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拾伍、疫情轉(zhuǎn)折<br><br> 生活是一條奔流不息的河流,一個流程接一個流程;上一個流程的結(jié)尾,是下一個流程的開頭。<br><br> 第二百零一章 人生是無數(shù)的圓圈<div><br></div><div> 人生是無數(shù)的圓圈,每一步都是起點,每一步又都是終點;你往前走,它就是起點,你不往前走,它就是終點。<br><br> 兩篇后記與忠坤來明<br><br> 2022年11月26日傍晚,我沒空吃飯先放美篇。這次的標題是先標上“第二百章”,不像以前是發(fā)出去很久以后才往上標的。<br> 吃飯時感慨得眼眶都是潮濕的,要用紙巾拭淚。<br> 放上朋友圈不久,楊麗發(fā)來一個視頻,然后留言:“數(shù)學家陳景潤之子陳由偉:科學無國界,但科學家有祖國視頻你看看。”<br> 我點出來看過后回復(fù):“這下看了,頭一次看到。謝謝妹子”。<br></div> “讀你的200章”。/“文章立刻加精了?!?lt;br> 我看到手機屏幕上有跳出楊麗寫的文字,但后面在微信上沒看到,是后來在美篇評論欄上看到的:“三明作家鄧友華著《這塊土地的靈魂》終于在壬寅初冬完稿。讀完第二百章,不由長長地呼一口氣,陷入深深地沉思,窗外喇叭喊做核酸的聲音悄然消失,世界一片寂靜,只有行行飽蘸深情的文字在眼前閃爍。一本書,寫了六七年,厚厚的四冊,整整二百章,一章一事一人。從著名數(shù)學家陳景潤入筆,串起三明這塊土地上幾代靈魂人物的命運,一條以文化傳承的鏈條如沙溪河一樣生生不息。<br> “出乎意料,我在第二百章中又一次重磅出鏡。友華大哥點滴詳盡的書寫,讓我一次次淚濕眼簾。為他這么多年鍥而不舍的堅持,為他對文學的癡愛,為他的執(zhí)著專注,為他的真實真情。我們六年前相遇的那個瞬間,原來是如此美好,原來是一種互相支撐著在人生路上跋涉的文字緣,也是一種血脈相連的親情。<br> “最想說的是,大哥辛苦了!祝賀你,終于完成了書稿,完成了時代賦予你的使命,你無愧于腳下的土地,你是三明的驕傲,我為你自豪!祝福你,今后的日子身體健康,盡享天倫之樂!”<br> 沈世豪教授留言:“拜讀。娓娓道來,從容不迫,有一股脈脈的清流在流淌,這就是情感。謝謝你辛勤的勞作!”<br> 次日將前文貼上第4部書稿的尾巴上,還把目錄也弄好。想想得將今年5月給宣傳部的稿本上的附錄后半部分移到第4部來。讓此前拿到前面稿本的讀者也能看到。連來載慶的序三也放附錄上。但新稿本的第1部還照樣排,這是給新讀者對象看的。<br> 11月28日將后面四章打印出來放上樣書后面粘貼起來。放一會后再用電吹風吹干。<br> 再后面想到可以將兩篇后記放上美篇,就開始實施。拍題圖,是兩本書并列在一起拍照的;<br> <p class="ql-block">再是各本封面封底,然后是目錄。</p><p class="ql-block"> 弄好后在10點左右發(fā)出去。再轉(zhuǎn)發(fā)相關(guān)的少數(shù)朋友。</p><p class="ql-block"> 沈教授留言:“收到!拜讀,佩服你的毅力和精神!祝賀你!”</p><p class="ql-block"> 來載慶在美篇評論欄留言:“一片土地,一種精神,一腔心血,一席傳承!呼喚書稿盡早面世!”</p><p class="ql-block"> 楊麗在美篇評論欄留言:“[咖啡]嘔心瀝血的書寫,堅韌不拔的跋涉,終于完稿!”</p><p class="ql-block"> 下午凌零圖書陳忠坤留言:“在嗎”?</p><p class="ql-block"> “在”。</p><p class="ql-block"> “三明嗎”?</p><p class="ql-block"> “是”。</p><p class="ql-block"> “離黨校遠嗎”?/“我在三明黨校學習”。</p><p class="ql-block"> “黨校在哪我都不知道”?!拔以谙卵蟾浇薄?lt;/p><p class="ql-block"> 忠坤發(fā)來位置圖片,我一看是列東東新四路人行附近,就想起來了,是遠相舅去世時辦酒的地方。我想按常規(guī)我得盡地主之誼,就留言:“在三明市黨校學習多久?什么時候見個面?”</p><p class="ql-block"> “1日回廈”。/“到時看您什么時候有空”。</p><p class="ql-block"> “我都有空。要不明天傍晚我請你去三明天元賓館吃自助餐。把檔案館小魏和校長也叫去?”</p><p class="ql-block"> “應(yīng)該是可以”。</p><p class="ql-block"> “那就先跟你講定啦,然后我叫她們”。</p><p class="ql-block"> 我打電話給校長,她講明晚沒空,最好今晚,要近點。我們就改放城關(guān)客家飯店。我跟她商量著人頭,她是自己來。我說那把向暉叫來。我原來是要叫檔案館小魏等人的,還想叫方建國老師鄧衍淼老校長。就我來叫。</p><p class="ql-block"> 我先問忠坤:“我叫校長了,時間地點有變動,問你今天晚上有空嗎?在城關(guān)的老區(qū)政府對面的客家飯店”?</p><p class="ql-block"> “今天要比較晚些”。</p><p class="ql-block"> 我連線過去,被拒絕了。隨后是留言“現(xiàn)在不方便接電話”。</p><p class="ql-block"> 我也留言:“我本來想明天,要改在今天晚上看你有沒有空。/“要到幾點?應(yīng)該可以等你”。</p><p class="ql-block"> “我是中午到的”。/“擔心當?shù)胤酪哒摺薄?“廈門是要核酸報告出來,才能出門”。</p><p class="ql-block"> “你是明天才到,還是今天已經(jīng)在三明了?”</p><p class="ql-block"> “今天到”。/“已經(jīng)到了”。</p><p class="ql-block"> “應(yīng)該有做過核酸吧?”</p><p class="ql-block"> “落地必須做”。</p><p class="ql-block"> “那就可以啦,我和校長大家等你一下嘛,應(yīng)該六點多七點都可以”。</p><p class="ql-block"> “好”。“七點左右”。</p><p class="ql-block"> 我打電話給校長敲定,再通知小魏等人,然后打給方老師、衍淼。</p><p class="ql-block"> 我出去等車時,還不到六點。</p><p class="ql-block"> 忠坤連線,說這下才知道是在新校區(qū)。我說那離這二三十公里呢!人都叫了,只好打車來了。他發(fā)地理位置給我,“在這個新校區(qū)”/“對了/”你那個是導(dǎo)到三元區(qū)人民政府?”</p><p class="ql-block"> 我到飯店找服務(wù)員教我發(fā)他地理位置,后面還附言:“百貨旁邊。客家飯店。333包間”。隨后還發(fā)給小魏等人。并打電話說過。</p><p class="ql-block"> 校長18點多些到,陳忠坤快19點到,廈商百貨門口,我和校長一起下去接的。他們是頭一次見面。</p><p class="ql-block"> 晚上聚得很好。席間我有問他《少年陳景潤》后來發(fā)行了多少萬冊?他回答說是八萬多。我說與我預(yù)測的起碼十萬冊很接近了。這書有生命力,后面還會走的。</p><p class="ql-block"> 生活奇妙得很,當年宋力為了廈門版《少年陳景潤》帶忠坤來采訪我直接就成了第2部的開頭;而我將記述此事的第3部后記放上美篇的當日,忠坤又再次來明,好像預(yù)示著第5部的開頭。</p><p class="ql-block"> 席間,校長說起在幾個月時間里就建起富興校區(qū)并投入使用,說起那個陳景潤在書桌上讀書的塑像出自她的構(gòu)想,還說起陳由偉來到陳景潤塑像前時熱淚盈眶。校長的話勾起我的一個心愿,我對剛得知已調(diào)到富興校區(qū)當副校長的向暉說,我一直想拿著幾本書稿跟陳景潤塑像合個影,到時就去找你!</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沈世豪教授的《三鋼記憶》</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11月29日我中午在家時看到沈世豪教授11:58留言:“寫了一篇短文,一個雜志要用,你有沒有三鋼廣場上這個轉(zhuǎn)爐正面一點的照片?如果有,請支持!謝謝!”</p><p class="ql-block"> 我在手機上找出去年底在三鋼記憶館外面轉(zhuǎn)爐前拍的兩張照片,發(fā)過去。</p> “收到!謝謝”。<br> 我在家快動身送姐姐去下洋坐102車時看到沈世豪教授15:09發(fā)來的文檔和留言:“準備在《政協(xié)天地》省政協(xié)的正規(guī)刊物上發(fā)表!”/“編輯部想要一張正面的轉(zhuǎn)爐照片!”/“麻煩問下第一張轉(zhuǎn)爐有沒有正面一些的照片呢,這張角度有一點點傾斜”/“第三條是編輯的短信!”我還點出來看了文章的前面一小部分,就和姐姐出發(fā)了。<br> 到下洋等候時,看過沈教授文章的后半部分,再想是讓他找華安去叫鄭館長落實還是自己去找,想想還是自己幫這忙吧。就將沈教授的微信截屏了,連文檔一起發(fā)給記憶館鄭館長,再連線說這事。<br> 忙好送姐姐上車。<br> 我在回來的路上給沈教授回復(fù):“我已經(jīng)叫三鋼記憶館的鄭館長去找兩張。沒有,就叫她到外面去現(xiàn)拍兩張,她發(fā)給我以后我再轉(zhuǎn)發(fā)給你?!?lt;br> “太感謝了!”/“如有更多相關(guān)照片,比如老照片,也歡迎提供原圖”。/“編輯短信,希望提供一點三鋼老照片!謝謝你的鼎力支持!”<br> 我即將自己寫三鋼那篇美篇文章發(fā)給他。<br> 我還從微信里找出《時代三明》排的版面文件發(fā)給他,并留言,“這是我寫三鋼那篇在本地雜志上發(fā)表時排好的版面,上面的老照片好像你們應(yīng)該也可以用”。<br> “非常感謝你送來的三鋼材料!如有原圖的老照片,有那張火車頭的照片嗎?你文章中的老照片下載下來像素低,無法用!”<br> 我到家后在手機上找出當時拍照的發(fā)了幾張給他,然后說,“我去年底跟總工會團隊首次去記憶館時,自己用手機拍的。原圖發(fā)給你”。<br> “謝謝!很難得!”<br> 我再點點擊率。日升高4000多。頭天的后記閱讀量單日超過1000多,比上次還多。<br> 沒見鄭館長發(fā)照片來,可能是要下大雨黑云壓城拍出來太暗了,也就沒拍。<br> 后面下大暴雨。<br> 11月30日上午就新建文檔列第4部要分送的名單,按實小和垂裕祠幫市非遺承擔的框架來。<br> 下午收到鄭館長發(fā)來的兩張照片,還留言:“本想好好拍一張,一直下雨,只好把別人拍的征集過來了”。<br> “是啊,天氣不剛好,昨天下午黑云壓城,然后下大暴雨”。<br> 我轉(zhuǎn)發(fā)給沈教授,“鄭館長剛發(fā)給我的,我轉(zhuǎn)發(fā)給你”。<br> 然后給鄭館長轉(zhuǎn)達謝意:“沈教授回復(fù):太好了!謝謝你!請代我謝謝鄭館長!”<br> “不客氣”。<br> 樣書要分送的單子是列出來了,大致如此,但要不要實行卻還沒下決心。按說是要先決定采用哪個方案。今年不是去年,情況不同了。<br> 12月1日上午看到沈世豪教授發(fā)的朋友圈,是廈門日報剛發(fā)的,回憶他小學時讀書寫作的,他在校長的許可后考試時寫了一百多行現(xiàn)代詩,校長拿著卷子去找教育局長,說發(fā)現(xiàn)了一個“作家苗子”。這篇文章我發(fā)到自己微信上。前面就有想寫沈教授采寫陳景潤的故事,像上次他說的“改動一個字,跑了三個月”。這下又被這細節(jié)感動了。先收集著,后面要不要寫再說。<br> 下午去館里幫楊麗拿收藏證書時半路上收到沈世豪教授留言:“照片收悉,拍得很好,只是都不是原圖,您方便發(fā)原圖過來嗎?”/“編輯的回復(fù)!麻煩你請鄭館長發(fā)原圖給你,再發(fā)給我!”<br> “我記得是發(fā)原圖啊,那我再發(fā)一次”。我再操作一次,看清是點了原圖和發(fā)出去所轉(zhuǎn)的圓圈。<br> “現(xiàn)在是原圖了!謝謝”。/“麻煩問下需要寫拍攝者或提供者的姓名嗎”?/“可用了!請?zhí)峁┡臄z者的姓名!謝謝”。/“剛才編輯來微信,我的這篇《三鋼記憶》已經(jīng)決定發(fā)表。為保證首發(fā),請不要轉(zhuǎn)發(fā)此文!謝謝你的鼎力支持!”<br> 我問鄭館長:“沈教授轉(zhuǎn)達編輯的意思,照片可用,請?zhí)峁┡臄z者的姓名”。<br> 鄭館長回復(fù):“鄭玉林”??吹竭@名字,我想起我寫三鋼那篇《時代三明》上的配圖也大多是這人的。我便報給沈教授了。<br> 兩天后看到沈世豪教授發(fā)的一個視頻,是廈門大學推薦《陳景潤傳》的,還留言:“請分享!謝謝!”我點出來看過后即轉(zhuǎn)發(fā)朋友圈。這視頻讓想寫沈教授采寫陳景潤的故事的意愿又更大一點了。<br><br> 美篇美在美友圈<br><br> 12月2日把美篇上的目錄點出來看全部文章的點擊率,大都是已放過話題的,少的一千多,中等的兩三千,多的四五千甚至上萬!最少的還有幾百的,就是放話題放不上去的。這就是在美篇上的狀態(tài)。<br> 傍晚四點多,統(tǒng)椿送廟門鑰匙來。次日太保公廟輪到我開門了。我將香紙燭炮準備住了,還想將《這塊土地的靈魂》1-4也帶去廟里給太保公匯報。<br> 我這部書稿的起點應(yīng)該從2012年6月8日開始,從那天下午拿到楊慶楨的《霧橋集》開始寫當?shù)匚慕倘耸?。再兩年后去檔案館查檔做陳景潤的題目,碰到小魏剛好是寫陳景潤那篇文章的作者。再到2015年6月,在臺灣師妹的鼓舞下和小魏的幫助下,開始進入并走過這部書稿迄今為止最難的三個艱難時期的頭一個,就是寫第三章的時候,但總算是抓住了我想要的文化傳承主旨往下寫了,開始將很多東西串聯(lián)在一起。后面兩個是去年要不要往外拿時,再就是現(xiàn)在4部版與5部版的抉擇。<br> 12月3日傍晚在朋友圈看到東北姐夫發(fā)兩則各九張圖片,先后附言:“梁氏族譜的續(xù)修工作已經(jīng)進行了三年,進展緩慢。今年二月起我開始進行此項工作,將第三版的資料全部制作成電子文檔,糾錯,訂正,補充近二十多年的家族資料。當今年八月底我被診斷出胰腺癌晚期,感到時間緊迫。先是抓緊在九月八日前把我們大學同學畢業(yè)四十年紀念冊趕制出來,奉獻給我的同學們。而后在九月中旬毛遂自薦擔任《梁氏族譜》第四版續(xù)修工作的主編,爭取在我倒下前完成這一艱巨,復(fù)雜,系統(tǒng)性工作。嘔心瀝血,爭分奪秒投入到族譜的續(xù)修。經(jīng)過二個月的超常努力,將族譜分為五個專題展示,終于在十一月中旬完稿,經(jīng)過半個月的印刷制作,今天終于看到了全銅版紙,三百余頁,圖文并茂的新族譜誕生,這是我奉獻給家族的一份厚禮,凝聚著我的智慧,藝術(shù)素養(yǎng),文學積淀的勞動成果,我又一次獲得了成功?!?“第二輯是梁氏英杰錄,記載了三百多年來,梁氏由山西大槐樹遷徙到河南洛陽馬朝溝村,由一戶三人發(fā)展到如今的村中五百多人,成為了村里第一大族。這與良好的家訓,家風密切相關(guān)。耕讀傳家,步入仕途,服務(wù)社會,報效國家。涌現(xiàn)出許許多多英杰人物,編為第二輯,讓后輩記住先賢的光榮,趕超前輩,續(xù)寫輝煌。第三輯為家族資料。第四輯為回顧新世紀以來家族發(fā)生的偉大變化。第五輯鼓勵親友間增進交流,促進家族對社會的貢獻和發(fā)展。沉甸甸的族譜拿在手中,記載著家族的興旺發(fā)展史,這是我對家族的最大的奉獻。”<br> 我在評論欄留言:“為東北姐夫點贊!好樣的!”<br> <p class="ql-block"> 12月4日林強有來鏈接,講三元區(qū)有七例,流調(diào)顯示行動軌跡,有到南永,還有芙蓉新村。這都是離得很近的社區(qū)了。</p><p class="ql-block"> 小潔留言:“感覺疫情管控要逐漸放松了,您注意防護!”</p><p class="ql-block"> 我回復(fù)三個[握手]。</p><p class="ql-block"> 再后面小涵留言:“鄧老師,聽聞三明疫情起來了,您注意防護”。</p><p class="ql-block"> 我回復(fù):“是哦,謝謝小涵”。</p><p class="ql-block"> 張維茲張老的媳婦林強和兩個女博士生讓我在這天寒地凍的時候感受到溫暖。</p><p class="ql-block"> 最近一直在盤點登記書稿篇章在美篇上的狀況,大體有了一些新的感悟。我會選擇能散能連地寫,首先是怯于條件,沒支持就不往下寫大題目;但也知道,在文體已經(jīng)非常活的當今時代,能散能連也是能連成縱橫交錯的大作品。所以在往下寫作時都是有選擇有構(gòu)思的,刷成樣書就是像模像樣的大部頭了。</p><p class="ql-block"> 這部書稿目前只能先生存在美篇上。只要我繼續(xù)秉持完整本的構(gòu)思,再繼續(xù)能散能連地往下寫,就權(quán)當是美篇上的自媒體專欄文章,一段時間更新一篇;好寫就寫,不好寫就算,美篇上讓掛就掛,不讓掛拉倒;能寫夠篇數(shù),就再刷一本出來。感覺是只有這么想,往下寫才會更沒思想壓力。人生很無奈,男人需要理由,女人需要借口,只有自己騙自己,才能往下活著。</p><p class="ql-block"> 當晚還想到其實造成糾結(jié)的是將美篇文章和紙質(zhì)書稿合在一起才產(chǎn)生的。一想到出版的難度,就不愛寫了;但一看到美篇上還算不錯的反映,一接觸到生活進程中那些會感動我的美與珍珠般的東西,就又愛將她們串聯(lián)在一起。我可能要也應(yīng)該要將這兩者分解開來。我是有整體構(gòu)思,但條件所限我只能印這么幾十本體現(xiàn)作者的原本初衷;在美篇上的讀者才是支撐著我往下寫的力量。就像香港明報的讀者支撐著金庸往下寫武俠小說一樣,后面才會有三本的《射雕英雄傳》、《神雕俠侶》、四本的《倚天屠龍記》、《笑傲江湖》和五本的《天龍八部》與《鹿鼎記》。等作品的生命力起作用受到讀者認可喜歡了,就沒人嫌其太長太多而是越長越好。簡言之,我只有為美篇幾千上萬或幾十上百萬的讀者寫,才會往下寫第5部。</p><p class="ql-block"> 12月5日上午還是將這天要放的美篇文章先放上去。是先放楊麗的跋,為的是想看到上四千好截屏。結(jié)果回頭再點出來看就已經(jīng)上了,且剛好是這數(shù)字,真巧!</p><p class="ql-block"> 我截屏了發(fā)給楊麗,</p> <p class="ql-block">再留言:“我在十一月二十八日將《跋涉者》放上讀書筆記分享會,從3204在三天里升到3935。剛才再放聊聊思鄉(xiāng)情,一下子就上4000了”。</p><p class="ql-block"> 楊麗回了三個[強],然后留言:“美篇的閱讀量還真不可低估。好在它的圖文并茂,且隨意、隨性發(fā)揮,沒有太多限制,草根都可一展風采。這樣好的圖文會有無數(shù)的不同層次的粉絲們的喜歡而脫穎而出。沒有純文學圈的淡漠疏離,自以為是。其實,文學本是大眾的人民的,美篇恰好能體現(xiàn)出這種最簡樸質(zhì)樸的文學屬性?!?lt;/p><p class="ql-block"> 我再拍照收藏證書,發(fā)過去,“下次寄書時一起寄給你”。</p><p class="ql-block"> 她發(fā)了兩組驚喜的圖案后,“檔案館的收藏證書精致,大氣。是一份對作者的尊重?!?“謝謝大哥!”</p> 這天很冷,外面疫情已到三元,據(jù)說很多人去做核酸,是那些有軌跡交集的人,我想去檔案館也就忍住沒去了。怎么面對這題目就自己來冥思苦想了。<br> 時近傍晚前,我有整理臺面上登記美篇點擊率數(shù)字的單子,按時間順序先后理好。這次是2022年8月下旬放《地利》和《煙雨濛濛三標廠》開始的,緊接著是知青,前者上“歷史時光機”,后者上“知青歲月交流地”。往下放的過程中,有的文章根據(jù)主題的不同有放過“傳統(tǒng)文化”或“學生時代”之類的。后面將《我的三明我的家》放“聊聊思鄉(xiāng)情”開始新一個美友圈,再后面是“讀書筆記分享會”。陳景潤的草稿紙是演算哥德巴赫猜想的,我的草稿紙是統(tǒng)計美篇閱讀數(shù)量的。<br> <br> 做這些的過程中,我也想到,最近是試水美篇,了解其形態(tài)和規(guī)律。也知道我目前只能依靠美篇,像人在水中得靠它做吸管來呼吸空氣一般。這樣,集中力量寫新的美篇專欄文章,讓她有更多人看,成為一個在不遠處誘惑我的目標。我自己埋頭往下寫,回饋和娛樂美篇讀者,也自得其樂。 晚上看到手機上好多城市解封了。<br><br> 《生命如根》與《檔案館里有寶藏》<br><br> 12月5日臨睡前看到“歷史時光機”上前兩篇《楊時故里在何處》和《紫云,福建省第一個“閩學村”》都被加精卻沒什么人點看,就把剛重看到的《生命如根》也放上去。這篇寫于25年前的短文中有我自己特別喜歡的文字:“我們不怕命運把我們這顆生命的種子丟棄在這沒有土壤的巨石上,我們生命的根會頑強地伸出去,伸下去!哪怕幾米、幾十米、幾百米地在石面上爬行,我們也會一直伸到有養(yǎng)分的地方!然后,我們便堅強茁壯地站立在萬木之林!/哦,生命如根!”<br> 第二天上午打印文稿時,看到手機上有顯示小魏發(fā)來鏈接,是《檔案有什么用/檔案館里有寶藏》。我心想,不是新寫的文章,就是以前的。我是等忙過后才點出來看的。原來是她以前說過寫了篇利用檔案以我為事例的文章給省館,會不會用不知道。這下是看到省館將第二輯(估計是出成書了)120則中的第083篇登在“福建檔案”的微信公眾號上。文章帶著小魏喜歡的特別簡潔的文風,但因沒事先發(fā)給我看過,把《時代三明》那篇林樹菁林向暉父子的《“陳景潤”在三明》算在我頭上了。我正想找小魏這位因查檔而起的文化搭檔說后續(xù)的選擇,只是忍住沒去呢,冥冥之中的生活倒安排了這一出給她補戲分了。<br> 在這之后,我想寫第5部的思緒達到高點。這一篇的篇名都冒出來了,就是《人生是無數(shù)的圓圈》,想把約30年前寫的那段話拿來做開頭。這沖動自然是小魏這篇老文章帶出來的,那下都想去建新文檔弄這近十天才熬出來的一篇了。只是想想得去跟小魏說過后再動手才沒做的。<br> 我下午要去列東,臨走前打小魏的手機,前面沒人接,后面一次被直接掐掉,估計是在開會。我隨后留言:“下午有在館里嗎?”沒見回復(fù)。就沒去列東了。<br> 天黑時分手機響了,我猜想是小魏的。還真是。小魏說下午開會,而且是在外面,在宣傳部,不是本單位,所以直接掐掉。上海的一大展覽要在三明辦,三明的滬明記憶要在上海辦。開會講這事。我說我猜得到,滬明對口已經(jīng)動起來了,兩邊文旅在對接。你們的展覽也會一對一,上海的是一大,三明的是長征出發(fā)地或滬明記憶。她說感覺一直在忙,都沒有閑的時候。上午發(fā)給我那個是以前的,省館這時把老的拿出來放上公眾號。我說按理你要向他們要書。會講120則,應(yīng)該是有出書才對。她說是有書呀。有給我們。我說我都沒聽你講過。她有電話進來,只聊一會。<br> 晚上跟阿芬姐打電話要東北姐夫的梁氏祖譜,想在第5部中寫一篇東北姐夫父系的,跟前面的首尾呼應(yīng)。然后聊了很久。<br> 臨睡前小涵留言:“鄧老師晚上好。請問您是否有讀到過這本書呢?張振福:《艱苦奮斗筑新城》”。她發(fā)上一截屏圖片,將一篇名變藍,再說明:“劉宏星:《千錘百煉鑄鋼魂──記改革開放前三明鋼鐵廠的起起落落》,《福建黨史月刊》2020年的一篇文章”。<br> 我發(fā)寫張振福那篇的美篇文章, <p class="ql-block">然后回復(fù):“小涵你好。張振福我知道,他是我一個小學同學的父親。建設(shè)時期是三明的公安局局長,后來到大田任縣委書記,再到永安任縣委書記,后又調(diào)至廈門,現(xiàn)在還在世。他年老以后,寫回憶錄是一個地方一本書。跟三明有關(guān)的只有這本《憶三明》。你說的這個篇目應(yīng)該不是書名,只是摘編自該書的一篇文章的篇名”。/“《崛起在沙溪河畔》就摘編過。篇名是《悠悠歲月憶三明》,你檢索一下e三明,好像里面的電子版書稿上有”。/“我寫三鋼主要材料一是楊慶楨,第二是劉宏星,你看到的這篇,是他另外一個發(fā)表的出處。我是三鋼的張?zhí)炫嘟o我的,好像是在一個省級展覽館上的”。</p><p class="ql-block"> “《憶三明》我買到了,拍下來了,我明天再找來讀讀”。/“好的,謝謝鄧老師”。</p><p class="ql-block"> 12月7日下午,我忙好姐姐交代的事情,再打電話問小魏有在館里吧?有在。我就過去了。</p><p class="ql-block"> 我向小魏要省館那本書《檔案有什么用》(第二輯)。小魏就叫小女生在電腦查出此書編號,再過去資料室拿。</p><p class="ql-block"> 我將第4部樣書給小魏看。說前面留四章結(jié)尾本來是要寫由昆的,后面從北京回來掉了,就變成是寫其他的了。這下也有4本版和5本版的抉擇,你一直很忙就沒來麻煩你,是我自己冥思苦想想出來的。想起難處就不愛寫,想起美篇讀者就會愛往下寫。現(xiàn)在是想再寫六十章,為美篇上的讀者寫。小魏說其他的都不要想,只要自己寫了高興就行。我還拿分送單給她看。就是分兩組。她翻閱樣書時說,你像寫玻璃廠這樣的,就可以給市政協(xié)。我說我樣書有歸他們一本,會送過去。</p><p class="ql-block"> 小女生拿書過來。我在桌上拍照封面等,然后拍照里面的正文和版權(quán)頁。我特地看清出版時間,是2022年5月,半年前的,不是我以為的是前幾年的。我再認真看其他篇。有看到陳琳寫遷明的,寫精神文明的。</p> 小女生先下班。<br> 小魏臨下班時想起來,說要寄給由昆的書還沒寄。就去門邊書桌上拿一本遷明的檔案書,問我要怎么寫,橫的還是豎的?寫給她看一下。還拿張空白A4紙來。我說要豎的寫更好看。就寫了,嘴上說“就寫陳景潤夫人由昆女士”。她說直接寫由昆女士就行了。我完整的寫了個樣子給她。她把紙頭夾在書上做樣子。<br> 我隨后也先走,就是慢慢走,手上看手機,點出美篇,第一次看到閱讀量上50萬了。<br> <p class="ql-block"> 當晚,手機上有新聞:國務(wù)院有關(guān)部門召開新聞發(fā)布會,宣布對跨地區(qū)流動人員不再查驗核酸檢測陰性證明和健康碼,不再開展落地檢。</p><p class="ql-block"> 如此這般,后面就會像網(wǎng)絡(luò)段子說的一樣,滿城都是“神雕俠侶”,楊過、楊康、王重陽<span style="font-size: 18px;">……</span></p><p class="ql-block"> 那下,我正想著要怎么寫這篇,約30年前寫的那段話正盤旋在我的腦際。我心想,人生是無數(shù)的圓圈,走過一圈又一圈……</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二0二二年十一月二十六日至十二月九日</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