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她的指尖滑出令人癡迷的弧度,頭發(fā)與裙角的飄散,仿佛世界都投入到韻律中。我聽到了時間斷裂的聲音,因她的舞動。她象一只悲傲的雀。生軀輾轉綿延。象美麗的蝴蝶般飛舞著,象阿娜多姿的柳條樣扭動著,美的讓人陶醉……她用她的長眉,妙目,手指,腰肢;用她鬢上的花朵,腰間的摺裙;用她細碎的舞步,輕云般慢移,旋風般疾轉,舞蹈出詩句里的離合悲歡。纖細的羅衣從風飄舞,繚繞的長袖左右交橫。絡繹不絕的姿態(tài)飛舞散開,曲折的身段手腳合并。真是光艷的一內(nèi)!看她忽而顰蹙,表現(xiàn)出無限的哀愁,忽而笑頰粲然,表現(xiàn)出無邊的喜樂;忽而側身垂睫表現(xiàn)出低回宛轉的嬌羞;忽而張目嗔視,表現(xiàn)出叱咤風云的盛怒,忽而輕柔地點額扶臂,畫眼描眉,表演著細膩妥貼的梳妝;忽而挺身屹立使人幾乎聽得見崢崢的弦響!象濕婆天一樣,在舞蹈的狂歡中,她忘懷了觀眾也忘懷了自己。她只顧使出渾身解數(shù),用她靈活熟練的四肢五官,來訴說印度古代優(yōu)美的詩歌故事!葉淺予為賢者獻8平方尺。</p><p class="ql-block">? 葉淺予的《為賢者獻》是其舞蹈人物畫的代表作之一</p><p class="ql-block"> 一、作品基本信息</p><p class="ql-block"> 1. 創(chuàng)作背景:</p><p class="ql-block">該畫作于1989年,題跋“為賢者獻 一九八九年淺予寫印度裝”,鈐印“淺予”。作品基于葉淺予1943年訪問印度時的速寫稿重新創(chuàng)作,延續(xù)了他對印度舞蹈題材的探索。</p><p class="ql-block"> 2. 題材與構圖:</p><p class="ql-block"> 描繪一名印度舞者的動態(tài)瞬間,畫面無背景襯托,突出舞者的韻律感,通過肢體語言傳遞“弦外之音”,引發(fā)觀者對舞蹈情節(jié)與音樂的聯(lián)想。</p><p class="ql-block"> 二、藝術特色</p><p class="ql-block"> 1. 筆墨與線條:</p><p class="ql-block"> 寫意性線條:突破早期漫畫的夸張風格,以短促實線替代長線條,細節(jié)處理更趨簡約寫意,體現(xiàn)“爐火純青的筆墨語言”。</p><p class="ql-block"> 墨色交融:焦、干、濃、淡的墨韻層次與佛藍、粉紅、洋紅等色彩交織,形成“色不礙墨,墨不礙色”的和諧效果,兼具文人畫筆墨與民間裝飾色彩。</p><p class="ql-block"> 2. 色彩美學:</p><p class="ql-block"> 推崇“艷而不俗,雅而不淡”,呈現(xiàn)清新文雅的視覺感受。</p><p class="ql-block"> 3. 動態(tài)捕捉:</p><p class="ql-block"> 舞者踮腳俯身的姿態(tài)被精準定格,裙擺飛揚強化動勢,徐悲鴻曾贊其“五百年來僅仇英、吳友如可比”。</p><p class="ql-block"> 三、創(chuàng)作背景與畫家藝術生涯</p><p class="ql-block"> 1. 轉型契機:</p><p class="ql-block"> 1942年貴州苗區(qū)寫生后,葉淺予轉向國畫創(chuàng)作,嘗試融合民間藝術與傳統(tǒng)筆墨。</p><p class="ql-block"> 受夫人戴愛蓮(舞蹈家)及張大千、徐悲鴻影響,專注舞蹈人物畫,20世紀60年代達到藝術高峰(如《荷花舞》《婆羅多舞》)。</p><p class="ql-block"> 2. 藝術地位:</p><p class="ql-block"> 葉淺予被譽為“中國德加”,其漫畫、速寫、舞畫并稱“畫壇三絕”。《為賢者獻》作為晚期作品,展現(xiàn)其對早期印度題材的升華——造型更凝練,色彩更含蓄,體現(xiàn)“新內(nèi)容與藝術形式的高度統(tǒng)一”。</p><p class="ql-block"> 這幅水墨人物畫作展現(xiàn)了葉淺予先生嫻熟的筆墨功力與東方美學意蘊。以下從幾個角度簡要點評:</p><p class="ql-block"> 1. 線條與動態(tài)捕捉</p><p class="ql-block"> 人物姿態(tài)以流暢靈動的線條勾勒,肩扛花器、抬手遮額的動作極具舞蹈韻律感,衣紋褶皺的筆法疏密有致,既體現(xiàn)服飾質(zhì)感,又賦予畫面動態(tài)生機。藝術家通過簡練的線條將瞬間姿態(tài)轉化為永恒的藝術定格,深得中國傳統(tǒng)人物畫“以線寫神”的精髓。</p><p class="ql-block"> 2. 墨色與色彩運用</p><p class="ql-block"> 畫面以黑白灰為主調(diào),通過墨色濃淡變化表現(xiàn)空間層次(如灰裙的暈染與上衣的淡綠形成微妙對比),局部點綴的花卉色彩(粉、綠)既不破壞水墨的雅致,又為畫面注入鮮活氣息。這種“色不礙墨”的處理方式,體現(xiàn)了水墨畫中克制而精準的設色智慧。</p><p class="ql-block"> 3. 構圖與留白</p><p class="ql-block"> 人物居于畫面中心,背景大量留白,凸顯主體的同時賦予想象空間。右側書法題字“為賢者獻”與人物動作形成呼應——女子獻花的姿態(tài)或許暗合“獻予賢者”的寓意,而題字書法筆力遒勁,與畫面線條風格相得益彰,形成書畫一體的和諧格局。</p><p class="ql-block"> 4. 文化意象與時代印記</p><p class="ql-block"> 葉淺予以舞蹈人物畫著稱,此作中女子身姿顯然融入了傳統(tǒng)舞蹈元素,兼具民俗趣味與藝術提煉。“一九八九”的時代背景則讓作品兼具傳統(tǒng)與現(xiàn)代交融的獨特氣質(zhì)。</p><p class="ql-block"> 總結:</p><p class="ql-block"> 此畫雖構圖簡潔,卻集筆墨技法、動態(tài)美感、文人意趣于一體,既承續(xù)了中國人物畫的寫意傳統(tǒng),又透出現(xiàn)代藝術家的個性表達。葉淺予以灑脫的筆觸將“獻花”主題轉化為視覺詩篇,令人感受到東方藝術中含蓄而真摯的獻禮之情。</p><p class="ql-block"> 葉淺予(1907—1995)是中國現(xiàn)代美術史上的重要藝術家,集漫畫、速寫、國畫成就于一身,其藝術生涯貫穿中國社會劇變的多個階段。以下綜合整理其生平、藝術貢獻及近期紀念活動:</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 一、藝術生涯與創(chuàng)作歷程</p><p class="ql-block"> 1. 早年經(jīng)歷與漫畫創(chuàng)作</p><p class="ql-block"> 原名葉綸綺,浙江桐廬人。18歲因家道中落赴上海謀生,從事廣告設計、舞臺布景等工作,自學繪畫。</p><p class="ql-block"> 1928年:參與創(chuàng)辦《上海漫畫》,創(chuàng)作長篇連續(xù)漫畫《王先生》及續(xù)作《小陳留京外史》,以幽默筆觸揭露民國市井亂象,連載十年影響深遠。</p><p class="ql-block"> 2. 抗戰(zhàn)時期的救亡藝術</p><p class="ql-block"> 1937年:組織“救亡漫畫宣傳隊”,赴前線與大后方創(chuàng)作抗戰(zhàn)主題作品。代表作《戰(zhàn)時重慶》記錄陪都生活百態(tài),《逃出香港》(又名《香港受難圖》)以23幅組畫呈現(xiàn)香港淪陷后的逃亡經(jīng)歷,成為歷史證言。</p><p class="ql-block"> 1939年:赴香港主編《今日中國》畫報,向國際揭露日軍暴行;后受周恩來委托,印制《日寇暴行實錄》畫冊。</p><p class="ql-block">3. 轉向國畫與教學貢獻</p><p class="ql-block"> 1940年代:受印度采風啟發(fā),創(chuàng)作舞蹈人物畫(如《印度舞姿》),融合速寫與中國畫技法。</p><p class="ql-block"> 1947年:受徐悲鴻邀請任教北平藝專(中央美術學院前身),提出“八寫”教學法,培養(yǎng)范曾等畫家。</p><p class="ql-block"> 晚年:返鄉(xiāng)創(chuàng)作《富春山居新圖》(32米長卷)及《富春人物畫譜》,捐贈畢生珍藏予桐廬。</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 二、藝術特色與創(chuàng)作理念</p><p class="ql-block"> 速寫奠基:隨身速寫本記錄生活,提煉“目識、心記、意測”六字心法,強調(diào)動態(tài)捕捉與神韻傳達。</p><p class="ql-block"> 中西融合:漫畫諷刺性結合中國畫筆墨(如《維吾爾人》獲全國美展榮譽獎),人物畫豪放傳神。</p><p class="ql-block"> 家國情懷:自述“對藝術自強不息,對生活知足常樂”,作品始終呼應民族命運。</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 三、著作與插圖作品</p><p class="ql-block"> 個人著作:《畫馀記畫》《十年惡夢錄》。</p><p class="ql-block"> 文學插圖:為茅盾《子夜》、老舍《茶館》等經(jīng)典配圖,拓展文本視覺表達。</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 四、歷史影響與紀念活動</p><p class="ql-block"> 2025年香港抗戰(zhàn)勝利80周年展:</p><p class="ql-block"> 作品《逃出香港》《戰(zhàn)時重慶》以獨立單元展出,引發(fā)對戰(zhàn)爭記憶與和平價值的討論。</p><p class="ql-block"> 桐廬葉淺予藝術館:</p><p class="ql-block"> 同步推出“抗戰(zhàn)漫畫專題展”,并常年陳列其生平作品,成為地方文化地標。</p><p class="ql-block"> 葉淺予的藝術人生,從市井諷刺到抗戰(zhàn)怒吼,從舞蹈韻律到山水鄉(xiāng)情,始終扎根時代脈搏,其“鐵線救國”的精神至今仍為文化傳承的重要紐帶。</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