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a href="http://www.h-ceramic.com.cn/5fva7mdb" target="_blank">葉升龍畫論·第四章《詩畫論》4.04(4)</a></p><p class="ql-block">【??】</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四、語言文字是所有藝術(shù)的基石(5)</b></p><p class="ql-block"> 器樂曲演奏自身只有樂聲,沒有其他,但有時某一段樂聲可能與某一人懷有的某種思想相對應(yīng),于是此人就被感動起來。</p><p class="ql-block"> 唐朝李世民說:“夫音聲豈能感人?歡者聞之則悅,哀者聽之則悲,悲悅在于人心,非由樂也。將亡之政,其人心苦,然苦心相感,故聞之則悲耳。何樂聲哀怨能使悅者悲乎?今《玉樹》《伴侶》之曲,其聲俱存,朕能為公奏之,知公必不悲耳。”[16]</p><p class="ql-block"> 聲如音,各各不同,某一種聲只能引起相對應(yīng)者的共鳴,對非相對應(yīng)者而言,無動于衷。對世界上不同語言的人們來說,因同義的語言的語音不同,一種聲象對不同語言的人來說引起的相對應(yīng)的聲象是完全相異的。</p><p class="ql-block"> 中國人的樂曲對中國人而言較有吸引力,西方人對西方的樂曲較有感覺,叫西方人聽中國的樂曲或中國人去聽西方人的樂曲都比較難以產(chǎn)生共鳴。</p><p class="ql-block"> 電視中經(jīng)常見到外國領(lǐng)導(dǎo)人來訪問,歡迎儀式上奏兩國國歌的樂曲,我就感到,當(dāng)奏中國國歌時我就馬上隨聲默念“起來······”;當(dāng)奏外國國歌時,我除了聽到樂曲聲以外什么情感都引不起來,就連雄偉、激昂的味道也沒有感覺,即使有所感,也有可能和歌詞內(nèi)容恰相反,產(chǎn)生許多誤解。</p><p class="ql-block"> 所有的歌都是有詞的,而唱歌者就是唱詞,并未見過有人唱歌不唱詞而專唱曲“1、2、3、4、5······”的。因?yàn)槌~才能唱出歌的內(nèi)容情感來;唱曲的基音只有七個(中國歷來只有五個音,所謂宮、商、角、徵、羽,即1、2、3、5、6,西方加兩個半音4、7 ),七個聲音只是音階而沒有內(nèi)容。</p><p class="ql-block"> 情感從何而來?唱詞據(jù)詞的內(nèi)容、語意、語音、語氣、語調(diào)有輕重、高低、強(qiáng)弱、激昂、低沉,據(jù)語言內(nèi)涵去表演;而曲只能平板地演奏了。</p><p class="ql-block"> 所以奏有詞的曲和奏無詞的曲奏法不同,前者有感情依據(jù)而發(fā)揮,后者無從發(fā)揮感情或只能虛造(似有詞之曲 )。</p><p class="ql-block"> 上文中國戲曲家李漁談唱曲已說得很清楚,說明無詞的曲譜,不管作曲者如何憑自己心中語言來譜寫,聽者都是無法從中獲得什么情感和知識的。嵇康的《聲無哀樂論》的看法是正確的。</p> <p class="ql-block"><b>【注】</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16] 北京大學(xué)哲學(xué)系美學(xué)教研室:《中國美學(xué)史資料選編》下冊第237頁,1980年1月中華書局出版。</span><span class="ql-cursor">?</span></p> <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a href="http://www.h-ceramic.com.cn/5fx2tmxe" target="_blank">葉升龍畫論·第四章《詩畫論》4.04(6)</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