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前些日子,我忽然接到一個電話,是小爽記者從三亞新聞打來的。她聲音清脆,說是看見我微信上發(fā)的幾幅畫,想采訪我為何作畫。我握著電話,一時竟有些發(fā)怔。畫是畫了,卻未曾想到會引起他人注意。</p><p class="ql-block"> 那幾幅小品,原是我在臺風過后心有所感而作。暴雨初歇,城市滿目瘡痍,樹木倒伏,街道泥濘。我年歲已長,眾人勸我莫要添亂,安心在家便是對救災最大的支持。然而我心中總覺不安,仿佛欠了這座城市什么。我雖不能親赴前線,但手中這支筆,或許還能做點什么。</p><p class="ql-block"> 我平素喜好攝影畫畫,又在老年大學教些中國寫意畫,習慣收藏素材。電視里手機上,那些救災的畫面一閃而過,我卻看得真切。人民子弟兵在風雨中扛樹,環(huán)衛(wèi)工人連夜清街,這些景象在我心中盤旋不去。于是展紙磨墨,將那些動人的瞬間落在宣紙上。</p><p class="ql-block"> 不幾日,三亞新聞播出后,三亞日報記者禹皓來到我在德航集團六層三亞市旅游商品與裝備協(xié)會的辦公室。那年輕人一見我便笑,說我和他父親年歲相仿。他極是認真,問得仔細,拍得周到。我反倒有些惶恐了——我本無意登報紙上電視,只是順著自己的心意,用畫筆記錄這場風雨中的堅韌與溫情。</p><p class="ql-block"> 后來見報,還配了我的照片。標題寫道:“退休媒體人執(zhí)筆繪就‘三亞韌性’”。讀著那些文字,我自己倒先感動了。我何德何能,得此青睞?我不過是做了一個畫畫人該做的事罷了。</p><p class="ql-block"> 三亞于我,八年前成為新家。我愛這里的陽光海灘,更愛這里的人情味。臺風會來,也會走,但人與人之間的守望相助,卻永遠留在這座城市的底色中。我的畫若能傳遞這份溫暖,便已足夠。</p><p class="ql-block"> 媒體厚愛,讓我受寵若驚。唯有更加努力創(chuàng)作,方能不負所望。接下來,我想畫更多三亞的普通人:早餐店的老板娘,修路的工人,海邊撿貝殼的孩子……這座城市最動人的,永遠是人。 </p><p class="ql-block"> 畫筆雖小,卻能記錄時代。我雖年老,仍愿以手中筆墨,繼續(xù)描繪這座城市的堅韌與美麗。</p><p class="ql-block">(韓義)</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