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7人人操人人叉|色五月婷婷俺也去|久热福利在线视频|国产一区在线资源|日本无遮挡一区三区|操碰免费在线播放|国内A片成人网站|黄片无码大尺度免费看|欧美亚洲一二三区|8090碰人人操

山河四十叩 文明一頁書

沉默是景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18px;">《七絕·世遺游記》</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18px;">秦磚漢瓦映蒼穹,</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18px;">五十九珠鑲碧空。</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18px;"> 莫道丹青摹未盡,</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18px;">煙霞鈐印中國紅。</b></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世界遺產(chǎn)是祖先智慧的結(jié)晶,它反映了從古代到近代到現(xiàn)代發(fā)展的一個歷史過程。截至2024年7月27日,中國世界遺產(chǎn)總數(shù)達到59項,位居全球第二。盤點數(shù)十載旅行,哇!我已走過40項世遺景點,在那里,能感受濃濃的歷史時空穿透感;在那里,帶著問題行走更提升旅行價值;在那里,嚴(yán)格保護限制讓旅行體驗更好。</span></p> <p class="ql-block"><b>蘇州園林:疊石曲水隱禪心</b></p><p class="ql-block">“上有天堂,下有蘇杭。”1975年,我有幸初訪江蘇蘇州,漫步于拙政園、獅子林、滄浪亭與留園之間。雖然它在1997年才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chǎn),但這些始建于16至18世紀(jì)的園林,以精妙絕倫的布局詮釋著“雖由人作,宛自天開”的造園哲學(xué)——一石一木皆取法自然,一亭一榭又超脫塵寰。蘇州四大園林堪稱中國古典園林的巔峰之作,在方寸之間重構(gòu)天地氣象,將“咫尺再造乾坤”的設(shè)計理念演繹得淋漓盡致。其疊山理水之巧、建筑布局之妙,至今仍是中國園林藝術(shù)的至高典范。</p> <p class="ql-block"><b>杭州西湖:蘇堤春曉映雷峰</b></p><p class="ql-block">自公元9世紀(jì)起,西湖的湖光山色便成為文人墨客的靈感之源。蘇堤春曉的柳浪、雷峰夕照的塔影、曲院風(fēng)荷的幽香,皆被凝練成詩行畫意。景區(qū)內(nèi),廟宇莊嚴(yán),亭臺玲瓏,寶塔聳立,園林錯落,奇花異木與湖光山色相映成趣,島嶼岸堤如珠玉點綴,為杭州城繪就一幅“天人合一”的江南長卷。我與西湖的緣分,始于上世紀(jì)七十年代。彼時手持一張交通簡圖,徒步丈量每一處勝景,將湖山之美刻入記憶。此后數(shù)十年,每隔數(shù)年必重訪故地,如2002年雷峰塔重建開放時亦欣然前往。2011年,西湖文化景觀列入《世界遺產(chǎn)名錄》,實至名歸。</p> <p class="ql-block">1980年的北京之行,讓我較早實現(xiàn)每個國人的向往。當(dāng)時北京旅游核心景點——故宮、八達嶺長城、頤和園、十三陵,天安門,現(xiàn)已先后列入世界文化遺產(chǎn)。</p> <p class="ql-block"><b>故宮:紫禁煌煌耀九州</b></p><p class="ql-block">紫禁城是中國五個多世紀(jì)以來的最高權(quán)力中心,它以園林景觀和容納了家具及工藝品的9000個房間的龐大建筑群,成為明清時代中國文明無價的歷史見證。北京故宮1987年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chǎn)。</p> <p class="ql-block"><b>長城:龍騰萬里守山河</b></p><p class="ql-block">約公元前220年,一統(tǒng)天下的秦始皇,將修建于早些時候的一些斷續(xù)的防御工事連接成一個完整的防御系統(tǒng),用以抵抗來自北方的侵略。在明代(公元1368-1644年),又繼續(xù)加以修筑,使長城成為世界上最長的軍事設(shè)施。它在文化藝術(shù)上的價值,足以與其在歷史和戰(zhàn)略上的重要性相媲美。長城1987年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chǎn)。</p> <p class="ql-block">不到長城非好漢,東關(guān)西關(guān)皆要攀。我于1980年登上北京八達嶺長城后,站在長城烽火臺上,能直觀理解"秦時明月漢時關(guān)"的時空縱深感,這種體驗遠超書本描述。2013年又登上長城最西的甘肅嘉峪關(guān),2024年再登上長城東起的河北山海關(guān),歷時四十五年才游齊長城三大名關(guān),不容易啊!</p> <p class="ql-block"><b>頤和園:昆明湖映閣連廊</b></p><p class="ql-block">北京頤和園始建于公元1750年,1860年在戰(zhàn)火中嚴(yán)重損毀,1886年在原址上重新進行了修繕。其亭臺、長廊、殿堂、廟宇和小橋等人工景觀與自然山巒和開闊的湖面相互和諧、藝術(shù)地融為一體,堪稱中國風(fēng)景園林設(shè)計中的杰作。北京皇家園林頤和園1998年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chǎn)。</p> <p class="ql-block"><b>明清皇陵:神道森森護龍眠</b></p><p class="ql-block">明清皇家陵寢依照風(fēng)水理論,精心選址,將數(shù)量眾多的建筑物巧妙地安置于地下。它是人類改變自然的產(chǎn)物,體現(xiàn)了傳統(tǒng)的建筑和裝飾思想,闡釋了封建中國持續(xù)五千余年的世界觀與權(quán)力觀。2000年(明顯陵、清東陵、清西陵),2003年(明孝陵、十三陵),2004年(盛京三陵 )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chǎn)。</p> <p class="ql-block"><b>北京中軸線:時空的脊梁</b></p><p class="ql-block">北京中軸線上的鐘鼓樓、萬寧橋、景山、故宮、端門、天安門、外金水橋、太廟、社稷壇、天安門廣場及建筑群、正陽門、南段道路遺存、天壇、先農(nóng)壇、永定門等代表了世界城市歷史中的一種特有類型,其所體現(xiàn)的中國傳統(tǒng)都城規(guī)劃理論和“中”“和”哲學(xué)思想,對中國社會發(fā)揮持續(xù)的作用,為世界城市規(guī)劃史作出了重要貢獻。北京中軸線——中國理想都城秩序的杰作于2024年7月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chǎn)。</p> <p class="ql-block"><b>中國大運河:漕運千里貫京杭</b></p><p class="ql-block">大運河這條鑿于春秋、興于隋唐、盛于明清的“大地史詩”,橫貫2個直轄市、6省、25地級市,以3200公里的身軀串聯(lián)起海河、黃河、淮河、長江、錢塘江五大水系。自70年代起我追隨它的脈絡(luò),觸摸過八省十五城的磚石水痕。2014年它以“世界上最長的古代運河”之名躍入世界文化遺產(chǎn)名錄。?</p><p class="ql-block">北方的雄渾?:北京什剎海的漕運舊影、天津三岔河口的帆檣林立,記錄著帝國命脈的起承轉(zhuǎn)合。河北滄州、河南安陽,在運河濤聲中訴說“漕挽天下”的千年史詩。</p> <p class="ql-block">?齊魯?shù)暮裰?:山東泰安岱廟的香火、濟寧南旺分水樞紐的巧思、棗莊臺兒莊的槳聲燈影,印證著“七分朝天子,三分下江南”的水利智慧。</p> <p class="ql-block">?江淮的靈動?:安徽宿州的汴水遺韻、江蘇淮安的清江浦盛景,揚州瘦西湖的煙雨樓臺,無不流淌著“商賈輻輳,百貨駢闐”的繁華記憶。</p> <p class="ql-block">?江南的溫潤?:杭州拱宸橋的絲茶余香、嘉興烏鎮(zhèn)的櫓聲欸乃,將運河文明織入江南水鄉(xiāng)的肌理。</p> <p class="ql-block">?大運河是經(jīng)濟動脈?,南糧北運、鹽鐵專營,催生了沿岸30余座商業(yè)都會;是文化紐帶?,昆曲評彈、魯菜淮揚,在槳聲帆影中交融共生;是生態(tài)智慧?,堰閘系統(tǒng)、彎道減淤,至今滋養(yǎng)著4億畝良田。而今,當(dāng)我多次站在流經(jīng)地,仍能聽見歷史在磚縫間低語:這條流動的遺產(chǎn),是中華文明“大一統(tǒng)”的液態(tài)豐碑。</p> <p class="ql-block"><b>黃山:奇松云?;孟啥?lt;/b></p><p class="ql-block">安徽黃山之行在1982年,當(dāng)時景區(qū)尚未建設(shè)索道,游人需憑雙腿丈山。從后山云谷寺起步,行至光明頂已暮色夜宿。翌日觀日出,云海霞光。再前山下,奇松怪石一路伴行,蓮花天都雙峰全日開放,至迎客松留宿玉屏樓。第三日登天都峰險徑,黃山奇松、怪石、云海、溫泉四絕美景深深震撼到我。(注:黃山1990年列入世界雙遺產(chǎn)。)</p> <p class="ql-block"><b>武夷山:丹壁九曲繞茶香</b></p><p class="ql-block">1985年初訪武夷山,我以雙足丈量這片靈秀之地。作為中國東南部生物寶庫,這里保存著大量孑遺植物,九曲溪畔的峽谷間,丹崖碧水與殘垣古剎交織成趣。那些湮沒在蕨類中的宋代墻基,仍能觸摸到朱子理學(xué)在此傳播的余溫——1世紀(jì)漢城村的夯土城墻,恰似穿越時空的文化坐標(biāo)。1999年申遺成功后,2002年重游時,發(fā)現(xiàn)保護與開發(fā)已讓古建遺址重?zé)ㄉ鷻C,而生物多樣性依舊守護著這片"鳥的天堂"。</p> <p class="ql-block"><b>鼓浪嶼:琴島浪擊萬國風(fēng)</b></p><p class="ql-block">1990年我初次踏上鼓浪嶼這座海上花園。漫步在蜿蜒的龍山路,紅磚拱廊的西洋別墅與飛檐翹角的閩南民居錯落交織,美國領(lǐng)事館舊址的科林斯柱廊旁,賣麥芽糖的攤販正用閩南語吆喝。日光巖下,鄭成功屯兵遺址的摩崖石刻與百年歷史的教會學(xué)校足球場僅一墻之隔,這種時空交疊的魔幻感,恰是歷史國際社區(qū)最鮮活的注腳?。2017年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chǎn)后,我于2019年重訪時,申遺成功的鼓浪嶼更顯莊重。日光巖入口處新設(shè)的售票亭取代了當(dāng)年隨意攀爬的土徑,但菽莊花園藏海于庭的造園智慧依然如故。</p> <p class="ql-block"><b>桂林山水: 漓江青羅繞玉簪</b></p><p class="ql-block">1991年,乘舟漓江,兩岸塔狀峰林如青屏列陣,移步易景間窺見大陸型喀斯特的典型風(fēng)骨——峰叢拔地刺蒼穹,溶洞吞云納幽邃,地下暗河潛行于時光褶皺。2014年夏,當(dāng)桂林與環(huán)江、金佛山共列“中國南方喀斯特”世遺名錄時,那方山水早已超越地理范疇,成為地質(zhì)史詩的活態(tài)注腳。</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中國于1985年12月12日加入《保護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產(chǎn)公約》,1987年首次申報即成功列入6項遺產(chǎn),之后我的遺產(chǎn)游覽目標(biāo)更加明確,開始了慕名前往祖國自然和文化世界遺產(chǎn)的旅程。</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九寨溝:彩池疊瀑映瑤臺</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九寨溝,這片造物主以地質(zhì)為筆、時光為墨繪就的奇幻畫卷,于1992年被列入世界自然遺產(chǎn)名錄。2006年暮春,我有幸踏上這片土地,目睹了地震前它最純粹的震撼——連綿72000公頃的群山,如巨龍盤踞在海拔4800米的高原之上,孕育出層次分明的森林生態(tài)系統(tǒng)。而最令人屏息的,是那由喀斯特錐峰與飛瀑交織的秘境:鈣華池如碎玉傾瀉,瀑布似銀河垂落,每一幀都像被自然精心調(diào)色的油畫,將“童話世界”的贊譽詮釋得淋漓盡致。</span></p> <p class="ql-block"><b>廬山:飛瀑煙云隱謫仙</b></p><p class="ql-block">廬山,這座鐫刻著中華文明基因的圣山,于1996年以“文化景觀”之名躋身世界遺產(chǎn)之列。2002年盛夏,我循著千年文脈踏入這片云?!獤|林寺的梵鐘與仙人洞的煙霞隔空對話,白鹿洞書院的青石階上仍回蕩著朱熹講學(xué)的余韻。當(dāng)飛瀑流泉與摩崖石刻共繪一幅山水長卷,當(dāng)佛道鐘聲與理學(xué)智慧在霧靄中交織,方懂何為“天地大美,人文至境”。</p> <p class="ql-block"><b>西遞宏村:黛瓦粉墻映月泉</b></p><p class="ql-block">西遞與宏村,這兩顆鑲嵌在皖南山水間的“明清民居博物館”,于2000年以“活態(tài)文化遺產(chǎn)”之名被列入《世界遺產(chǎn)名錄》。2008年深秋,我踏著青石板走進時光褶皺——馬頭墻的剪影劃破晨霧,月沼的碧水倒映著雕花窗欞,每一塊磚瓦都在訴說著徽商“賈而好儒”的傳奇。當(dāng)九曲十八巷的排水系統(tǒng)仍在滋養(yǎng)著百年香樟,當(dāng)祠堂楹聯(lián)上的朱子家訓(xùn)與曬秋的辣椒共染夕陽,方懂何為“中國畫里的鄉(xiāng)村”。</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武陵源:峰林拔地入云巔</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武陵源,這片被時光雕琢的砂巖秘境,于1992年以“自然地質(zhì)奇觀”之名叩開世界遺產(chǎn)之門。2009年暮春,我穿行于這片26000公頃的山水畫廊——3000座砂巖峰如劍指蒼穹,200米高的石柱在云海中若隱若現(xiàn)。金鞭溪的碧水在峽谷間蜿蜒,黃龍洞的鐘乳石仍在低語。用一定的體力和堅持,我踏步999級臺階?上到天門洞,每一步都是丈量自然與人類的時空對話?,在天界之門洗禮?心靈。</span></p> <p class="ql-block"><b>龍門石窟:伊闕佛光耀盛唐</b></p><p class="ql-block">當(dāng)龍門石窟?——這列鑿刻在伊水兩岸的千年佛國畫廊,于2000年以“中國石刻藝術(shù)巔峰”之名躋身世界文化遺產(chǎn)。2010年盛夏,我駐足于龍門西山的峭壁前:十萬尊佛像在赭紅色砂巖上低眉含笑,從北魏的“秀骨清像”到盛唐的“豐腴莊嚴(yán)”,十五個世紀(jì)的刀鋒在這里凝固成信仰的史詩。奉先寺的盧舍那大佛以17米高的慈悲俯瞰眾生,蓮花洞的飛天衣袂仍在飄動,而藥方洞的石刻醫(yī)方,更讓佛光與人間煙火在此交匯。當(dāng)夕陽為賓陽中洞的“帝后禮佛圖”鍍上金邊,方懂何謂“石窟藝術(shù)的中國化典范”。</p> <p class="ql-block"><b>?平遙古城:晉商票號印滄桑</b></p><p class="ql-block">山西平遙古城1997年列入世界文化遺產(chǎn),是中國保存最完整的明清縣城,完整展現(xiàn)了漢民族城市的歷史風(fēng)貌。2011年春未,我的山西世界遺產(chǎn)之行,這座2800年歷史的古城仍保留著城墻、票號、縣衙等原貌,堪稱中國古代城市活標(biāo)本。它是建筑典范?,6公里城墻、八卦街巷、400余處明清民居;它是?金融搖籃?,日升昌票號開創(chuàng)中國近代銀行業(yè);它是活態(tài)保護?,居民與古建共生,延續(xù)千年煙火氣。</p> <p class="ql-block"><b>云岡石窟:胡風(fēng)漢韻刻石魂</b></p><p class="ql-block">山西云岡石窟2001年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chǎn),它是中國佛教藝術(shù)第一個巔峰時期的經(jīng)典杰作。云岡石窟有窟龕252個,造像51000余尊,代表了公元5世紀(jì)至6世紀(jì)時中國杰出的佛教石窟藝術(shù)。作為北魏皇家工程,曇曜五窟以嚴(yán)謹(jǐn)?shù)牟季趾桶蹴绲臍鈩?,開創(chuàng)了中國石窟藝術(shù)的新紀(jì)元。</p> <p class="ql-block"><b>五臺山:五峰如臺繞梵音</b></p><p class="ql-block">山西五臺山2009年被列入世界文化景觀遺產(chǎn)。五臺山位于山西省忻州市,是中國四大佛教名山之首,以濃郁的佛教文化聞名海內(nèi)外。五臺山保存有東亞乃至世界現(xiàn)存最龐大的佛教古建筑群,五臺山由五座臺頂組成,珠聯(lián)璧合地將自然地貌和佛教文化融為一體,典型地將對佛的崇信凝結(jié)在對自然山體的崇拜之中,完美體現(xiàn)了中國‘天人合一’的哲學(xué)思想,成為持續(xù)1600余年的佛教文殊信仰中心——一種獨特而富有生命力的組合型文化景觀。</p> <p class="ql-block"><b>麗江古城:古巷清流繞瓦檐</b></p><p class="ql-block">云南麗江古城作為1997年列入世界文化遺產(chǎn)的活態(tài)古城,在2011年深秋的探訪中展現(xiàn)出令人驚嘆的時空交融之美。這座茶馬古道上的重鎮(zhèn)巧妙地將軍事防御、商貿(mào)樞紐與險峻地形完美結(jié)合,完整保留了宋元以來納西族與多民族共生的建筑風(fēng)貌。歷經(jīng)數(shù)百年風(fēng)雨的土木建筑群,既融合了漢、藏、白族的建筑智慧,又保持著納西族三坊一照壁的獨特格局。更令人稱奇的是至今仍在運轉(zhuǎn)的古老供水系統(tǒng)——由玉泉水分流而成的九眼井網(wǎng)絡(luò),既體現(xiàn)了以水為脈的城建哲學(xué),又成就了家家流水、戶戶垂楊的東方威尼斯景致。</p> <p class="ql-block"><b>南方喀斯特: 峰叢天坑隱暗河</b></p><p class="ql-block">2007年,中國南方喀斯特(云南、貴州、重慶)以“無與倫比的多樣性”躋身世界自然遺產(chǎn)名錄,成為濕潤熱帶至亞熱帶喀斯特景觀的巔峰范例。這片土地以三種截然不同的地貌美學(xué),書寫著地球的億萬年史詩。</p> <p class="ql-block">?2011年10月首訪云南石林。劍狀、柱狀喀斯特如百萬柄利刃刺破蒼穹,被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譽為“石林博物館”。它是全球石林地貌的終極參照,更是喀斯特地質(zhì)學(xué)的“模式標(biāo)本”。</p> <p class="ql-block">?2019年9月再訪貴州荔波。錐狀峰叢與翡翠般的洼地森林交織,形成“水上喀斯特”的生態(tài)奇觀。這里不僅是地貌的盛宴,更是生物多樣性的綠色圣殿。</p> <p class="ql-block">?2025年3月探訪重慶武隆。天生三橋橫跨天坑,地縫切割出地下迷宮,立體喀斯特在此完成“三維交響曲”。武隆以“地球裂縫”的震撼,為世界遺產(chǎn)名錄再添一枚地質(zhì)勛章。從石林的鋒芒到荔波的柔綠,再到武隆的險峻,中國南方喀斯特以三種維度、三種性格,詮釋了自然遺產(chǎn)的“突出普遍價值”。它不僅是地質(zhì)學(xué)的教科書,更是人類與自然對話的永恒坐標(biāo)。</p> <p class="ql-block"><b>三江并流:雪峰深峽匯三龍</b></p><p class="ql-block">云南三江并流作為2003年列入世界自然遺產(chǎn)的地質(zhì)奇觀,在2011年深秋的探訪中展現(xiàn)出令人震撼的立體生態(tài)畫卷。這片170萬公頃的保護區(qū)濃縮了亞洲三大河流的壯闊——金沙江、怒江與瀾滄江如三柄利刃劈開橫斷山脈,在海拔3000米的峽谷中平行奔涌600公里,兩岸6000米以上的雪峰上仍保留著第四紀(jì)冰川的刻痕。作為全球最活躍的地震帶與氣候?qū)嶒炇?,這里垂直落差達4000米的立體空間里,同時孕育著寒溫帶針葉林到熱帶季雨林的8種地貌類型,堪稱地質(zhì)教科書上的活體篇章。</p> <p class="ql-block"><b>秦始皇陵:幽宮深鎖鎮(zhèn)乾坤</b></p><p class="ql-block">秦始皇陵及兵馬俑?1987年列入世界文化遺產(chǎn),是公元前3世紀(jì)中國第一個統(tǒng)一帝國的永恒見證。若非1974年的偶然發(fā)現(xiàn),這支由8000余件陶俑組成的龐大軍陣仍將沉睡地下。這些與真人等高的陶俑以驚人的寫實主義手法,再現(xiàn)了秦軍精銳的威嚴(yán)陣勢,每尊俑的面部特征、鎧甲紋飾均獨一無二。陵墓核心的封土堆下,仿照秦都咸陽布局的宏大地下宮殿群尚未完全發(fā)掘。戰(zhàn)車、兵器與陶俑組成的軍陣,不僅是中國古代雕塑藝術(shù)的巔峰之作,更是研究秦代軍事、科技與文化的無價寶庫。2012年春,當(dāng)我站在一號坑前,那些跨越2200年的陶土武士,依然以凝固的陣列訴說著始皇帝橫掃六合的雄心。</p> <p class="ql-block"><b>絲綢之路:駝鈴古道連西域</b></p><p class="ql-block">絲綢之路“長安-天山廊道路網(wǎng)”是2014年列入世遺的商貿(mào)文明通道,東起漢唐長安/洛陽,西至中亞七河流域,全長5000公里。這條廊道穿越河西走廊,分南北兩路橫跨天山,連接歐亞大陸兩大文明中心。現(xiàn)存33處跨越時空的遺產(chǎn)明珠——從大明宮與碎葉城的帝國宮殿,到克孜爾石窟的佛教藝術(shù)瑰寶;從嘉峪關(guān)的軍事防御體系,到撒馬爾罕的粟特商隊驛站。遺址包括都城、驛站、石窟等,見證了絲綢之路上商貿(mào)、宗教與文化的千年交融。</p> <p class="ql-block"><b>三清山:花崗峰林幻蓬萊</b></p><p class="ql-block">江西三清山作為2008年列入世界自然遺產(chǎn)的地質(zhì)奇觀,在2012年秋的探訪中展現(xiàn)出令人屏息的景觀美學(xué)。這片濃縮的天地里,花崗巖石柱如神工雕琢,造型石與植被交織成畫,云海瞬息萬變,構(gòu)成西太平洋邊緣最壯麗的花崗巖畫卷。中外地質(zhì)學(xué)家盛贊其為山水藝術(shù)的天然模本,每一處峰巒都是凝固的詩行。</p> <p class="ql-block"><b>丹霞地貌:赤城千嶂競崢嶸</b></p><p class="ql-block">2010年,中國丹霞以“赤壁丹崖”的壯美畫卷叩開世界自然遺產(chǎn)之門,貴州赤水、福建泰寧、湖南崀山、廣東丹霞山、江西龍虎山、浙江江郎山六地聯(lián)袂入選。這片橫跨中國西南亞熱帶的紅色地貌,是陸相砂礫巖經(jīng)億萬年內(nèi)力抬升與外力雕琢的杰作——峭壁如焰,巖柱擎天,溝壑間飛瀑流銀,峽谷中藏匿著400余種珍稀生靈的綠洲。</p> <p class="ql-block">2012年深秋,我踏足江西龍虎山。乘竹筏順瀘溪河而下,兩岸赭色崖壁倒映碧波,恍若穿行于水墨長卷。懸棺崖葬之謎與道教祖庭的香火,更讓這片地質(zhì)奇觀平添人文厚重。丹霞之美,在自然與文明的交響中永恒。</p> <p class="ql-block"><b>敦煌莫高窟:飛天舞壁越千年</b></p><p class="ql-block">甘肅敦煌莫高窟作為1987年列入世界文化遺產(chǎn)的絲路明珠,在2013年深秋親臨其境時,觸摸到的不僅是彩塑壁畫,更是活化的歷史教科書,震撼人心的千年文明畫卷。這座開鑿于鳴沙山東麓的492個洞窟群,既是絲綢之路上的商貿(mào)咽喉,更是佛教藝術(shù)東傳的活態(tài)博物館。從北涼到元代的千年營造史里,飛天衣袂飄過45萬平方米的壁畫,2400余尊彩塑在砂礫巖壁上凝固成永恒——既有龜茲風(fēng)格的青綠山水,又融匯中原工筆的細膩神韻,它是中華五千年文明的物質(zhì)載體。</p> <p class="ql-block">2018年卸下工作的責(zé)任,成為時間自由人后,對世界遺產(chǎn)這一祖先饋贈的禮物,有了更深的了解欲望。那些曾只存在于夢寐以求的世界遺產(chǎn)地,如今都成了我旅行清單上的目的地。</p> <p class="ql-block"><b>福建土樓:夯土環(huán)樓聚客家</b></p><p class="ql-block">福建土樓作為2008年列入世界文化遺產(chǎn)的東方城堡,在2019年暮春的探訪中展現(xiàn)出震撼人心的建筑史詩。這些散布于閩西南山區(qū)的46座圓形土樓群,既是客家人抵御山匪的軍事堡壘,又是聚族而居的活態(tài)宗祠——夯土墻內(nèi)藏著中原南遷的家族記憶,環(huán)形屋檐下回蕩著耕讀傳家的儒家訓(xùn)誡。當(dāng)晨霧從梯田升起,振成樓的太極陰陽雙圓與大地共鳴,承啟樓四環(huán)相套的同心圓暗合天象,而裕昌樓七百年的歪斜木柱更詮釋著與自然和解的生存智慧。在永定土樓斑駁的墻垣間,觸摸的不只是生土建筑的奇跡,更是中國人天人合一宇宙觀的立體注解。</p> <p class="ql-block"><b>梵凈山:云巔上的生命史詩</b></p><p class="ql-block">2018年7月,當(dāng)貴州梵凈山被鐫刻進世界遺產(chǎn)名錄的那一刻,這座武陵山脈的孤峰便成了生態(tài)朝圣者的終極圖騰。2019年夏未,我踏入這片被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稱為“中亞熱帶孤島”的秘境。這里是垂直氣候帶的活體標(biāo)本,從山麓的常綠闊葉林到山頂?shù)墓鄥膊莸?,四個氣候帶如年輪般層層遞進;站在蘑菇石前,看乳白色的云霧在原始森林間流淌、聚散,恍若時間在此凝固成液態(tài)。身臨其境能讀懂世界遺產(chǎn)委員會的深意:梵凈山不僅是生物多樣性的基因庫,更是自然與文明對話的永恒紀(jì)念碑。?</p> <p class="ql-block"><b>新疆天山:雪蓮綻放映瑤池</b></p><p class="ql-block">2013年列入世界自然遺產(chǎn)的天山,橫亙中亞的生態(tài)脊梁——東起哈密戈壁的灼熱,西抵克孜勒庫姆沙漠的荒蕪,卻在垂直海拔間撕裂時空,雪線之上是永恒的寒寂,河谷之中涌動著濕潤的綠意。這里是大自然最極端的調(diào)色盤,同一座山體,北坡云杉如墨染林海,南坡荒漠草甸鋪展至天際。</p> <p class="ql-block">2021年盛夏,我踏入這片地質(zhì)與生物共演的劇場。當(dāng)烈日與冰川、荒涼與蔥郁在視野中碰撞,才懂得天山為何被稱作“自然造物的神跡”。</p> <p class="ql-block"><b>紅河哈尼梯田: 天階云稻接霞暉</b></p><p class="ql-block">2013年列入世界文化遺產(chǎn)的哈尼梯田,是哀牢山腰懸掛的3700級天梯。2023年春我站在哈尼族用1300年光陰雕琢的農(nóng)耕文明結(jié)晶面前,驚嘆他們以草木為墨、山石為硯,將溝渠化作銀線,將梯田織成明鏡,構(gòu)建起森林涵養(yǎng)水源、村寨居中而居、梯田依勢而作、水系循環(huán)滋養(yǎng)的四素同構(gòu)生態(tài)奇觀?。當(dāng)晨霧漫過鏡面般的田疇,這片仍在呼吸的活態(tài)遺產(chǎn),以"山-水-林-田-村"的生態(tài)循環(huán)系統(tǒng),證明了傳統(tǒng)生態(tài)智慧的生命力。</p> <p class="ql-block"><b>神農(nóng)架:秘境深林藏野人</b></p><p class="ql-block">2016年,神農(nóng)架以?北半球中緯度保存完好的原始森林標(biāo)本?列入世界自然遺產(chǎn)。這片橫亙于長江與漢水之間的秘境,擁有全球最完整的?垂直自然帶譜?——從海拔398米的亞熱帶常綠闊葉林到3105米的箭竹林苔原,如同被折疊的生態(tài)萬花筒,記錄著?第四紀(jì)冰川時期的生命密碼?。</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2023年9月的探訪,恰似一場穿越地質(zhì)年代的對話:金絲猴在冷杉林間騰躍,珙桐花如白鴿掠過云海。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稱其?填補世界遺產(chǎn)名錄的生態(tài)拼圖?,而今日的每一片落葉,仍在續(xù)寫?野人傳說之外的進化史詩?——這里不僅是?華中屋脊?,更是地球留給后人的?自然啟示錄?。</p> <p class="ql-block"><b>峨眉山-樂山大佛:金頂佛光現(xiàn)云海</b></p><p class="ql-block">1996年,峨眉山-樂山大佛以?佛國仙山與摩崖造像的曠世奇觀?列入世界文化與自然雙重遺產(chǎn)。這座海拔3099米的佛教圣山,自東漢永平年間(公元1世紀(jì))建起中國首座佛寺普光殿,便以?四大菩薩道場?之尊,在云海與金頂間鋪就一條?信仰與自然共生?的朝圣之路——萬年寺的晨鐘與樂山大佛的江濤,共同譜寫著?天人合一?的東方哲學(xué)。</p> <p class="ql-block">2023年重陽登臨金頂,恰似穿越時空的信仰對話:十方普賢圣像在佛光中若隱若現(xiàn),云海翻滾如《華嚴(yán)經(jīng)》所述?重重?zé)o盡?的華藏世界。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贊其?人類文明與自然奇跡的完美結(jié)晶?,而今日的每一級石階,仍回蕩著?一花一世界?的禪意。</p> <p class="ql-block"><b>青城山-都江堰:幽甲天下道自然,寶瓶分水潤天府</b></p><p class="ql-block">2000年,青城山-都江堰以?道教祖庭與水利史詩的共生典范?列入世界文化遺產(chǎn)。2023年秋我們來到這座海拔1260米的?洞天福地?,自東漢張陵創(chuàng)立天師道以來,便以?幽甲天下?之姿,在后山五龍溝的飛瀑與前山建福宮的唐風(fēng)間,演繹著?道法自然?的終極哲思——晨曦中的古觀云涌,恰似《道德經(jīng)》?上善若水?的具象化呈現(xiàn)。</p> <p class="ql-block">而都江堰的壯闊,則與青城山的靈秀遙相呼應(yīng):公元前256年,李冰父子以?乘勢利導(dǎo)、因時制宜?的智慧,在岷江上鑄就這座?活態(tài)水利博物館?。魚嘴分江的千年巧思,至今仍灌溉著成都平原的沃野。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譽其?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東方范式?,而今日的每一塊臥鐵,仍在訴說?深淘灘,低作堰?的治水真諦。</p> <p class="ql-block"><b>泰山:岱宗絕頂接天門</b></p><p class="ql-block">1987年12月,泰山以“?天地神人共鑄的文明圣境?”躋身世界文化與自然雙重遺產(chǎn)。這座海拔1545米的東方神岳,自秦漢以降便是帝王“?封禪告天?”的圣地,近兩千年的香火與石刻,將?人文的厚重?與?自然的雄奇?熔鑄為不可分割的整體——孔子“登泰山而小天下”的哲思,杜甫“一覽眾山小”的壯懷,皆在此間升華為民族的集體記憶。</p> <p class="ql-block">2024年5月的登頂之旅,是一場跨越時空的精神朝圣:拂曉時分的十八盤云海,如巨龍蜿蜒于峭壁之間;玉皇頂?shù)男袢掌茣裕腥魵v代帝王與天地對話的余暉。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稱其“?中華文明的精神象征?”,而今日的每一級石階,仍回響著“?重于泰山?”的文化脈動。</p> <p class="ql-block"><b>曲阜三孔:圣殿巍巍道脈長</b></p><p class="ql-block">1994年,曲阜孔廟、孔林、孔府以?中國儒家文化的精神原鄉(xiāng)?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chǎn)。這座誕生于公元前6世紀(jì)的東方圣城,是孔子?杏壇設(shè)教?的起點,更是?以禮傳世、以文立國?的文明火種——從大成殿的九脊重檐到孔林十萬株古柏,每一處建筑與草木都鐫刻著?仁義禮智信?的儒家密碼。</p> <p class="ql-block">2024年的跨文化朝圣之旅頗具深意:先于河內(nèi)文廟觸摸儒學(xué)在東南亞的根系,旋即奔赴曲阜尋根。當(dāng)站在奎文閣斑駁的碑刻前,仿佛能聽見《論語》穿越兩千五百年的回響。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稱其?人類文明軸心時代的活化石?,而今日的每一方磚石,仍在詮釋?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普世智慧。</p> <p class="ql-block"><b>避暑山莊: 山莊攬勝納乾坤</b></p><p class="ql-block">1994年,承德避暑山莊以“?中國古典園林的巔峰之作?”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chǎn)。這座始建于1703年的夏宮,歷經(jīng)康乾盛世89年營建,終成占地564公頃的?皇家園林博物館?——漢式宮殿的莊重、藏傳寺廟的瑰麗、江南園林的婉約,與塞外湖泊、草原、松林渾然天成,堪稱“?移天縮地入君懷?”的造園奇跡。</p> <p class="ql-block">2024年酷暑的探訪,恰似一場時空交錯的儀式:漫步澹泊敬誠殿楠木香中,可觸摸清代帝王“?一座山莊,半部清史?”的治國謀略;駐足普陀宗乘之廟的紅臺金頂,能聽見多民族信仰在此共鳴。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評價其“?見證封建王朝最后的輝煌?”,而今日的每一塊青磚,仍在訴說“?合內(nèi)外之心,成鞏固之業(yè)?”的王朝智慧。</p> <p class="ql-block"><b>大足石刻:寶頂禪鋒刻世情</b></p><p class="ql-block">1999年12月,重慶大足石刻以“天才的藝術(shù)杰作”之譽躋身世界文化遺產(chǎn)名錄。這座始建于初唐的佛教藝術(shù)寶庫,歷經(jīng)唐末五代沉淀,至兩宋時期達至鼎盛,以?規(guī)模之宏大、雕刻之精絕、題材之廣博、保存之完好?,成為中國石窟藝術(shù)史上最后的豐碑。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盛贊其“?歷史、藝術(shù)、科學(xué)價值無可替代?”,而親臨者更會震撼于十萬尊造像所構(gòu)建的信仰與美學(xué)宇宙。</p> <p class="ql-block">2025年3月的探訪,將是一場跨越千年的對話——從寶頂山“牧牛圖”的禪意生活,到北山“轉(zhuǎn)輪經(jīng)藏窟”的繁復(fù)莊嚴(yán),每一刀斧痕皆訴說著宋人對極樂世界的想象。這里不僅是石刻藝術(shù)的集大成者,更是一部刻在崖壁上的文明史詩。</p> <p class="ql-block"><b>黃渤海候鳥棲息地: 鶴影灘涂映夕暉</b></p><p class="ql-block">2024年7月,中國黃(渤)海候鳥棲息地(第二期)成功列入世界自然遺產(chǎn),涵蓋上海崇明東灘、山東黃河口、河北南大港、遼寧蛇島—老鐵山及鴨綠江口五大區(qū)域。這片濕地是東亞—澳大利西亞遷飛區(qū)(EAAF)的核心樞紐,為45種瀕危鳥類及數(shù)百萬遷徙水鳥提供關(guān)鍵棲息地,被譽為全球候鳥的“生命加油站”。從家門口的崇明東灘到鴨綠江口,五處遺產(chǎn)地共同守護著這條生態(tài)廊道,成為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典范。</p> <p class="ql-block">山河遠闊,文明綿長。每一次出發(fā),都是對生命的致敬;每一程歸來,皆是嶄新的篇章。世界遺產(chǎn)地的故事,未完待續(xù)……</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