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論觀友識人》 </p><p class="ql-block">南海散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擇友如窺鏡里身,</p><p class="ql-block">芝蘭鮑肆以群分。 </p><p class="ql-block">欲知人品高卑處,</p><p class="ql-block">細看同儕自可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南海晨話」</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中國古語:物以類聚,人以群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判斷一個人的人品,通常看他交的朋友就可以知道。#</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一個人倘若誤交兩三個雞鳴狗盜之徒,或許是看走了眼。如果他身邊全是流氓惡棍,那就怨不得旁人了,他肯定不是一個善茬。因為即使是一個正常人,但是他跟壞蛋在一起混久了,他也會慢慢變成一個孬種,悄莫聲息地成了壞蛋的同路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一個人的朋友都是土匪、流氓,通常反映出其價值觀和社交選擇存在偏差。這種現(xiàn)象在心理學和社會學中被稱為“群體同化效應”,即個體傾向于與相似價值觀的人建立聯(lián)系。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群體特征與行為關(guān)聯(lián)#</p><p class="ql-block">當一個人長期接觸土匪、流氓群體時,其行為模式和價值觀會逐漸趨同。這種趨同現(xiàn)象被稱為“社會認同理論”,即個體通過模仿群體行為來獲得歸屬感。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行為改變的可能性# </p><p class="ql-block">若已處于這種環(huán)境,建議通過以下方式逐步改善:</p><p class="ql-block">建立邊界:明確表達對當前社交環(huán)境的擔憂,并設(shè)定合理界限;</p><p class="ql-block">主動選擇:通過參與體育運動、興趣小組等新社交活動,接觸不同群體;</p><p class="ql-block">心理干預:若已出現(xiàn)價值觀沖突,可尋求心理咨詢師幫助。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現(xiàn)實案例參考#</p><p class="ql-block">某年輕人因長期接觸街頭混混,從踏實青年變?yōu)楸I竊慣犯;</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另一案例中,通過更換工作圈層,成功戒除不良習慣并獲得職業(yè)晉升。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