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一九三四年深秋,湘江水裹挾著寒意奔涌。兩岸青山如黛,卻不知自己即將見證中國近代革命史上最為慘烈的一頁。中央紅軍八萬六千人突破三道封鎖線后,在這里遭遇了精心布防的三十萬國民黨軍隊。蔣介石的算盤打得賊響:“紅軍已流徙千里,四面受制,下山猛虎,不難就擒。”</p><p class="ql-block"> 桂北山區(qū)寒風刺骨,濃霧鎖山,把湘江裹成一條灰白綢帶。綢帶上有四個被炮火撕開的裂縫:大坪、屏山、界首、鳳凰嘴。裂縫深處,八萬中央紅軍像一條被拉長的鐵流,正朝著死亡與新生并存的彼岸蠕動。</p><p class="ql-block"> 歷史在這一刻凝滯,又在大坪、屏山、界首、鳳凰嘴渡口被鮮血重新推動。而這四個渡口,成了決定數(shù)萬紅軍生死的生命通道。</p> 大坪:紅軍首先突破的渡口 <p class="ql-block"> 湘江上游,大坪渡口靜臥于丘陵環(huán)抱之間。這里江面寬闊,水流平緩,地勢隱蔽,是兵家易守難攻之地。然而1934年11月末,歷史的洪流卻在此悄然轉(zhuǎn)向。</p><p class="ql-block"> 桂系將領(lǐng)白崇禧洞悉紅軍西進意圖,判斷其志不在桂,因而采取“不攔頭、不斬腰、只擊尾”戰(zhàn)術(shù),主動后撤湘江防線。這一決策無形中為紅軍撕開了一道生門。紅軍偵察兵敏銳捕捉到戰(zhàn)機,紅一軍團第二師奉命星夜疾馳,于11月27日凌晨抵近大坪渡口。</p><p class="ql-block"> 是夜寒星寥落,江風刺骨,紅二師先鋒部隊悄然集結(jié)。官兵們攜手并肩,以縝密隊形涉入江水。寒流如刀,湍處暗涌叢生,但隊伍沉默如磐,沒有火把,沒有喧嘩,只有紀律鑄就的無聲壁壘。</p><p class="ql-block"> 他們未遇阻擊!紅軍以最小的代價完成了這場靜默的渡江。當先鋒戰(zhàn)士濕冷的軍靴踏上西岸時,中央紅軍首渡湘江就此成功。</p> 屏山:血火淬煉的生命通道 <p class="ql-block"> 屏山渡口,坐落于全州城畔十里處,是距湘江戰(zhàn)役主戰(zhàn)場最近的渡口。兩岸峭壁如刀削斧劈,江面狹窄湍急,天然形成易守難攻的要道。</p><p class="ql-block"> 11月30日凌晨,紅一軍團一師官兵經(jīng)瀟水西岸血戰(zhàn)后,晝夜奔襲120公里,天兵般抵達渡口。眼前卻是絕境:渡船已被敵軍焚毀,前有湘江天塹,后有追兵迫近,五千將士的命運系于這丈許江水。</p><p class="ql-block"> “扎筏!渡江!”軍令如山。工兵們?nèi)计痼艋鹂持裨旆?,敵軍炮彈不斷轟擊江面,每只竹筏下水即成活靶。戰(zhàn)士們以血肉之軀穩(wěn)固浮筏,突擊隊員高喊著撲向竹筏。有人中彈落水,后續(xù)者立即補位;竹筏被激流沖散,官兵們跳入冰冷江水,肩扛手托結(jié)成“人鏈”。鮮血染紅江面,吶喊聲震徹山谷,一場以生命為代價的通道搶奪戰(zhàn)鎮(zhèn)魂。</p><p class="ql-block"> 首波突擊隊成功登岸后,奇跡在這條血路上誕生:軍委縱隊、紅八、紅九軍團等部隊借著竹筏前赴后繼,在炮火掩護下連夜渡江。當旭日初升時,屏山渡口已打通了一條生命通道。</p> 界首:浮橋上的戰(zhàn)略動脈 <p class="ql-block"> 界首古渡,雄踞百里灌陽公路要沖,自古為湘桂走廊咽喉。江流至此水深浪急,僅憑兩葉扁舟擺渡。1934年11月28日,一場驚心動魄的時間爭奪戰(zhàn)在此上演。</p><p class="ql-block"> 紅二師四團在團長楊成武、政委耿飚率領(lǐng)下疾馳如風,先桂軍一小時搶占渡口,成為第一支整建制過江的紅軍部隊。隨后將陣地移交三軍團,再度奔赴覺山戰(zhàn)場。</p><p class="ql-block"> 三軍團立即南推防線至光華鋪,軍委工兵營用煤油桶和門板在湍流上架起浮橋!11月30日至12月1日,軍委兩個縱隊在這條搖搖晃晃的浮橋上疾行通過。東岸三個阻擊陣地炮火連天,浮橋上車馬輜重川流不息,戰(zhàn)士們踩著浪花與槍彈賽跑。</p><p class="ql-block"> 12月1日下午3時,當最后一批部隊通過后,工兵含淚炸毀浮橋。硝煙未散,紅九軍團先頭部隊突然趕到江邊,但見江水已被鮮血染紅,將士們毫不猶豫躍入急流,泅渡而過。</p><p class="ql-block"> 界首之渡,是紅軍戰(zhàn)略機動能力的集中體現(xiàn)。這座用煤油桶筑起的臨時通道,在歷史長河中化作永不沉沒的精神之橋,承載著中國革命通向新生的希望。</p> 鳳凰嘴:血色長歌的終章 <p class="ql-block"> 鳳凰嘴古渡,這座曾經(jīng)商賈云集的湘江要津,在1934年寒冬迎來了中國革命史上最悲壯的一頁。</p><p class="ql-block"> 形如鳳凰展翅的臺地,本是祥瑞之地,三個多月前,紅六軍團曾在此安然涉渡。而此刻,它卻成為中央紅軍傷亡最慘烈的修羅場。由于界首渡口浮橋已炸毀,鳳凰嘴渡口成為當天江東紅軍各部涉水過江的生命通道。搶渡途中,天上敵機持續(xù)來回轟炸、低空掃射,地面追敵重機槍濫射阻截,江面成了血腥屠場,很多紅軍戰(zhàn)士永遠倒在了渡江的路上。敵機過后,木板、衣帽、文件箱和書報浮滿了江面,與紅軍將士遺體順流而淌,殷紅的獻血將碧綠的湘江染成了“赤水河”。</p><p class="ql-block"> 12月1日正午,當八軍團官兵拖著疲憊之軀趕到江邊時,發(fā)現(xiàn)他們已是江東最后“守夜人”。</p><p class="ql-block"> 這支原本擔任側(cè)翼掩護的部隊,在三天內(nèi)歷經(jīng)三峰山改道、古嶺頭血戰(zhàn)、晝夜急行軍,趕到江邊已遲到了整整兩小時。先前過江的部隊留下的不是通道,而是被敵機炸得千瘡百孔的渡場。戰(zhàn)士們手挽手踏入寒江,深水處用竹筏擺渡,淺灘區(qū)涉水前行。敵機投下的炸彈掀起沖天水柱,鮮血瞬間染紅江面。</p><p class="ql-block"> 最令人痛徹心扉的是:紅八軍團過江時,五六架敵機直撲渡口。部隊雖然吹響了防空號,但因戰(zhàn)士大多是長征前夕參軍的新兵,沒有經(jīng)過正規(guī)的軍事訓(xùn)練,隊伍頓時混亂。在敵機的空襲下,江面血肉橫飛,血色染江。當晚整理隊伍,參與強渡的紅八軍團過江后只剩1000人,建制被取消。</p> <p class="ql-block"> 四大渡口見證了不一樣的渡江方式,同樣,也見證了紅軍將士視死如歸的英勇精神。據(jù)統(tǒng)計,湘江戰(zhàn)役后,中央紅軍從八萬六千人銳減至三萬余人,江水為之赤,山河同悲。然而正是這場慘烈的渡江戰(zhàn)役,證明了紅軍是一支打不垮、壓不倒的革命力量,為之后的遵義會議和偉大轉(zhuǎn)折奠定了堅實基礎(chǔ)。</p><p class="ql-block"> 今日的湘江碧波蕩漾,四大渡口立有紀念碑刻。當?shù)乩先诉€能指認某處江底仍有當年沉槍,某處岸石彈痕猶存。每年深秋,紅霞滿天時,恍若還能聽見當年的軍號與吶喊。那不僅僅是一次軍事上的渡江,更是一個政黨、一支軍隊、一種精神的涅槃重生——以鮮血為代價,換取了中國革命的浴火重生。</p> <p class="ql-block"> 江水東去,精神永存。四大渡口的故事,早已融入中華民族的血脈,成為永恒的精神地標。</p> <p class="ql-block"> 文字:凌風</p><p class="ql-block"> 美篇號:499752974</p><p class="ql-block"> 圖片:自拍 / 來自網(wǎng)絡(luò)</p><p class="ql-block"> 背景音樂:我愛你中國</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