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什么是“愛”?</p><p class="ql-block">“愛”的涵義非常寬泛,涉及的層面和寓意深刻而寬廣。</p><p class="ql-block">譬如說,蒼穹以其宏偉遼闊,為萬物播灑光明溫暖,這是廣博的天賜之愛; </p><p class="ql-block">同樣,大地以其博大胸襟,溫潤滋養(yǎng)著眾生,這是謙卑的坤輿?之憐; </p><p class="ql-block">而天下的母親,則是以甘甜的乳汁,哺育了一代又一代的新人。</p><p class="ql-block">無論是天、地、人,為我們所表達展示的,都是一種博大的氣度,這種磅礴雄渾之勢,也就是“愛”的力量。</p><p class="ql-block">這是從總體上、多維視角來感知愛的意義。</p><p class="ql-block">無論愛來自哪里,做為一種無比珍貴的恩賜,值得我們?nèi)フ湎Ш透屑ぁ?lt;/p><p class="ql-block">那么,在中華古老的文字傳承中,是如何賦予愛的涵義?我們從中又能得到哪些重要的啟迪呢?</p><p class="ql-block">我的老師王海翔老先生,生前創(chuàng)作過一幅叫做《愛意》的題文畫作,他用小篆書寫的“愛”字,是這樣解釋的: </p><p class="ql-block">真實的愛,要捧出心來對待,愛的字形,像一個人雙手捧著心,嘴巴張得很大,好像在訴說心中的愛意。 </p><p class="ql-block">愛的繁體形式為“愛”,“心”字仍然保留著,說明“愛”是一種發(fā)自內(nèi)心的深厚感情。</p><p class="ql-block">此字是“受”字中間加一個“心”,意為從心中感受他人的需要,善解人意也。</p><p class="ql-block">通過對字形的分析與研判,可以得出以下結(jié)論:</p><p class="ql-block">形式上來看,“愛” 是通過口和行動,來表達出內(nèi)心無私、善良的感懷; </p><p class="ql-block">從內(nèi)容上來說,“愛”的核心內(nèi)涵,是善意、包容的情感,表達的是“給予"與“奉獻”。</p><p class="ql-block">誠然,“愛”的內(nèi)涵非常深刻,寥寥數(shù)語也不可能全部涵蓋。</p><p class="ql-block">?</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我們再擇取一些古籍的相關(guān)論述,來探尋一下,先人們在人文關(guān)懷層面,究竟如何詮釋 “愛” 的涵義。</p><p class="ql-block">在唐宋時期所著的《孝經(jīng)注疏》里面,對原文第十五《諫諍章》提到的“慈”與“愛”,宋代的<span style="font-size:18px;">邢昺的疏解為“愛</span>者,奉上之通稱”,他認為“愛”是“奉上”的通稱,即對上級或長輩的關(guān)愛。 ?</p><p class="ql-block">而隋代劉炫進一步闡釋為“慈者接下之別名,愛者奉上之通稱”,區(qū)分了“慈”與“愛”的適用對象:前者用于對下,后者用于待上。 </p><p class="ql-block">由此,我們把這里“慈、愛”所表達的關(guān)系,再引申開來,即一個人面對多種社會關(guān)系時,“愛”所對應(yīng)的不同表達方式是什么?</p><p class="ql-block">概括一下,就是我們平時所講的“五倫”、即五種社會關(guān)系,他們之間所對應(yīng)的道德倫理,是用“十義”來表述的。</p><p class="ql-block">這“五倫十義”的大意是,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婦恩敬、君仁臣忠(即上下級關(guān)系),朋友誠信。</p><p class="ql-block">舉例來說,比如“父子”之倫,是用“慈愛”與“孝敬”這“兩義”,來表述維系兩者倫理關(guān)系的; 而“孝”字本身的涵義,就是“愛敬"之意,因此,最終還是歸屬到“愛”的定義上來。</p><p class="ql-block">還有,上面提到的“十義”,“義”的涵義是合情、合理、合法?!笆x”也可稱作“十德”,而“孝”為“德”之本,所有的德行皆由“孝”而生,這樣,又回到了“愛、敬”的表述,所以說,這個“愛”就是一切德行的大根大本!</p><p class="ql-block">失去了“愛”,一切“德”都無從談起,根本就做不了人,雖說看著還是個人形,實際上已經(jīng)墮落為畜生之類了。</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另外,在古籍《正韻》中,把“愛”解釋為 “仁之發(fā)也”,意思是仁德的發(fā)端,“愛”與“德”之間的的邏輯關(guān)系,上邊已經(jīng)探討過。</p><p class="ql-block">這里只是重點談一下,什么又是“仁”呢?</p><p class="ql-block">《孟子·離婁下》講<span style="font-size:18px;">“仁者愛人,有禮者敬人”。在《論語》中,</span>孔子對子張?zhí)岢觥肮?、寬、信、敏、惠”五德為“仁”,也就是恭敬、寬厚、誠信、勤敏、施惠于人,這樣的行持稱之為“仁”。又說“仁者,天下之正理,本心之全德”。</p><p class="ql-block">也就是說,“仁”近乎全德。我們知道,“德”源自于“愛敬”之心,因此,這些做人所必備的“仁德”,皆出自“愛” 所衍生。</p><p class="ql-block">上面簡單探討了一下,“愛”在不同社會關(guān)系中的各種表達方式。</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當(dāng)然,對于人來講呢,還會不可避免地涉及到“情”的范疇,并常常與“愛”的表述混淆在一起,從而含糊不清。比如說,“情愛、愛情”等等…</p><p class="ql-block">但是,這個所謂的“情”,與“愛”的內(nèi)涵相距甚遠!就好比“愛”是寬廣無際的深海,而一個人的某種“情感”表達,只不過是大海當(dāng)中掀起的一片小小漣漪。</p><p class="ql-block">“情”是一種被動的感受性體驗,經(jīng)常會與“欲”、“欲望、欲情”等等糾纏在一起。比如說,愛情應(yīng)該以精神共鳴與責(zé)任承諾為核心,情愛更側(cè)重情欲本能或短期情感互動,二者也在情感基礎(chǔ)、社會屬性和表現(xiàn)形式上存在本質(zhì)差異。??</p><p class="ql-block">總之,“情”需要用“理”和“義”來約束、規(guī)范才行,這里不做重點敘述了。</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如果把“愛”的認知擴大到世間所有層面,即涵蓋全部人事物,古籍是怎樣講的呢?</p><p class="ql-block">《曲禮》曰“毋不敬”,表達對一切都要持愛敬的姿態(tài)。</p><p class="ql-block">《弟子規(guī)》也講道“凡是人,皆需愛,天同覆,地同載”。 人與物、或者說“心”與“相”本來就是一體、不是相互割裂的,哪里有不愛敬的道理呢?</p><p class="ql-block">所以,愛的本質(zhì),是真實本性的顯現(xiàn)、超越時空的能量、恒久徹照的心燈。愛是“付出、舍己”,這句話深刻地揭示了愛的本質(zhì)和內(nèi)涵,提醒我們要學(xué)會付出和奉獻,以實現(xiàn)更加和諧、美好的人際關(guān)系和社會環(huán)境。</p><p class="ql-block">最大的愛,是利益他人、覆蓋了所有萬事萬物的公心、大愛,也就是無我、無私的愛。大愛就與我們真心性德相符,就是真理、規(guī)律、道。如果我們發(fā)心時,都是出于愛心、善意,那么就能轉(zhuǎn)變厄運、轉(zhuǎn)變命運,最終獲得?;蹖幇?!否則的話,心中只有所謂的“小愛”、甚至只有你自己、心中時刻存在著一個“我”字,把“我”與世界對立起來,那么,你最終會被世界所拋棄,好運也會變成厄運,這就是順道者昌,逆道者亡的道理。</p><p class="ql-block">當(dāng)您真正悟透了“愛”的深刻內(nèi)涵,心性與乾坤融匯在一起,賦予世間清凈、平等、覺悟的大愛,您的真心就會顯現(xiàn)出無限的光明、獲得無量的智慧與快樂,成為真正的賢圣!</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撰稿 攝影 本來無一物 (明清)</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