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讀原文】原始章</p><p class="ql-block"> 夫[fú]道、德、仁、義、禮,</p><p class="ql-block"> 五者一體也。</p><p class="ql-block"> 道者,人之所蹈,</p><p class="ql-block"> 使萬物不知其所由。</p><p class="ql-block"> 德者,人之所得,</p><p class="ql-block"> 使萬物各得其所欲。</p><p class="ql-block"> 仁者,人之所親,</p><p class="ql-block"> 有慈惠惻隱之心,以遂其生成。</p><p class="ql-block"> 義者,人之所宜,</p><p class="ql-block"> 賞善罰惡,以立功立事。</p><p class="ql-block"> 禮者,人之所履,</p><p class="ql-block"> 夙[sù]興夜寐[mèi],以成人倫之序。</p><p class="ql-block"> 夫欲為人之本,不可無一焉。</p><p class="ql-block"> 賢人君子,</p><p class="ql-block"> 明于盛衰之道,通乎成敗之數(shù),</p><p class="ql-block"> 審乎治亂之勢,達乎去就之理。</p><p class="ql-block"> 故潛居抱道以待其時。</p><p class="ql-block"> 若時至而行,則能極人臣之位;</p><p class="ql-block"> 得機而動,則能成絕代之功。</p><p class="ql-block"> 如其不遇,沒[mò]身而已。</p><p class="ql-block"> 是以其道足高,而名重[zhòng]于后代。</p> <p class="ql-block">【經(jīng)典導讀】</p><p class="ql-block">各位同仁,大家好!從今天開始,我們一起學習《素書》,100天學習《素書》,這是一幅怎樣的畫面呢?大家可以想象,《素書》的132句忠告,每一句都那樣簡短有力,智慧優(yōu)美,浸透著人生的深邃哲理,如同132個音符,在我們?nèi)松臉氛律咸鴦?,每一天都是不同的音符,叮叮咚咚清脆動人?00天之后,我們終于聽出來了,哦!原來《素書》為我們呈現(xiàn)的是一曲磅礴恢弘的交響樂,原來人生的美好樂章,它是這樣組成的!是的,同仁們,《素書》是一部既深邃又實用的經(jīng)典,相信100天后,我們每個人都能演奏出一曲生命的交響樂。</p><p class="ql-block">今天,我們就來學習《素書》開篇的第一句話:“夫道德仁義禮,五者一體也?!边@句話奠定了整部《素書》的核心思想,我們先來依文解字了解這句話的句中意。“道德仁義禮,五者一體也,”就是說道德仁義禮這五者他們本質上是個一,所謂道呢就是一個人內(nèi)心對人生社會本質規(guī)律的體證,體證的層面越高,一個人的道行就越高;所謂德就是一個人的品德、德行、美德,道行越高品德自然也越高;再往后,仁就是仁愛,義就是道義,一個人擁有的美德自然會在對人、事、物的態(tài)度上流露出來,這些態(tài)度中,最關鍵的就是仁和義了,人們對這樣的美德最為欣賞,再往后就是一個“禮”字,禮就是禮儀、規(guī)矩、規(guī)范,就是看一個人做事是否有章法,已經(jīng)落到具體的方式方法上去了。</p><p class="ql-block">道德仁義禮,他們之間有什么關聯(lián)呢?我們總結兩句話,一句叫由內(nèi)而外,由外而內(nèi);另一句叫根本是個一。第一句話是說從道,到德,再到仁義禮,是一個逐漸往外發(fā)散的過程,越往外去擴散,就越容易抓得住,看得見,你看道就是一個人的格局境界,這個基本看不見,摸不著;而說到一個人的德,你就有感覺了,相處時間長了,基本都能感受得到。再往外說到禮,那就是一眼就能看得到了。</p><p class="ql-block">第二句話“根本是個一?!边@也就是《素書》告訴我們五者一體也,一在什么地方呢?一在我們的心上。陽明先生告訴我們心一而已,道德仁義禮都是我們心的自然發(fā)用,道是心的呈現(xiàn),德是心的善用和妙用,仁義禮,對待人事物的不同態(tài)度背后歸根結底是一顆心。這個道理比較深,不大好理解,我們打個比方,幫助大家理解。大家知道俄羅斯套娃,表面看只是個大木頭娃娃,但拿開一層還有一層,一層又一層,大娃套小娃能套好多層,你看,禮就像那個最外面的大套娃,拿掉最外層的這個禮可以看見里面還有義,再往里還有仁、德,還有道。這就是說,一個人生活在世界上,它不是簡單的、線性的,而是復雜的、立體的、多層面的,想要徹底看清一個人,不能只看他外在的表現(xiàn),你還要逐漸去體會他內(nèi)心的狀況。這就是透視人生,要把人生看透不容易,就是因為它有好幾層,需要一層一層的去把它剝開。透視人生不容易,但也是增加我們洞察力的機會之所在,試想別人看問題是看一層或兩層,只能看到禮和義,而今天你可以看到三四五層,不光看見仁義禮,還能洞察對方的道和德,那你看問題一定比別人更加清晰準確,是不是?下面我們講兩個歷史故事,幫助大家感受如何從道德仁義禮透視一個人的人生。</p><p class="ql-block">漢景帝時期有一位大將軍,名叫周亞夫。周亞夫善于帶兵,細柳營閱兵令后人贊嘆,三個月平定七國之亂,更展現(xiàn)了他卓越的軍事才能,按道理說這樣一位大將應該有碩果累累的人生,但周亞夫的結局卻并不如意,甚至最后含冤而死,這是為什么呢?我們講一個小故事。有一天,漢景帝想為太子劉徹,也就是未來的漢武帝挑選一位能夠托付的國之重臣,就拿一件小事考驗周亞夫。漢景帝請周亞夫吃飯,賜給他一大塊肉,卻沒給他筷子,周亞夫看著這一大塊肉,很不高興,扭頭就叫旁邊的侍從給他上筷子。漢景帝笑著打趣說:“沒筷子你就吃不了了嗎?”周亞夫向皇帝致歉,但內(nèi)心感到屈辱,過了一會兒就找機會告退了。漢景帝凝視著周亞夫的背影,終于一聲嘆息,說道:“遇到一點委屈就受不住的人,不能將太子托付給他。”漢景帝到底看到了什么呢?我們從道德仁義禮的角度來感受周亞夫大體是一幅能人的畫面!在道上,周亞夫是一位衷心為國的真將軍,想想他駐軍細柳營的故事,他的起心動念大概是:我個人得失,何須在意,為國練兵才是一等大事,這樣的起心動念令人贊嘆!但是這份道的層面仍然有局限,在周亞夫看來,為了達成自己的盡忠職守,有時是不計后果,不惜代價的。因此他特別有闖勁,但有時就缺乏一份彈性的智慧,會闖出問題來。所以我們從道往外推一層,看到周亞夫的德,他忠誠擔當直率,但這份德中隱藏著一份高傲感,所以他不能忍辱,不容冒犯。漢景帝稍一試探就顯露出來,德上有一分傲,再往外延伸到仁義禮的層面,自然就會有所欠缺。比如對地位較低的人不大尊重,對地位較高的人也不大尊敬,即便面對皇帝,也常常不大禮貌,這就是周亞夫的五位一體。而在漢景帝看來,輔佐未來的太子,能人的層面是不夠的,唯有深沉厚重的君子,才能擔此大任,托起天下百姓??!所以本質上是周亞夫自己五位一體的層面,限制了他人生的事業(yè)舞臺。</p><p class="ql-block">同樣是面對君王的猜疑,我們再來回顧周公的故事。周武王去世時,成王年幼,周公冒著所有人的猜疑攝政七年,七年之中周公殺伐決斷,平管蔡之亂,討伐諸侯,定大周天下立下了汗馬功勞。但在成王長大之后,周公絲毫不貪戀權位,立刻還政于成王。這里有一個細節(jié)讓我們特別感動,史書記載,周公做攝政王時用的是君王之禮,站在代表身份尊貴的北面接見諸侯特別有威儀,但等他回歸臣子之位的時候,跟其他大臣一起站在南面,向成王行臣子之禮,態(tài)度恭敬謹慎,可謂是戰(zhàn)戰(zhàn)兢兢,如臨深淵、如履薄冰,自然而然的流露出那樣一份謙卑和敬畏,就好像自己從沒做過攝政王一樣。我們看,這就是周公的道德仁義禮,道是道在低處,一生匍匐在地,為國家人民效犬馬之勞;德是厚德載物,不是凸顯自己,而是如大地一般忍辱負重,去成就和托起年幼的君王。仁是對百姓的那份仁愛,有了這份大愛,在義的層面,就顯得殺伐決斷,斬惡除奸,維護國家的大義;再到最外側的禮上,就是素其位而行,在什么位置上就盡那個位置該盡的禮,恭恭敬敬,分毫不越位,一切秩序井然,這一切的背后就是一顆慈母的心啊!因為深愛,所以奉獻,匍匐在地,成就君王。這就是周公的五位一體,這樣的品質將年幼的君主托付于他,怎能不放心呢?有這樣的五位一體,人生自然呈現(xiàn)出與之相應的豐盛的事業(yè)結果。</p><p class="ql-block">周公鞠躬盡瘁,為大周,穩(wěn)定了百年江山,孔子將周公視作自己一生崇敬和效法的圣人,感嘆說:“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復夢見周公?!蓖蕚?,人性是復雜的,但今天我們通過五位一體的智慧,就可以透視他人,更可以回過頭來透視自己。想想看,我們的五位一體又在哪個層面上呢?我們的道德仁義禮能夠支撐我們做成怎樣的事業(yè)呢?“五者道德仁義禮一體”,一體在心上,心上用功,是垂直攀登的捷徑,但要想取得人生的成功,我們還要在道德仁義禮上同步成長。道德仁義禮從哪一個角度切入,都能幫助我們成長。比如禮上入手,我們可以鍛煉自己對人的尊重之心,比如不講一句冒犯人的話;義上入手我們可以學會利用積極的力量,賞善罰惡、建功立業(yè)…..</p><p class="ql-block">好!我們總結今天的學習收獲,三個要點。第一,道德仁義禮透視人生的層次感;第二,五位一體也,都是這顆心的啟用;第三,透徹他人的人生,更透徹自己的人生,從五個層面入手,堅定的讓自己成長。100天學習《素書》,在道、德、仁、義、禮五個層次上助推成長。</p> <p class="ql-block">【潤澤日講《孟子》42】</p><p class="ql-block">如果孩子跟你說:“我總是丟三落四怎么辦?”那你會怎么回答呢?其實這沒有一定之規(guī),關鍵在于孩子是怎樣的人,他現(xiàn)在需要的又是什么?這就叫因材施教。我們來看看孟子是怎么說的。</p><p class="ql-block">孟子說:君子教人育人之心無窮,希望天下人都能夠同歸于大道,但每個人的品質、根器又各不相同,所以教無定法,不可執(zhí)一。有五個關鍵條目,有像及時雨一樣潤澤化育的,有幫助成就品德的,有幫助發(fā)展才能的,有解答疑問的,還有以自身的品德學問使他人私下受到教誨和熏陶的。這五種就是君子教人育人的方式。</p><p class="ql-block">孟子在這里其實提出了針對五種不同的人應該采取的不同的教育方式。一是時雨化之。有的人學養(yǎng)深厚,火候已到,只缺臨門一腳,對這樣的人,君子在關鍵處予以點撥,使其豁然開朗,就像草木經(jīng)過冬天的蟄伏,只需要一場春雨,一陣春風,就能夠蓬勃生長。二是成德化之。有的人天資純粹,具其德而未成,猶如璞玉未開,對這樣的人呢,君子會就其良知萌動處來善加引導,成就其德,使其無過無不及。比如說一個小朋友,天生就很善良,但也容易被人騙,作為父母,既要保護孩子的純粹善良,又要引導孩子學會明辨是非,這份善良就會更有智慧。</p><p class="ql-block">第三點是達財化之。這里的財通材,說有的人天資非凡,有其材而未達,對這樣的人呢,君子會創(chuàng)造契機,盡可能發(fā)揮其所長,然后在恰當?shù)臅r候再彌補其短板。在《傳習錄》里有這樣一個故事,說陽明先生有兩個弟子,兩個人都出游而歸,先生問他們看到了什么?甲說,見滿街都是圣人。先生說,你看滿街是圣人,滿街人倒看你是圣人在。乙也說,見滿街都是圣人。先生說,此亦常事耳,何足為異。甲穎悟非凡,鋒芒畢露,所以先生就以此來提醒他。乙是恍然有悟,所以,先生故作平常,以此來勉勵他。</p><p class="ql-block">第四點是答問化之。有的人善于思考,質疑問難,對這樣的人呢,君子就曉以情理,隨問而答,化解疑惑。就像我們熟悉的巖中花樹,就是陽明先生在面對提問時的有感而發(fā)。其實每個孩子都是“十萬個為什么”,在提問的時候也是引導孩子的好時機。那假如孩子問你:媽媽,我是從哪里來的?你可千萬別再說充話費送的,那該怎么說呢?你可以鄭重的告訴孩子,你既是爸爸媽媽愛情的結晶,也是祖國母親的孩子。這樣孩子既懂得了感恩父母,也懂得了要熱愛祖國,報效祖國,不是一舉兩得嗎?</p><p class="ql-block">第五點叫私淑化之。有的人跟君子居不同地,生不同時,卻對君子之道心向往之,對這樣的人,君子便以身作則,為其留下可以攀登與成長的路徑。比如,孟子在年少時就仰慕孔子之風,把弘揚孔子之學作為使命,成為一代圣人。在讀《孟子》的時候,你有沒有對孟子的浩然正氣心向往之呢?這就叫私淑化之。</p><p class="ql-block">作為父母應該怎樣來引導孩子?其實根本的答案就是要先活成榜樣。古人講,金木水火土,五行相生相克,其實教育之道也是如此。就像木型人,既需要水來滋養(yǎng),長過頭了也需要金來克制,把握時機,當生則生,當克則克,便能“時雨春風,普皆蒙潤”。</p><p class="ql-block">在這五條當中,我感觸最深的就是答問化之這一條。就像視頻開頭那個問題,上周有一個12 歲的小朋友就跟我說:我總是丟三落四,怎么辦呢?當時我跟他說:太好了,你在丟三落四,那還有1256789 ,你沒有落,應該為自己鼓掌啊!我之所以這樣回答他,是因為在那一刻,我感覺到這個孩子對自己不夠自信,我希望以此讓他能夠明白,學習經(jīng)典,不是砍掉小我的尾巴,而是要圓滿大我的光芒。</p><p class="ql-block">一起來誦讀今天的原文。《孟子·盡心上》第40 章。<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孟子曰:“ 君子之所以教者五:有如時雨化之者,有成德者,有達財者,有答問者,有私淑艾者。此五者,君子之所以教也?!?lt;/span></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今日思考】</p><p class="ql-block">①想想看,我們的五位一體又在哪個層面上呢?我們的道德仁義禮能夠支撐我們做成怎樣的事業(yè)呢?</p><p class="ql-block">②思考《孟子》課程中提到的五條,你對哪一條特別有體會?你想怎樣去踐行呢?</p>