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2025年8月6日,隨陜西省現(xiàn)代攝影協(xié)會寧夏采風團來到同心縣紅軍西征紀念館。</p> <p class="ql-block">同心縣紅軍西征紀念館,位于寧夏回族自治區(qū)吳忠市同心縣清水河畔中國工農(nóng)紅軍西征紀念園內(nèi),是國內(nèi)唯一以紅軍西征命名的紀念場所。基本陳列以"紅軍西征在同心"為主題,通過馬鞍、軍旗等225件珍貴革命文物及歷史照片、影像資料系統(tǒng)展示:1936年紅軍西征戰(zhàn)役全過程;陜甘寧省豫海縣回民自治政府創(chuàng)建始末;紅軍三大主力會聚同心城歷史事件。展廳運用場景復原、電子沙盤等展陳手段,重現(xiàn)西征紅軍建立我國首個少數(shù)民族自治政權(quán)的革命實踐。</p><p class="ql-block"> 2016年入選第三批國家級抗戰(zhàn)紀念設(shè)施名錄。</p> <p class="ql-block"> 馬海德(1910年9月26日15—1988年10月3日12)原名沙菲克·喬治·海德姆,出生于美國紐約州水牛城,原籍黎巴嫩,中共黨員。生前系衛(wèi)生部高級顧問,曾任中國麻風病防治協(xié)會會長、中國麻風病防治研究中心主任。</p><p class="ql-block"> 馬海德于1933年畢業(yè)于日內(nèi)瓦醫(yī)科大學,獲醫(yī)學博士學位。于同年11月從美國來到中國參加革命。于1936年6月經(jīng)宋慶齡介紹,到達陜北,加入中國工農(nóng)紅軍。于1937年改名并于2月10日加入中國共產(chǎn)黨。于1949年至1950年期間成為中國公民。于1988年9月被授予“新中國衛(wèi)生事業(yè)的先驅(qū)”的榮譽稱號。于2009年獲得“100位新中國成立以來感動中國人物”稱號。5</p> <p class="ql-block">《紅星照耀中國》的作者——埃德加·斯諾,1905年7月17日生于美國密蘇里州,美國著名記者。他于1928年來華,曾任歐美幾家報社駐華記者、通訊員。1933年4月到1935年6月,斯諾同時兼任北平燕京大學新聞系講師。1936年6月斯諾訪問陜甘寧邊區(qū),寫了大量通訊報道,成為第一個采訪紅區(qū)的西方記者。</p> <p class="ql-block">1936年埃德加.斯諾在陜北保安采訪毛澤東時,為毛澤東拍了一張頭戴紅軍帽的經(jīng)典照片。而這頂軍帽是埃德加.斯諾在拍攝時臨時從自己頭上脫下戴在毛澤東頭上的。因此這是一頂毛澤東和斯i若都戴過的紅軍八角帽,現(xiàn)存于中國革命軍事博物館。</p> <p class="ql-block">埃德加.斯偌與毛澤東結(jié)下了深厚友誼。</p> <p class="ql-block">新中國成立后,他曾三次來華訪問,并與毛澤東主席見面。1970年,斯諾再次回到中國。毛澤東邀請他登上天安門城樓,并與他并肩微笑的照片,是斯諾一生與中國革命不解之緣的高光時刻。</p> <p class="ql-block">1972年2月15日,埃德加·斯諾因病在瑞士日內(nèi)瓦逝世。后人遵照其遺愿,將其一部分骨灰葬在中國北京大學未名湖畔。2009年9月10日,埃德加·斯諾被評為“100位為新中國成立作出突出貢獻的英雄模范人物”之一。毛澤東在給斯諾夫人的唁電中說“斯諾先生是中國人民的朋友。他一生為增進中美兩國人民之間的相互了解和友誼進行了不懈的努力,作出了重要的貢獻。他將永遠活在中國人民心中。</p> <p class="ql-block"> 今天,在中國最高學府北京大學的湖畔,一塊石碑上用中英文寫著:“中國人民的美國朋友埃德加·斯諾之墓”。斯諾說:“我熱愛中國?!闭缢谶z囑中所希望的那樣,他長眠于他所熱愛、同樣熱愛著他的中華大地上。</p> <p class="ql-block">陜甘寧省豫??h回民自治政府舊址</p> <p class="ql-block">紅軍西征紀念館門前的雕塑,取材于埃德加.斯諾的鴻第巨著《西行漫記》(又名《紅星照耀中國》)。</p> <p class="ql-block">上世紀30年代,美國記者埃德加.斯諾寫了一本轟動世界的書《紅星照耀中國》,中譯本當初在上海出版改名為《西行漫記》,封面采用了一幅英姿勃勃的紅軍戰(zhàn)士吹號的照片,是埃德加.斯諾在寧夏采訪紅軍將士拍的,斯諾稱之為“抗戰(zhàn)之聲”。</p> <p class="ql-block">聞名于世的《抗戰(zhàn)之聲》,是埃德加.斯諾1936年8月的一天,在西征野戰(zhàn)軍寧夏豫旺堡戰(zhàn)役期間拍攝的。</p> <p class="ql-block">《抗戰(zhàn)之聲》中的吹號者是時任紅一軍團教導營的黨總支書記謝立全。</p><p class="ql-block"> 由于當時紅軍各種物資很缺乏,戰(zhàn)士們的軍裝顯得比較破舊。當謝立全穿著新近立功獲獎的新軍裝和戰(zhàn)友們一起暢談戰(zhàn)斗情景時,立馬就被來豫旺堡采訪紅軍的斯諾看見了,一位衣冠整齊、英俊的青年,背著手槍,看樣子還是紅軍干部。他立即讓翻譯黃華和成仿吾把謝立全叫來,拉到豫旺堡的城墻上去拍照片,留下了這珍貴的歷史鏡頭。</p> <p class="ql-block">謝立全(1917年-1973年)出生于江西省興國縣,1929年年僅13歲即參加中國工農(nóng)紅軍,1931年年滿15歲時經(jīng)李井泉、宋時輪介紹加入中國共產(chǎn)黨。先后擔任紅二十一軍政治指導員、紅三軍團青年科科長等職,參加了中央蘇區(qū)反“圍剿”和長征。</p> <p class="ql-block">新中國成立后,謝立全歷任華東軍區(qū)海軍第五艦隊司令員、軍事學院海軍系主任等職,參與海軍現(xiàn)代化建設(shè),并擔任海軍學院院長。1955年獲授少將軍銜。1973年在北京病世,享年56歲。</p> <p class="ql-block">謝將軍遺孀蘇凝率謝建新、謝小朋、謝小林等眾兒女守護在謝將軍遺體旁,</p> <p class="ql-block">李井泉等老領(lǐng)導參加在八寶山舉行的謝立全將軍追悼會,并同謝將軍的遺孀蘇凝握手。</p> <p class="ql-block">謝立全將軍撰寫的兩部作品《珠江怒潮》、《挺進粵中》。</p> <p class="ql-block">謝立全將軍永垂不朽!</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