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提及關中的河,人們總先想起渭河的奔涌——那是裹挾著黃土與歷史的濁浪,一路馱著周秦漢唐的都城向東去;或是涇河的清亮,以“涇渭分明”的名頭,在文人的筆墨里活了千年??稍谶@片文明沃土的西北隅,還有一條冶峪河,像被時光輕輕藏在山與原的褶皺里,不喧嘩,不張揚,卻用一灣碧水,把涇陽、淳化、禮泉的筋骨細細滋養(yǎng),成了這片土地上沉默卻滾燙的“母親河”。</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它的故事,是從甘泉山的肌理里滲出來的。嵯峨山的余脈在這里舒展開,山泉從巖縫里浸出來,聚成細流,慢慢養(yǎng)出了冶峪河的模樣。它不慌不忙地向南走,穿過淳化的溝壑,繞過涇陽的臺地,最終悄悄匯入渭河的懷抱。這一路,它恰好站在了關中的“西北門戶”——左手邊是中原農耕的煙火,麥浪在平原上鋪成金毯,犁鏵劃過土地的聲響里,藏著先民對安穩(wěn)的渴望;右手邊是塞北游牧的風,馬蹄聲偶爾從遠方傳來,帶著草原的遼闊與凜冽。于是,這條河便成了兩種文明的“低語者”,把農耕的踏實與游牧的豪邁,悄悄揉進了河岸的泥土里。</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河岸的土,是記著事兒的。你踩在淳化縣鐵王鎮(zhèn)的田埂上,腳下那片夯土遺址,便是西漢的甘泉宮——當年的“夏季首都”,漢武帝在這里避暑,也在這里理政。想象兩千多年前的夏日,宮闕連亙,鐘鼓聲響徹河谷,諸侯王捧著奏疏從長安趕來,異域的使臣牽著駱駝,駝鈴在風里叮當作響。不遠處的圜丘遺址,是用夯土一層一層壘起的圓臺,那是中國最早的祭天之地,漢武帝曾在這里向著蒼穹跪拜,香火繚繞里,藏著一個帝國對天地的敬畏。這片土地,因冶峪河的水而溫潤,也因這宮闕與祭臺,成了西漢政治與禮儀的心臟。</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再往下走,到了涇陽王橋鎮(zhèn),冶峪河的水,又寫了另一段傳奇。戰(zhàn)國末年,秦國人在這里鑿開了鄭國渠,渠水牽著冶峪河的手,漫過曾經(jīng)的鹽堿地。“溉澤鹵之地四萬余頃”,史書上的一句話,藏著多少耕耘的故事——原本干裂的土地,被河水泡軟了,秦人的耕牛踩在田里,播下的麥種在水里發(fā)了芽,后來,這片“千里沃野”上長出的糧食,成了秦軍橫掃六國的底氣。如今站在渠首遺址,還能看見當年的渠道痕跡,水流過的印記,早被歲月磨成了土地的紋路,可你俯身細聽,仿佛還能聽見兩千多年前,民工們鑿石開渠的號子聲。</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涇陽口鎮(zhèn)的那片秦代宮殿遺址,更讓這條河的故事多了幾分厚重??脊诺奶界P在這里喚醒了沉睡的夯土墻,人們推測,這里或許是秦國管理鄭國渠的官署,或許是帝王巡幸的離宮。想一想,當年的官吏們在這里翻閱水利文書,看著渠水順著規(guī)劃好的河道流淌,心里裝著的,是整個關中的豐歉。冶峪河的水,不僅養(yǎng)了莊稼,更養(yǎng)了一個帝國的戰(zhàn)略布局——它讓這里成了連接都城與西北的樞紐,成了秦國崛起的“隱形支點”。</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這條河的好,從來不止于“養(yǎng)”。它是關中的“糧倉筋骨”——從鄭國渠開始,歷代人都順著它的性子修渠引水,河水繞著田埂走,把兩岸的土地喂得肥沃。麥收時節(jié),麥穗沉得壓彎了腰,農人們把麥粒倒進陶罐,那聲響,是咸陽城、長安城灶臺上最踏實的煙火。它也是京畿的“軍事屏障”——上游的甘泉山地勢險要,秦代的直道從這里筆直地扎向塞外,像一條鋼鐵動脈,士兵們沿著直道奔跑,把匈奴的馬蹄擋在了長城之外;漢代的戍卒在這里駐守,烽火臺的煙一旦升起,整個關中都能聽見警惕的號角。冶峪河的水,映過士兵的鎧甲,也映過農人的草帽,它把“守”與“養(yǎng)”,都融進了自己的流淌里。</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如今再看冶峪河,它還是那樣安靜。河水清清的,繞著臺地緩緩走,岸邊的麥子綠了又黃,遺址上的夯土被風雨浸得有些斑駁。它不像渭河那樣,把“文明搖籃”的名頭刻在浪濤里;也不像涇河那樣,用“分明”的水質惹人流連。它只是默默流著,把周秦漢的故事,把農耕與軍事的傳奇,都悄悄藏在河岸的草里、土里、石頭里。</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這就是冶峪河——不朽的河,一條藏在關中文明褶皺里的河,一條沉默的“母親河”。它淌過的,不只是歲月,更是一個偉大文明從萌芽到輝煌的每一步。你若俯身,能聽見河水的低語,那是它在說:那些關于土地、關于都城、關于帝國的故事,從來都不是冰冷的文字,而是我用一灣碧水,輕輕養(yǎng)了千年的時光。</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