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我來昆明已經(jīng)是“二進宮”了。</p><p class="ql-block">第一次是在2023年的二月,跟著堂花溫蒂和她的兩個攝影師朋友走了云南西雙版納線。那是我第一次在昆明滇池海埂大壩遇見海鷗。或許是我們抵達的時間稍晚,一群群的海鷗似乎已享用過眾多游人的投喂,害得我把手里的小面包舉得高高的,還沒有一只海鳥對我手里的食物感興趣。</p><p class="ql-block">然而,在滇池的湖面上,還是有成群的海鷗在展翅飛翔,它們在藍天下盤旋,偶爾也會停駐在欄桿上休憩,似乎習(xí)慣了與游人零距離接觸。捕捉海鷗啄食游客手中食物,與投喂者互動,無疑是每位攝影愛好者都渴望留存的珍貴畫面,但那次與之同行的攝影師們卻沒有捕捉到什么有價值的人鷗互動的影像。好在我們是“醉翁”之意不在此,在于西雙版納、大理、麗江等地的風(fēng)土人情也。</p> <p class="ql-block">兩年后的2025年,和因旅游而結(jié)識的姐妹們一起去了滇東南線,再次被導(dǎo)游帶去海埂大壩看海鷗。陽春二月,我們從上海出發(fā)時還穿著冬裝,到了“四季飄香”的昆明,感覺人一下子卸下了沉重的包袱。據(jù)說,昆明看海鷗最好的地方,不是海埂大壩,而是滇池的翠湖。但是天氣有點熱,加之剛下飛機尚未適應(yīng)昆明近2千米的高海拔,所以我們一致同意到海埂大壩,隨便逛一圈,拍個照紀(jì)念到此一游即可。</p> <p class="ql-block">正午時分,我們走上了海埂大壩。這是個全年全天候免費向公眾開放的場所。彼時,正是看海鷗的時節(jié),“風(fēng)景這邊獨好”,視野開闊,場面相當(dāng)壯觀。壩上的風(fēng)吹在身上暖洋洋的,陽光慷慨地灑在波光粼粼的水面上,大壩欄桿邊擠滿了看海鷗的游人,來這里拍婚紗照的新人也不少。上海埂大壩看海鷗的確是個不錯的選擇,一群群的海鷗一陣陣地飛過來,飛過去,用翅膀劃出優(yōu)雅的弧線,像一片片被風(fēng)吹散的云,在藍天下自由翻騰。人們都站在白色的欄桿邊,手里舉著剛買的鷗糧,小心翼翼地掰成小塊拋向空中,膽大的游客用手指夾住類似香腸一樣的食物,一邊判斷著海鷗們的來路。海鷗們靈敏地俯沖而下,有的甚至輕輕啄了啄投喂者的指尖,惹得周圍的游客一陣驚呼。</p> <p class="ql-block">我們也趕緊擠到欄桿邊,掏出背包里的細長面包,放一點肉松,以此來引誘哪只天真的海鷗前來嗟食。我很害怕海鷗會啄我的手,于是我把面包撕碎后拋向鷗群。誰知這一路上投喂的客人太多了,小鳥們還要挑挑揀揀,我拋出去的食物很少受到鷗群的青睞。急中生智我想了個辦法,把面包和肉松碎末放到了我手邊的一根石柱上面,突然,一抹白色的身影從不遠處飛到了我手邊:一只小海鷗先是小心翼翼打量我,看我的神態(tài)是絕對的友好后,于是,它突然振翅飛起,叼走了我手邊的食物,隨后消失在湛藍的天際。</p> <p class="ql-block">后來我才打聽到,這里的海鷗都被近年來的看客們養(yǎng)叼了,寵壞了。它們現(xiàn)在的吃食檔次也提高了,有專屬的烤腸和適合海鷗口味的面食,游客可以花10塊錢買一包,把手伸出去,海鷗就會下來吃。長達3公里的大壩步行道上人來人往,設(shè)有鷗糧售賣點、科普展廳、文創(chuàng)集市等為游人提供了人文和日常的煙火氣,時不時還有不少做“旅拍”生意的人前來“毛遂自薦”,在他們的鏡頭下,你絕對會是一個有魅力有愛心的投喂人,因為那些“旅拍”人還會用一種只有海鷗聽得懂的“吆喝”語言,召喚海鷗乖乖地前來吃食,配合入鏡。我也試圖學(xué)著吆喝海鷗,其結(jié)果可想而知,真的很有意思。</p> <p class="ql-block">在回程路上,導(dǎo)游向我們科普了海埂大壩與海鷗的故事:昆明的海鷗都是紅嘴鷗,每年會從西伯利亞泰梅爾半島等地出發(fā),飛越3000-6000公里,一般在10月底抵達昆明,次年3月返回。這種跨越半個地球的鳥類遷徙,從1985年開始,年復(fù)一年,已持續(xù)了40年。</p><p class="ql-block">當(dāng)年它們第一次從遙遠的西伯利亞來到昆明,便受到了昆明市民的歡迎,大家不約而同地從家里帶來吃的喂給它們。隨后每年西伯利亞的冬天,它們都會來到昆明的滇池和翠湖。因為昆明冬季均溫10℃左右,滇池不結(jié)冰,加上水生生物豐富及市民的友好投喂,為海鷗提供了理想的越冬環(huán)境。這也是為什么每次來昆明導(dǎo)游都要帶著五湖四海的游人去看海鷗的原因:海鷗不僅是昆明的一道亮麗風(fēng)景,更是春城一張獨特的生態(tài)名片。</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