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攝于2015年9月3日天安門廣場 <div>2025年5月初的印巴空戰(zhàn)讓我們的殲-10C戰(zhàn)機、霹靂-15導彈名聲大震,同時也讓更多人看到了以預警機為核心的作戰(zhàn)體系在當今乃至未來空戰(zhàn)中的重要作用。</div><div><br>提到預警機就不能不提到被譽為“中國預警機之父”的王小謨。<br><br></div><div>前些日子,我懷著崇敬的心情讀了人民出版社和航空工業(yè)出版社聯合出版的的《中國工程院院士傳記-王小謨傳》。<br><br></div><div>王小謨畢生致力于雷達技術研究與工程應用工作,是中國預警機事業(yè)開拓者和奠基人。<br><br></div><div>1962年的一天,在蘇聯撤走專家后不久,領導找到王小謨,讓他負責做原來由蘇聯援建的383三坐標雷達項目(早期的雷達只能給出目標的距離和方位二維坐標,不能給出高度。20世紀60年代,三坐標雷達成為當時國際雷達技術研究的前沿領域),他問跟誰一起做,回答是“就你一個人先做吧”。<br><br></div><div>后來研制隊伍才慢慢擴大。經過艱苦卓絕的努力,王小謨和他的團隊終于研制成功。<br><br></div><div>王小謨主持設計研制的383三坐標雷達在1984年的國慶閱兵時立了功。<br><br></div><div>383三坐標雷達的成功,不但填補了我國三坐標雷達的空白,開拓了我國三坐標雷達設計研制的新領域并由此發(fā)展成為一個雷達裝備系列。<br><br></div><div>中國第一部三坐標雷達橫空出世,我國因此進入三坐標雷達技術世界先進行列,在1985年獲得了國家科學技術進步一等獎。<br>上世紀九十年代初,鑒于空軍解決急需購買國外相關裝備,開始與以色列接觸,洽談預警機合作事宜。<br><br></div><div>預警機是二戰(zhàn)后發(fā)展起來的一個特殊機種。二戰(zhàn)期間,雷達得到了迅速的發(fā)展,使之能有效地探測遠距離目標。但是,雷達波是直線傳播的,而地球表面卻是彎曲的,這就限制了地面雷達的探測范圍。要想讓雷達探測得更遠,就必須增高雷達距離地面的位置。因此,雷達便被架設在了高山上。<br><br></div><div>20世紀70年代,美英蘇先后研制的新一代預警機都安裝了性能更好的脈沖多普勒雷達,并裝有敵我識別、情報處理和電子對抗等設備,不僅可以及時發(fā)現和監(jiān)視低空入侵目標,還可以指揮已方戰(zhàn)斗機進行攔截和攻擊,自我保護能力也有了不小的提高。<br><br></div><div>在與以合作之初,王小謨就提出了同步研制的方案,曾遭到單位一高層的反對,認為,明明與以色列簽訂了合同,還搞什么同步設計,多此一舉<font color="#ed2308">(207頁)</font><font color="#333333">。</font>但,王堅持已見并統(tǒng)一了思想。<br><br></div><div>1999年,當時任美國總統(tǒng)克林頓得知中以合作情況后打電話給以總理,厲聲要求“必須中止與中國的合作”<font color="#ed2308">(203-204頁)</font>。在以色列撤消合同后,在王小謨的領導下,僅用一年時間,就拿出了樣機。面對撤消合同的壓力,王小謨并未慌亂,因為他和他團隊的同步研制工作,早已為預警機國產化準備好了方案和可試飛的科研樣機。<font color="#ed2308">(208)</font><br><br></div><div>我國預警機的研制經歷了60多年的發(fā)展與努力,在發(fā)展進度與技術水平上已穩(wěn)居該領域的世界前沿。 空警-500作為我國新一代預警機,首次將數字陣列雷達技術應用于預警機,標志著我</div><div>國預警機的設計技術已經達到世界領先水平。<br><br></div><div>2013年1月,王小謨獲得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br><br></div><div>哪有什么歲月靜好,不過是有人替你負重前行。<br><br></div><div>讓我們向錢學森、錢三強、鄧稼先、于敏、黃旭華、王小謨等為我國國防現代化做出突出貢獻的科學家致敬!<br></div> 1. 2.中國第一部三坐標雷達橫空出世,我國因此進入三坐標雷達技術世界先進行列,在1985年獲得了國家科學技術進步一等獎 3.當初,接手這項任務的只有他一人 4.在與以合作之初,王小謨就提出了同步研制的方案,曾遭到單位一高層的反對,認為,明明與以色列簽訂了合同,還搞什么同步設計,多此一舉。 5.八卦一下,王小謨的家世與那個曾在歷史上赫赫有名的人物有著密切的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