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五當召?(蒙古語意為“柳樹廟”),藏語原名“巴達嘎爾召”(意為“白蓮花”),始建于清康熙年間(1662-1722年),乾隆十四年(1749年)重修后賜名。寺院以西藏扎什倫布寺為藍本,經(jīng)多次擴建形成現(xiàn)存規(guī)模,占地300余畝,擁有大小殿宇、經(jīng)堂、僧舍2500余間,依山勢層疊而建,純藏式風格,被譽為“草原上的布達拉宮”。</p> <p class="ql-block"> 五當召是我國藏傳佛教四大名寺之一,位于內蒙古包頭市石拐區(qū)的大青山深處,規(guī)模宏大,擁有眾多殿宇和文物,是內蒙古唯一保存完整的純藏式建筑群。寺廟內有釋迦牟尼銅像、宗喀巴銅像等珍貴文物,還有蘇古沁殿、洞闊爾殿等主要建筑,是內蒙古地區(qū)有名的學問寺,專門設有研學佛學的學塾。</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justify;"><span style="font-size:18px;"> 藏式建筑群錯落有致,白墻、紅頂、藍檐,色彩鮮明卻不失莊重。轉經(jīng)筒靜靜佇立,我與它并肩,感受信仰的力量。寺廟前的石階上,我緩步而行,仰望那金頂在陽光下閃耀的殿堂,內心不自覺地肅然起敬。</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justify;"><span style="font-size:18px;"> 在博物館內,唐卡、香爐、青銅器等文物靜靜陳列,它們是時間的見證者,是信仰與智慧的結晶。我駐足于一幅幅唐卡前,感受那畫中世界的神秘與深邃。</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justify;"><span style="font-size:18px;"> 庭院中,紅色的門、金色的裝飾、復雜的圖案,無一不彰顯著藏族建筑藝術的精妙。屋檐下懸掛的經(jīng)幡在風中輕揚,仿佛在誦唱著古老的經(jīng)文。我走過石板小路,穿過門廊,每一步都像是穿越時光,走進了這片土地的歷史深處。</span></p> <p class="ql-block"> 五當召,不只是一個名字,它是一段旅程,一場與心靈的對話,一次文化的洗禮。這片土地承載著深厚的藏傳佛教文化,每一座建筑、每一面經(jīng)幡都仿佛在低語,講述著千年傳承的故事。五當召,這座藏在內蒙古草原深處的佛教圣地,以它獨特的藏式建筑和寧靜莊嚴的氛圍,深深打動了我。</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