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7月9日早上我們離開阿克蘇溫宿縣,12點到達三岔口檢查站,依舊是向兩邊的四個探頭行注目禮。</p> <p class="ql-block">一過檢查口就是服務區(qū)。</p> <p class="ql-block">全天行車470公里,于下午四點進入喀什??κ补欧Q疏勒,是西域三十六國之一,它是維吾爾民族文化的發(fā)祥地。而今也成了人多車多的鬧市。市區(qū)處處限行,繞來繞去增加了車輛在路上的滯留時間,于是越發(fā)的堵。</p> <p class="ql-block">眼看著預定的酒店就在邊上卻進不去,導航也開始胡導了,兩個車走散了,我們的車調(diào)了一個頭,又轉(zhuǎn)了一圈半后終于到達了近在咫尺的酒店。而另一輛車重蹈覆轍,比我們轉(zhuǎn)的大概還多,下定單的手機不在我們手里,得等他們。突然一聲“呯”!親眼目睹了這三車相撞的事故,騎電驢的車和腳都卡進了汽車輪子里。</p> <p class="ql-block">下午照例是我們姐倆結(jié)伴出行,走出酒店,見到了路側(cè)的有個建筑,便走了進去。原來這是維吾爾族文學奠基人玉素甫?哈斯?哈吉甫的陵墓。</p> <p class="ql-block">玉素甫?哈斯?哈吉甫?巴拉薩袞尼就讀于皇家伊斯蘭經(jīng)文學院,是一名詩人、學者和思想家。他的著作《福樂智慧》是用回鶻文寫成的第一部有明確寫作年代的大型文學作品,詩作內(nèi)容涉及政治、經(jīng)濟、軍事、法律等重大社會問題,在突厥語諸民族文學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為后世維吾爾文學的繁榮打下了堅實基礎(chǔ)。</p> <p class="ql-block">他還寫過《百科書》和《政策書》兩本著作,分別完成于 1082 年與 1091 年,他在11世紀臨近結(jié)束之際去世于喀什噶爾,享年 70 有余。</p> <p class="ql-block">他的陵墓完全是伊斯蘭風格。</p> <p class="ql-block">接著我們姐倆步行去喀什東湖公園找鳥,失望而歸。</p> <p class="ql-block">第二天(7月10日)早上去喀什古城,正趕上開城門儀式,看來現(xiàn)在開城門是各個古城的統(tǒng)一節(jié)目了。這兒游人比庫車多了數(shù)倍,我們只能在遠處觀望。</p> <p class="ql-block">人太多了,我們只看了一小會兒就決定去古城的高臺民居,經(jīng)過這個疑似入口,就進入了高臺民居。</p> <p class="ql-block">高臺民居是喀什市老城東北端一處建于高 40 多米、長 800 多米黃土高崖上的維吾爾民族聚居區(qū),距今已有 600 年歷史。</p><p class="ql-block">高崖兩千年前就已存在,一千多年前有維吾爾族先民在此建房安家,相傳東漢名將班超、耿恭曾在此留下足跡。公元九世紀中期喀什拉汗王朝時,把王宮建在高崖的北面。歷史上,高崖的北坡與南坡是連為一體的,后來被洪水沖斷,南北分隔,南崖就是現(xiàn)在的高臺民居。</p> <p class="ql-block">高臺是喀什維吾爾貧民百姓集聚之地,這里房屋依崖而建,家族人口增多一代,便在祖輩的房上加蓋一層樓,房連房,樓連樓,層層疊疊。</p> <p class="ql-block">據(jù)相關(guān)材料說高臺民居是喀什目前規(guī)模最大的生土建筑群。我因為去過了交河故城,知道什么是生土建筑。也許未改造前高臺民居是,但感覺現(xiàn)在就是黃土加麥草和泥的墻。</p> <p class="ql-block">在樓上樓、樓外樓之間,形成了 50 多條四通八達、縱橫交錯、曲曲彎彎、忽上忽下的小巷,宛如迷宮。</p> <p class="ql-block">這里有許多土房,加蓋形成了 “過街樓”“半截樓”“懸空樓” 等獨特建筑樣式。</p> <p class="ql-block">這是一家木工作坊,名為:木撒榔頭,木撒不知道什么意思。</p> <p class="ql-block">這家“拿起就彈吧”看樣子改造時保留了門及部分墻體。是一家舞廳?</p> <p class="ql-block">這家寫著“維吾爾模戳布屋”,但鎖著門,不知道這個“模戳”又是何意?高臺民居改造時感覺好像保留了大部分的老門。</p> <p class="ql-block">這位是在等此布屋開門嗎?</p> <p class="ql-block">這兒是修理車的?</p> <p class="ql-block">高臺民居原來是維吾爾族傳統(tǒng)手工藝制作的場所,據(jù)說有多家的陶制作坊,我們沒看到,見到這個賣工藝品的的商家。</p> <p class="ql-block">他們家的地下室。也許是保留下來的,但不允許參觀。</p> <p class="ql-block">還有這樣一家,感覺是住宅,我只在門口拍了一張。</p> <p class="ql-block">高臺民居的一個小院中有一個三人的民間樂隊,老遠就聽到喇叭不停地喊著,讓游人參與,說是給攝像。</p> <p class="ql-block">有游客參與了。</p> <p class="ql-block">這位維族老爺子不知道手里彈的是啥樂器?左邊有柱子,拍不完整。</p> <p class="ql-block">這樣豪華的民居出現(xiàn)在高臺上,應該是改造的手筆了。</p> <p class="ql-block">這家是經(jīng)營巴基斯坦駱駝皮燈的。</p> <p class="ql-block">第一次見到駱駝皮做的燈,說實話這些燈都非常漂亮,但價格也很高,眼饞了半天終于拉了倒,這要是放在二十年前我肯定就弄回家了。</p> <p class="ql-block">能看出來它們都是用駱駝皮制作的嗎?</p> <p class="ql-block">高臺民居在前幾年進行了改造,但還有一部分沒改造的民居,不知是準備保留還是沒有進行到此。</p> <p class="ql-block">這些未經(jīng)改造的民居雖然破,但它們沉淀的高臺厚重的歷史,許多人喜歡未改造前,之前我沒來過,不敢妄議。</p> <p class="ql-block">老的民居面積都不大,房間都是很小的。之前我沒來過,不知道改造時保留了多少舊時的元素。</p> <p class="ql-block">下了高臺民居我們從這個城門進了古城。</p> <p class="ql-block">小巷口的這對維族爺孫吸引了我,小男孩真好玩。</p> <p class="ql-block">古城街道上維吾爾族的男女老少現(xiàn)在著民族服裝的不多了,見到就拍了下來。這位地道的維族老爺子剛參加完開城門儀式。</p> <p class="ql-block">漂亮的維族姑娘正在自家的店門前忙乎。</p> <p class="ql-block">可愛的維族小男孩從門里跑進跑出。</p> <p class="ql-block">古城的街道四通八達,我們就在里面轉(zhuǎn)著看。這個小院是一家攝影工作室,外墻裝飾的很是熱鬧。</p> <p class="ql-block">網(wǎng)紅打卡地--爺爺?shù)臓敔數(shù)陌职值拟?。只見兩個小伙子不停地制作著先祖的馕。</p> <p class="ql-block">另一家馕店的老板則跪在那兒,撅著個腚在往馕坑里貼馕,夠累的。</p> <p class="ql-block">看一下這番操作。</p> <p class="ql-block">古城里有許多散發(fā)著民族風的小巷,吸引著姑娘們打卡拍照。</p> <p class="ql-block">這些巷子風格不同。</p> <p class="ql-block">每一條都充滿了民族風韻。</p> <p class="ql-block">每一條都挺好看。也很上相。</p> <p class="ql-block">維吾爾人很喜歡用花花草草裝點他們家園。</p> <p class="ql-block">古城就像一座大巴扎,這座大巴扎里又分成了許多不同的巴扎,這個是維族藥館。</p> <p class="ql-block">稱為藥茶巴扎,各種藥茶館。</p> <p class="ql-block">坎土曼巴扎,顧名思義應該是賣農(nóng)具的。</p> <p class="ql-block">古董雜玩更多,沒看到這里的名稱。</p> <p class="ql-block">年歲大了對這些玩藝兒不再感興趣了。</p> <p class="ql-block">接下來我們找到了“買買提的老房子”,也被稱為“巴依老爺?shù)募摇睉撌悄俏话鸵览蠣斆匈I買提吧?這兒是古城里不多收費景點之一,門票20元。</p> <p class="ql-block">它是一所建于300年前的老房子,300年前能擁有此等房屋的除了巴依老爺還能有誰?這是臥室,臥室前的廊子里有供非夏季睡覺的土坑。</p> <p class="ql-block">院內(nèi)有樓梯通向二樓。</p> <p class="ql-block">二樓有陽臺和工具間。</p> <p class="ql-block">還有臥室,整套房子有二十來間房屋。土坯砌成的墻壁很穩(wěn)固,雕花的木質(zhì)門窗工藝精湛。</p> <p class="ql-block">陽臺的一角堆著木輪一類的雜物。</p> <p class="ql-block">從這個角度看,二樓的陽臺很大,樓下的院子規(guī)整又寬敞。整座房屋建筑展現(xiàn)著濃郁的新疆維吾爾族的地域特色,被譽為維吾爾族的建筑精粹。</p> <p class="ql-block">走出買買提家的老房子,我們就來到了汗巴扎,汗巴扎就是喀什老城的美食一條街,全長近 600 米。這里有 300 多家商鋪和 200 多個攤位。</p> <p class="ql-block">在汗巴扎里表弟們找到了這家開張于1947年的缸子肉店,一頭便扎了進去。</p> <p class="ql-block">缸子肉顧名思義就是用缸子做成的肉。</p> <p class="ql-block">這是做缸子肉的羊肉,一個缸子里燉一塊,看樣子肉的部位不錯,可惜本人不吃羊肉。</p> <p class="ql-block">我們姐倆到時表弟們已經(jīng)在大快朵頤了,他們就著馕吃的好香!可憐我與一個弟妹只能吃一碗涼粉,誰讓你不吃羊呢。</p> <p class="ql-block">這是缸子肉的湯,清澈見底,看著真不錯,要是豬就好了。</p> <p class="ql-block">吃完午飯去艾提尕清真寺,這一清真寺始建于1442年,南北長140米,東西寬120米,占地總面積為1.68萬平方米,是新疆規(guī)模最大的清真寺。</p><p class="ql-block">我們到這兒時是下午2點,恰逢做禮拜不開放之時,要等到4點。</p> <p class="ql-block">別無他法,我們只得坐在廣場一側(cè)耐心地等待清真寺開門,閑著沒事我就開始掃過往者。喀什維族人很多,過來過去的基本都是,但像這位老漢這樣傳統(tǒng)著裝的還真不多見。</p> <p class="ql-block">坐我對面的這對老倆口一直在擺弄手機。</p> <p class="ql-block">維族老媽媽坐下來休息。</p> <p class="ql-block">這位維族小姑娘好像不知在觀望還是在沉思著什么?</p> <p class="ql-block">旁邊這個身高180的維族大男孩擺弄一個樂器,問過他媽媽得知這就是《冰山上的來客》插曲中的杜他耳,這孩子喜歡,媽媽剛給他買的。</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下午四點清真寺準時開放了,隨著眾人走進去看到了一個大禮拜堂,這是禮拜堂的外殿,由 140 根高達 7 米的綠色雕花木柱成網(wǎng)格狀排列,支撐著白色的密肋天棚,宏敞整齊,氣勢雄渾。</p> <p class="ql-block">內(nèi)殿則是大廳式的,東西寬 10.5 米,南北長 36.5 米,這是伊斯蘭教伊瑪目主持禮拜儀式與講經(jīng)文之處,室內(nèi)地面鋪滿純毛地毯。</p> <p class="ql-block">內(nèi)殿右側(cè)擺放著一部“古蘭經(jīng)”,整個禮拜堂再無其它的建筑與設(shè)施。做禮拜時由“伊瑪目”就是宗教儀式的領(lǐng)導者,通常由具備一定宗教學識、品德端正的男性穆斯林負責領(lǐng)誦這部《古蘭經(jīng)》。</p><p class="ql-block">據(jù)說每天到這兒做禮拜的人有 2000-3000 人,星期五主麻日下午男穆斯林的禮拜人數(shù)能達到 6000-7000 人,古爾邦節(jié)時,全疆各地都有穆斯林前來禮拜,通宵達旦地狂歡。</p> <p class="ql-block">參觀完清真寺我們吸取了之前的教訓不再輕易動車,一是免得在城里打轉(zhuǎn),二是還會失去停車位。我們打車前往香妃園。不遠很快就到了。</p> <p class="ql-block">進得景區(qū)首先看到的是這個“寶月樓”,寶月樓本是乾隆帝為了撫慰香妃的思鄉(xiāng)之情,在乾隆23年(1758年)為她建造的。香妃園中這個寶月樓在是 2019 年景區(qū)擴建時依據(jù)北京中南海寶月樓(今新華門)仿造而成。</p> <p class="ql-block">寶月樓寶月樓為三層木質(zhì)結(jié)構(gòu),鏤空設(shè)計形似葡萄架。樓內(nèi)長廊遍布古色古香的壁畫,還復原了香妃的書房、寢宮等場所。這個是樓上的外廊。</p> <p class="ql-block">登上寶月樓頂,香妃園主墓清昕可見。</p> <p class="ql-block">一直以來許多人以為這是香妃墓,其實這里的墓葬不是香妃的。而是來自中亞的宗教學者、傳教士穆罕默德?玉素甫的家族墓,其家族 5 代 72 人葬于此。</p> <p class="ql-block">此墓葬群始建于1670 年。香妃的家族成員 —— 其祖父阿帕克和卓、父親阿里和卓,以及家族其他歷代重要人物也安葬于此。是一座典型的和卓家族陵墓群(維吾爾語中稱 “麻扎”)。</p> <p class="ql-block">走近墓區(qū),進入這個建筑的大門就進入了墓葬區(qū)。</p> <p class="ql-block">進入可看到現(xiàn)存的58座墳瑩,無論大小表面都砌有藍底白花琉璃磚,非常典型的維吾爾風格。</p> <p class="ql-block">園中的香妃戲蝶雕塑。</p> <p class="ql-block">這是始建于1873 年的加滿清真寺,是一所平面三合院式建筑,由內(nèi)殿、外殿、庭院三部分組成,寺內(nèi)有 62 根木柱,是維吾爾族木雕藝術(shù)的杰作。</p> <p class="ql-block">殿內(nèi)精美的天花板。</p> <p class="ql-block">始建于1812年的門樓,表面鑲著藍底白花的琉璃磚,極具維吾爾族特色。</p> <p class="ql-block">門樓旁邊的建筑。</p> <p class="ql-block">出得香妃園原道原方式回到酒店,結(jié)束了整個喀什游。</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