之鼓,闕鞏之甲,沽洗之鐘,懷姓九宗,職官五正。命以《唐誥》,而封于夏墟。啟以夏政,疆以戎索”?!皢⒁韵恼?疆以戎索”,叔虞雖封于夏墟,但此處的“夏政”非夏朝政治。周人自命夏人,這里的“啟以夏政”即貫徹執(zhí)行周朝的大政方針;“疆以戎索”則是因為山西境內(nèi)人口成分的特點提出的。在山西是(陶)唐、虞、夏后、夏四代王畿之地,四朝遺民很多。一方面戎狄遍布、習(xí)俗各異,特別是將“懷姓九宗”劃歸晉國管理,“懷”即“隗”,源于古之大隗氏、魁隗氏,為炎帝后裔。黃帝時稱蚩尤,后稱赤狄,商時之鬼方,太行山西側(cè)多有分布。</p><p class="ql-block"> 自唐叔虞之后,父子相繼,歷晉侯燮父、武侯寧族、成侯服人、厲侯福、靖侯宜臼、釐侯等這幾代記載缺失,沒有年代和史事可據(jù)。在晉國史研究中,首先遇到的晉分封何處?為何為晉?已經(jīng)爭執(zhí)了幾千年了,時至今日,爭論還在繼續(xù)。實際上,主要是三個問題:一是晉北與晉南之爭;二是晉南何地之爭;三是為何稱晉之爭。</p><p class="ql-block"> 晉陽之說以班固始。《漢書·地理志》在太原郡晉陽下班固自注云:“故《詩》唐國,周成王滅唐,封弟叔虞,龍山在西北,有鹽官,晉水所出,東人汾?!贝撕髿v代,都有支持晉陽說?!蹲髠鳌ふ压辍份d,晉侯有疾,鄭伯使公孫僑如晉聘,且問疾。叔向問焉,曰:“寡君之疾病,卜人曰:‘實沈、臺駘為祟。’史莫之知,敢問此何神也?”子產(chǎn)的一段話將晉陽的歷史沿革基本交代清楚了。</p><p class="ql-block"> 子產(chǎn)說:“昔高辛氏有三子,伯曰閼伯,季曰實沈,居于曠林,不相能也。日尋干戈,以相征討。后帝不臧,遷閼伯于商丘,主辰。商人是因,故辰為商星。遷實沈于大夏,主參?!边@里講的是公元前4300年前后的一段歷史。帝嚳為了防止兄弟爭斗,立長子森浸為帝位繼承人,將老二閼伯安置在商丘,將老三實沈安置于大夏即今太原市。</p><p class="ql-block"> 實沈這一支,由史料看,是被封于晉陽一帶。堯帝曾協(xié)助黃帝一支打勝了涿鹿之戰(zhàn),將當(dāng)時的蚩尤,后來的赤狄或鬼方向北驅(qū)逐,堯帝曾控制到了晉北一帶?!疤迫耸且?以服侍夏、商。其季世曰唐叔虞?!艚鹛焓嫌幸嶙釉幻?為玄冥師,生允格、臺駘。臺駘能業(yè)其官,宣汾、洮,障大澤,以處大原。帝用嘉之,封諸汾川。沈、姒、蓐、黃,實守其祀?!弊赢a(chǎn)后續(xù)這段話大致可以了解實沈這一支到了晉陽的那段歷史信息。(陶)唐朝時,尊實沈為“唐叔虞”,此“唐”指(陶)唐朝。叔是對實沈的尊稱,“虞”指實沈。分封到晉陽的實沈這一支的首領(lǐng)大概叫“昧”,“大原”即今太原一帶,“以處大原”即他們居于太原一帶。其后分為兩支允格和臺駘?!霸矢瘛钡母袷枪耪Z的語氣詞。這一支可能后來轉(zhuǎn)化成史稱的“允姓之戎”。在晉陽繼承封爵,發(fā)展起來的是臺駘這一支,控制了汾川一帶,又有了“沈、姒、蓐、黃”幾個分支,曾有一度繁榮期?!渡胶=?jīng)·北山經(jīng)》曰:“又北五十里為懸之山……晉水出焉,而東流注于汾水?!庇纱丝磥?晉水這一名稱出現(xiàn)很早。臺駘時,處于太原的這一支發(fā)展起來了。</p><p class="ql-block"> 子產(chǎn)下面一段話,更明白無誤地說出了唐在什么地方,“當(dāng)武王邑姜方震大叔,夢帝謂己:‘余命而子曰虞,將與之唐,屬諸參,其蕃育其子孫?!吧?有文在其手曰‘虞’,遂以命之。及成王滅唐而封大叔焉,故參為晉星”。不管上帝是否托夢于邑姜,武王這位兒子確實名“虞”,分封后又稱為“叔”,于是有了“叔虞”之稱,恰又封于唐,便有了“唐叔虞”之名。于是,與太原晉祠中所封唐在晉陽的難題也就迎刃而解了。</p><p class="ql-block"> 《左傳·襄公二十四年》載,(范宣子說)“昔勾之祖,自虞以上為陶唐氏,在夏為御龍氏,在商為豕韋氏,在周為唐杜氏,晉主夏盟為范氏。杜注云:唐、杜二國名、殷末豕韋氏于唐,周成王滅唐,遷之于杜,為杜伯。杜伯之子隰叔奔晉,四世及士會,食邑于范”。由范宣子對其家世的自述可以看出,周初作亂的是堯帝的后裔,也就是(陶)唐氏之后代,只有他們才有御龍氏、豕韋氏之稱,也就是住在山西境內(nèi)一帶的唐人發(fā)生了叛亂。一族被遷往西安市南的“杜”,便產(chǎn)生了唐杜氏。</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確定了叔虞封唐的“唐”,便是要解決“晉”的問題了。</p><p class="ql-block"> 今本《竹書紀(jì)年》云:“(康王)九年,唐遷于晉,作宮而美。王使人讓之?!笔欠窨低蹙拍?還有爭議,但“唐遷于晉”不能回避。朱鳳瀚先生在《考古》2007年第3期發(fā)表《公簋與唐伯侯于晉》一文,其后,李學(xué)勤、李伯謙、林沄、孫慶偉等諸位先生隨后撰文討論。銘文中有“遘于王命易(唐)伯侯于晉”一句,朱鳳瀚先生以為燮父在侯于晉前稱唐伯,王命唐伯為侯于晉,燮父封侯于晉。李學(xué)勤先生謂燮父繼位稱唐伯,徙為晉侯,則在康王末年。總之,多數(shù)認(rèn)為是燮父遷封侯于晉,只是年代上的爭議。但王世民先生提出,銘文中的唐伯,是指稱叔虞還是燮父,需要再研究。如果北趙晉侯墓地M114出土有叔夨方鼎,關(guān)于器主叔矢的身份,如果認(rèn)定為唐叔虞的話,那么由唐遷晉很可能在唐叔虞在世之時就遷于晉,也不是沒有可能。從以上史料可以看出,晉國初期,確實存在一個由唐遷晉的過程。</p><p class="ql-block"> 1962年國家文物局謝元潞先生和山西文管會的一些考古工作者在晉南調(diào)查古城時首先發(fā)現(xiàn)了曲村-天馬遺址。1963年,山西省文管會張萬鐘帶領(lǐng)北京大學(xué)歷史系考古專業(yè)五個學(xué)生在這一帶實習(xí),進行了調(diào)查和試掘。1979秋,北京大學(xué)歷史系考古專業(yè)山西實習(xí)組與山西省文物工作委員會合作,在鄒衡教授的帶領(lǐng)下,為尋找晉國古都,選定了曲村-天馬遺址進行了重點復(fù)查與再試掘工作。自1980年以來,北大歷史系考古專業(yè)同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合作,以此為學(xué)生實習(xí)基地,大致每隔一年在此發(fā)掘一次,到1994年,共發(fā)掘十二次,揭露面積兩萬平方米,基本摸清和確定遺址的文化內(nèi)涵。1990年初,位于遺址內(nèi)北趙村南的晉侯墓地因盜掘被發(fā)現(xiàn),從1992年春開始,北京大學(xué)與山西省考古研究所組成聯(lián)合考古隊對晉侯墓地進行了七次大規(guī)模發(fā)掘,發(fā)現(xiàn)晉國在西周時期的國君墓地,有九位晉侯和夫人的墓葬以及大量的陪葬墓。曲村-天馬遺址北倚塔兒山(又名崇山、橋山),相距約15公里,南距澮河8公里,與絳山(又名紫金山)隔澮河相望,汾河在其西約12公里,發(fā)源于翼城境內(nèi)和尚功德山的滏水,從遺址東南邊緣繞過,注入汾河。遺址分布在曲村、天馬、北趙、三張四個自然村之下及村子之間的一大片廣闊地帶,東西3800米,南北2800米,面積大約11平方公里。墓地主要集中在兩個地點:一處在曲村鎮(zhèn)村以北(包括曲村鎮(zhèn)北部),東西長約800米,南北寬約600米的范圍內(nèi),在此范圍內(nèi),中小型墓葬分布密集,即所謂的晉國“邦墓”區(qū)。另一處為1992年發(fā)現(xiàn)的大型墓葬區(qū)-晉侯墓地,即“公墓”區(qū),位于曲村-天馬遺址區(qū)中心部位,北趙村南500米處,與以中小型墓葬為主的“邦墓”區(qū)相距約1200米。晉國邦墓區(qū)和晉侯墓地正好位于緩坡地帶和平坦地帶交界處。現(xiàn)已發(fā)掘的墓地面積僅相當(dāng)于整個墓地的一小部分。遺址區(qū)內(nèi),西周、春秋時期墓葬總數(shù)可能逾20000座。晉侯墓地出土大量文物,青銅器、玉器是晉侯墓地的兩大特色,青銅器有大量銘文,出現(xiàn)的晉侯名字有六個,其中,M8有晉侯穌,《史記·晉世家》:“十八年,釐侯卒,子獻侯籍立?!彼饕?《系本》及譙周皆作“穌”。二者吻合。以此為基點,結(jié)合對其他銅器銘文的研究及對墓葬形制、青銅器、陶器的型式觀察,大致推定九組墓葬是西周時期至春秋早期的九代晉侯及夫人墓葬。晉侯墓地九組墓葬的國君依時代先后排序依次為:M114(晉侯燮父)、M9(晉武侯)、M6(晉成侯)、M33(晉厲侯)、M91(晉靖侯)、M1(晉僖侯)、M8(晉獻侯)、M64(晉穆侯)、M93(晉文侯或者殤叔)。2000年出版的考古巨著《天馬-曲村遺址1980-1989》認(rèn)為,根據(jù)遺址內(nèi)M6214出土的銅觶銘文斷定遺址“乃叔虞始封于此所作新邑”。2000年冬季,發(fā)掘北趙晉侯墓地 M114、113 組晉侯和夫人墓葬,出土“叔夨方鼎”,推定為叔虞之子燮父夫婦之墓,是為晉侯墓地最早一組墓葬(引自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吉琨璋《關(guān)于天馬 -曲村遺址的幾點思考》)。</p><p class="ql-block"> 北趙晉侯墓地M114、113組晉侯和夫人墓葬,出土“叔矢方鼎”,李伯謙認(rèn)為叔矢即為叔虞,此鼎可稱為叔虞方鼎,是迄今所知唯一一件晉國第一代封君自作的銅器。黃盛璋認(rèn)為叔矢不是唐叔虞,而是叔虞子燮父,一名一字。李學(xué)勤認(rèn)為叔矢即叔虞,夨應(yīng)是虞的本字,所以叔失方鼎的主人應(yīng)該就是唐叔虞。沈長云認(rèn)為叔失之矢應(yīng)釋讀為夭,同意作器者為唐叔虞(《晉侯墓地研究述評》)。天馬-曲村遺址考古研究還在繼續(xù),城邑還未找到。但就天馬一曲村遺址目前的考古成果來看,這一帶可以認(rèn)定為“晉”地。</p><p class="ql-block"> 這一“晉”地范圍的基本確認(rèn),問題是這一地區(qū)為何稱作“晉”?是有晉山,還是有晉水?其實都沒有。千年以來,史家在晉南并沒有找到與“晉”相關(guān)的地理名稱,但何故稱“晉”呢?</p><p class="ql-block"> 6000年前,陶唐氏遷人晉南,活動于翼城一帶,那么,一同遷來的實沈這一支也必然活動與陶唐氏周圍。堯帝創(chuàng)建(陶)唐朝后,遷實沈這一支到大原(山西太原),以守北境。而未北遷的仍在原地生活。當(dāng)臺駘一支在北境發(fā)展壯大起來后,由于居于晉水之陽,成立方國“晉”。在此影響下,未北遷的那一部分后成立方國稱晉。這樣,“晉”因晉水而得名,由“臺駘之晉”傳遞到晉南的方國“晉”,于是,晉南也就有了“晉”地了。從天馬-曲村遺址基本確定出“晉”地的大致范圍,能否找到實沈這支未北遷的那一部分后裔的歷史痕跡呢?在塔兒山西北約3.5公里處有崇實村、沈家村,合起來便是“實沈”了。疑為未北遷那部分實沈后裔,有待進一步調(diào)查。如果崇實村、沈家村一帶確為實沈后裔,那么,由他們組建的方國“晉”也就在塔兒山周圍了。</p><p class="ql-block"> 《國語·晉語八》記叔向謂晉平公語:“昔吾先君唐叔射兕于徒林,殪以為大甲,以封于晉?!表f昭注:“甲,鎧也?!边@里記載的唐叔狩獵地點超出“方百里”的邊界進入“晉”地了。唐叔虞初封唐,方百里,由此可以推出唐叔的狩獵地點已遠出了他的封地,而“晉”的遺存崇實村、沈家村距此不遠,說明此地正是“晉”。這句話的另一層意思是唐叔虞的這次狩獵不僅僅是狩獵,而是滅了方國“晉”,占據(jù)了“晉”地,“以封于晉”說明經(jīng)報朝廷批準(zhǔn)授權(quán),已成了唐叔的合法地盤了。同時也說明“封晉”是唐叔虞在世的事,規(guī)劃建設(shè)“晉邑”也應(yīng)是從唐叔虞時就開始了。可能唐叔虞后期已經(jīng)由唐遷晉了,所以到其子燮父便被直接任命為晉侯了。</p><p class="ql-block"> 晉國之所以稱晉,因為邑于“晉”地。之前實沈未北遷后裔所建之“晉”可能不大,也沒落下個晉山、晉水之名,后被唐叔虞做了諸侯國名,便更不能做地名了,所以,在地理上,在晉南找不出個“晉”字來,無端引起千年的爭執(zhí)。</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