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1689年,中俄簽訂《尼布楚條約》,正式確定兩國以額爾古納河為界,左岸歸俄羅斯,右岸歸中國。但條約中也規(guī)定,“從前我國所有俄羅斯族之人及俄羅斯所有我國之人,仍留如舊,不必遣回”。從此在額爾古納河兩岸既有中國人,也有俄羅斯人。19世紀末到20世紀初的清末民初,山東、河北一帶“闖關東”的漢子和修筑中東鐵路后留在邊境地區(qū)的中國勞工與沙俄在西伯利亞和遠東地區(qū)奉行“邊區(qū)俄羅斯化”的移民在地廣人少的額爾古納河畔相遇,演繹了一段年輕力壯的中國青年和熱情漂亮的俄羅斯姑娘之間的愛情故事,形成了一支中國最大的俄羅斯族聚集群,俗稱“大毛子”,以后不斷繁衍生息,有了“二毛子”、“三毛子”,現在已經到了第五代。這就是額爾古納右岸的“華俄后裔”。1989年,“華俄后裔”連同不同時期因各種原因遷入中國的俄羅斯人被我國正式確定為“俄羅斯族”,成為中華民族大家庭中一員。</p>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華俄家庭”</h3> <p class="ql-block"> 額爾古納的“華俄后裔”主要分布在額爾古納河右岸的滿洲里、室韋、恩和、三河、拉布大林、黑山頭一帶。據《呼倫貝爾志略》記載,1922年在額爾古納市定居的俄羅斯人共1855戶,9883人。目前在額爾古納這塊土地上生活著2611位俄羅斯族人和5236位“華俄后裔”,他(她)們絕大多數帶有俄羅斯母系血統,長著一付歐式面孔,說著地道的東北話,婦女頭系三角巾、身穿大花裙,吃著大列巴,住著“木刻楞”,信奉東正教,能歌善舞,性格豪放,具有中俄雙重文化認同,至今仍保留著較為完好的俄羅斯文化和生活習俗。這種中西合璧、土洋相間的人文風情,很吸引大家的目光。額爾古納市室韋鎮(zhèn)不僅是蒙古族祖先--蒙兀室韋部落的發(fā)祥地,也是全國惟一的俄羅斯族民族鄉(xiāng),與俄羅斯赤塔州涅區(qū)隔河相望,對岸就是俄羅斯小鎮(zhèn)奧洛奇,1800多人,華俄后裔占63%,邊境線長136.4公里。“恩和”的蒙語意為“和平”,共1700人,由漢、俄、蒙等10個民族組成,30%是俄羅斯族人,當地80%的居民是俄羅斯族同胞,建筑多俄羅斯風格。滿洲里為我國最大的陸路口岸,室韋和黑山頭有國家一類口岸,長期與俄羅斯有人員和貨運往來。</p>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額爾古納濕地</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滿洲里套娃酒店</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室韋建筑</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木刻楞</h3> <p class="ql-block"> 額爾古納河右岸有一眼望不到邊的呼倫貝爾大草原,在這塊神奇的土地上和平、友好、快樂地生活著一群淳樸善良的極具特色身份的“華俄后裔”。</p> <p class="ql-block"> 2025-8-30</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