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夏末的島城,暑氣像扯不斷的絲線,纏得人有些倦怠??擅慨斈_步邁向中山公園的睡蓮池,心里的煩躁便會悄悄褪去——這方池水,這池里的睡蓮,是我多年來最偏愛的景致,想來也是許多人心中的牽掛。常有老人提著小馬扎坐在池邊,對著花苞輕輕拍照;也有孩子踮著腳,指著粉白的花瓣問“它為什么只在白天開呀”,細碎的笑語落在水面上,和睡蓮的影子疊在一起,成了夏末最溫柔的畫面。</p> <p class="ql-block">水面上,碧色的蓮葉鋪得滿,卻不顯得擁擠,像給池水蓋了層柔軟的綠毯。睡蓮從毯間鉆出來,粉的嬌嫩,紅的的嬌艷,有的剛綻出幾瓣,有的已全然舒展,嫩黃的花蕊在陽光下閃著光,連花瓣上的紋路都像繡上去的精致。風一吹,花和葉便輕輕晃,不是張揚的舞動,是慢悠悠的、帶著慵懶的搖擺,倒讓我想起南宋楊萬里的“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頭”,如今雖無小荷,可蜻蜓停在睡蓮苞尖的模樣,分明也藏著一樣的靈動。</p> <p class="ql-block">睡蓮的影子里,藏著太多人的歲月故事。曾在池邊賞蓮時,偶然聽見身旁幾位老人閑談:“心里要是悶得慌,就來看看這睡蓮。你瞧它泡在水里安安靜靜地開,哪怕日頭再毒,瓣兒也照樣舒舒展展的,盯著看一會兒,那點焦慮勁兒不知不覺就散了。”</p><p class="ql-block">原來睡蓮,從來不止是供人觀賞的景致。它們更像沉默的“老朋友”,在人迷茫無措時,用自己的姿態(tài)悄悄遞來慰藉,讓人心慢慢靜下來。</p> <p class="ql-block">古時文人總愛借蓮抒情,周敦頤在《愛蓮說》里寫“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贊的是蓮的潔凈風骨。睡蓮雖不似荷花那般亭亭玉立,卻也帶著這份通透——根扎在池底的淤泥里,卻開出這樣干凈的花;明知夏末暑氣難消,卻依舊迎著陽光綻放,甚至連“晝開夜合”的習性,都像在悄悄提醒人們:要像它一樣,白天熱烈生長,夜晚安心休憩,守住自己的節(jié)奏。</p> <p class="ql-block">駐足良久,看著陽光灑在花瓣上,映出淡淡的光暈,忽然懂得:我們偏愛睡蓮,不只是愛它的模樣,更愛它身上的“從容”。生活里總有像夏末暑氣一樣的煩惱,可只要像睡蓮那樣,不慌不忙地扎根,不卑不亢地綻放,哪怕身處平凡的角落,也能活出自己的美好。而那些藏在睡蓮池邊的故事,那些因它而起的安心時刻,更讓我明白:真正的偏愛,從不是因為某樣事物有多耀眼,而是它能陪我們走過歲歲年年,在需要時,給我們一份溫柔的力量。</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