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林虎攝</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流失的鄉(xiāng)村記憶</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孫江林</b></p><p class="ql-block"> 時間在流逝,記憶也在流逝。魯家莊的文化同樣在流逝。我時常會想到 “文化沙漠” 這幾個字。提及魯家莊的文化記憶,我常常會有一種急迫感:年過六十歲的我都記不清魯家莊的歷史了,還能指望比我更年輕的鄉(xiāng)鄰去回憶、復原魯家莊的歷史嗎?</p><p class="ql-block"> 小時候在魯家莊見過的海蓮寺、老戲樓、老閱臺,村里的古槐樹,飼養(yǎng)室旁邊糧庫門頭的一對石獅子,如今已全然不見,取而代之的是與其他村鎮(zhèn)別無二致的建筑:現(xiàn)代化的校舍、磚瓦結構的民宅,冷硬堅固的水泥路不僅覆蓋了過去的街道,甚至一直連通到各家各戶。與泥土打了一輩子交道的農(nóng)民,即便在雨天也無需擔心腳上沾滿泥巴,吃飯穿衣也不再發(fā)愁。可面對這些變化,不知為何,我卻高興不起來。</p><p class="ql-block"> 我到街道尋覓舊時的痕跡,期望能找到 50 年前我曾見過的景象,但結果總是令人失望。我似乎迷失了方位,總把他鄉(xiāng)錯認作故鄉(xiāng),心里彌漫著一種既新奇又陌生的感覺。</p><p class="ql-block"> 過去的街道北高南低,街北土臺上有一條與街道平行、寬六七米的道路,路中間高兩頭低,宛如一道弓起的拋物線,中間高度約有兩米,路邊堎鑲著石頭。踏上八、九級青石臺階,便到了魯家莊中學校門。街南與魯中斜對門的是魯家莊小學??忌铣踔械奈沂半A而上,明顯有一種升級的喜悅。然而眼前的街道,街北與街南基本處于同一平面。由于大部分孩子跟隨務工的父母進城讀書,或者前往縣城求學,中小學生源受到極大影響,中學干脆撤并到蒲村和岐山。魯中改成了魯小,原來的魯小則被荒廢,空閑的教室一度被用作麻將室,如今村里正打算在那里規(guī)劃建設魯家莊面粉廠。</p><p class="ql-block"> 魯中原有的景象已全然改變。</p><p class="ql-block"> 正值暑假,魯小的鐵柵門緊鎖著。站在街中心向北望去,能看到一座嶄新的行政辦公樓,矗立在過去海蓮寺大雄寶殿的位置。大雄寶殿以前的建筑格局曾長期保存。據(jù)比我年長十歲的明生哥回憶,大雄寶殿內(nèi)曾供奉過關帝圣君塑像,兩側是關平、周倉兩位護法神像,塑像上方橫額寫有伽藍菩薩字樣,往后是老爺暖閣,暖閣中間有一過廳,過廳將暖閣分為東西兩廂,分別塑有道家始祖老子(太上老君)神像以及儒家創(chuàng)始人孔子神像。大雄寶殿東側是東暖閣,東西寬六間,南北兩排共十二間古建筑群,雕梁畫棟,極為壯觀。內(nèi)有玉皇樓、送子娘娘殿、如來佛殿、觀音菩薩殿等道教、佛教塑像。炳文回憶說,正東邊東西朝向的那兩座大房,北邊夾道里有一廁所,印象最深的是廁所為木板鋪成的旱廁,在當年應當是最先進的,閱臺上及東邊房前有幾棵老柏樹四季常青。這些描述,讓我對以前的記憶有了些許恢復:東暖閣一組建筑低于大雄寶殿且向北縮進幾米,從閱臺到東暖閣,有兩三階巨大的青石臺階,幾棵柏樹高大虬曲,蒼古如同周公廟前的古柏。</p><p class="ql-block"> 我在魯中讀書時,大雄寶殿被改作校長辦公用房,里面留存的 “四舊” 被悉數(shù)拆除,正副校長和有聲望的教師都在此辦公。大雄寶殿面南的閱臺往南延伸約有 15 米長,東西寬約 30 米,閱臺往南有七八級青石臺階;閱臺東側有一棵千年古柏,橫出的古枝上曾掛著一個鐵鈴,那是學生上下課的號令之源。西側有一棵古老的白果樹。閱臺往南,隔著一塊百米見方的院子,便是老戲樓。戲樓為木質(zhì)結構,上下兩層,懸山式屋頂,下有斗拱,古色古香。三、七月古會或者春節(jié)期間,村里會請岐山縣劇團或麟游縣劇團來唱秦腔。那時我年紀小,站在臺下看不清,就會在閱臺上找位置,要是在被人擠滿的閱臺上找不到位置,就索性爬到白果樹上看戲??扇缃?,大雄寶殿連同閱臺早已被鏟平,古柏也蹤跡全無,取而代之的便是這幢行政辦公樓。閱臺對面的老戲樓也被拆除。大雄寶殿、老爺暖閣、東暖閣以及閱臺戲樓曾合稱為海蓮寺,是一座三教合一的寺院,如今卻無一幸存。</p><p class="ql-block"> 關于海蓮寺的歷史記憶,我向比我年長幾歲的冠岐哥求證。他說,明嘉靖年間關中有過地震,大小房屋蕩然無存,海蓮寺建筑群有可能是在嘉靖年間之后建造的,距今已有 500 余年,老戲樓是 1981 年拆除的,不知道是哪年建造的;閱臺上的關帝廟是 1983 年拆掉的,廟的后檐領上寫有 “萬歷三十七年建筑” 的墨跡,如此算來,也就是公元 1609 年建廟,官辦小學有石碑記載,始于民國二十六年,即 1937 年。</p><p class="ql-block"> 大殿西邊隔著一條南北走向的路便是我們孫氏祠。前廳后樓,東西廂房,排列有序,后來被拆除建成了五座教室。教室呈東西朝向,是大房,人字屋頂,長約 30 米,寬約 8 米,中間用山墻隔成兩個教室。我讀中學時,就在這幾個教室上課。父親說,祠堂是孫家一個寡婦修建的,最北面是祖案,祖案很大很氣派,占一座大房;往南還有一座大房,再往南是過廳,過廳兩邊有廂房;再往南到街道,有許多門面房,一隊的朱耀堂曾在那里開過藥房;藥房往東有一對石獅子,再往東你王志清爺?shù)母绺缭谀抢镩_過染坊。父親說到這里,口氣中滿是自豪,說祠堂里的柱子又粗又大,還有彩繪,旁邊有食堂,非常氣派。街南面也是孫家的門面房,有幾十畝土地,逢年過節(jié),孫家人都會到祠堂免費吃麻糖和油糕。說到這里,父親仿佛回到了從前。父親問我,祠堂你應該記得吧?可我一點印象都沒有,也許那時我還太小不記事,父親曾帶我去過。我問父親,那個掏錢建祠堂的寡婦與咱們家有什么關系?父親說,那是幾百年前的事了,誰知道呢,連你爺爺也說不清楚。如果說戲樓建于明萬歷三十七年(1609 年),那是否可以推斷孫家祠堂也建于此時呢?遺憾的是沒有文字記載,更何況如今遺跡全無,難以求證。我問父親,祖案在哪里呢?父親說,被青化孫家后人拉走了。青化孫家后人那次來了很多人,說這么多年一直是你們祭祖,辛苦了,今年祭祖我們來。來時拉了頭牛,說是來拜祖的,咱這邊的人老實,就讓人家拜,結果第二天一看,祖案都被人家拉走了。父親說,祖案上有歷代先人的記錄,實際上就是家譜。父親還說,青化孫姓后人后來還回來問過孫家的事呢。</p><p class="ql-block"> 我們西道村村中以前有一棵巨大的國槐,其粗壯程度需三人合抱,樹身已空,往上伸展的三股樹枝粗過一圍,健碩繁茂,樹冠能覆蓋近百平米。過去村人夏天開會,常常集中在古槐樹下,可這棵古槐前幾年干死了,后來被砍伐。過去生產(chǎn)隊倉庫門口,有一對石獅子,我不知道這對石獅子是不是過去孫家祠堂面街的藥鋪與染坊之間的那對石獅子,也不清楚是哪個朝代遺留下來的,被人摩挲得非常光滑。某天晚上,這對石獅子被人偷走了。村里的青壯年都進城打工,農(nóng)村盜賊眾多,有點動靜也沒人敢出來查看,偷盜之事時有發(fā)生,即便報了案,也往往沒有結果,只能不了了之。</p><p class="ql-block"> 拆的拆,偷的偷,魯家莊的文化沒有受到任何保護,被歲月稀釋得幾乎消失殆盡。</p><p class="ql-block"> 街中心用鐵欄維護的一根石柱,就是魯家莊以前那個 “樁” 所在的位置,那曾是魯家莊村落的中心。原來的 “樁” 存放在新修于東橋附近的新海蓮寺中,現(xiàn)在用護欄圍定的石柱據(jù)說是二隊閑置的一個石碾。</p><p class="ql-block"> 魯家莊大隊過去下轄 11 個生產(chǎn)隊,如今魯家莊叫 “村”,下面的生產(chǎn)隊叫 “組”。以前我們隊叫西道隊(三組),還有東道隊(四隊)。據(jù)明生哥回憶,魯家莊的 “樁” 是古戲樓、閱臺大雄寶殿、老爺暖閣中軸線的中心點。戲樓、閱臺寶殿、暖閣又位于東暖閣與孫氏祠的中心。一條東西筆直的街道,將村莊分為南北兩半。街北孫氏祠向西,居住著以魯姓、朱姓為主的幾十戶人家,往西是朱氏祠,祠西至西溝之間有一條南北走向的大路,這就是從街道通往騾馬市、豬羊市的西門,這里居民以魯姓居多,所以又叫魯家門,也就是現(xiàn)在的西門組(二組);與西門對稱,海蓮寺以東也有一條南北走向的大路,是通往北邊集市的東門,東門以東街以北居住著以羅姓為主的居民,所以叫羅家門,現(xiàn)在和街南的居民合為一體,就是現(xiàn)在的東道組(四組);街南靠西側有一南北走向的大道直通當?shù)刈畲蟮某靥粒ㄉ徎ǔ兀褪俏覀冃r候戲水的澇池,現(xiàn)已改為廣場),東至東道,西至西溝,這里居住著孫、魯、陳、曹四姓居民,這條大道叫西道,也叫南街,就是現(xiàn)在的西道組(三組);街道以西的西溝與街連接有一土橋,叫西橋,橋西居民以王姓為主,故又名 “王里頭”,就是現(xiàn)在的西橋組(一組);與西橋?qū)ΨQ的是街東東溝與街連接的東橋,橋東居住著以孫姓為主的居民,過去叫(東橋頭,老闕坤,)就是現(xiàn)在的東橋組(五組)。</p><p class="ql-block"> 西道、東道,在我理解,過去應該是官方用語。這些稱謂或許早在明代就已存在。“南北魯家莊” 的美譽也不知始于何時,過去的歷史和昔日的輝煌都沒有文字記載。我真心希望大家能通過微信平臺,慢慢將這些信息回憶、補充、完善起來,讓一段輝煌的歷史和尚存的記憶能夠在人們的記憶中保存下來,這將是衣食無憂的魯家莊百姓最為珍貴的精神財富。</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