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2025年6月20日 7:00吃早飯 7:40退房裝車。7:50出發(fā),8:10到達“紅旗渠風景區(qū)游客中心”。</p><p class="ql-block"> 先參觀《紅旗渠紀念館》</p> <p class="ql-block">《前言》</p><p class="ql-block"> 一渠繞群山,精神動天下。 </p><p class="ql-block"> 上世紀六十年代,十萬開山者,歷時十年,絕壁穿石,挖渠千里,把中華民族的一面精神之旗,插在太行之巔。 </p><p class="ql-block"> 紅旗渠從山西省平順縣石城鎮(zhèn)侯壁新下起步,蜿蜒1500公里,將黃河水引向林州大地。十易春秋寒暑,她培育了“自力更生 艱苦創(chuàng)業(yè) 團結協(xié)作 無私奉獻”的紅旗渠精神;緊跟時代步伐,她見證了紅旗渠兒女“搬太行 出太行 富太行 美太行”的創(chuàng)業(yè)歷程。 </p><p class="ql-block"> 這是共產黨人用生命和擔當作出的戰(zhàn)略抉擇,是林州人民以智慧和力量寫就的輝煌篇章。 </p><p class="ql-block"> 歲月不居,時節(jié)如流。紅旗渠畔拓荒創(chuàng)業(yè)的火熱激情照亮了每段平凡的歲月,激勵著這里的人們執(zhí)著地守望精神家園,續(xù)航夢想,書寫傳奇。 </p><p class="ql-block"> 修建紅旗渠紀念館,是為了讓世界的友人,品味昨天的苦難輝煌,無愧今天的使命擔當,啟動美好未來夢想。</p> <p class="ql-block">《林州概況》</p><p class="ql-block"> 林州市地處晉冀豫三省交界,是紅旗渠精神發(fā)祥地、“四有書記”谷文昌的故鄉(xiāng)。歷史上,夏代屬冀州,周朝屬衛(wèi),秦屬邯鄲郡,西漢置縣,因境內西部太行山支脈隆慮山而取名隆慮縣。東漢延平元年(106年)因避漢殤帝劉隆名諱,改名林慮縣。北魏永安元年(528年)置林慮郡。金貞祐三年(1215年)升為林州。明洪武三年(1370年)降州為縣,改名林縣。1994年撤縣設市,總面積2046平方公里,轄20個鎮(zhèn)(街道)和1個國家級經(jīng)濟技術開發(fā)區(qū),總人口116萬。先后獲評全國文明城市 國家衛(wèi)生城市 國家園林城市 國家全域旅游示范市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實踐創(chuàng)新基地 全國自然資源節(jié)約集約示范縣(市)等。 </p><p class="ql-block"> 半個多世紀以來,林州人民在紅旗渠精神的激勵下,出太行 富太行 美太行,實現(xiàn)了精神變物質 物質變精神的一次次飛躍。黨的二十大后,習近平總書記親臨紅旗渠考察,為林州跨越發(fā)展注入了強勁動能、提供了重大歷史機遇。林州牢記領袖囑托、勇?lián)鷼v史使命,錨定高質量建設現(xiàn)代化中等城市目標,堅持精神立市、產業(yè)興市,經(jīng)濟社會發(fā)展平穩(wěn)有序、量質并進。林(州)長(治)高速 晉豫魯鐵路穿越太行千古屏障,與鶴(壁)輝(縣)高速 正在加緊推進的沿太行高速形成多重交匯,成為中原經(jīng)濟區(qū) 環(huán)渤海經(jīng)濟圈和京津冀協(xié)同發(fā)展的重要門戶。裝備制造 精品鋼深加工和電子新材料 綠色儲能“兩主——新——未來”產業(yè)筑牢了工業(yè)經(jīng)濟基本盤,建筑業(yè)“總部經(jīng)濟”持續(xù)鞏固壯大?!凹t綠藍”三色旅游輝耀太行,“中國畫谷之旅”入選全國鄉(xiāng)村旅游精品線路,“旅游+培訓+研學+寫生+康養(yǎng)”等文旅融合新業(yè)態(tài)蓬勃發(fā)展。綠水青山成色更足,創(chuàng)新空間包容活躍,發(fā)展環(huán)境日益優(yōu)化,社會氛圍溫暖和諧,一座“居者自豪、來者依戀、聞者向往”的現(xiàn)代化中等城市正呼之欲出! </p><p class="ql-block"> 新時代新氣象,新征程新作為。林州市將深入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精神和習近平總書記考察紅旗渠重要講話精神 在河南省委 安陽市委堅強領導下,大力弘揚紅旗渠精神,踔厲奮發(fā),勇毅前行,全面落實“1225”發(fā)展思路,加快推進中國式現(xiàn)代化建設林州實踐,奮力譜寫紅旗渠故鄉(xiāng)更加出彩的絢麗篇章!</p> <p class="ql-block">《千年旱魔世代抗爭》</p><p class="ql-block"> “水缺貴如油,十年九不收;豪門逼租債,窮人日夜愁?!?</p><p class="ql-block"> 一曲舊民謠 勾勒出林州歷史上干旱缺水的悲慘局面。受天候 地理 地形和地質條件影響,林州有“十年九旱”之稱,從1436年到1949年的514年間,曾發(fā)生旱災100多年次,絕收80年次,人相食5年次。1942-1943年大旱 林州逃荒外出10800戶,占總戶數(shù)的14%;餓死1650人,占總人口的1.4%。解放初 全縣550個行政村中 遠道取水的村就有307個 旱魃為虐造成的饑饉引發(fā)了對生命的摧殘。 </p><p class="ql-block"> 千百年來,在缺水環(huán)境中苦苦掙扎的林州人民,祖祖輩輩想水 盼水始終有一個水的夢想,從元朝到新中國成立前,林州人民自發(fā)地修過18條引水渠。但是,一遇連年大旱,水源枯竭,渠道無水可引,仍然擺脫不了水的制約。 </p><p class="ql-block"> 斗爭,失敗,再斗爭,再失敗,屢敗屢戰(zhàn) 一代又一代林州人不甘屈服地與干渴的舊山川進行著持續(xù)的抗爭。</p> <p class="ql-block">《林州市各月平均氣溫和降水量》</p><p class="ql-block">(曲線表示氣溫,柱狀表示降水量) </p><p class="ql-block"> 林州屬于暖溫帶半濕潤季風氣候,具有平原向高原山地過渡的地方性氣候特征。春季溫和而多旱,夏季氣溫高,明顯集中且多暴雨。平均年降水量為650mm,年降水量的50%以上集中在7、8兩月,自9月至來年6月降水較少,僅占全年降水量的43%以下,特別是4月份左右,恰處冬季風轉換夏季風前后,因水分長期缺乏補給,消耗殆盡,相對濕度降低到44%以下。所以春季干燥少雨,多旱。夏季降水集中,加上林州地形陡峭,溝谷縱橫,地表缺乏森林覆蓋,水土流失嚴重。據(jù)水文記載推算,平均每年有30.7萬立方米的水量夾帶397.3立方米的泥沙自山地流走。這是造成林州地表水缺乏的一個重要因素。</p> <p class="ql-block"> 林州境內斷層較多,大部分屬正斷層。最大的斷層位于林州盆地的西部并延長到北部 長35公里,斷層面傾向東,傾角50-80度,垂直斷距1000米。此外還有4處較大的斷層及其他眾多的小斷層。由于大小斷層交錯出現(xiàn),致使地表水大量漏失。在沒有斷層的地方,卻廣泛分布著石灰?guī)r 多裂隙 溶洞 給地表水漏失提供了通路,同時又缺乏良好和穩(wěn)定的隔水層,以致淺層地下水貧乏。在個別有隔水層的地方,也存在有地下水,但一般埋藏較深,開采利用困難。</p> <p class="ql-block">《500年旱災記錄》</p> <p class="ql-block">光嶺禿山頭 </p><p class="ql-block">水缺貴如油 </p><p class="ql-block">豪門逼租債 </p><p class="ql-block">窮人日夜愁</p> <p class="ql-block">《旱魃為虐》</p><p class="ql-block"> 民國初,桑耳莊村300多戶人家,常年到4公里外的黃崖泉擔水吃。民國九年(1920年)大旱,黃崖泉的泉水小得只有香火頭那么粗。大年三十,桑林茂老漢起五更爬上黃崖泉,想趁早挑擔水回家過年。挑水的人多,一直挨到天黑他才接滿一擔水回村。新過門的兒媳婦王水娥惦念公爹去擔水一天還未回來,就出村去接。天黑路滑,新媳婦又是小腳,接過擔子剛走幾步,被石頭絆倒,一擔水灑了個凈光。兒媳婦又羞又愧,就在萬家團圓的除夕上吊自盡了。大年初一,桑林茂老漢埋葬了新婚兒媳的尸體,帶著全家踏上了逃荒路。從此,這一家人再無音信。 </p><p class="ql-block"> 一擔水的傾覆,足以剝奪一個人生命的尊嚴,足以給一個家庭帶來難以承受的災難,這就是千百年來舊林縣缺水的寫照。</p> <p class="ql-block"> 在這片干旱的土地上,在漫長的歷史歲月中,這里的人們打旱井、引山泉、修水塘,與缺水的命運不屈地進行著持續(xù)的抗爭,元代修建了天平渠,明朝修建了謝公渠,清代修建7條引水渠。抗日戰(zhàn)爭時期,民主政府修建了抗日渠 愛民渠和荷花渠。到新中國成立前,林州人民共修建了大小長短不等的18條引水渠。解放后,黨領導人民治山治水,到1959年,先后修建了淇南渠 淇北渠 英雄渠 天橋渠等大型引水渠和要街 弓上 南谷洞三座中型水庫。為了圓一個水的夢,林州人民一往直前地追尋著、奮斗著,就是要在絕望的大山上開拓出希望的長渠。</p> <p class="ql-block">《紅旗引領 創(chuàng)造奇跡》</p><p class="ql-block"> 夢想鑄鐵骨,壯志撼山岳。 </p><p class="ql-block"> 胸懷夢想的人,總是充滿了激情和力量。1960年2月,太行山上的開炮聲,拉開了“十萬大軍撼太行”的序幕。 </p><p class="ql-block"> 那時正值“三年自然災害”,是共和國最困難的時期,全國各地都在勒緊褲腰帶度災荒,林縣人民憑著一錘一釬一雙手,迎難而上,向大自然開戰(zhàn)了! </p><p class="ql-block"> 這一戰(zhàn),就是十年。那種鋪陳與晚蒼的豪邁,那種持擊與堅韌的氣勢,那種撞擊與堅韌的氣勢,那種攻堅與堅守的勇猛在漫卷的紅旗下,宏大律動! </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十年的功力與汗水,十年的艱辛與智慧,十年的心血與砥礪,十年的追夢與收獲,孕育形成了“自力更生,艱苦創(chuàng)業(yè),團結協(xié)作,無私奉獻”的紅旗渠精神,深刻詮釋了“實干興邦”的箴言。 </p><p class="ql-block"> 千年期盼,一朝夢圓。1969年7月,紅旗渠工程全部竣工。山的地圖上,從此多了一條代表水的藍色曲線。 </p><p class="ql-block"> 時空流轉,穿越十年。林縣人民把愚公移山的神話永遠定格在太行山上,更把中國道路,中國力量和中國精神,鐫刻在了這座太行豐碑之上。</p> <p class="ql-block"> 中共林縣縣委研究引漳入林方案。</p> <p class="ql-block"> 1960年2月11日,正是農歷的元宵節(jié)。黎明時分,修渠的人們響應縣委號召,從15 個公社的山莊村寨出發(fā),頂著寒風,踏著霜凍,扛著工具,背著行李,用小推車推著炊具,組成一支支浩浩蕩蕩的隊伍,急匆匆地向太行山進軍,要在壁立如刃的懸崖峭壁上開出一條水的通路來。</p> <p class="ql-block"> 千軍萬馬戰(zhàn)太行。</p> <p class="ql-block">《盤陽會議》</p><p class="ql-block"> 引漳入林工程在轟轟烈烈的氣氛中展開,37000人擺在70公里的渠線上,戰(zhàn)線太長,勞力跟不上,物資跟不上,技術跟不上,領導跟不上,有的工段來了人找不到渠線,有的工段畫好了渠線沒人開山,有的民工連隊打了炮跟等不來炸藥,有的連隊把渠底當作渠岸給崩了,很多地段的渠線產生了嚴重偏差,將近一個月的時間過去了,太行山上只留下了一些坑坑窩窩,通水的日子看來遙遙無期。</p> <p class="ql-block"> 在工程生死存亡的關鍵時刻 林縣縣委敏銳地發(fā)現(xiàn),當初的設想不適應現(xiàn)實情況,必須當機立斷,找出長遠的,根本解決問題的辦法。1960年3月6日到10日,林縣縣委在漳河岸邊的任村公社盤陽村連續(xù)召開了中共林縣“引漳入林”委員會擴大會議和修渠民工代表會議。會議決定:一、樹立長遠作戰(zhàn)思想,拿出愚公移山精神,渠不修成決不收兵。二、調整部署,縮短戰(zhàn)線,集中力量打殲滅戰(zhàn),把總干集分為四期,先把山西段20公里的第一期工程拿下來;三是把“引漳入林”工程正式命名為“紅旗渠”,要高舉紅旗前進。</p> <p class="ql-block">《中共林縣縣委文件》</p><p class="ql-block"><關于啟用紅旗渠印章的通知></p> <p class="ql-block"> 指揮部印章。</p> <p class="ql-block"> 上圖: 修建渠首大壩。</p><p class="ql-block"> 下圖: 渠首截流。</p> <p class="ql-block">《凌空除險》</p> <p class="ql-block"> 男的要學“孫占元”,女的簽字“劉朝蘭”。在修渠工地上男青年組成了“孫占元”突擊隊。女青年組成了“劉胡蘭”突擊隊,展開勞動競賽。 </p><p class="ql-block"> 孫占元是林州市臨淇鎮(zhèn)占元村人,1952年3月,在抗美援朝戰(zhàn)爭中的上甘嶺戰(zhàn)役中,擔任排長的孫占元在雙腿被炸斷,子彈打光的情況下,拉響手榴彈與7名敵人同歸于盡。中國人民志愿軍領導機關為他追記“特等功”,并授予他“一級戰(zhàn)斗英雄”稱號,朝鮮政府授予他“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英雄”和“金星獎章”“一級國旗勛章”。</p> <p class="ql-block">《愚公移山 改造中國》</p> <p class="ql-block">《制服石子山》</p> <p class="ql-block">炮聲隆隆濃煙起 </p><p class="ql-block">懸崖絕壁壯士忙 </p><p class="ql-block">一雙大手改山河 </p><p class="ql-block">太行頂峰人造江</p><p class="ql-block">圖: 懸崖點炮</p> <p class="ql-block">上圖:【常根虎】姚村鎮(zhèn)寨底村人,在紅旗渠工地擔任炮手,終日扒山崖,裝藥放炮。他可以根據(jù)不同山勢,靈活機智地采取放小炮、大炮、拐彎炮、平炮、斜炮等放炮技術。哪里出現(xiàn)瞎炮、啞炮,他總是一馬當先前去排除,為修渠大軍開路,被稱為“神炮手”。</p><p class="ql-block">下圖: 炮聲震山川</p> <p class="ql-block">《一炮崩掉半架山》</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上圖: 工地總指揮長馬有金同民工在一起</p><p class="ql-block">下圖: 開鑿青年洞</p> <p class="ql-block"> 河南省委書記處書記史向生看望修建青年洞的民工。</p> <p class="ql-block">《移山填谷》</p> <p class="ql-block">千人千雙手 萬眾一條心 </p><p class="ql-block">黨委給任務 堅決要完成</p><p class="ql-block">上圖: 培訓炮手</p><p class="ql-block">下右圖: 向女炮手傳授經(jīng)驗</p><p class="ql-block">下左圖: 在紅旗渠總干渠工地上,姚村公社井灣大隊24歲的女共產黨員李改云,任該公社第一營婦女營長。1960年2月18日上午11時30分,在檢查木管施工進展情況時,發(fā)現(xiàn)井壁有碎石滾落,崖下幾名民工正在埋頭施工,她急忙指揮民工離開險地。一位16歲的女民工被突如其來的險情驚呆了,李改云奮不顧身,沖上前去,把女民工推出險境,自己卻被塌方埋住。經(jīng)搶救,李改云右腿粉碎性骨折,終身殘疾。</p> <p class="ql-block"> 山高何所懼險峰腳下踩</p> <p class="ql-block">中左圖: 【吳祖太】(1933—1960),河南省原陽縣白廟村人,河南省黃河水利專科學校畢業(yè),1958年調林縣水利局工作,他參與紅旗渠工程的勘測和設計,不畏艱險 爬山越嶺 實地勘測 精心設計,拿出了《林縣引漳入林灌溉工程初步設計書》。紅旗渠工程動工后,他擔任工程股副股長,夜以繼日地工作,依據(jù)勘測數(shù)據(jù),繪制每項工程施工圖紙,成功解決了青年洞、白家莊空心壩、王家莊隧洞施工難題。1960年3月28日,在察看王家莊隧洞險情時,洞頂塌方,不幸犧牲,年僅27歲。根據(jù)吳祖太同志生前愿望和在水利建設上作出的貢獻,林縣縣委追認他為中國共產黨正式黨員。</p><p class="ql-block">中右圖: 【李茂德】(1914—1960),陵陽鎮(zhèn)北陵陽村人,中共黨員,原任姚村公社衛(wèi)生院院長。1960年2月,他參加紅旗渠工程建設,負責姚村分指揮部醫(yī)療和安全工作。在紅旗渠工地上,他不僅為修渠民工看病治傷,還為當?shù)厝罕娺M行醫(yī)療服務,被當?shù)厝罕娮u為“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好干部”。1960年3月28日,他和吳祖太到王家莊觀察施看施工險情時,因遭遇塌方而犧牲,年僅46歲。他與吳祖太一起成為修建紅旗渠工程的烈士。</p> <p class="ql-block">《紅旗渠建設的領導力量》</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紅旗渠工程在林縣水利建設上是史無前例的,為了統(tǒng)一指揮,加強黨的領導,縣委把紅旗渠建設作為社會主義經(jīng)濟建設的中心工作,列入議事日程,堅持書記掛帥,全黨動手,全民動員,實行黨的“一元化”領導,充分發(fā)揮“戰(zhàn)斗司令部”的作用。引漳入林工程動工伊始,縣委就擬定了建渠籌備委員會,工地黨委會和總指揮部以及后勤指揮機構,主要領導職務由縣委第一書記或縣委常委擔任,并把這些領導機關置于縣委常委領導之下??h委常委隨時聽取匯報,隨時研究,隨時作出決定。同時各公社黨委和農村、廠礦、機關基層黨支部,都堅持書記掛帥,黨政群團都置于黨委統(tǒng)一領導之下,全力支援和服務紅旗渠建設,充分發(fā)揮基層黨組織的戰(zhàn)斗堡壘作用和黨員先鋒模范作用,上下團結一致,領導親自沖鋒陷陣,苦干實干,成為“千軍萬馬戰(zhàn)太行,全力修建紅旗渠”的領導集體。 </p><p class="ql-block"> (摘自《紅旗渠志》)</p> <p class="ql-block"> 紅旗渠一期工程上段竣工分指揮長合影</p> <p class="ql-block">《紅旗渠建設組織機構》</p><p class="ql-block">紅旗渠總指揮部 </p><p class="ql-block">1960年2月7日成立,初名為林縣引漳入林總指揮部,同年3月10日改名為林縣紅旗渠總指揮部,到1969年7月止。 </p><p class="ql-block">1960年2月7日任職成員有: </p><p class="ql-block">政委楊貴(縣委第一書記) </p><p class="ql-block">李運保(縣委書記處書記) </p><p class="ql-block">總指揮周紹先(縣委書記處書記) </p><p class="ql-block">副指揮王才書(縣委委員、縣委農村工作部部長) </p><p class="ql-block">郭鳳辰(縣委委員、縣委財貿部部長) </p><p class="ql-block">尹丁山(縣人民武裝部副政委) </p><p class="ql-block">1961年6月9日,紅旗渠總指揮部領導成員改為: </p><p class="ql-block">指揮長王才書(縣委委員、縣委農村工作部部長) </p><p class="ql-block">副指揮長郭法梧(縣人民法院院長) </p><p class="ql-block">劉友明(縣商業(yè)局局長) </p><p class="ql-block">喬尚林(縣糧食局局長) </p><p class="ql-block">白水昌(縣委工業(yè)部部長) </p><p class="ql-block">段毓波(縣水土保持局局長) </p><p class="ql-block">1961年10月,紅旗渠總指揮部領導成員又改為: </p><p class="ql-block">指揮長馬有金(副縣長) </p><p class="ql-block">副指揮長郭法梧(縣人民法院院長) </p><p class="ql-block">工地黨委 </p><p class="ql-block">1960年2月7日,建立中共林縣引漳入林委員會,同年3月10日改名為中共林縣紅旗渠委員會。 </p><p class="ql-block">1960年2月7日任職的領導成員有: </p><p class="ql-block">書記周紹先副書記王才書尹丁山 </p><p class="ql-block">組織委員彭士俊宣傳委員王慶國 </p><p class="ql-block">1960年3月2日改為: </p><p class="ql-block">書記王才書副書記尹丁山 </p><p class="ql-block">組織委員彭士俊宣傳委員王慶國 </p><p class="ql-block">委員(略) </p><p class="ql-block">1961年7月17日改為: </p><p class="ql-block">書記王才書副書記郭法梧 </p><p class="ql-block">組織委員彭士俊宣傳委員石玉杰 </p><p class="ql-block">監(jiān)察委員盧貴喜委員(略) </p><p class="ql-block">1962年4月9日改為: </p><p class="ql-block">書記馬有金副書記彭士俊 </p><p class="ql-block">委員(略) </p><p class="ql-block">紅旗渠總指揮部工作部門 </p><p class="ql-block">總指揮部下設一室七股,即辦公室、工程技術指導股、宣傳教育股、福利股、財糧股、物資供應股、交通運輸股、安全保衛(wèi)股。人員來自縣直各部門抽調干部149名,其中縣委委員4名、黨員64名、團員18名、科級干部13名。 </p><p class="ql-block">紅旗渠后勤指揮部 </p><p class="ql-block">指揮李貴(縣委書記處書記、縣長) </p><p class="ql-block">副指揮秦太生(縣委書記處書記) </p><p class="ql-block">各公社分指揮部 </p><p class="ql-block">1960年2月7日,以公社成立15個分指揮部,指揮均由公社黨委副書記、社長、副社長或相當于正副社長級別的領導擔任。 </p><p class="ql-block">工地團委 </p><p class="ql-block">書記張漢良組織委員楊山棟 </p><p class="ql-block">宣傳委員侯福起婦女委員王宜清 </p><p class="ql-block">委員(略)</p> <p class="ql-block"> 紅旗渠盤山越嶺來到任村鎮(zhèn)白家莊村,與露水河相遇,出現(xiàn)了渠水與河水平面交叉的矛盾。為了使河水不犯渠水,工程人員精心設計了一條空心壩,壩頂過河水,壩心走渠水。壩長166米,底寬20.3米,頂寬7米,高6米。為增強對河水的抗壓能力,壩體為弓形。壩腹設雙孔涵洞,單孔寬3米,高4.5米,洞底縱坡為1/1818,過水流量為25立方米/秒。壩下設有消力池,壩兩端建有高4.4米的導水墻,使河水聚向河中央導入壩外,引洪能力可通過百年一遇的大洪水??招膲问莿?chuàng)造性解決渠水與河水同一平面交叉矛盾的典型工程。</p> <p class="ql-block">上左: 工具自己修</p><p class="ql-block">上右: 抬筐自己編</p><p class="ql-block">中左: 石灰自己燒</p><p class="ql-block">中中: 水泥自己制</p><p class="ql-block">中右: 炸藥自己造</p><p class="ql-block">下左: 土法測量</p><p class="ql-block">下中: 工具改良</p><p class="ql-block">下右: 野菜充饑</p> <p class="ql-block"> 共產黨員路銀,合澗鎮(zhèn)郭家園村人,從小靠石匠為生,練就了一手好石匠活。在修建紅旗渠中他擔任施工員,多次提出改進、變更渠線工程設計等合理化建議,并土法上馬解決了許多施工中的難題,被稱為“農民土專家”。</p> <p class="ql-block">上圖: 工具修配廠建在工地上</p><p class="ql-block">中圖: 總投資共計6865.64萬元 </p><p class="ql-block"> 縣社隊投資5839.66萬元 </p><p class="ql-block"> 國家投資1025.98萬元 </p><p class="ql-block">下圖: 《主要材料消耗節(jié)約情況》</p><p class="ql-block"> 水泥總用量 6705噸 其中自己制造5170噸 占77.1% </p><p class="ql-block"> 炸藥總用量 2740噸 其中自己制造1215噸 占44.3% 節(jié)約145.8萬元 </p><p class="ql-block"> 石灰總用量 14.5萬噸 其中自己燒制14.5萬噸 占100% 節(jié)約232萬元 </p><p class="ql-block"> 工具自己修 節(jié)約投資113.6萬元 </p><p class="ql-block"> 共 計 節(jié)約投資1293.92萬元 占總投資17.9%</p> <p class="ql-block">左圖: 山間運輸線</p><p class="ql-block">中上: 物資運工地</p><p class="ql-block">中下: 卸掉犁耙運貨到渠上</p><p class="ql-block">右上: 支援前方</p><p class="ql-block">右下: 汽馬車跑的歡 晝夜奔跑漳河畔</p> <p class="ql-block"> 人心齊巨石移</p> <p class="ql-block"> 紅旗渠開工時,安陽駐軍就支援8輛汽車為修建大軍運送物資。紅旗渠修建過程中,駐豫部隊拉練途經(jīng)林州,派出車輛為工地運送水泥、煤炭等物資。官兵們還與民工一起勞動,共同修渠。駐豫家口空軍某部10號倉庫的王建義、董玉金等18位同志寄來101元人民幣,支持紅旗渠建設。</p><p class="ql-block"> 修建紅旗渠是改造自然的一個大戰(zhàn)場。紅旗渠工地為前方,機關、廠礦、農村是后方,前后方緊密配合。前方克服一切困難開山修渠,后方各行各業(yè)全力支援。機動車輛少,后方在前方運送物資就靠畜力車、小推車、人挑驢馱。前方需要產席搭席棚,縣直機關工作人員就把自己床上鋪的席子揭下來送往工地。商業(yè)和供銷系統(tǒng)派出人員,把民工所需的日用品送往工地,服務民工;工業(yè)系統(tǒng)派出人員在工地設立工具修理隊、縫紉組;衛(wèi)生系統(tǒng)派出人員設立戰(zhàn)地醫(yī)院,在工地治療傷病員;文化系統(tǒng)派出劇團、電影放映隊,沿線果巡回演出、放映,活躍民工文化生活;新華書店把書籍送到工地,為民工提供精神食糧。當時物質條件雖然匱乏,但后方總是千方百計滿足前方的需要。</p> <p class="ql-block">右圖: 奮斗在太行山上</p><p class="ql-block">左上: 手推車始終是修渠的主要工具</p><p class="ql-block">左下:纖纖細手織就紅旗渠的錦繡</p> <p class="ql-block"> 1962年8月15日,河南林縣與山西平順縣就紅旗渠占用平順縣的土地、山坡、樹木及施工期間臨時占用的土地房屋諸問題進行了協(xié)商,簽定了《林縣、平順縣兩縣雙方商討確定紅旗渠工程使用權協(xié)議書》。</p><p class="ql-block">左上圖:解放軍官兵參加紅旗渠建設</p><p class="ql-block">左下圖:中央新聞紀錄電影制片廠拍攝紅旗渠工程建設</p> <p class="ql-block"> 生在太行山,自有開山斧,開山斧響,頑石低頭。林州人民寧愿苦干,不愿苦熬,以燃燒的激情融化了堅硬的巖石,用自己的血肉之軀與太行山抗衡,劈開1250 座山頭,硬是叫漳河水橫空飛渡太行山,紅旗渠破石穿山而來。</p> <p class="ql-block">《鑄就偉岸》</p><p class="ql-block"> 山腰筑渠,一渠環(huán)崖成帶。林州人民用理想和良心砌筑的紅旗渠千里偉岸,像一條巨龍盤繞在太行山上。在這條巧奪天工的人工天河上,渠墻是石頭砌的,渡槽是石頭拱的,隧洞是石頭券的,每塊料石上都凝結著林州人民的心血和智慧。</p> <p class="ql-block">山硬硬不過決心 </p><p class="ql-block">困難嚇不倒英雄 </p><p class="ql-block">任你山高石頭硬 </p><p class="ql-block">鐵山也要鉆個洞</p><p class="ql-block">《逢山鑿洞》</p><p class="ql-block"> 再高的山也擋不住紅旗渠前行,1500公里的長渠共鑿通211個隧洞。紅旗渠三干渠上的曙光洞,長達4公里,在開鑿過程中,為增加工作面,民工們開挖了34個豎井,由原來的2個工作面,增加到了70個工作面。經(jīng)過1300名民工一年零四個月的艱苦奮戰(zhàn),這條紅旗渠上最長的隧洞終于在1966年4月5日被鑿通,紅旗渠水穿越了盧寨嶺。</p> <p class="ql-block">《遇溝架橋》</p><p class="ql-block"> 再寬的塹,再深的溝,也不能阻止紅旗渠前進的腳步。一橋三用的桃園渡橋:橋上走汽車 橋中走渠水 橋下過洪水;10個孔眼構成的奪豐渡槽,如彩練舞當空;壯觀的曙光渡槽渠水歡歌過澗去……1500公里的長渠<span style="font-size:18px;">跨越了152</span>座渡槽,每一座渡槽都是林縣人民智慧的結晶。</p> <p class="ql-block"> 三干渠上的“曙光渡槽”。</p> <p class="ql-block">下圖: 桃園水庫</p> <p class="ql-block">左圖: 《林縣紅旗渠干渠工程示意圖》</p><p class="ql-block">《十年修渠工程總量》</p><p class="ql-block"> 削平山頭 1250座 </p><p class="ql-block"> 鑿通隧洞 211個 </p><p class="ql-block"> 架設渡槽 152個 </p><p class="ql-block"> 修建各種建筑物 12408座 </p><p class="ql-block"> 挖砌土石 1515.82萬立米 </p><p class="ql-block"> 總投工 3470.2萬個</p> <p class="ql-block">《定叫山河換新裝》</p><p class="ql-block">電影紀錄片《紅旗渠》主題歌</p> <p class="ql-block">上右: 中共山西省晉東南地委行署負責同志在慶祝大會上講話</p><p class="ql-block">右下: 河南省委第一書記劉建勛接見紅旗渠勞模代表</p><p class="ql-block">上左: 1965年4月5日,林縣縣委書記楊貴在紅旗渠通水典禮上講話</p><p class="ql-block">上中: 山西平順縣代表在慶祝大會上發(fā)言</p><p class="ql-block">左下: 紅旗渠勞模代表在慶祝大會上發(fā)言</p> <p class="ql-block"> 愚公奮起十春秋,引來漳河潤田疇。1965年4月5日,紅旗渠總干渠竣工通水;1966年4月20日,三條干渠通水;1969年7月6日,紅旗渠工程全面竣工。一渠清凌凌的水使全縣從山坡到梯田、從丘陵到盆地,形成了一個水利灌溉網(wǎng)絡,14個公社的410個村受益,60萬人口、3.7萬頭大牲畜飲用水有了保障,54萬畝耕地得到灌溉。林州人民千年的夙愿實現(xiàn)了。在這個夢圓的時刻,林州人民盡情地釋放內心深處的情感。十年追夢的收獲迸發(fā)出燦爛的笑顏,喜悅的淚水匯入滔滔的渠水,彈撥著大地樂章。</p><p class="ql-block">右圖:《水來了》</p><p class="ql-block">上中: 河南省省長文敏生為三條干渠通水剪彩</p><p class="ql-block">下中: 中共安陽地委書記崔光華為總干渠通水剪彩</p><p class="ql-block">下左: 開閘放水</p><p class="ql-block">上左: 歡快的鑼鼓敲起來</p> <p class="ql-block"> 新中國有兩個奇跡,一個是南京長江大橋,一個是林縣紅旗渠。 </p><p class="ql-block"> ——周恩來</p> <p class="ql-block">《英雄人民 太行豐碑》</p><p class="ql-block"> 艱難困苦、玉汝于成。這條在懸崖絕壁上“摳”出來的生命渠,是一部由林縣兒女譜寫的英雄史詩! </p><p class="ql-block"> 千里長渠是他們一錘一釬鑿出來的,這通渠是他們一塊石頭一塊石頭壘起來的。 </p><p class="ql-block"> 1966年,三條千渠通水,評選出特等模范43人、甲等模范229人、乙等模范461人。在奮斗中凸顯出來的這個英模群體,以寧折不彎的浩浩正能量激勵10萬修渠大軍的每一分子不懈奮斗。81名修渠民工為實現(xiàn)夢想,血灑紅巖,長眠太行。 </p><p class="ql-block"> “跨省調水,引漳入林”。這一想法和決策本就是解放思想的輝煌典范。是一個驚天地、泣鬼神的偉大創(chuàng)舉。與“抵斷巫山云雨,高映出平湖”一樣豪邁。這種前人從未想過,干過的創(chuàng)舉,會遭遇多少困難與坎坷?又是怎樣一一攻克 取得成功的呢?今天看來,有多少驚嘆,就有多大膽略;有多少榮譽,就有多少擔當;有多少收獲,就有多少犧牲。 </p><p class="ql-block"> 天蓋著地,地托著天,山就是碑,碑就是林。林縣人民用血淚 生命 智慧凝成的精神意志,形成了感克危難的內驅力量,鑄就了多難興邦的民族魂魄。 </p><p class="ql-block"> 在紅旗渠建設者的身后,矗立起一座卓然不群屹立于天地之間的豐碑。</p> <p class="ql-block">上圖: 1966年4月23日,河南省委領導同志同修建紅旗渠勞模合影。</p><p class="ql-block">下圖: 1965年4月5日安陽地委和林縣縣委領導同紅旗渠勞模合影。</p> <p class="ql-block">《山碑》</p><p class="ql-block"> 為建設紅旗渠獻身人員。</p> <p class="ql-block"> 《紅旗渠源》</p> <p class="ql-block"> 《桃園渡槽》</p> <p class="ql-block"> 《奪豐渡槽》</p> <p class="ql-block">《山河巨變 實現(xiàn)夢想》</p><p class="ql-block"> 奮斗永不止步,夢想從未停歇。 </p><p class="ql-block"> 20世紀60年代“戰(zhàn)太行”建成紅旗渠,解決了飲水吃飯的生存問題;80年代十萬建設大軍“出太行”,實現(xiàn)了勞動力轉移,使林縣的建筑業(yè)品牌聲名遠播;90年代末到新世紀初,伴隨著“富太行”的號角,打工族返鄉(xiāng),工商業(yè)發(fā)展千帆競發(fā),創(chuàng)新創(chuàng)業(yè)奮楫爭先…… </p><p class="ql-block"> 夢想,照進了林州大地,點亮了每個林州人的心靈。經(jīng)濟社會亮點紛呈:全國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全國廉政教育基地 國家星火技術密集區(qū) 全國衛(wèi)生城市 全國文化模范市 全國科技工作先進市 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qū) 全國紅色旅游經(jīng)典景區(qū) 全國可持續(xù)發(fā)展先進市 全國科普示范先進縣(市 區(qū)) 全國科技進步先進市等等榮譽花落林州。 </p><p class="ql-block"> 林州人民以自己的理想 奮斗 堅韌和奉獻,實現(xiàn)了夢想,讓犧牲者欣慰,讓奉獻者無悔,更使接力者勠力前行。</p> <p class="ql-block"> 紅旗渠引來幸福水,一切都活了,有了水,糧食產值由通水前的每畝幾十公斤增加到400多公斤。有了水,由過去的耐旱的秋作物為主轉變?yōu)橐韵募拘←湠橹?,由單一的糧食作物為主轉變?yōu)榧Z食作物與多種經(jīng)濟作物同時并舉。有了水 開始種植水稻 林州人從此吃上了大米飯,“糠菜半年糧”的歷史一去不復返了。 </p><p class="ql-block"> 有了水,萬年的荒山披上了綠,生態(tài)林、經(jīng)濟林同步發(fā)展,形成了“松柏林盤(山)頂、用材林盤(山)腰,經(jīng)濟林鋪(山)底”的林茂糧豐的立體綠色景象。花椒 核桃 柿子 山楂 板栗等經(jīng)濟林為林州人民創(chuàng)造著新的財富,被國家林業(yè)部命名為“全國經(jīng)濟林名優(yōu)、特商品生產基地”。全市森林覆蓋率達40%,生態(tài)環(huán)境得到根本改善。 </p><p class="ql-block"> 有了水,為發(fā)展畜牧養(yǎng)殖業(yè)創(chuàng)造了條件。奶牛場 養(yǎng)豬場 養(yǎng)雞場等大型養(yǎng)殖場和養(yǎng)殖基地建了起來,如今已成為全國生豬調出大縣(市)。林州人民充分利用蓄滿紅旗渠水的水庫,池塘養(yǎng)魚,養(yǎng)鴨養(yǎng)鵝,譜寫了一曲“太行流芳”。</p> <p class="ql-block">右上: 又是一個豐收年</p><p class="ql-block">右下: 干旱山區(qū)變江南</p><p class="ql-block">左上: 碩果累累</p><p class="ql-block">左下: 喜摘新棉</p> <p class="ql-block">右上: 太行漁歌</p><p class="ql-block">右下: 渠水村前流</p><p class="ql-block">左上: 油菜飄香</p><p class="ql-block">左下: 現(xiàn)代化養(yǎng)雞場</p> <p class="ql-block">《林州精神之城》</p><p class="ql-block"><紅旗渠精神> </p><p class="ql-block"> 自力更生艱苦創(chuàng)業(yè) 團結協(xié)作無私奉獻 </p><p class="ql-block"><太行精神> </p><p class="ql-block"> 不怕犧牲不畏艱險 百折不撓艱苦奮斗 </p><p class="ql-block"> 萬眾一心敢于勝利 英勇奮斗無私奉獻 </p><p class="ql-block"><扁擔精神></p><p class="ql-block"> 艱苦創(chuàng)業(yè)勤儉辦社 一心為民開拓創(chuàng)新 </p><p class="ql-block"><谷文昌精神></p><p class="ql-block"> 心中有黨心中有民 心中有責心中有戒 </p><p class="ql-block"><北京醫(yī)療隊精神> </p><p class="ql-block"> 牢記使命不畏艱難 勇于探索甘于奉獻 </p><p class="ql-block"><孫占元精神> </p><p class="ql-block"> 不畏艱難英勇頑強 舍生忘死忠誠愛國 </p><p class="ql-block"><林州人精神> </p><p class="ql-block"> 勤儉執(zhí)著不服輸愛家鄉(xiāng)</p> <p class="ql-block">《出太行》</p> <p class="ql-block">《富太行》</p> <p class="ql-block">《美太行》</p> <p class="ql-block">《城市名片》</p><p class="ql-block">全國文明城市 國家衛(wèi)生城市 </p><p class="ql-block">國家園林城市 國家全域旅游示范市 </p><p class="ql-block">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實踐創(chuàng)新基地 </p><p class="ql-block">全國無障礙環(huán)境示范市 中國建筑之鄉(xiāng) </p><p class="ql-block">中國畫谷 全國干部培訓基地 </p><p class="ql-block">全國研學旅行基地 </p><p class="ql-block">全國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p><p class="ql-block">全國脫貧攻堅交流基地 </p><p class="ql-block">全國食品衛(wèi)生示范市 全國文化先進市 </p><p class="ql-block">全國中小城市綜合改革試點市 </p><p class="ql-block">全國村莊清潔行動先進縣 </p><p class="ql-block">全國鄉(xiāng)村治理體系建設首批試點縣 </p><p class="ql-block">中國最具民俗特色旅游目的地 </p><p class="ql-block">全國林業(yè)生態(tài)建設先進縣(市) </p><p class="ql-block">國家紅旗渠經(jīng)濟技術開發(fā)區(qū)</p> <p class="ql-block">右圖: 1974年2月25日李先念同志陪同贊比亞總統(tǒng)卡翁達參觀紅旗渠。</p><p class="ql-block">中圖: 1995年4月14日胡錦濤同志視察紅旗渠 </p><p class="ql-block">左圖: 1996年6月1日江澤民同志視察紅旗渠。</p> <p class="ql-block">右上: 1958年11月1日毛澤東同志接見林縣縣委書記楊貴。</p> <p class="ql-block">《繼往開來 精神永恒》</p><p class="ql-block"> 長渠如歌,高山是碑。 </p><p class="ql-block"> 林州人民用實實在在的行動和成果證明:偉大的事業(yè)離不開偉大的精神,精神財富可以轉化為物質財富。 </p><p class="ql-block"> 從“自力更生、艱苦創(chuàng)業(yè)、團結協(xié)作、無私奉獻”,到“難面不懼、富面不惑、自強不已、奮斗不息”,紅旗渠精神被一代又一代的創(chuàng)業(yè)者不斷賦予新的內涵。她的形成、發(fā)展和光大的過程,就是林州人民構筑一個又一個進步里程碑的過程。這種支撐林州人民脊梁、融入林州人民血脈、歷經(jīng)歲月積淀和風雨磨礪的精神,是中國精神見諸于實踐的典范,是林州當之無愧的“立市之本”。 </p><p class="ql-block"> 從毛澤東到習近平,歷代黨和國家領導人都給予紅旗渠精神高度評價和贊揚:從省到市、縣,各級黨委在不同的歷史時期,都作出了學習和弘揚紅旗渠精神的號召和決定。紅旗渠精神在全國巡回展出,更是引起了各界民眾的強烈反響和共鳴。這種精神不僅是林州的、河南的精神財富,而且是整個國家和民族的精神財富。 </p><p class="ql-block"> 歷史不僅承載過去,更飽含啟示未來的智慧。站在新的歷史方位,追溯歲月的長河,審視紅旗渠精神,更使人們認識到,時間可以流逝,大地可以荒老,只要人類社會還要永續(xù)發(fā)展,紅旗渠精神就永遠值得珍惜和傳承。 </p><p class="ql-block"> 歲月向后,夢想在前,追夢的道路注定不是坦途。實現(xiàn)中國夢既需要顯形的外在物質力量,更需要無形的內在精神力量。紅旗渠精神不僅在過去的歲月里大放異彩,而且將在實現(xiàn)中國夢的征程上熠熠生輝。 </p><p class="ql-block"> 紅旗渠精神青春永駐,紅旗渠精神永放光芒!</p> <p class="ql-block">《親切關懷巨大鼓舞》 </p><p class="ql-block"> 2022年10月28日,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在分水閘考察。</p> <p class="ql-block">《結束語》 </p><p class="ql-block"> 半個世紀之前,林州人民懷著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在這塊土地上創(chuàng)造了這個人間奇跡。 </p><p class="ql-block"> 紅旗渠,無論從物質上還是精神上來說,都不啻為中國治水史、新中國建設史上的經(jīng)典,是中國當代建筑史 水利史 文化史的重要組成部分,更是中國共產黨人“一切為了群眾,一切依靠群眾,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的輝煌典范。 </p><p class="ql-block">紅旗渠,是林州人民以集體智慧和力量,寫就的一段有形的中國歷史。 </p><p class="ql-block"> 這里展示的一切啟迪我們:構思未來,需要智慧和前瞻的眼光,也需要大膽務實的憧憬和想像;實現(xiàn)夢想,需要敢啃硬骨頭,敢于涉險灘的膽識。敢挑重擔、敢負責任的勇氣,更需要腳踏實地、親民愛民的情懷。 </p><p class="ql-block"> 沒有記憶的民族是沒有前途的,沒有記憶的城市也無法擁有美好的未來。建立紅旗渠紀念館正是為了收藏 研究 展示 傳承這樣一種記憶,回溯、瞻仰和堅守我們不變的價值追求和理想信念。 </p><p class="ql-block"> 紅旗渠,承載歷史,見證夢想,昭示未來。</p> <p class="ql-block"> 8:45參觀完“紅旗渠紀念館”,前往紅旗渠參觀。</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