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8 月 22日)</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2px;">今天多云,氣溫也十分的怡人,不由得為昨天更換行程的決策擊節(jié)贊嘆。在酒店的百渡食府用過早餐,輕裝前往大巴停車場。8 時整,團隊專享的豫 E-A3822 大巴緩緩從酒店開出,沿白石山大街、下銀公路前往距酒店 7.8 公里的白石山國家地質(zhì)公園。</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2px;">白石山位于淶源縣城南 15 公里處,地處八百里太行山的最北端,因山體多為白色大理石而得名。作為世界地質(zhì)公園與國家 AAAAA 級旅游景區(qū),其最高峰佛光頂海拔 2099 米,主山脊綿延 7000 余米,擁有我國獨有的大理巖峰林地貌。由于距離不遠,大巴行駛至多 15 分鐘,便停在了景區(qū)東門外停車場。我下了車,跟隨導(dǎo)游穿過刻有 “風(fēng)涼山莊” 的石牌坊,先到游客服務(wù)中心索取白石山景區(qū)簡介,待導(dǎo)游辦理完票務(wù),憑身份證在檢票口核驗后進入景區(qū),前往祥云門索道上行站。</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2px;">祥云門索道為單線循環(huán)脫掛抱索器客運索道,線路全長 2380 米,設(shè) 15 個支架,垂直高差 709 米,最高運行速度 5 米 / 秒,每個吊廂可乘坐 8 人。工作人員告訴我,在索道設(shè)立前,游客需要乘車在盤山公路行駛25公里,耗時 30 分鐘才能到達位于山腰的棧道起點。而乘坐該索道僅需 8 分鐘即可抵達。</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2px;">走出海拔 1000 余米的祥云門索道下行站,路的右側(cè)矗立著高約 3 米的溫度計裝置,此刻正顯示實時溫度為 13℃,出站游客多在此拍照留念。我也覓機搶拍了幾張,隨后追趕同伴,花5元錢乘坐電瓶車,前往立有太行老祖塑像,以及刻有《吟太行老祖》詩文的韭菜園文化廣場。這里是白石山的飛狐峽、雙雄石、佛光頂三條游覽線路的共同起點??紤]到游覽時間及團隊中老年人的體質(zhì)體能,導(dǎo)游建議我們選擇雙雄石小循環(huán)路線。慎重考慮后,我放棄了全長 7900 米的大循環(huán)路線。</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2px;">雙雄石路線以奇峰、云海景觀為特色,具有奇、險、雄、幻、秀的特點。懸空棧道的周邊,數(shù)十座山體如石柱般拔地通天,密集如林、層層疊疊,直插云霄。游客行走途中,既能觀賞白石山如水墨寫意般的大氣景觀,還能體驗到 “云在腳下漂浮,風(fēng)在身邊流動” 的愜意感。也許我們走的是反方向,距標(biāo)志性景觀雙雄石很遠,也沒發(fā)現(xiàn)石柱般峰林。據(jù)棧道旁宣傳欄介紹,白石山屬典型白云石大理巖地質(zhì)構(gòu)造,山體多由白色大理石構(gòu)成的山峰組成,形成棱角分明的峰林景觀,或如巨石似劍,或如層巖堆積;還留存 15 億年前古地震遺跡的斷層與巨角礫巖。山體上的大片側(cè)柏、白樺與翠綠的油松、暴馬丁香等灌木或小喬木,共同構(gòu)成了白石山生機盎然的生態(tài)景觀。</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2px;">沿 2~3 米寬的懸空木棧道向西行走,無意中看到一位女士正進行蹦極運動,懸崖間更有一幫青年男女如猿猴般在橫跨兩山的鐵索上行走,動作之驚險,讓我這個旁觀者也禁不住毛骨悚然、不敢直視。遂匆匆離去,抵達小洞天。這是一處天然形成的拱形石洞,高約 5~6 米、寬 3~4 米,洞壁可見明顯的水平巖層。穿過小洞天,來到白石山標(biāo)志性景觀 “白石晴云”。該景觀得名于山體富含白色大理石,核心特征是晴天時山巔常有云霧繚繞。不過山里此時正陰云密布且下著小雨,自然無法欣賞到云霧盤繞、輕如飛絮、奇峰怪石在云海中若隱若現(xiàn)的美妙景象了。好在行至列屏谷,觀賞到了峭壁高聳、石柱林立,由燧石條帶大理巖組成的峽谷奇景。引得經(jīng)過的游客無不舉起手中的相機一陣猛拍。</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2px;">行至側(cè)身崖附近時,原本同行的七位同伴僅剩我與寶龍兄兩人。出現(xiàn)在眼前的是兩條岔路:一條通往飛云口,路況相對平坦;另一條向上攀登,直達海拔 2099米的白石山最高峰佛光頂。我們兩人未經(jīng)交流,默契地選擇了通往佛光頂?shù)穆肪€。據(jù)資料顯示,從側(cè)身崖到佛光頂?shù)穆范螌匐y度較高的登山路線,直線距離雖僅 1.5 公里,實際卻需徒步攀登約 450 米。且坡度較陡、彎道較多。明知攀登起來肯定吃力,但既已作出選擇,便決定堅持到底。</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2px;">初入登山道,我還憑借體力較好如履平地,走得相對輕松,而在攀登數(shù)百石階后,便漸覺呼吸急促,雙腿酸脹,肩挎的小包也愈發(fā)的沉重起來,連不遠處形似老龜?shù)?“神龜戲云” 景觀、狀如報曉金雞的 “金雞報曉峰”也無心細賞。來到距佛光頂 150 米處的平臺稍作休息后,兩人鼓起余勇,一鼓作氣登上了海拔 2099 米、被譽為 “太行之首” 的佛光頂。站在面積約十余平方的山頂平臺騁目眺望,遠處是層層疊疊的群山,近處是高低錯落的灰白色大理巖石柱。清新的山風(fēng)帶走了全身的微汗,心中則涌起一股戰(zhàn)勝自我的暢快感!</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2px;">從佛光頂小心翼翼下到 150 米處的平臺后,在工作人員指引下,我們放棄來路,選擇右側(cè)另一條石棧道下山。在一處不大的平臺發(fā)現(xiàn)一塊奇特的石塊,灰黑色的巖石弧面上,形成一個個凸起的半球,酷似一籠屜剛蒸好的饅頭。景觀介紹說這是 “饅頭石” ,倒也十分貼切。小平臺下去,沿途皆是錯落的奇峰與漫坡的紅樺樹林,令人恍入天界仙境。抵達集合點韭菜園廣場與大部隊會合后,眾人乘坐索道返回景區(qū)東門停車場。</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2px;">從白石山返回淶源,已過正午十二點半了。在白石山大街的廣發(fā)餐廳用餐后,團隊再次上車,前往當(dāng)日第二個景點淶源湖游覽。這是地處太行山 、 燕山 、 恒山 三山交匯處的天然湖泊,,海拔800米以上,以清澈湖景、涼爽氣候和豐富的文化體驗為特色,是集生態(tài)避暑、文化體驗與水上娛樂于一體的綜合性旅游景區(qū)。此時已轉(zhuǎn)為晴天,烈日當(dāng)頭,體感炎熱。進入景區(qū),眾人跟隨導(dǎo)游行走在通往淶源湖的景觀道路上,雖然滿目綠色,但因缺乏眼前一亮的特色,加上烈日當(dāng)空,部分團友的游覽興致逐漸減退,經(jīng)征得大家同意,團隊決定返回酒店。當(dāng)日的全部游程也就此結(jié)束。</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