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國學日報】 </p><p class="ql-block">【十三經(jīng)】</p><p class="ql-block">■在“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古代社會,“經(jīng)”專指儒家經(jīng)典,并以“十三經(jīng)”最為著名。其實,孔子以前未曾有“經(jīng)”,從孔子刪定“六經(jīng)”開始,才有“經(jīng)”之名,此外,佛家與道家也各有其“十三經(jīng)”的經(jīng)典著作,分別代表了佛家與道家的理念;</p><p class="ql-block">■很顯然,“十三經(jīng)”是由西漢的“五經(jīng)”逐漸發(fā)展而來的,這一系列儒家經(jīng)典的集合最終形成于南宋,分別是《詩經(jīng)》、《尚書》、《周禮》、《儀禮》、《禮記》、《周易》、《左傳》、《公羊傳》、《谷梁傳》、《論語》、《爾雅》、《孝經(jīng)》、《孟子》;</p><p class="ql-block">■十三種儒家文獻取得“經(jīng)”的地位,經(jīng)過了一個相當長的時期。在漢代,以《易》、《詩》、《書》、《禮》、《春秋》為“五經(jīng)”,并受到官方的重視,立于學官。唐代有“九經(jīng)”,包括《易》、《詩》、《書》、還包括“三禮”(《周禮》《儀禮》《禮記》),“三傳”(《左傳》《公羊傳》《谷梁傳》),后來唐文宗興學刻石,在“九經(jīng)”之外又增加了《論語》、《爾雅》和《孝經(jīng)》,為“十二經(jīng)”,至南宋時大儒朱熹把《孟子》也稱為“經(jīng)”,于是成為“十三經(jīng)”;</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十三經(jīng)”中,《易》、《詩》、《書》、《禮》、《春秋》謂之“經(jīng)”,《左傳》、《公羊傳》、《谷梁傳》是解釋《春秋經(jīng)》的“傳”,是謂“三傳”,《禮記》、《孝經(jīng)》、《論語》、《孟子》均為“記”,《爾雅》則是漢代經(jīng)師的文字之學,訓詁之作,類似后世的百科名詞詞典;</p><p class="ql-block">■需要留意的是,《春秋》雖然是儒家“四書五經(jīng)”之一,但是“十三經(jīng)”中卻并沒有《春秋》這部書。其實,原本的《春秋》已經(jīng)失傳了,但其文字則散見于《左傳》、《公羊傳》、《谷梁傳》這三部書中?!洞呵铩芬粫畛踉募s有18000多字,而現(xiàn)存版本則只有16000多字;</p><p class="ql-block">■“十三經(jīng)”做為儒家文化經(jīng)典,在中國,其地位之尊崇,影響之深廣,是其他任何典籍所無法比擬的。十三種文獻中,以“經(jīng)”的地位為最高,“傳”、“記”次之,《爾雅》又次之。二十世紀末,由劉學林先生,遲鐸先生等百余位學者參與的,前后歷經(jīng)28年的時間,編撰成3000萬字的《十三經(jīng)辭典》正式出版。</p><p class="ql-block">【覺生文化 為您轉發(fā)】</p><p class="ql-block">【2025.9.1】</p><p class="ql-block">【發(fā) 刊 周一至周五】</p><p class="ql-block">【國學傳播 感恩有你】</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