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劍明文物散文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font-size:20px;">??“當(dāng)文物遇上文學(xué)”文物散文工程系列</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淮安市博物館玻璃展柜是我的囚籠,也是我的戲臺。多數(shù)時候,這里只有冷白的燈光與我為伴,偶爾掠過的腳步聲里,裹著觀眾對外館青瓷展柜的贊嘆——“你看浙江博物館那只青瓷虎子,釉色多潤”;“國家博物館那只才叫氣派,士族墓里出來的就是不一樣”。這些話像細沙,日復(fù)一日落在我青銅鑄就的身上,磨得我心灰意冷。別看我整天張著嘴想說什么,其實我真的有口難辯。</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我總想起剛進博物館的那天,工作人員捧著我登記,標(biāo)簽上“南朝平民墓出土”幾個字,像給我烙了個印。他們說我是“實用溺器”,說我身邊的青瓷盤口壺、陶俑都是尋常物件,可我明明記得,最早托起我的手,帶著鎏金指環(huán)的溫度。那時還是劉宋,我的主人是江南士族,案頭擺著王羲之行書帖,我蹲在他書房角落,虎首上的鏨刻條紋,每天都有侍女用細布擦拭。后來齊朝更替,我被輾轉(zhuǎn)送到一位將軍府中,將軍夜里讀兵書,常把我放在案邊,他手掌的老繭蹭過我的提梁,說“這虎子沉實,像我當(dāng)年的佩劍”。</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梁朝末年兵荒馬亂,將軍彌留之際,把我交給了貼身侍從——也就是后來墓葬的主人。侍從是貧苦出身,卻把我看得比性命還重,逃難時裹在棉襖里,怕我磕著碰著。他常對著我的虎目喃喃:“將軍說你能鎮(zhèn)宅,有你在,咱們就能活下去。”可這些過往,我沒法說。觀眾只看見我身上的銅綠,聽見講解員說“這是平民用的尿壺”,他們圍著青瓷虎子拍照,沒人愿意多停一秒看我。一次,居然還有一個小男孩嚷著要用我撒尿看看。我開始自卑,覺得那些鏨刻的條紋都丑了,蠶繭狀的虎身也笨拙得可笑。</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直到那天,那個戴金邊眼鏡的教授站在我面前。他指著我對學(xué)生說:“你們看,這只青銅虎子才是南朝的寶貝。失蠟法鑄造,頸部細紋每毫米三道,比同期銅鏡還精。青瓷虎子經(jīng)過東吳兩晉,南朝風(fēng)光不再,這時銅禁嚴,能有這樣的器型,絕不是普通人家能用的?!彼穆曇舨桓?,卻像驚雷落在我心里。我僵著的虎首,好像突然能抬起來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更讓我驚喜的還在后面。隔了幾天,教授又帶著一群人來,他們小心翼翼地把我從展柜里取出來,用軟布擦拭我身上的灰塵。有人說:“把它放在《中國古代溺器發(fā)展史》的封面上,再合適不過了?!蔽衣犚娮约呵嚆~的心跳得咚咚響——雖然還是“溺器”,可這一次,我不再是被嫌棄的“窮人尿壺”,而是能登上書頁、被人研究的“寶貝”。</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燈光再落在我身上時,我忽然覺得那些銅綠都成了勛章。我想起將軍的手掌,想起侍從的棉襖,想起南朝工匠在我身上鏨刻條紋時的專注。原來我的驕傲,從不是來自主人的身份,而是來自我身上藏著的歲月——那些關(guān)于工藝、關(guān)于信仰、關(guān)于普通人與時代的故事?,F(xiàn)在,我不再羨慕青瓷虎子的熱鬧,因為我知道,總會有人讀懂我青銅肌理里的重量,總會有人為我停下腳步,聽我講那些被時光藏起來的過往。</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128, 128, 128);">?【作者為江蘇散文作家;江蘇省委宣傳部報刊文學(xué)獎散文一等獎獲得者(同時獲獎?wù)撸和粼鳌⒅焯K進、楊苡、艾煊、憶明珠、葉慶瑞、夏堅勇);高校歷史學(xué)教授;我國司法“文物鑒定”資質(zhì)機構(gòu)江蘇格社藝術(shù)品鑒定評估有限公司創(chuàng)始人、名譽董事長;江蘇省文物保護學(xué)學(xué)會創(chuàng)會副會長。由我國老一輩著名散文家劉白羽題寫書名的《蘇中船家》散文集由百花文藝出版社出版;在《南京大學(xué)學(xué)報》《東南大學(xué)學(xué)報》《蘇州大學(xué)學(xué)報》《揚州大學(xué)學(xué)報》《湖南師范大學(xué)學(xué)報》《南京政治學(xué)院學(xué)報》省社科院《學(xué)?!贰栋不諑煼洞髮W(xué)學(xué)報》等發(fā)表學(xué)術(shù)論文數(shù)十篇;學(xué)術(shù)專著《李氏南唐國史論稿》由南京大學(xué)出版社出版】</span></p> “當(dāng)文物遇上文學(xué)”評論員點評散文 <p class="ql-block">這篇《青銅虎子》以擬人化視角為筆,將一件南朝文物從“自卑沉默”到“重拾驕傲”的心理歷程寫得細膩動人,既是一篇充滿文學(xué)意趣的散文,更是一次對文物背后歷史與人文的深度打撈,在小巧的敘事框架里藏著厚重的文化思考。</p><p class="ql-block">文中最妙的,是對“青銅虎子”視角的精準(zhǔn)拿捏。作者沒有將其塑造成冰冷的文物符號,而是賦予它鮮活的“情緒”:聽著觀眾夸贊青瓷虎子時的失落、想起過往主人時的溫?zé)?、被教授認可時的振奮,甚至因小男孩玩笑而產(chǎn)生的窘迫,這些情緒讓青銅虎子不再是玻璃展柜里的“展品”,而是承載著時光記憶的“見證者”。比如寫劉宋士族侍女擦拭它的鏨刻條紋、梁朝將軍將它比作佩劍,細節(jié)里滿是生活氣息,讓千年前的人與物有了可觸摸的溫度,也為后文它的“驕傲”埋下伏筆——這份驕傲從不是來自主人的身份,而是來自與不同生命交織的、真實的歲月痕跡。</p><p class="ql-block">同時,散文巧妙地將文物知識融入敘事,不顯生硬卻見專業(yè)功底。“失蠟法鑄造”“頸部細紋每毫米三道”“南朝銅禁嚴”等專業(yè)信息,沒有以科普的方式直白呈現(xiàn),而是通過教授之口、青銅虎子的記憶自然流露,既解釋了它“罕見”的原因,也讓“青銅虎子為何珍貴”的答案更有說服力。這種“文學(xué)敘事+專業(yè)支撐”的寫法,既避免了純文學(xué)的空泛,也規(guī)避了純學(xué)術(shù)的枯燥,讓普通讀者能在共情中理解文物的價值,感受到南朝工藝的精湛與時代的變遷。</p><p class="ql-block">更難得的是,文章跳出了“文物贊美”的淺層表達,挖掘出更深層的人文思考。當(dāng)青銅虎子最終明白,自己的價值不在于“士族所有”還是“平民所用”,而在于身上藏著的“工藝、信仰與時代故事”時,其實是在傳遞一種對“價值”的重新認知——文物的珍貴,從來不是因為它的“出身”,而是因為它承載著歷史的細節(jié),連接著過去與現(xiàn)在。就像文中那層被視作“勛章”的銅綠,它不再是歲月的斑駁,而是時光留下的印記,是青銅虎子作為“歷史見證者”的獨特標(biāo)識。</p><p class="ql-block">結(jié)尾處,青銅虎子不再羨慕青瓷虎子的熱鬧,坦然等待懂它的人駐足,這份從容讓全文的情感得到升華。它不僅是在講述一件文物的“重生”,更是在說:每一件沉默的文物,都有自己的故事;每一段被忽略的過往,都值得被看見。而這,正是這篇散文最打動人的地方——它讓我們意識到,博物館里的每一件展品,都不是靜止的“古物”,而是等待被傾聽的“時光講述者”。</p> 文物名稱:南朝青銅虎子 用散文為文物名品立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