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在小區(qū)鄰里相約下,踏著晨光,踩著微風(fēng),乘著地鐵,我們走進了心儀神往的千年古鎮(zhèn)--慈城,閱讀古鎮(zhèn)故事,解鎖古鎮(zhèn)密碼。</p><p class="ql-block"> 這座藏在江南水韻寧波的古鎮(zhèn),被稱作“江南小長安”的古縣城,像一本攤開在時光里的線裝書,扉頁上印著2500多年的建城史,字里行間藏著唐宋的街巷、明清的磚瓦,還有無數(shù)被歲月浸潤的故事。當(dāng)我的腳步踏上第一塊青石板時,仿佛聽見一聲輕響——那是時光的門軸,緩緩?fù)崎_了一場跨越千年的對話。</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一、踏古街:與唐代格局的隔空相望</span></p><p class="ql-block"> “國內(nèi)唯一保留唐代街巷格局的古鎮(zhèn)”,來之前便聽聞這句評價,可真正走進慈城,才懂這“保留”二字的分量。在古縣衙的電子顯示屏上,我一遍又一遍品讀著房玄齡之玄孫房琯來到句章,仿照唐都模式規(guī)劃建設(shè)句章,并將其改名慈城,后人一以貫之,才有了千年不變的古城蹤跡。它不同于江南許多古鎮(zhèn)的曲徑通幽,慈城的街道是筆直的,九條老街縱橫交錯,織成一張“井”字形的網(wǎng),像極了長安的規(guī)整氣象。當(dāng)?shù)厝苏f,這是從唐代就定下的規(guī)矩,千年來,哪怕房屋翻新、歲月更迭,這街巷的骨架從未變過。 </p><p class="ql-block"> 最令我驚嘆的是這腳下的青石板,它就如時空對話,把我們帶進千年之前的繁華之景。這些被磨得發(fā)亮青石板,縫隙里嵌著苔蘚與泥土,每一塊都像一位沉默的老者。我蹲下身,指尖輕輕撫過石板上的紋路——那不是人工雕琢的花紋,是無數(shù)雙鞋子踩出來的痕跡:有唐代學(xué)子趕考的布鞋,有宋代商人挑貨的草鞋,有明代官員出行的靴底,還有清代婦人買菜的繡鞋。陽光透過巷口的老槐樹,在石板上投下斑駁的光影,那些光影與紋路重疊,竟像是把千年的腳步,都映在了此刻的地面上。</p><p class="ql-block"> 街道兩旁的建筑,也是這場對話的另一位參與者。粉墻黛瓦是江南的底色,可慈城的墻,多了幾分獨特的“倔強”——那是用碎瓦拼成的瓦爿墻。那一層層一塊塊,見證著歷史變遷,訴說著往昔生活。據(jù)說從前物資匱乏,百姓舍不得丟棄破損的瓦片,便將它們一塊塊嵌進墻里,既節(jié)省材料,又能抵御風(fēng)雨。如今,這些瓦爿墻布滿了歲月的痕跡,有的地方泛著青灰,有的地方被雨水浸成深褐,像一幅用時光作墨的拼圖。墻頭上的五階馬頭墻高高翹起,檐角刻著簡單的花紋,據(jù)當(dāng)?shù)厝苏f,這是舊時家族顯赫的象征,可哪怕過了百年,那翹起的弧度里,仍藏著對生活的認(rèn)真。</p><p class="ql-block"> 我沿著“三縱三橫”的街巷慢慢走,路過福字門頭的老宅,門楣上的磚雕還清晰可見:有纏枝蓮紋,寓意著生生不息;有蝙蝠銜錢,代表著福氣滿滿;還有孩童嬉戲的圖案,透著煙火氣的溫暖。伸手去摸,磚面粗糙卻光滑,那是時光打磨的溫度。巷子里偶爾傳來幾聲鳥鳴,與遠(yuǎn)處賣年糕的吆喝聲交織在一起,恍惚間,我竟分不清眼前的是現(xiàn)在,還是千年前的某個清晨——或許,在慈城,時光本就沒有絕對的界限。</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二、探建筑:凝固千年的匠心與智慧</span></p><p class="ql-block"> 如果說街巷是慈城的骨架,那建筑便是它的血肉。這座古縣城,一面臨水,三面環(huán)山,坐北朝南的格局像一把太師椅,又似龍虎盤踞,既得山水之靈秀,又有防御之堅固。真是一夫當(dāng)關(guān),萬夫莫開。古人選址的智慧,在千年后的今天,仍讓人心生敬佩。</p><p class="ql-block"> 走進孔廟,才算真正觸摸到慈城建筑的靈魂。這座始建于唐代的文廟,歷經(jīng)宋、元、明、清的修繕,卻始終保留著最初的規(guī)制。門前的泮池呈半月形,池水清澈,倒映著朱紅色的欞星門,門上的“欞星門”三個字,是清代書法家的手筆,筆鋒遒勁,透著文氣。拾級而上,大成殿里的孔子塑像莊嚴(yán)肅穆,兩側(cè)的廊廡里,陳列著歷代文人的碑刻,有的字跡模糊,有的清晰如新,每一筆都寫著對“禮”與“學(xué)”的尊崇。 </p><p class="ql-block"> 最讓我震撼的,是建筑里藏著的“細(xì)節(jié)”。大成殿的屋頂采用抬梁式結(jié)構(gòu),一根根木梁相互咬合,不用一根釘子,卻能支撐數(shù)百年的風(fēng)雨。梁上的木雕更是精美絕倫:有“學(xué)而時習(xí)之”的場景,孔子與弟子們圍坐在一起,神情各異;有“松鶴延年”的圖案,松枝蒼勁,仙鶴展翅,每一片羽毛都刻得栩栩如生。這些木雕,不是簡單的裝飾,是匠人用刀刻下的“文化密碼”,將孔孟之道,藏進了建筑的肌理里。</p><p class="ql-block"> 走出孔廟,拐進一條小巷,便到了古縣衙。作為中國現(xiàn)存最早的縣級官署衙門之一,這里的建筑處處透著“規(guī)矩”。大門外的照壁上,畫著一只麒麟,象征著公正;儀門內(nèi)的“公生明”匾額,是舊時官員的座右銘,提醒著“公則生明,廉則生威”。縣衙的大堂、二堂、三堂依次排列,格局嚴(yán)謹(jǐn),每一間屋子的用途、每一扇門的朝向,都有講究。我站在大堂的公案前,仿佛看見千年前的縣官正端坐于此,審理案件、批閱文書,那一聲“升堂”的喝問,仿佛還在空氣中回蕩。</p><p class="ql-block"> 慈湖邊上的清道觀,又是另一種風(fēng)格。它依湖而建,白墻映著湖水,像一幅水墨畫。觀里的建筑多為穿斗式結(jié)構(gòu),木柱纖細(xì)卻堅固,屋頂?shù)耐咂瑢訉盈B疊,像魚鱗一樣。站在觀前的臺階上,望著湖面上的垂柳,風(fēng)一吹,柳條輕拂水面,泛起陣陣漣漪,竟與道觀的寧靜融為一體。原來,慈城的建筑從不張揚,它只是靜靜地與山水相伴,將匠心與智慧,藏進每一塊磚、每一片瓦、每一根木梁里,讓千年后的我們,仍能讀懂古人對生活的熱愛與敬畏。</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三、品文明:千年學(xué)風(fēng)里的文脈傳承</span></p><p class="ql-block"> “慈城不是一座普通的城,是一本活的‘文化史書’。”當(dāng)?shù)氐睦先烁嬖V我,這座城,最不缺的就是“文氣”。從唐宋到明清,這里走出了519名進士,平均每四年就有一位,這樣的“學(xué)霸”密度,在江南古鎮(zhèn)里實屬罕見。</p><p class="ql-block"> 這份“文氣”,從孔廟便開始蔓延。唐代時,慈城就建起了文廟,此后歷代都重視教育,辦書院、興私塾,讓“耕讀傳家”成為這里的家風(fēng)。我在孔廟的碑林里,看到一塊明代的“勸學(xué)碑”,上面寫著“少年易老學(xué)難成,一寸光陰不可輕”,字跡雖有些模糊,可那股勸人向?qū)W的懇切,卻穿越千年,直直地撞進心里。</p><p class="ql-block"> 在民俗博物館里,我看到了更多關(guān)于“學(xué)風(fēng)”的痕跡。展柜里陳列著舊時的課本,紙頁泛黃,上面寫著工整的毛筆字;還有考生的答卷,字跡娟秀,論點清晰,據(jù)說這是清代一位進士的鄉(xiāng)試答卷。博物館的工作人員說,慈城人歷來重視教育,哪怕是普通百姓,也會省吃儉用供孩子讀書,“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的觀念,早已刻進了這座城的基因里。</p><p class="ql-block"> 這種對教育的重視,也孕育了獨特的文化氣質(zhì)。南宋時,學(xué)者楊簡在這里講學(xué),因母孝而自號“慈湖先生”,慈湖的名字也由此而來。他主張“心即理”,強調(diào)“知行合一”,他的思想影響了一代又一代的慈城人。如今,在慈湖邊上,還能看到楊簡的雕像,他端坐于湖邊,目光溫和,仿佛還在為學(xué)子們講學(xué)。我坐在雕像旁的石凳上,望著湖面的波光,仿佛聽見了千年前的讀書聲——那聲音里,有孩童的朗朗背書聲,有先生的諄諄教誨聲,還有學(xué)子們討論學(xué)問的爭執(zhí)聲。</p><p class="ql-block"> 這種文脈,不僅體現(xiàn)在“讀書”上,更體現(xiàn)在“做人”上。慈城人崇尚孔孟之道,講究“禮、義、仁、智、信”,這種價值觀,藏在街巷的每一個角落。在一條老巷里,我看到一戶人家的門楣上掛著“孝德傳家”的匾額,門前的石階上,坐著一位老奶奶,正給小孫子講“二十四孝”的故事。孩子聽得認(rèn)真,時不時提問,老奶奶耐心解答,陽光灑在他們身上,溫暖得讓人動容。原來,文化從不是高高在上的典籍,而是融入生活的點點滴滴,是一代又一代人的言傳身教,是刻在骨子里的善良與堅守。</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四、尋美食:舌尖上的千年味道</span></p><p class="ql-block"> 如果說文化是慈城的靈魂,那美食便是它的煙火氣。這座城,不僅是“學(xué)霸之城”,還是“美食之城”,尤其是寧波年糕的發(fā)源地,那軟糯的口感里,藏著千年的飲食智慧。</p><p class="ql-block"> 走進慈城的老街,最先聞到的就是年糕的香味。街邊的年糕店里,師傅們正忙著制作年糕:泡好的晚糯米被倒進石磨里,磨成細(xì)膩的米漿;米漿經(jīng)過壓榨,變成雪白的米團;米團被放進蒸籠里蒸熟,冒著氤氳的熱氣;最后,師傅們將熟米團放進石臼里,用木槌反復(fù)捶打,每一次捶打,都伴隨著“咚咚”的聲響,那聲音,是慈城最地道的“煙火聲”。</p><p class="ql-block"> 我忍不住買了一個剛做好的年糕餃,外皮是溫?zé)岬哪旮?,軟糯有嚼勁,?nèi)餡是咸菜肉絲,咸香可口。咬一口,年糕的米香與咸菜的鮮香在嘴里交織,那味道,是最樸實的幸福。店主告訴我,慈城年糕之所以好吃,是因為用的是當(dāng)?shù)氐耐砼疵?,加上山泉水,再?jīng)過傳統(tǒng)的制作工藝,“慢工出細(xì)活,這樣做出來的年糕,才夠香、夠糯、夠有嚼勁?!?lt;/p><p class="ql-block"> 除了年糕,慈城的其他美食也讓人垂涎欲滴。桔紅糕是用糯米粉和紅糖做的,口感軟糯,帶著淡淡的桔香;玉荷酥的外形像一朵荷花,外皮酥脆,內(nèi)餡是豆沙,甜而不膩;桂花餅則是用桂花和面粉做的,烤得金黃,咬一口,滿是桂花的清香。這些美食,都是用最傳統(tǒng)的方法制作,沒有復(fù)雜的調(diào)料,卻有著最純粹的味道。 </p><p class="ql-block"> 在一家老字號的餐館里,我點了一道“烤菜年糕”,這是寧波的經(jīng)典菜肴,也是慈城人的家常便飯??静耸钱?dāng)?shù)氐那嗖?,?jīng)過腌制和烤制,帶著獨特的醬香;年糕吸飽了烤菜的湯汁,軟糯入味。吃著這道菜,我仿佛走進了千年前的一戶慈城人家——或許是宋代的某個傍晚,一家人圍坐在桌前,吃著剛做好的烤菜年糕,聊著家常,窗外是夕陽的余暉,屋內(nèi)是溫暖的燈光。原來,美食從來不是孤立的,它是記憶的載體,是情感的紐帶,是千年來不變的生活味道。</p><p class="ql-block"> 除了這些小吃,慈城的宴席也頗有講究。當(dāng)?shù)氐摹盃钤纭保菫榱思o(jì)念那些考中的進士而設(shè),每一道菜都有美好的寓意:“獨占鰲頭”是用魚頭做的,象征著狀元及第;“步步高升”是用年糕和蝦仁做的,寓意著仕途順利;“文采斐然”是用豆腐和香菇做的,象征著才思敏捷。這些菜肴,不僅好吃,更藏著慈城人對文化的尊重和對生活的美好期許。</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五、悟歲月:一座城的千年回響</span></p><p class="ql-block"> 夕陽西下時,我又回到了慈湖邊上。余暉灑在湖面,像撒了一層金粉,垂柳的影子被拉得很長,倒映在水里,隨風(fēng)搖曳。遠(yuǎn)處的古建筑群,在夕陽的映襯下,泛著溫暖的光,像一幅靜止的油畫。</p><p class="ql-block"> 我坐在湖邊的長堤上,望著眼前的一切,忽然明白:慈城從來不是一座“靜止”的古鎮(zhèn),它是“活”的。它的“活”,不是商業(yè)化的喧囂,而是歲月的沉淀;不是刻意的復(fù)古,而是自然的傳承。它的街巷,是千年歷史的見證;它的建筑,是千年匠心的凝結(jié);它的文化,是千年文脈的延續(xù);它的美食,是千年生活的味道。</p><p class="ql-block"> 這座城,是中華五千年文明的一個縮影。從唐代的街巷格局,到明清的建筑杰作;從孔孟之道的傳承,到科舉制度的見證;從傳統(tǒng)美食的制作,到民俗文化的延續(xù),每一個角落,都藏著中華文明的密碼。它像一面鏡子,照見了過去,也照見了現(xiàn)在;它像一座橋梁,連接了歷史,也連接了未來。</p><p class="ql-block"> 走在離開慈城的路上,我的腳步很慢。不是舍不得離開,而是想把這里的一切,都刻進心里——刻下青石板的溫度,刻下瓦爿墻的紋路,刻下孔廟的讀書聲,刻下年糕的香味。我知道,這場穿越千年的文化之旅,不會隨著離開而結(jié)束。因為慈城的故事,早已融進了我的血脈;慈城的文化,早已成為了我記憶的一部分。</p><p class="ql-block"> 或許,下次再來時,我會帶著不同的心境,去發(fā)現(xiàn)更多的故事。但無論何時,我都會記得:在寧波江北區(qū),有一座叫慈城的古縣城,它用千年的歲月,為我們編織了一場關(guān)于時光、關(guān)于文化、關(guān)于生活的夢。而這場夢,會永遠(yuǎn)在我心里,溫暖而明亮。</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