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因時代的不同,古人和今人在旅游這件事上,有著巨大的差異,甚至可以說有云泥之隔、霄壤之別呢。何以見得?且讓我為你慢慢道來。</p><p class="ql-block"> 從出行的方式和時間上看,古人無非是或步行、或車行、或舟行,少有選擇余地。但是,無論何種形式,都是主打一個“慢”字,交通工具落后,日行不過幾十里、上百里而已。<span style="font-size:18px;">優(yōu)哉游哉,不緊不慢,急也無用。一次出行,少則以日計,多則以年論。今</span>人則借助發(fā)達的現(xiàn)代化交通工具出行,海上有輪船,陸地有火車、汽車,空中有飛機等,交通工具多種多樣,任你隨意選擇。且主打一個“快”字,日行數(shù)百里,乃至數(shù)千里??靹t三、五日,慢則十天半個月即回。</p><p class="ql-block"> 從食宿上說,古人打尖住宿,或寺廟,或道觀,或民居,或驛館,或客棧。棲止無定,不講條件,因陋就簡,隨遇而安。今人住的是賓館、酒店,設(shè)施齊備,舒適安逸。古人或自備食物,或與僧、道、民人同食,或就食于飯鋪、酒館。飲食平常單調(diào)有余,豐盛奢侈不足。今人<span style="font-size:18px;">或</span>于所住賓館、酒店吃便餐。<span style="font-size:18px;">或到街面品嘗地方風(fēng)味小吃,或去大排檔大霍霍頓。飲食豐盛,隨心所欲。</span></p><p class="ql-block"> 無論是在吃、住、行上,也特別是在吃、住、行上,最能反映出一個人的身份、地位、財富的高低和貧富。古今中外一例,無須眼紅、嫉妒、攀比,本著一顆平常心,過好自己的生活就是。</p><p class="ql-block"> 從旅游者的身份上看,在古代,雖三教九流的人都有,但更多的是富商巨賈、官宦幕僚、文人雅士等人。因為他們或富于錢財,或有權(quán)勢地位,或出于雅好,且又都有閑暇時間,有機會、有能力游玩。在現(xiàn)代,在人們的生活水平普通提高、交通工具日益發(fā)達的前提下,在國家的大力宣傳、倡導(dǎo)、推動下,掀起了全民旅游的熱潮。或自駕,或乘坐公共交通工具;或組團,或獨行;或數(shù)日,或一年半載,甚至更長;或就近,近在咫尺,或更遠,遠到海角天涯,跨省、跨國旅行都不在話下。只要你有錢、有時間、有健康的身體,沒有你去不了的地方,只有你想不到的去處。</p><p class="ql-block"> 從旅游的其他方面來說,古人走的地方少。因為交通落后,出行不便,到哪都不容易。又多為就近游覽。<span style="font-size:18px;">因為他們或是投親靠友,或是經(jīng)商販?zhǔn)?,或是宦海遷除,或是拜師學(xué)藝之人,只能走到哪兒,就在哪里游玩一番,沒有誰專為旅游而遠赴他鄉(xiāng)的。但是,古人基本可以做到從容不迫的游玩。因為他們長期穩(wěn)定的工作、學(xué)習(xí)、生活、經(jīng)商于某個地域,</span>能于閑暇之時,<span style="font-size:18px;">或游山玩水,或?qū)ぴL名勝古跡。不計時日,隨意所之。</span>今人是專為旅游而旅游,出游頻繁,目標(biāo)明確。在職者只能充分利用短暫的節(jié)假日出游,往往來去匆匆,走馬觀花而已,玩得不夠盡興。只有學(xué)生、教師、退休人員等特殊群體,才有時間從容游玩。不僅游山玩水,探訪名勝古跡,更是借此可以品嘗美食,<span style="font-size:18px;">大塊朵頤,滿</span>足口腹之欲。甚至有些人本就醉翁之意不在酒,他(她)們以嘗遍天下美食為己任,<span style="font-size:18px;">就是專門為吃而旅行的。</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古人旅游,所費不多,游玩的自然風(fēng)光、人文景觀也都是原汁原味的。自然景觀少有人工開發(fā)的痕跡,名勝古跡多保留著原始風(fēng)貌。地方小吃純正,是正宗的地方風(fēng)味。地方特產(chǎn)產(chǎn)量雖少,但卻物美價廉。今人旅游,所費不貲,車費、餐費、住宿費、景點門票費等等,加在一起可是一筆不小的數(shù)目。所游景區(qū)幾乎全部商業(yè)化,且在“打造”旅游景點、“開發(fā)”旅游資源的旗號下,“自然景觀不自然,人文景觀換新顏,地方小吃不純正,特產(chǎn)物美價不廉?!弊匀痪皡^(qū)一旦被開發(fā),難免會留下大量的人工痕跡,人工的與自然的搭配不協(xié)調(diào)的話,就會嚴(yán)重破壞自然景觀,從而令人作嘔、生厭。人文景觀一旦被肆意挖補、重建,雖然表面上看著金碧輝煌、煥然一新,實則是對古跡文物的嚴(yán)重破壞。它失去了古樸與蒼桑感,讓人找不到吊古憑今的況味。地方小吃為了迎合外地游客的口味,不惜改變傳統(tǒng)做法,從而失去本地特色。外地飲食也大量進入,搶占一席之地。有些人為了牟取利潤,冒充地方名優(yōu)小吃,騙取顧客優(yōu),敗壞了名聲。地方特產(chǎn)雖好,但價格昂貴。人人只顧眼前,不計長遠。</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古人出游,在激賞祖國的大好河山、前人的文化遺產(chǎn)的同時,又為后人留下了大量的新的文化遺產(chǎn)。特別是那些文人騷客,面對美景,陶醉之余,乘興揮毫潑墨,賦詩作文。他們創(chuàng)作的優(yōu)美的詩詞文賦和繪畫作品等,也是我們傳統(tǒng)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為后人所傳承和欣賞。像中小學(xué)語文課本里收錄的李白的《望廬山瀑布》、《蜀道難》,蘇軾的《題西林壁》、《赤壁賦》,王勃的《滕王閣序》、范仲淹的《岳陽樓記》等詩、文,都是家喻戶曉、婦孺皆知的名篇。今人出游,除了能拉動經(jīng)濟的增長,刺激社會的消費,滿足個人的物質(zhì)和精神需求外,會給我們的后人留下些什么呢?目前,還不得而知,且讓我們拭目以待吧。</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