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九年級馬上開學了,想提前備一下課。瀏覽了一下課本目錄,看到九上的《岳陽樓記》和九下的《漁家傲·秋思》,同是范仲淹的作品,為何不能改變一下學習順序,放在一起學習呢?這樣對范仲淹的了解會更全面更立體啊。</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我有了這個想法以后,開始查閱關于范仲淹和兩篇文章的資料,</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岳陽樓記》寫于慶歷六年(1046年),當時范仲淹被貶鄧州,</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他的好友滕子京被貶到岳州(今湖南岳陽)做知州,滕子京很有才干,但性格豪邁自負,被一些人嫉妒。他在岳州上任后,政績卓著,僅僅一年,就使得岳州“政通人和,百廢具興”。在這期間,重修了岳陽樓,滕子京覺得一座名樓需要有一篇好文章來記述和傳揚,才能讓它 不僅僅是一個建筑,更擁有“精神”。</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他深知好友范仲淹的文章寫得很好,于是特意寫了一封情真意切的信,并附上一幅《洞庭晚秋圖》,請范仲淹為重修后的岳陽樓作記。他還說“山水非有樓觀登覽者不為顯,樓觀非有文字稱記者不為久?!?lt;/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滕子京當時被貶官,雖然取得了政績,但內(nèi)心可能還是有些憤懣不平。范仲淹也想借這個機會,委婉地勸慰滕子京。</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范仲淹寫《岳陽樓記》并沒有描寫岳陽樓,而是描繪了洞庭湖的不同景色,以及產(chǎn)生的不同心情,最后引出了“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人生態(tài)度,和“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宏大抱負。這既是他自己內(nèi)心情感的抒發(fā),也是對他好友滕子京的一種規(guī)勸和勉勵。</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而《漁家傲·秋思》是一首即興而發(fā)的詞,寫于1042年,更多的是真情實感的流露。當時,范仲淹在陜西延州前線,也就是現(xiàn)在的延安,范仲淹擔任邊防主帥,抵御西夏。</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漁家傲 秋思》中充滿了真實感受:環(huán)境的艱苦(塞下秋來風景異)、思鄉(xiāng)的愁苦(濁酒一杯家萬里)、功業(yè)未成的焦慮(燕然未勒歸無計)和沉重的責任(將軍白發(fā)征夫淚)。這是身處困境中的豪邁與悲愴。</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將《岳陽樓記》與《漁家傲·秋思》進行對比閱讀,是深入理解范仲淹其人其心的絕佳路徑。它們?nèi)缤晃粋ゴ笕宋锏摹肮絻擅?,一篇是向外、向公的理想宣言,一首是向?nèi)、向私的內(nèi)心獨白。</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漁家傲》讓我們看到他作為“人”的脆弱與堅守,令人感動;</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岳陽樓記》讓我們看到他作為“士”的理想與境界,令人敬仰。</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將這兩篇作品放在一起,我們看到的是一個立體的、偉大的靈魂。</p> <h3>? ? ?我想,這樣的學習,學生收獲的將不再是兩篇孤立的課文,而是一個立體的歷史人物,看到偉人內(nèi)心的矛盾與統(tǒng)一,更真實,更可敬。</h3></br><h3>同時,學完還可以再讓學生深入思考一個問題:<br></br>??? 是什么讓范仲淹從“將軍白發(fā)征夫淚”的悲情,轉(zhuǎn)變?yōu)椤跋忍煜轮畱n而憂”的豪情?這幾年來他經(jīng)歷了什么?(引導學生思考“慶歷新政”的失敗對范仲淹思想的淬煉)</h3></br><h3>不知道各位同仁,還有什么好的建議,請在留言區(qū)交流一下吧。</h3></br> <a href="https://mp.weixin.qq.com/s/SFcwKpYyl-abybgMljfNgg" >查看原文</a> 原文轉(zhuǎn)載自微信公眾號,著作權歸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