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東海之濱的定海老城,西大街73號,一棟灰瓦白墻的舊式民居靜立街角。門前“小小圖書館舊址”七字,無聲訴說著80多年前那場動人心魄的文化抗戰(zhàn)。</p><p class="ql-block">誰承想,這間看似尋常的民房,曾在那段風(fēng)雨如晦的歲月之中,于孤島之上擎起一盞明燈,照亮了這座千島之城的抗日烽火之路。</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一</p><p class="ql-block">1931年,九一八事變爆發(fā)。定海作為浙東沿海重要口岸,抗日救亡運動進入新階段。定海公學(xué)的學(xué)子們聞風(fēng)而動,與定海民眾教育館的宣傳隊攜手并肩,高舉抗日救國的旗幟。</p><p class="ql-block">與此同時,另一股“靜默的思潮”正在民間涌動。1934年,青年文藝讀書會在定海成立,以文藝副刊《孤舟》為平臺,匯聚了一批懷抱理想、熱血愛國的進步青年,翁濤、陳維周、胡時杰等皆是其中一員。</p><p class="ql-block">1936年,眾人相聚在陳維周家時,翁濤提出了一個想法:把讀書會成員的書籍集中起來,讓會員們能互相借閱、共享資源。這一建議獲得大家的一致支持。書籍不足,他們就拿著籮筐到朋友處四處集書,很快,陳維周家的閣樓上,書籍便如雨后春筍般多了起來。</p><p class="ql-block">在這小小的閣樓之上,他們分享著彼此從各地搜集的進步書籍,如饑似渴地傳閱魯迅的犀利雜文,爭相討論著蘇聯(lián)的經(jīng)典革命小說,還熱切傳遞著來自上海、北平的抗日最新消息,從中了解全國抗日形勢。</p><p class="ql-block">“書猶藥也,善讀之可以醫(yī)愚”,這座小小的閣樓儼然成為了一個“地下圖書館”,也是后來“小小圖書館”的雛形。</p><p class="ql-block">1937年七七事變后,進步青年們組織成立了定??谷招麄麝?。隨著閣樓上進步青年們收集的存書越來越多,也為了讓更多普通民眾接觸到進步書籍、了解到抗日形勢,1937年10月,他們將歸集在陳維周家中的圖書悉數(shù)搬出,遷移到縣前街13號,公開對外經(jīng)營圖書閱覽業(yè)務(wù),并將這一新的據(jù)點取名為“小小圖書館”,將館內(nèi)藏書公開出借。</p><p class="ql-block">首任館長胡時杰解釋館名:“名為‘小小’,實為星火,可成燎原之勢。”一經(jīng)開館,便得到了社會各界的支持,進步青年們更以此為陣地,開展起喚醒民眾、抗日救亡的宣傳活動。</p><p class="ql-block">至此,“小小圖書館”從“地下”走向了前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二</p><p class="ql-block">開館僅三個月,洶涌的借閱人流擠滿縣前街,原有的場館略顯逼仄。1938年1月,圖書館遷至西大街張宅,設(shè)有展藏室、閱覽室、活動室,還在白泉、沈家門和岱山東沙等地設(shè)立“小小圖書館”分館和流動圖書箱,成為喚醒民眾、團結(jié)人民的精神燈塔。</p><p class="ql-block">鼎盛時期,圖書館藏書增至4000余冊,其中還包括不少彼時國民政府的“禁書”,如《論持久戰(zhàn)》《論新階段》《西行漫記》《中國的新生》等。讀者達到了近2000人,他們中有孜孜求學(xué)的在校學(xué)生,也有教書育人的學(xué)校教員,還有奔波于市井的打工店員,當(dāng)?shù)貒裾械穆殕T也曾偷偷前來借閱。</p><p class="ql-block">隨著中共定海縣工委將“小小圖書館”納入黨的外圍組織,并專門派員指導(dǎo)工作,這座圖書館,成了島城傳播抗戰(zhàn)文化的樞紐,也成為中共地下黨開展抗日活動的秘密聯(lián)絡(luò)站。</p><p class="ql-block">館內(nèi)經(jīng)常人聲鼎沸,或召開時事討論會,或舉行文藝演出,還邀請定海籍的上海地下黨員楊志華、樂時鳴等回鄉(xiāng)作有關(guān)全國抗日形勢和上海各界抗日救亡情況的報告,組織進步青年張貼抗日標(biāo)語。</p><p class="ql-block">1938年10月,“小小圖書館”迎來了一份意義特殊的禮物,時任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政治部第三廳廳長的郭沫若,在武漢題贈了“定海小小圖書館成立一周年紀(jì)念”條幅,跨越重重山海,抵達定海。</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三</p><p class="ql-block">在抗戰(zhàn)時期的東海之濱,這座位于街巷之中的圖書館,為島城留下了可以燎原的星星之火。</p><p class="ql-block">1939年6月,定海淪陷,“小小圖書館”被迫關(guān)閉,但火種早已撒遍千島大地。島城的熱血兒女接過“小小圖書館”傳遞的信念,繼續(xù)書寫著不屈不撓、可歌可泣的抗戰(zhàn)傳奇。</p><p class="ql-block">“茍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據(jù)不完全統(tǒng)計,上個世紀(jì)三十年代末,至少有30余名進步青年受“小小圖書館”影響,走上了革命抗戰(zhàn)的道路,他們中有人去皖南或蘇南投奔了新四軍,有人留在定海參加敵后抗日活動,還有人在定海淪陷后轉(zhuǎn)入岱山等海島地區(qū),成為開辟抗日游擊根據(jù)地的骨干力量。</p><p class="ql-block">在這群英勇無畏的青年中,有后來參加過抗美援朝長津湖戰(zhàn)役的軍需官孫壽昌;有參與“里斯本丸”號營救行動的定海抗日自衛(wèi)團四大隊指導(dǎo)員李伋。還有更多的青年,前赴后繼加入到抗日斗爭的殘酷戰(zhàn)場,將自己的熱血灑在了這片他們深愛的土地上。</p><p class="ql-block">比如,17歲的張叔馨,隨定海地下黨轉(zhuǎn)戰(zhàn)敵后,在定海白泉戰(zhàn)斗中身陷重圍,身中十一刀仍死抱敵人,為戰(zhàn)友轉(zhuǎn)移爭取時間;21歲的金家迪,輾轉(zhuǎn)投奔新四軍六師,在戰(zhàn)斗中腿部中槍仍堅持作戰(zhàn),最終被日軍刺刀捅死,鮮血浸透江蘇常熟的土地;19歲的陳慶恒,為掩護部隊轉(zhuǎn)移,犧牲于定海黃楊尖山……</p><p class="ql-block">“捐軀赴國難,視死忽如歸”,這不僅僅是詩句,更是這群熱血兒女在那個戰(zhàn)亂年代用生命寫下的悲壯史實。</p><p class="ql-block">如今,舊址猶存。2001年,“小小圖書館”被列為舟山市文物保護點。在市圖書館四樓,人們復(fù)原了當(dāng)年的屋檐、匾額,重現(xiàn)書香氛圍,郭沫若的題跡依舊肅穆。</p><p class="ql-block">時光流逝80余年,但以書為劍的愛國情懷、以館為盾的文化堅守,仍在此間激蕩、回響。</p><p class="ql-block">那盞曾經(jīng)照亮暗夜的燈塔,至今仍在提醒每一個前來的人:過去的歷史不可忘卻,先輩的遺志必須傳承。</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