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文:眉宇.星辰</p><p class="ql-block">圖:李立廣老師書法</p><p class="ql-block">美篇號:18027718</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在人類文明的長河中,“心底無私,人到無求”始終被視為一種崇高的精神境界。這種境界不是與生俱來的天賦,而是通過不斷修身養(yǎng)性、克己復禮所能達到的精神高度。古人云:“壁立千仞,無欲則剛”,正是對這種境界的生動詮釋。當一個人能夠超越個人私利的局限,以更為寬廣的胸懷擁抱世界時,他便獲得了精神上的真正自由。</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中國古代先賢對這種境界有著深刻的體悟。孔子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孟子言:“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這些跨越千年的智慧箴言,無不指向一個核心—無私。無私不是簡單的自我克制,而是一種將小我融入大我的精神升華。在這種狀態(tài)下,個人的得失榮辱不再成為衡量生命的唯一標準,取而代之的是對更廣闊天地的關(guān)懷與擔當。</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128, 128, 128);">【心寬無處不桃源】</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私心雜念如同心靈的枷鎖,使人困于狹小的自我天地中。當人們?yōu)楣γ撍r,心靈便失去了飛翔的能力。而無私則如同一把鑰匙,能夠打開這把枷鎖,讓心靈重獲自由。明代思想家王陽明曾言:“破山中賊易,破心中賊難”,這心中的“賊”,往往便是各種私心雜念。</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無私的心靈具有驚人的包容性與洞察力。它能夠超越個人利益的局限,看到更廣闊的世界和更深層的人性。北宋大儒張載有言:“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圣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這種宏大的胸懷,正是無私心靈的典型體現(xiàn)。當一個人不再被狹隘的自我所束縛時,他便能夠以更為客觀、全面的視角看待世界,理解他人,從而獲得更為豐富和深刻的生命體驗。</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128, 128, 128); font-size:15px;">【八千里路云和月】</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心底無私天地寬”不僅是一種比喻,更是一種真實的心理體驗。當私心雜念消退時,心靈的空間自然擴大,能夠容納更多元的思想和情感。這種精神上的寬廣,使人能夠欣賞世界的多樣性,理解不同的觀點和生活方式,從而減少偏見與沖突。</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天空之所以廣闊無垠,正是因為它沒有任何私心的遮蔽;大地之所以能夠承載萬物,正是因為它沒有任何私欲的羈絆。大自然以其無私的品格,為我們展示了最為壯美的景象。人類若能效法天地之無私,便能獲得相似的精神自由。唐代詩人杜甫“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的博大胸懷,正是這種無私境界的詩意表達。</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128, 128, 128); font-size:15px;">【不忘初心方得始終】</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人到無求品自高”揭示了另一個重要的人生智慧。無求不是消極的放棄,而是對生命本質(zhì)的深刻理解。當一個人不再執(zhí)著于外在的得失榮辱時,他的品格自然會得到提升。宋代文學家蘇軾在《定風波》中寫道:“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這種超然物外的態(tài)度,正是無求境界的生動寫照。</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無求帶來的是一種內(nèi)在的富足與平靜。它使人們能夠?qū)W⒂谏旧矶峭庠诘难b飾,能夠欣賞過程而非僅僅關(guān)注結(jié)果。明代醫(yī)學家李時珍歷時二十七載編撰《本草綱目》,不為名利只為濟世救人,這種純粹的追求正是無求境界的體現(xiàn)。當一個人達到無求的境界時,他的生命便獲得了最為真實和持久的意義。</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128, 128, 128); font-size:15px;">【不負韶華只爭朝夕】</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無私與無求如同鳥之雙翼,相輔相成,共同支撐起高尚的人格。無私使人能夠超越自我,關(guān)懷他人;無求則使人能夠超越外在,回歸本真。兩者結(jié)合,便形成了完整的人格修養(yǎng)體系。清代思想家顧炎武“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擔當精神,正是無私與無求完美結(jié)合的典范。</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在當代社會,培養(yǎng)無私無求的品格具有特殊的意義。物質(zhì)主義的盛行往往導致人們過度追求外在的財富與地位,而忽視了內(nèi)心的修養(yǎng)與精神的富足。重建無私無求的價值取向,不僅有助于個人的心理健康與人格完善,也對社會的和諧發(fā)展具有深遠影響。</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128, 128, 128);">【見賢思齊】</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在當今世界,無私精神依然閃耀著永恒的光芒。從國際援助到社區(qū)服務,從環(huán)境保護到科學探索,無私的行為和精神在各個領域都發(fā)揮著重要作用。諾貝爾和平獎得主特蕾莎修女一生服務于加爾各答的貧困人群,她的無私奉獻感動了全世界,證明了無私精神在當代依然具有強大的生命力。</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培養(yǎng)無私無求的品格需要長期的修養(yǎng)與實踐。它始于對自我的深刻認識,通過對私心雜念的不斷覺察與克服,逐步擴展到對他人的關(guān)懷與對社會的責任。在這個過程中,傳統(tǒng)文化中的智慧如“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等,仍然為我們提供著寶貴的指引。</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128, 128, 128);">【數(shù)風流人物還看今朝】</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心底無私天地寬”的智慧,恰似一盞穿越千年的明燈,照亮了人類精神家園的歸途。當我們學會以天地為量、以眾生為念,私欲的迷霧便自然消散,留下的是一片澄明的心境,既能容得下江河奔涌的壯闊,也能映得出星月交輝的溫柔。這種境界的抵達,不在遠方的山河,而在當下的每一次選擇:是計較得失還是心懷慈悲?是困守執(zhí)念還是擁抱無常?</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真正的生命圓滿,始于對“無求”的領悟:不苛求他人的認可,不貪戀世俗的浮華,卻在擔當與給予中收獲更恒久的富足。當無數(shù)這樣的靈魂如星辰般點亮人間,私欲的藩籬終將化作共生的橋梁,讓每個生命都能在相互映照中,觸摸到天地最本真的寬廣與溫度。這或許就是古人留給我們最珍貴的啟示:唯有無私者,方能真正擁有天地;唯有無求者,方能抵達生命的高山。</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